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现代医院》2016,(7):962-964
目的对比研究一期后路减压重建术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型爆裂胸腰椎骨折效果。方法60例不稳定型爆裂胸腰骨折病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一期后路组30例与前后联合组30例。一期后路组采用一期减压重建术手术治疗,前后联合组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结果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对比,一期后路组均优于前后联合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Oswestry残障指数评分方面:术前两组对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个月均降低,且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两组对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ASIA运动神经功能评分方面:术前两组对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个月均增加且一期后路组高于前后联合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路减压重建术治疗不稳定型爆裂胸腰椎骨折效果优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前路手术入路和后路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2010年3月~2011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44例,随机分为两组,前路手术组和后路手术组,各22例。对两组患者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前路手术组术后运动评分、触觉评分、cobb角、伤椎高度恢复情况好于后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手术入路可让患者的脊髓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其疗效优于后路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与侧方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7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35例,侧方入路组采用侧方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一期后路组采用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Cobb角矫正情况、胸腰椎功能(ODI)及疼痛程度(VAS)。结果:术后1mo,两组ODI及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一期后路组低于侧方入路组(P0.05);术后3mo,两组Cobb角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或侧方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胸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程度,矫正Cobb角,前者在改善患者胸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程度方面效果更突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1例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51例患者根据具体病情分别采用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三种手术术式进行治疗.结果 51例患者胸腰段脊柱骨折都进行了有效的内固定,前路手术组术后各项指标均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后路手术均可有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使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剥离椎旁肌后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手术指标、术后2周与6个月时的VAS疼痛评分、术后下地前及随访时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结果 观察组临床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组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传统方法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患者恢复更快,不仅能起到较好的复位效果,还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观察骨折脊柱前路、脊柱后路和脊柱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在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92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观察,根据手术方式将12例采用脊柱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的患者分为甲组、18例采用脊柱前路治疗的患者分为乙组,62例采用脊柱后路治疗的患者分为丙组,随访2年,观察三组手术效果.结果 三组患者经过手术后Cobb's角、骨性融合均有明显改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丙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甲组、乙组,且术后矫正度丢失明显更高(P<0.05);甲组内固定断裂发生率<乙组<丙组(P<0.05).结论 脊柱三种入路方式在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中各有治疗优势,前路、联合入路手术的创伤性强,但是术后矫正度丢失少、内固定断裂率低.后路手术的创伤性小,但是容易出现内固定断裂率、术后矫正度丢失,应根据患者的损伤情况选择最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Ti1e C型骨盆骨折采用前后联合入路一期复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行前路切开复位固定、后路单纯经皮或开放复位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联合一期复位手术治疗.结果 2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9.1±3.2)个月,术后2~3个月达到骨性愈合,并恢复行走能力.Majeed功能评分:优14例,良4例,可2例.结论 Tile C型骨盆骨折采用前后联合入路一期复位治疗,可重建骨盆前后环的稳定性,获得良好的功能康复,避免二次手术创伤,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椎旁抽脓注射抗痨药物治疗脊柱结核作为传统保守治疗方法的补充取得了积极效果,我院自50年代初一直沿用至今,临床疗效较好,曾有报道其治愈率达96.6%。对于无典型椎旁脓肿者穿刺注射较难,有些医院认为亦不具备手术指征,近六年来我院对收治的45例脊柱结核在临床及X线平片、B超检查未证实有脓肿者施行了椎旁抽脓注射抗痨药物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轻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最佳的外科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轻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62例。其中椎旁入路组31例、正中入路组31例,两组均采取髂骨植骨融合术联合单纯椎弓根的钉内固定术来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参数及其治疗效果。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不同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椎旁入路组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短于正中入路组,椎旁入路组术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正中入路组(均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有改善,正中入路组术后1、6个月VAS评分优于椎旁入路组,正中入路组术后1个月ODI评分优于椎旁入路组(均P0.05);术后12个月两组VAS评分比较,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椎旁入路单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轻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优于正中入路单纯椎弓根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0.
彭懿 《中国卫生产业》2013,(26):136-136,138
目的分析研究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临床疗效,为提高手术效果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2012年8月之间接收诊治的84例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临床进行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Magerl分型与ASIA分级,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手术时间介于176~328min之间,平均(225.6±3.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18.2±14.5)mL,随访72例,随访率85.7%,CT与X线片复查减压与复位良好,总体治疗效果较好。结论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进行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可以充分应用前路与后路手术优势,减压、复位、固定一次完成,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在临床手术时还应掌握手术适应症以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切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抗痨治疗2—3周后采用一期前路病灶切除、椎间植骨、前路或后路器械内固定手术,行前路固定19例,行后路固定3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结核中毒症状,ESR12~160mm/h,16例有神经损伤症状,18例有后凸畸形。结果随访12~40(29.54-7.2)个月。所有患者切口I期愈合、无窦道形成,结核治愈无复发。18例脊柱后凸畸形获得明显矫正。16例伴神经功能障碍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血沉术后2—6个月达到正常,X线片示植骨融合时间4-12(6.2±1.9)个月。结论一期前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术具有病灶清除彻底,复发率低,早期离床活动和较理想的脊柱矫形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蔡伟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3):606-606,595
目的探讨椎旁穿刺介入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与护理体会。方法107名脊柱结核病人被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组采用椎旁穿刺介入治疗结合全程化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抗痨方案全程化疗,所有病人均给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在腰背部疼痛缓解时间、离床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截瘫恢复率、治愈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结核不能只靠单一方法治疗,椎旁穿刺介入治疗脊柱结核采用定期抽脓、局部注药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故在脊柱结核的整体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1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1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研究组31例。研究组行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对照组行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开始置钉时间、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留院观察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前后疼痛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并应用Cobb法测量两组手术前后冠状面及矢状面角度。结果两组手术用时及术后留院观察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开始置钉时间较早,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VAS、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且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冠状面及矢状面角度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且研究组冠状面角度低于对照组,矢状面角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46%,显著低于对照组29.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予以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少,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维持冠状面、矢状面平衡,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脊柱结核一期手术治疗所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并探讨其相应对策.方法 1997年5月至2008年12月采用一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116例.其中颈椎结核6例,颈胸椎结核3例,胸椎结核29例,胸腰椎结核37例,腰椎结核29例,腰骶椎结核12例.分别采用前路和,或后路,单纯病灶清除植骨或加行内固定手术.记录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及处理对策.结果 随访6个月至12年,平均(3.86±2.16)年,5例失访.共15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3.5%(15/111),其中5例复发,1例内固定物松动,2例髂外静脉撕裂,1例腹壁疝,1例下肢深静脉栓塞,2例反应性精神病,2例气胸,1例股神经激惹症状.复发病例中3例为前路手术者,其中2例再次行前路病灶清除,2年无复发,1例放弃治疗;2例后路手术复发者行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2年无复发.其余并发症均予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 规范、长疗程敏感药物化疗、正确的手术入路选择及彻底清除病灶是防止结核病灶复发的关键,注意辨认手术中复杂的解剖结构及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是防治其他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合并巨大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包括经胸入路或胸膜外肋横突入路、肾切口入路、倒“八”字腹膜外入路或后路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巨大脓肿71例,其中男37例,女34例,年龄17~78岁,平均42.0岁。病程:2月一3年。多椎体脊柱结核≥2个椎体,包括跨越性病灶,病灶分布为T7~8,2例,T8-9,1例,T9-10,3例,T10~11,11例,T11~12,4例,T12-L1,3例,T12、L1—2,4例,L1-2,12例,L2~3,10例,L3—4,5例,L4~5,5例,L5~S1,3例,L1~3,2例,L2—4,3例,T12、L2~3,1例,L2~5,2例。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的分级:B级4例,C级6例,D级9例,E级52例。术前后凸Cobb角5°-61°,平均(31.2°±9.2°)。CT和MR显示均有明显的死骨,椎旁巨大脓肿术中吸尽乳白色脓液820—3100ml,平均1370ml,3例伴脊髓受压严重者于12—48h抗痨治疗后急诊手术,其余68例术前抗痨支持治疗2—4周,术后继续抗痨12—18月。结果随访1~4年,平均16月,手术时间平均18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900ml,3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行修补,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后6例伤口不愈合,形成窦道,经抗痨局部换药治疗后治愈。4例术后再次形成椎旁脓肿,量约100—150ml,再次病灶清除后治愈。死亡2例。1例术后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未处理。术后复发4例,再次手术后末次随访均临床治愈,结核无复发。伴神经损伤者4例术前ASIAB级恢复至D级,余均恢复至E级。结论根据病灶部位、病变程度,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巨大椎旁脓肿均能达到清除病灶、脊髓减压及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的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腹部椎旁脓肿多为腰椎结核的并发症,各型脊柱结核均可引起。脓肿形成后可凸出于体表形成软组织肿块,临床上常因腹部软组织肿块行B超诊断与鉴别。现将我院5例腰椎结核所致椎旁脓肿B超检查结果作初步探讨。结果:本组男2例,女3例,年龄11~39岁,脓肿发生于脊柱一侧者4例,同时发生于双侧者1例,超声诊断为椎旁脓肿4例,一例因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固定对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进一步探讨其对脊柱稳定性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就诊的100例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应用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根据手术入路不同随机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各50例,观察比较2组的手术疗效.结果 2组伤椎前后缘平均高度及后凸角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2组间的Frankel功能恢复级别及并发症、伤椎前后缘平均高度及后凸角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弓根钉固定对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确切,有利于促进脊柱的稳定性的恢复,结合其手术适应证合理地选择手术入路,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临床医学工程》2015,(9):1175-1176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骨科收入的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22例和对照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术)2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观察并记录出院后随访过程中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的评分;计算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及后凸Cobb角纠正率(根据患者手术前后正侧位X片评估椎弓根钉置入的位置及后凸畸形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通过观察,发现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伤椎Cobb角的矫正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3月期间本院诊治的8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38例)及B组(42例),两组分别行传统入路或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手术效果的差别。结果 B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VAS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P〈0.05);随访7~27月,A组末次随访伤椎前缘压缩比、伤椎矢状面Cobb角及椎管占位率分别为91.93±3.65%、4.37±1.62°和6.87±0.63,B组分别为91.78±3.58%、4.40±1.65°和6.90±0.6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未出现螺钉断裂及骨折复位丢失。结论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确切,对机体损伤小,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0.
廖瑛扬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8):1620-1621
目的观察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3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给予颈椎前路和后路入路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评价手术前后脊髓损伤程度、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32例患者治疗后Franke1分级平均提高1~2级,D~E级所占比例为62.5%,显著高于治疗前的水平(34.4%),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SIA评分为(79.48±17.61)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的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椎体复位、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椎间高度恢复均效果理想,随访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颈椎前后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