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胎盘的免疫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分析胎儿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胎盘感染的关系。探讨HBV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的机理,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61例HBV携带孕妇的新生儿脐血或静脉血行HBV DNA及HBsAg检测,证实有胎儿HBV感染的28例为胎儿感染组,无胎儿HBV感染的33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孕妇的胎盘行免疫组织病理学检查并作组织学分级,结果:(1)61例HBV携带孕妇的胎盘组织中,共发现HBsAg和(或)HBcAg阳性41例,阳性率为67%,其中胎儿感染组阳性23例,阳性率为83%,对照组阳性18例,阳性率为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两组胎盘组织细胞成分比较显示,胎儿感染组羊膜细胞的HBsAg和(或)HBcAg阳性率为36%(10/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3)在两组的胎盘屏障各层组织细胞中,合体细胞的HBsAg和(或)HBcAg阳性率(49%)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层次组织细胞的阳性率(P<0.05),(4)两组胎盘组织病理学比较显示,胎儿感染组纤维样坏死(+++)发生率为29%,绒毛血管增生或充血的发生率为50%,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9%,15%,而胎儿感染组Hofbauer细胞阳性率为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胎儿感染HBV与胎盘感染有关,胎盘组织中可出现纤维素样坏死及绒毛血管增生或充血增多,Hofbauer细胞减少等改变,羊膜细胞感染是胎儿宫内HBV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胎盘屏障对胎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8  
探讨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的关系。方法用斑点杂交法检测185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妇血清中HBVDNA及新生儿HBsAg。结论孕妇血清HBVDNA含量升高是胎儿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孕妇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宫内传播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探讨孕妇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宫内传播情况以及先天性HCMV感染对胎婴儿的近期影响。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筛查孕妇血清HCMV-IgM1881例,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HCMVDNA656例;追踪感染孕妇的胎婴儿HCMV感染情况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子宫胎盘血流量与宫内发育迟缓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相似文献   

5.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胎盘病理变化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孕妇、胎盘和胎儿三方面间的功能有着复杂的关系 ,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IUGR)的母体或胎儿因素往往可反映在胎盘的形态学 (包括孕期胎盘的血行性感染 )、胎盘组织光镜与电镜的体视学 (IUGR胎盘绒毛的组织计量检测、不同重量指数IUGR胎盘绒毛光镜与电镜的体视学、不同重量指数IUGR胎盘微绒毛的体视学 )上 ,且胎盘本身的变化及胎盘床的变化亦可导致IUGR。现将常见的直接或间接与胎盘及其附属物有关的病理变化分述如下。1 胎盘发育异常1.1 胎盘成熟障碍的光镜表现  正常妊娠时 ,随着孕周的增加 ,胎盘也不断发育和成…  相似文献   

6.
不同重量指数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的胎盘体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胎儿宫内生长迟缓(IUGR)患者胎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与正常妊娠及巨大儿胎盘之间是否有差异,并分析其变化与胎盘绒毛发育是否有关。方法 取足月分娩胎盘组织标本63例,于分娩后立即置于4%中性甲醛缓冲液固定。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胎盘EGFR检测。同时对肖绒毛血管大小、面积及绒毛面密度等进行分析测量。结果 IUGR组胎盘EGFR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和巨大儿组明显增加,IUGR  相似文献   

8.
妊娠中晚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妇女胎盘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Ma J  Bai G  Feng 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11):654-65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妇女妊娠中晚期胎盘各层细胞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方法 收集太原市传染病医院妇产科HBsAg阳性产妇胎盘167例(其中足月分娩胎盘158例,中期引产胎盘9例),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法检测胎盘蜕膜细胞、滋养层细胞、绒毛间质细胞和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HBsAg和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结果 (1)足月分娩胎盘蜕膜细胞、滋养层细胞、绒毛间质细胞和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以胞浆分布为主,局灶性分布多见。从蜕膜细胞、滋养层细胞、盈盘间质细胞至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呈下降趋势,总感染率分别为66.46%(105/158)、58.23%(92/158)、27.22%(43/158)和12.66%(20/158)。(2)中期引产胎盘有1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胎儿宫内生长迟缓 (IUGR)患者胎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的表达与正常妊娠及巨大儿胎盘之间是否有差异 ,并分析其变化与胎盘绒毛发育是否有关。方法 取足月分娩胎盘组织标本 6 3例 ,于分娩后立即置于 4%中性甲醛缓冲液固定。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胎盘EGFR检测。同时对末梢绒毛血管大小、面积及绒毛面密度等进行分析测量。结果 IUGR组胎盘EGFR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和巨大儿组明显增加 (P <0 0 1) ,IUGR胎盘末梢绒毛血管数及血管占绒毛横面积比均明显减少 (P均 <0 0 5 ;P均 <0 0 0 1) ;而巨大儿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三组胎盘绒毛面密度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IUGR儿胎盘EGFR表达增加与其胎盘绒毛发育不良有关 ,EGFR在胎儿胎盘的生长发育及IUGR的发生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高危妊娠患者展开研究,了解产妇在患有胎盘炎时与高危妊娠的病理关系。旨在了解胎盘炎症对妊娠的不良影响,提升产妇妊娠成功率。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这三年时间内收治的产妇共236名,根据产妇临床资料以及其胎盘展开病理学检查,了解是否存在绒毛羊膜炎情况,并分析产妇妊娠状态以及危险因素。对比检测结果与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查看炎症对妊娠的不良影响。结果:胎盘中存在绒毛羊膜炎情况可能造成胎儿窒息、胎儿窘迫以及胎膜早破等情况,这些因素均会造成高危妊娠。结论:在生产前对胎盘炎症及时治疗,减轻胎膜以及胎盘的炎症产生几率能够减少胎儿出生危险。产妇及医师应加强产前检查工作,尽可能在生产前将炎症治愈.提升有效生产率。  相似文献   

1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中的作用及在早期诊断宫内感染的价值。方法 120例经ELISA法确定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为研究组,其中60例为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双阳性,定为双阳组;60例仅为HBsAg阳性,定为单阳组。30例非HBV携带的孕妇为对照组。应用PCR法检测母婴血清及PBMC中HBV-DNA。结果 双阳组中,血清HBV-DNA检出率为25.0%(15/60),脐血PBMC中HBV-DNA检出率为50.0%(30/60)。母婴PBMC的HBV-DNA阳性显著相关(P<0.05);脐血血清HBV-DNA检出率与脐血PBMC中HBV-DNA检出率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母婴血清HBV-DNA阳性无相关性(P>0.05)。结论 被HBV感染的PBMC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可能是HBV宫内传播的一种机制,脐血PBMC 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脐血清,对早期诊断HBV宫内感染有一定价值;母亲传染性强是宫内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实际应用中免疫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能否减少HBV母婴感染。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镇江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24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以及250例儿童,结合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子女出生后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资料,并采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及谷丙转氨酶(ALT)。其中69例儿童出生后免疫预防前采外周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250例HBsAg阳性孕妇的子女随访时年龄(3.3±1.6)岁,出生时检测HBV标志物的69例中,4例HB-sAg阳性,其中2例随访时HBsAg仍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也阳性,说明慢性感染,另外2例HBsAg转阴;1例出生时HBsAg阴性,但随访时转为阳性。另1例出生时未检测,随访时HBsAg阳性。因此共4例(1.6%)慢性感染HBV,其母亲均为HBeAg阳性。4例感染儿童中,2例出生时未注射HBIG,且未正规接种疫苗。随访的224例母亲中,215例明确孕期使用HBIG的情况;76例子女的母亲孕期注射了HBIG,1例(1.3%)HBsAg阳性,142例子女的139例母亲孕期未使用HBIG,3例(2.1%)HBsAg阳性(P>0.05)。结论:HBsAg阳性孕妇的子女经正规免疫预防后,HBV母婴阻断效果良好,部分预防失败是由于未实施正规预防。新生儿出生时HBV血清标志物不能作为诊断是否感染HBV的指标。孕晚期使用HBIG对阻断母婴感染无效。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Yue YF  Jiang H  Shi L  Li LF  Xi BS  Yu YL  Chen GF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4):224-22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宫内感染的可能机理。方法 应用PCR技术检测 5 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的羊水、阴道分泌物及其新生儿脐血清中HBVDNA(研究组 ) ,10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HBVM )阴性的正常孕妇及其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ABC染色法检测两组孕妇胎盘组织中的HBsAg及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HBcAg)的阳性率。 结果  ( 1)研究组孕妇的羊水、阴道分泌物、新生儿脐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 4 7 5 % ( 2 8/ 5 9)、5 2 5 % ( 31/5 9)、4 5 8% ( 2 7/ 5 9) ;对照组孕妇的羊水、阴道分泌物、新生儿脐血清中均未检出HBVDNA。 ( 2 )研究组孕妇胎盘组织中HBsAg及HBcAg的阳性率 ,呈现出由蜕膜细胞 ( 76 3%及 5 9 3% )、滋养层细胞 ( 72 9%及 5 5 9% )、绒毛间质细胞 ( 6 2 7%及 5 0 8% )至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 5 2 5 %及 4 4 1% )依次递减的趋势 ;但其中有 4例孕妇胎盘组织中HBsAg及HBcAg的分布与上述特点相反。研究组孕妇有 32例羊膜细胞中检出HBsAg及HBcAg。对照组孕妇胎盘组织中的HBsAg及HBcAg检出率为零。结论 孕妇血中HBV主要是通过感染胎盘导致胎儿感染 ;但也可能存在胎盘以外的感染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i G  Wang S  Feng L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10):588-590
目的 了解丙型肝炎病毒(HCV)宫内传播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分别检测64 例HCV或HCVRNA任意一项阳性孕妇所分娩的65 例新生儿脐静脉血抗HCV及HCVRNA;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HCV宫内传播危险因素的分析。发生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孕妇为病例组,未发生新生儿HCV宫内感染的孕妇为对照组。结果 64 例抗HCV或HCVRNA任意一项阳性孕妇(病例组,42 例) 所分娩的新生儿中,HCV感染率为66.15% (43/65) ,其中,32 例HCVRNA阳性孕妇所分娩的33 例新生儿均感染HCV。分娩的新生儿未感染HCV的孕妇22 例(对照组) 。多因素分析显示,孕妇有输血史与转氨酶异常为新生儿HCV 感染的危险因素,估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17.15 和2.60。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抗HCV或HCVRNA任意一项阳性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HCV感染率较高,有输血史和丙型肝炎病史者,发生宫内传播的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新生儿免疫接种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侵犯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对新生儿免疫接种的影响 ,并从白细胞介素 2 (IL 2 )水平变化分析其可能的机理。方法 对 5 2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 (HBVac)联合免疫接种 ,7个月时进行随访。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 PCR)技术检测新生儿血清和PBMC中HBVDNA ,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HBsAb)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PBMC在植物血凝素 (PHA)和HBsAg刺激下 ,培养上清液中IL 2的含量。结果 HBV侵犯PBMC后 ,新生儿免疫接种的失败率为 73 3% ,显著高于PBMC未受侵犯新生儿的 5 4 %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免疫接种失败新生儿的PBMC培养上清液中 ,IL 2含量为 (85± 37)ng/L(PHA刺激 )、(5 1±18)ng/L(HBsAg刺激 ) ,明显低于免疫接种成功者和正常对照 ,差异均有显著性 (P值均 <0 0 5 )。结论 宫内感染HBV并侵犯PBMC ,是新生儿免疫接种失败的重要原因 ;HBV侵犯PBMC可使其IL 2分泌能力下降 ,可能是导致新生儿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丙型庚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丙型、庚型肝炎病毒(HCV、HGV)母婴传播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应用第三代ELISA法检测HCV—Ab、HGV—Ab,FQ—PCR方法检测HCV—RNA、HGV—RNA。结果 2052例普通孕妇检测抗HCV阳性22例,阳性率1.07%,其中16例HCVRNA阳性母亲所生16例婴儿有3例HCVRNA阳性,母婴传播率为18.75%。318例普通孕妇检测抗HGV阳性8例,阳性率2.52%,其中4例HGVRNA阳性母亲所生4例婴儿1例HGVRNA阳性。结论 阴道分娩过程感染可能是HCV、HGV母婴传播主要途径,孕妇临产时创旧升高是孕妇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套式PCR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状况。方法 选择HBsAg与HBeAg阴性,其他HBV血清标志物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24例作为病例组,同期HBV血清标志物全部阴性孕妇及其新生儿1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的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结果(1)病例组24例孕妇中,血清HBV-DNA阳性8例,阳性率为33%;PBMC中HBV-DNA阳性10例,阳性率为42%r。其中血清与PBMC均阳性3例,总阳性率为63%r(15/24)。(2)病例组24个新生儿中,血清HBV-DNA阳性3例,阳性率为13%,PBMC中HBV-DNA阳性6例,阳性率为25%。其中血清与PBMC均阳性1例,宫内感染率为33%(8/24)。(3)病例组24例孕妇中,血清阴性而PBMC阳性共7例,其新生儿4例发生宫内感染,感染率为4/7。(4)对照组16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及PBMC中HBV-DNA全部阴性。结论 HBsAg及HBeAg阴性孕妇也可发生HBV宫内感染,采用灵敏度高的套式PCR方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及PBMC中HBV-DNA,对诊断HBV宫内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剖宫产不能减少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剖宫产能否降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4年8月采集并保存的江苏省14个县市妊娠15~20周孕妇的外周血血清,采用固相酶联免疫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其中419例单胎妊娠孕妇HBsAg阳性,进一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定量检测HBV DNA.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对这419例孕妇所分娩的子女进行随访,随访到298例(71.1%),纳入资料完整、按“0、1、6月”方案正规接种乙肝疫苗的281例儿童为研究对象,采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比较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儿童5~7岁时的HBV感染率.采用t检验、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剖宫产组136例和阴道分娩组145例,比较2组孕妇妊娠期HBeAg阳性率[25.7%(35/136)与34.5%(50/145)]和HBeAg阳性者的HBV DNA水平[(2.30×106) IU/ml与(2.09×106) IU/ml],以及所分娩子女在新生儿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的比例[38.2%(52/136)与35.9%(52/145)]、婴儿期母乳喂养比例[82.4%(112/136)与75.9%(110/145)]、儿童随访时年龄[(5.9±0.8)岁与(6.0±0.6)岁]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281例儿童中,272例(96.8%) HBsAg阴性,9例(3.2%)HBsAg阳性,163例(58.0%)抗-HBs阳性.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儿童的HBsAg阳性率[2.9%(4/136)与3.4%(5/145)]、自限性感染(HBsAg阴性且抗-HBc阳性)率[0.0%(0/136)与1.4%(2/145)]、抗-HBs阳性率[57.4%(78/136)与58.6%(85/14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剖官产不能减少HBV母婴传播,临床工作中,不建议为阻断HBV母婴传播而选择剖宫产.  相似文献   

19.
胎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目的 探讨临床诊断胎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方法 ,及其与各种临床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及斑点杂交法 ,检测 14 1例HBV携带者孕妇及其分娩的 14 4例新生儿静脉血HBVDNA、HBV标志物及肝功能。其中 4 0例新生儿同时留取脐带血及出生后 2 4~4 8h外周静脉血用于检测HBVDNA。 14 4例新生儿根据有无HBV感染分为胎儿感染组及对照组 ,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及其肝转氨酶水平。结果  (1) 14 4例新生儿中有 33例发生宫内HBV感染(胎儿感染组 ) ,感染率为 2 2 9% ;无宫内HBV感染 111例 (对照组 )。 4 0例新生儿脐血与外周静脉血HBVDNA阳性率相比 ,脐血的假阳性率为 2 0 0 % ,其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10 0 0 %、80 0 %。追踪HBV携带者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出生 6~ 9个月后 ,HBVDNA持续阳性者 7例 (7/2 8) ,抗 HBs转阳率为 85 3% ;出生时HBsAg阳性者 5例 ,均于 1个月后转为阴性。 (2 )在HBeAg或HBVDNA阳性孕妇中 ,其胎儿感染率分别为 70 5 %、6 1 1% ,显著高于HBeAg或HBVDNA阴性者的 2 0 % (2 /10 0 )、0 0 %(P <0 0 1)。胎儿感染组与对照组孕妇 ,在年龄、孕周、分娩方式、出生体重、身长、出生 1分钟Apgar评分等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10 )。 (3)胎儿感染组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佛山市乙肝母婴阻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进一步工作提供思路。 方法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以2017年佛山市HBsAg阳性产妇13 672例及其所分娩13 982例活产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病历采集及前瞻性的随访追踪的方法,全面了解影响乙肝母婴阻断工作的主要因素。 结果2017年佛山市产妇HBsAg阳性率为10.14%,感染孕妇中HBeAg阳性率为24.13%,孕期HBV DNA检测率约5%,其中抗病毒治疗63例;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率为99.84%;婴儿在出生后1年内完成乙肝疫苗三针接种的比率为81.71%,在完成三针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中按照0-1-6程序接种的比率为62.65%;母婴阻断结果追踪率为40.16%,追踪儿童中母婴阻断失败34例,失败率为0.61%;产妇年龄低、HBeAg阳性、HepB未全程及规范接种是母婴阻断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儿童明确未检测的主要原因是拒绝检查、不知道要检查、提前检查和检测未提供结果,占99.07%。 结论加强信息沟通及健康教育,落实乙肝病毒感染产妇孕期DNA检测及抗病毒治疗,提高儿童乙肝疫苗的规范接种率,将暴露儿童的乙肝两对半检测纳入儿童保健管理工作,是实现全市乙肝母婴零传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