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10年我国家庭人均每日食盐消费情况.方法 利用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家庭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家庭人均每日食盐消费量及过量食盐消费比例,描述不同地区、城乡的分布,比较其差异.共有92 814户家庭纳入分析.结果 2010年我国家庭人均食盐摄入10.6 g/d,城市(9.1 g/d)低于农村(11.5 g/d),东、中、西部地区盐摄入量依次增加,西部农村地区盐摄入量最高(12.5 g/d),东部城市地区最低(8.6 g/d).家庭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超过膳食指南盐摄入建议量(6 g/d)的比例为72.6%,农村(78.3%)高于城市(63.5%).家庭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超过我国慢性病防治规划2015年减盐目标(9g/d)的比例为38.1%,农村(44.0%)高于城市(28.8%),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和东部.结论 2010年我国家庭人均食盐摄入过高,在西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需要制定减盐干预策略,加强健康教育,防控高盐饮食危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成都市武侯区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与示范创建进行效果评价,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活动深入开展提供方法和经验。方法 2012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23人,收集居民健康相关知识、健康相关行为等信息,采用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与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知晓示范创建的居民其"每日食盐推荐摄入量"、"过量吃盐会导致高血压、心脏病"、"正常血压值范围"的知识知晓率(分别为65.3%、88.4%、45.0%、78.5%)高于不知晓示范建设的居民(分别为46.3%、72.6%、35.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自觉控制食盐摄入量"、"自觉控制食用油摄入量"、"使用BMI尺监测体重"和"使用腰围尺监测腰围"等行为发生率(分别为50.4%、34.7%、21.5%、34.7%)也高于后者(分别为38.2%、25.0%、13.6%、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都市武侯区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示范建设可以提高居民健康相关知识,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推动今后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创建成功的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各项工作指标得分进行汇总分析和百分制转换。结果2012年101个示范区慢性病防控工作得分为[1181.5(1119,1222)1分,其中,城市示范区得分[1135(1054,1188)]高于农村[1053.5(974,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408,P=0.0250),东部示范区得分[1183(1172,1222)1明显高于中部[1040(1007,1104)]和西部地区[1053(983,1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大项工作得分进行百分制转换后,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保障措施(95.78%)、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94.87%)、患者管理(84.65%)、社区诊断(84.40%)、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82.76%)、监测(78.07%)、高危人群发现和干预(77.24%)。24类工作中,得分最高的5类工作依次为组织保障、队伍保障、宣传资料技术支持、经费保障、媒体宣传,得分最低的5类工作依次为口腔卫生、肿瘤登记、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场所干预、高危人群发现。结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各地的慢性病防控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慢病监测、高危人群发现和干预、患者管理等工作的投入力度,以期能够促进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改善我国人群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潍坊市创建为省级及以上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慢病示范区)的各县市区健康示范支持性环境工作创建情况,更好的促进各慢病示范区健康政策的制定,为推动慢病示范区创建与巩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2011-2016年潍坊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信息管理系统录入的健康支持性环境创建工作进展情况。结果自2011年潍坊市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以来,全市10个慢病示范区均启动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工作,创建启动率为100%;下发创建相关文件284个;创建健康支持性环境564个;建设健康示范主题公园19个;创建健康示范步道25个;建设健康示范小屋145处;培训健康示范指导员1697名。结论潍坊市各省级及以上慢病示范区健康支持性环境创建工作初显成效,但各项支持性环境建设发展不平衡,需政府各相关部门持续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杭州市城乡居民碘营养现况及甲状腺疾病患病情况。方法分别从杭州市城区和农村随机抽取3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随机抽取100户居民,检测其家中食盐盐碘浓度,计算每日盐摄入量;采集尿样及血样,检测尿碘、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结果城区盐碘和每日盐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29.40mg/kg和6.35g/d,农村盐碘和每日盐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29.65mg/kg和8.50g/d;城区尿碘中位数为120.00μg/L,低于农村的188.73μg/L;城区临床甲减、亚临床甲减、临床甲亢、亚临床甲亢和甲状腺疾病总患病率分别为0.13%、10.13%、0.26%、0.52%和11.04%,农村临床甲减、亚临床甲减、临床甲亢、亚临床甲亢和甲状腺疾病总患病率分别为0.85%、3.12%、0.57%、1.99%和6.52%,城区亚临床甲减、甲状腺疾病总患病率高于农村,亚临床甲亢患病率则低于农村。结论杭州市城乡居民碘营养均处于适宜水平,城区居民尿碘水平低于农村,但亚临床甲减和甲状腺疾病总患病率高于农村。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不同人群慢病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探讨城市居民慢病危险因素及其健康教育对策。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医院职工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发病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医院职工慢病危险因素中高吸烟率(16.9%)、低运动量(33.7%)、食油摄入量过高(69.8%)、饮酒、精神紧张等因素比较突出。结论 医院职工是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目标人群,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大慢病健康教育的力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我省住校高中学生食盐摄入量,为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我省5个地、市7所寄宿高中学校学生调查食盐摄入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我省住校高中学生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平均为10.4 g.结论 我省住校高中学生食盐摄入量偏高,高于食盐的建议摄入量(6g),建议学校尽量减少学生饭菜的食盐用量,从源头上减少学生膳食的食盐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皖中公共卫生体系慢病防控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为合理调整与建设慢病防控专业队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3月~6月于合肥和安庆两市普查辖区内所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CDC),依据行政区划分层抽样调查社区卫生机构(communityhealthserviceinstitutions,CHSI);并调查两类机构所有慢病防控人员。结果17家CDC慢病防控人员占人员总数4.2%,专兼职比为1:1.1,有外聘人员;其中67.6%为男性且67.6%为预防医学专业背景,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64.7%。171家CHSI中72.5%设有慢病防控专管人员,防控人员占技术人员的39.3%,其中专职比例28.7%,女性占65.6%,89.6%出自于医护专业,大专、高中专及以下学历分别占44.7%和33.9%。两类机构慢病防控人员平均工作年限[P50(P25,P75,)]为2(1,4)年,45岁以下青壮年占81.7%,中级及以下职称者占96.4%,慢病知识总知晓率为66.1%,77.8%近5年接受过专业培训,但培训以本级为主且次数较少。结论皖中慢病防控人力资源发展滞后,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防治需求,应着力改善慢病防控队伍兼职多、培训少以及社区人员学历低和缺防保等现状。  相似文献   

9.
中国居民食盐消费情况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食盐消费情况,为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慢性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一年食物频率调查”数据,对45349名15岁4及以上居民食盐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居民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平均为10.7g,农村居民为11.1g,高于城市居民的9.7g,男女性居民的食盐消费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有81.6%的居民食盐的消费量超过建议的摄入量(6g),其中83.8%的农村居民食盐摄入量超过建议量,高于城市居民的76.8%。食盐的食物主要来源是盐(82.8%),其次是酱油(10.0%)。农村居民食盐(84.9%)所占比例高于城市居民(78.5%)。结论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偏高,高于食盐的建议量(6g),不利于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应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倡清淡少盐饮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北京市某高校师生人均每日食盐食用油摄入量,为预防和改善师生高盐油摄入提供依据。方法向该校食堂获取每月就餐人次数及每月食盐、食用油使用量,通过计算得到不同月份人均每日食盐、食用油摄入量的平均值。结果 2012年1—5月,该高校师生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平均值为(10.41±1.34)g,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为(55.46±7.21)g。结论该高校师生食盐食用油人均每日摄入量均高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值,建议该校食堂应该减少饭菜的食盐食用油用量。  相似文献   

11.
全国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基本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2004年全国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机构、人员、经费和保障机制、开展主要工作等基本情况,明确今后的工作方向。方法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对32个全国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进行调查。结果31个示范点慢性病防治人员共计1 480人,92.8%为初级、中级和无职称人员;医护人员数量少,兼职和聘任人员超过1/3,52%的示范点每万人医护人员数不足2人;各点人员培训不均衡,53.9%的培训集中在2个示范点,其他29个示范点的培训量少,省级培训明显偏少;8个(25%)示范点能综合开展人群健康教育、高危人群的多种危险因素干预和多种病种的患者管理工作;示范点政府拨款普遍不足,近50%的示范点政府投入比例低于30%。结论示范点机构、人员初具规模,防治模式初显雏形,但各示范点人力资源不足,培训量少且不均衡,经费不足,综合防治工作发展不平衡。建议明确职责任务,建立考评制度,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综合防治能力,落实慢性病防治工作内容,加强政府投入。  相似文献   

12.
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总体实施现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示范区)自创建以来各项活动总体开展情况,为进一步开展示范区建设活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依据实施方案设计的问卷,调查全国参与示范区创建的机构各项目活动开展情况,每个示范区选取8个机构部门共完成12份问卷调查。结果 示范区实施情况实际得分占总分的71.8%。示范区要求开展的7项活动中,百分制得分较高的为监测(88.0%)、保障措施(75.0%)、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75.0%);得分相对较低的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67.7%)、社区诊断(66.7%)、高危人群发现和干预(64.7%)、患者管理(60.9%)。东、中、西三个地区在保障措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及高危人群发现和干预专项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来讲,东部示范区实施情况优于中部和西部。示范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指标体系中的23项活动开展情况中,百分制得分最高的5项分别为政策保障、死因监测、肿瘤登记、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和烟草控制;得分最低的5项为平衡膳食、患者自我管理、口腔卫生、示范创建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23项活动总体得分结果为东部地区得分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得分基本一致。结论 国家慢性病示范区创建各项工作总体实施情况良好,高危人群发现和干预,以及患者管理是示范区今后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3.
Paralleled with the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 epidemic of 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 (NCDs) has emerged in China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resulting in increased disease and economic burdens. Over the past decade, with a political commitment of implementing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China has strengthened its primary healthcare system and increased investment in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A community-based approach to address NCDs has been acknowledged and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cost-effective solutions. Community-based strategies include: financial and health administrative support; social mobilization;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and the use of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in NCD detec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atient management. Although China has made good progress in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these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for NC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any challenges remain. There are a lack of appropriately qualified health professionals at grass-roots health facilities; it is difficult to retain professionals at that level; there is insufficient public funding for NCD care and management; and NCD patients are economically burdened due to limited benefit packages covering NCD treatment offered by health insurance schemes. To tackle these challenges we propose developing appropriate human resource policies to attract greater numbers of qualified health professionals at the primary healthcare level; adjusting the service benefit packages to encourage the use of community-based health services; and increase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as well as investing more on health insurance schemes.  相似文献   

14.
Reducing the gap in health outcomes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in China has been a focu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health reform efforts since 2002. Drawing on national survey data from 2003 and 2008, this paper analyzes changes in the rural-urban gap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Overall, there were substantial improvements at the national level in insurance coverage and the use of hospital services for both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There was also an overall reduction in the rural-urban gap in the use of inpatient services. But the gains were uneven. For example, although rural Chinese with chronic disease could more easily start inpatient treatment in 2008 than they could in 2003, because of the higher hospital copayments required under insurance coverage for rural citizens, they were more than twice as likely to drop out of treatment as were Chinese in urban areas. The strongest evidence of the narrowing of the rural-urban gap came from central China, while the evidence is mixed for western and eastern China.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different approaches will be required to narrow the rural-urban health service gap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湖北省居民健康素养具备情况,为湖北省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提供参考。方法在湖北省抽取了3个城市地区和3个农村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对象,用卫生部《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湖北省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湖北省居民健康素养具备率为12.0%,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方面素养的比例分别为23.7%、11.1%和22.4%;湖北省居民具备5类健康问题素养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科学健康观素养37.2%、传染病预防素养23.8%、安全与急救素养22.6%、基本医疗素养11.3%和慢性病预防素养5.9%。结论湖北省居民健康素养具备情况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不容乐观,健康素养水平受到城乡、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时,应做好需求调查,并考虑如何提高目标人群的理解和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计算我国2019年各省份居民健康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水平以及耦合度和协调度,探讨居民健康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影响关系,分析各省份居民健康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地区差异性,旨在为各区域居民健康水平和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利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综合水平指数计算子系统的综合水平,并引入耦合理论构建耦合协调发展模型,计算各省份之间居民健康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 我国各省份耦合度均值为0.80,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55;从东中西区域上来看,东部地区(0.69)耦合协调状态最好,处于初级协调状态,中部地区(0.54)和西部地区(0.43)分别处于勉强协调和中级失调类,七大区域间和区域内存在差异。经综合水平指数计算,我国仅有6个地区为健康水平滞后型,其他25个地区均为区域经济滞后型。结论 从整体上看,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程度较高,但整体耦合协调性不高,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健康水平超前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需整体提升各区域健康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从区域上来看,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性地区间和地区内差异较大,需重点关注低协调度地区和区域内差异大地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视角,分析我国慢性病防控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运用文献综述、个人深入访谈和专题小组座谈等形式,收集上海、苏州和长春三个健康城市慢性病防控资料;从慢性病防控部门合作的组织形式、政策与制度支持、活动开展及保障措施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调研城市都有慢性病防控或者健康促进的多部门合作组织;各城市均在市政府层面制定了健康城市和慢性病防控相关政策,但政策主要由卫生部门执行;非卫生部门工作以被动应付为主,主动行动较少;多部门合作慢性病工作以阶段性项目为主。结论:多部门合作“政策制定的起点较高,但政策执行的落点较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多部门合作工作缺乏可持续性,难以满足慢性病的长期防控需要。建议:成立由政府主导的多部门合作组织,促进不同利益相关部门充分参与;利用健康影响评价和健康视角项目等治理工具,形成有效监督和制约部门行动的机制;推进国家层面工作规划的落实,将慢性病防控的阶段性项目与长期规划有机结合,促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可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测算中国省际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并诊断出制约省际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障碍因素,为提升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全国省际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平均得分,通过熵权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障碍度模型对中国2016年省际社区卫生服务评价得分进行分析。结果 全国省际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平均得分为0.277 3,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最高的省区是广东(0.863 8),最低的省区是西藏(0.013 6);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相差0.850 2。省际社区卫生服务水平高水平省区为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中高水平省区为湖北、四川、北京、湖南、河南、重庆、安徽;中低水平省区为福建、辽宁、天津、河北、黑龙江;低水平省区分别是云南、内蒙古、广西、新疆、陕西、山西、贵州、江西、甘肃、吉林、海南、宁夏、青海、西藏。从全国整体上看,I6(病床使用率)、I7(平均住院日)是阻碍中、西部省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升的2大主要障碍因素;I4(入院人数)是影响东部省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高的首要障碍因素。结论 中国东、中、西部区域间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省区整体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省区。应合理分配卫生资源,关注低水平地区的发展,抓住主要障碍因素,破解省际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互联网+”技术在区县级辖区妇幼卫生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妇幼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国家妇幼卫生综合信息平台对1432所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互联网+”技术在辖区妇幼卫生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辖区管理和服务功能中,比例最高的两项是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系统管理,分别为33.3%和31.8%,其次是高危孕产妇管理(27.7%)与高危新生儿管理(19.8%),4项功能均存在地区差异,东、中、西部比例依次降低(P<0.05)。我国区县级妇幼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比例为16.6%,东部地区区县级妇幼卫生平台建设比例为43.9%,高于中、西部地区(P<0.05)。12.0%的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通过远程医疗服务与上级医疗机构合作的比例最高为11.5%,远高于区域内其它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合作情况存在地区差异,东、中、西部比例依次降低(P=0.01)。中部地区区县级机构通过远程医疗服务与孕产妇急救中心合作的比例为2.5%,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P=0.02)。[结论]“互联网+”技术在区县级辖区妇幼卫生管理中的运用刚刚起步,区县级妇幼卫生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