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催眠对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疼痛程度、疼痛灾难化、疼痛自我效能及应对方式的改善效果,为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将56例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8名,实验组按照催眠干预方案,每周一、五的19:30—21:00,每周2次,每次1.5 h,共10次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疼痛灾难化量表(PCS)、疼痛自我效能量表(PSEQ)、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两组进行前测、干预结束时和结束后的3个月测试评分。  结果  两组女大学生NRS、PCS、PSEQ评分的时间效应、组别效应和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83,21.77,13.65;22.96,28.98,24.84;25.35,18.26,27.02,P值均<0.01);实验组在干预结束时和干预后3个月,SCSQ积极应对评分(1.43±0.35,1.50±0.39)高于对照组(1.22±0.19,1.20±0.21)(P值均<0.05),SCSQ消极应对评分(1.59±0.38,1.52±0.49)低于对照组(1.80±0.17,1.80±0.20)(P值均<0.05),两组女大学生SCSQ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评分的时间效应、组别效应和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5.14,4.29,14.37;7.66,4.10,6.95,P值均<0.05)。  结论  催眠干预有助于减轻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的疼痛程度,改善疼痛灾难化及应对方式,提高疼痛自我效能水平,且干预具有持久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医耳穴刺激对高校学生便秘的干预效果,为改善大学生便秘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9月15—30日,采用便秘评估量表(CAS)对海南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在校的603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确定90例存在功能性便秘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饮食干预、运动干预、情绪管理干预、排便习惯指导等微信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相关内容,观察组在对照组措施的基础上增加耳穴刺激干预。干预前及干预2周后使用便秘Wexner评分、便秘者生活质量评分量表作为评价指标,评价耳穴刺激对便秘学生的影响。  结果  两组学生干预前Wexner便秘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观察组Wexner便秘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38,8.95,11.96,9.08,6.45,13.18,11.93,6.19,P值均 < 0.05)。干预前,两组学生便秘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对照组生活质量各维度及总分较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29,6.64,10.28,7.81,9.60,P值均 < 0.01),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较干预前降低(t值为7.98,11.81,11.44,6.93,8.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观察组各维度分值及总分比较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中医耳穴刺激能够明显改善高校学生的便秘Wexner评分,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运动结合团体心理辅导对智能手机成瘾大学生心理渴求、成瘾程度及共患抑郁、焦虑程度的干预效果,为改善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问题提供科学、有效、可行的路径。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信阳职业技术学院1 678名大一和大二学生,将其中148名智能手机成瘾者随机分为3组(运动组49名、团体心理辅导组50名、运动+团体辅导组49名)。采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martphone Addiction Scvale, SAS-C)评价成瘾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定心理渴求程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评价焦虑、抑郁程度。所有量表均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3个月各评定1次。  结果  干预后、干预后3个月与干预前比较,3组对象的SAS-C、VAS、HAMD、HAMA得分均随着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F值分别为36.05,38.54,37.27,39.27,P值均 < 0.01),相同时间点的评分均为运动+团体辅导组最低,团体辅导组次之,运动组最高(F值分别为34.33,32.36,32.34,34.96,P值均 < 0.01)。3组对象在干预3个月后仍有抑郁和焦虑症状。  结论  运动、团体心理辅导、运动+团体辅导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智能手机成瘾者心理渴求和成瘾及共患抑郁、焦虑程度,运动+团体辅导组抑制效果最好,团体辅导组次之,运动组较差。  相似文献   

4.
陈妍  李勇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9):1367-1371
  目的  探讨绘画艺术对多动症儿童课堂干扰行为的干预效果, 为明确绘画艺术干预对多动症儿童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 从河南安阳市文峰区3所小学随机选取60名多动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作为空白对照, 不接受任何干预, 观察组接受为期8周的绘画艺术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课堂目标行为达成率及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评分。  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 观察组儿童干预后各项课堂目标行为(上课不发出噪声、课堂上不重复老师讲话、遵守老师指令、上课不擅自离开座位、参与课堂活动)达成率均明显提高(χ2值分别为23.65, 30.54, 18.54, 16.98, 20.34, P值均 < 0.05), 并且均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16.22, 36.02, 24.43, 38.55, 16.95, P值均 < 0.05)。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家长量表)结果显示, 观察组儿童干预后的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评分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7.63, 8.42, 9.56, P值均 < 0.05), 并且均低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10.81, 11.25, 10.16, P值均 < 0.05)。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教师量表)结果显示, 观察组儿童干预后的品行问题、多动、不注意-被动、多动指数评分均降低(Z值分别为6.32, 7.56, 10.03, 9.18, P值均 < 0.05), 并且均低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11.66, 19.22, 12.24, 9.01, P值均 < 0.05)。  结论  对多动症儿童实施绘画艺术干预, 能够有效减少其课堂干扰行为, 提升专注力, 改善多动症行为对多动症儿童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取团体认知治疗方法,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网络成瘾大学生在负性情绪以及冲动性方面的差异变化,探索团体治疗网络成瘾的效果。  方法  将招募的贵阳某高校33名网络成瘾大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16名)和对照组(17名),在干预前后进行网络成瘾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UPPSP冲动行为量表的测量。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检测两组被试在干预前后与冲动抑制功能相关的脑电成分差异。  结果  对照组干预前后两次网络成瘾、焦虑、抑郁及冲动性的得分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后测N1波幅高于前测(t值分别为-3.32,-3.19,P值均<0.05),N2、P3的波幅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前后的抑郁、焦虑得分下降(t值分别为2.20,2.45,P值均<0.05);消极紧迫感及积极紧迫感得分下降(t值分别为3.84,3.44,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后,N1波幅的反应任务(GO)和停止任务(STOP)均高于前测(t值分别为-3.08,-2.72,P值均<0.05),N2、P3的STOP均低于前测(t值分别为2.10,2.07,P值均<0.05)。  结论  团体认知治疗可以改善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负性情绪,降低冲动性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冲动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识别大学生述情障碍的潜在类别及其与社交焦虑、抑郁症状的关联,为促进大学生积极情绪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20年9月,在河北省、吉林省、辽宁省4所高校方便整群抽取1 338名大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使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交往焦虑量表(SIAS)以及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S-D)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主要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大学生述情障碍分为情感表达良好组(33.3%)、情感辨别良好组(9.6%)和情感表达困难组(57.1%)3个潜在类别。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人口学变量进行控制后,情感表达良好、情感辨别良好与抑郁症状(β值分别为-1.92,-1.44,P值均 < 0.01)、社交焦虑(β值分别为-0.71,-2.04,P值均 < 0.01)呈负相关。  结论  大学生述情障碍呈现类别分布,各潜在类别与社交焦虑、抑郁症状关联不同。高校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制定针对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培养的干预方案,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及抑郁症状,促进心理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综合治疗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干预效果,以期为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矫正提供有益借鉴。  方法  使用青少年暴力风险评估量表(VRS-YV)在石家庄廉北中学选取120名有暴力行为或暴力倾向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观察组接受认知行为综合治疗。比较两组学生干预前后的暴力行为、暴力风险、冲动行为、外显攻击行为变化。  结果  观察组学生干预后的人格侮辱、关系攻击、攻击他人、自虐行为、自杀意念、严重暴力维度评分及总暴力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t值分别为6.32,7.88,10.05,7.05,9.27,8.01,P值均 < 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各维度评分均无明显变化(t值分别为0.35,0.24,1.01,0.78,0.49,0.53,P值均>0.05)。观察组学生干预后的人格侮辱、关系攻击、攻击他人、自虐行为、自杀意念、严重暴力维度评分及总暴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9.65,6.95,10.54,9.77,6.54,4.28,16.20,P值均 < 0.05)。观察组干预后的VRS-YV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干预后VRS-YV评分≥27分者占比比干预前更低(χ2=80.00,P < 0.05)。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干预后VRS-YV评分≥27分者占比低于对照组(χ2=59.61,P < 0.05)。  结论  对有暴力行为倾向的青少年实施认知行为综合治疗,能够有效提升其共情能力,降低暴力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线上、线下正念训练对改善新冠肺炎疫情后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的效果评价,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0年9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华北理工大学1 203名大学生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筛查,符合入组标准者103名,随机分为线上组(64名)和线下组(39名),干预后评估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改善程度。  结果  线上线下正念训练干预后大学生SAS、SDS、PSQI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7,5.31,3.99;4.88,5.02,5.88,P值均 < 0.01)。线上、线下两种干预训练,对睡眠质量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P < 0.05)。大学生焦虑、抑郁、睡眠3种症状合并越少,正念干预症状缓解率越高,3种症状并存缓解率≤25%,2种症状并存缓解率 < 40%,仅有1种症状缓解率100%。  结论  线上、线下正念训练皆可作为干预睡眠、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有效手段;线下正念训练对于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优于线上;正念训练对于单一症状者缓解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催眠干预对经前期综合征女大学生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4例经前期综合征女大学生分成催眠组(32名)和对照组(32名),2组女大学生均接受常规心理健康教育,催眠组在此基础上接受8次有针对性的催眠干预。在干预前、干预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WHO生活质量评定简表(WHOQOL-BREF)对参与者的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进行测评,比较干预前后参与者的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干预前催眠组的SAS评分为(52.00±8.95)、SDS评分为(56.46±6.57)、WHOQOLBREF总分为(51.14±5.70),对照组SAS评分为(51.34±9.48)、SDS评分为(57.03±8.42)、WHOQOL-BREF总分为(51.66±6.63),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AS评分时间主效应、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值分别为493.03,61.37,P均<0.001);SDS评分时间主效应、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组间主效应显著(F值分别为225.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大学生体力活动和抑郁症状与进食障碍的关联,为开展大学生进食障碍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山东省济南市3所本科院校共计2 712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和进食态度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被调查大学生中,体力活动未达标组1 750名(64.5%),达标组962名(35.5%);有抑郁症状者488名(18.0%);进食障碍者452名(16.7%)。不同性别、自评学习压力、体力活动及抑郁症状的大学生进食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65,23.17,34.24,70.66,P值均 < 0.05)。调整人口学变量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力活动和抑郁症状均与进食障碍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59,2.58,P值均 < 0.01)。相同抑郁症状组别中,体力活动水平越低,进食障碍检出率越高。  结论  大学生体力活动和抑郁症状与进食障碍有关。可通过积极改善抑郁症状、增加体育锻炼等途径干预进食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阶段恢复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影响,为科学合理制定康复恢复训练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泸州市儿童医院59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干预Ⅰ组、干预Ⅱ组进行T1-T4 4个阶段恢复训练,干预Ⅰ组和干预Ⅱ组分别侧重运动类及补交类训练。训练前后,利用自闭症行为量表(ABC)筛查患儿的感觉、语言、动作、交往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3组儿童(ABC)总体评分在T1和T2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T3和T4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98,5.09,P值均<0.05),且表现为干预Ⅰ组、Ⅱ组低于对照组。分维度来看,3组儿童除语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值均>0.05),感觉、交往、动作、生活自理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较于对照组,干预Ⅰ组和Ⅱ组儿童总体评分在T3和T4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较于T1阶段,对照组儿童总体评分在T2、T3和T4阶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干预Ⅰ组和Ⅱ组总体评分在T2~T4阶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赋能理论的教育方法开展高校艾滋病防治教育,并与传统健康教育方法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以江西省某高校2018和2019年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二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择对照组(223名)和实验组(226名),采取传统健康教育方法、赋能理论教育方法分别对对照组、实验组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1个学期后,比较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3种联合运动方案对睡眠障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为睡眠障碍运动干预方案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 以招募的35名存在睡眠障碍的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有氧联合抗阻运动组(AR组)(10名)、有氧联合身心运动组(AM组)(8名)、抗阻联合身心运动组(RM组)(9名)和对照组(CG组)(8名).运动组进行为期8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揭示开放式运动、封闭式运动及团体认知对手机依赖大学生的影响效果及可能机制,为阐明体育锻炼、团体认知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关系提供新的证据。  方法  于2019年10月,随机整群抽取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共762名,筛查选取手机依赖倾向大学生126名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开放式运动组(篮球组,31人)、封闭式运动组(八段锦,31人)、团体认知组(30人)、对照组(34人),干预持续10周,每周2次、每次60 min。通过对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及其维度的变化评价改善效果。  结果  10周的运动锻炼、团体认知干预均能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三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4.54,F时间=3.67,P值均 < 0.05),其中开放式运动组与团体认知组后测效果较好,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P>0.05)。在2个月的回访中发现,封闭式运动组与后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P>0.05);在失控性和戒断性维度中,开放式运动比封闭式运动干预效果显著(t值分别为2.58,2.67,P值均 < 0.05)。  结论  开放式运动、团体认知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效果相似,封闭式运动的持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王青  吴杨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2):1822-1825
  目的  探讨基于沟通理论的小组工作对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介入效果,为改善大学人际关系提供借鉴。  方法  2020年10月,采取随机对照实验,将江西财经大学4个新生班的女生随机分为干预组(38名)和控制组(36名)。以沟通理论为基础,对干预组进行3次、每次80 min的小组干预,干预主题包括公共秩序、宿命包容度、沟通状况,控制组不做任何处理。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量表在干预前和干预完成3个月后分别测量两组成员的宿舍人际关系质量,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干预前,两组的人际关系质量较高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结束3个月后,控制组成员在人际关系质量、亲融度、满意度上的得分(39.78±3.38,17.59±2.94,11.94±1.87)与前测(44.07±5.47,18.95±1.86,13.14±2.04)相比降低(t值分别为2.68,2.49,2.71,P值均<0.05)。干预组成员在宿舍人际关系质量非紧张度、亲融度、满意度上的分值与前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在人际关系质量、亲融度及满意度上的后测结果得分(44.58±5.95,12.58±2.45,13.26±2.01)均高于控制组(39.78±3.38,10.94±2.30,11.94±1.87)(t值分别为2.72,3.09,2.92,P值均<0.05)。  结论  基于沟通理论的小组干预能使大学女生宿舍保持相处之初时的高质量人际关系,可有效预防宿舍人际矛盾出现及关系恶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医学院校肥胖学生人格特征及心理干预疗效,为更好地培育医学生健康人格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上海市5所医学院校2020级学生3 760名,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筛查肥胖学生,对80名自愿参与者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名),对照组不作条件处理,实验组进行为期3个月,每2周1次,120 min/次,共6次的人际团体辅导干预。采用16PF和人际交往能力问卷进行前后测数据分析。  结果  学生总体肥胖率3.30%,男生肥胖率(8.07%)高于女生(1.22%)(χ2=29.03,P < 0.01),农村学生肥胖率(3.72%)高于城市学生(2.30%)(χ2=41.81,P < 0.01)。心理干预后,实验组在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维度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48,3.48,2.29,P值均 < 0.05),乐群性、兴奋性、心理健康、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个性因素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31,2.18,2.10,2.33,P值均 < 0.05),敏感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型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20,-2.08,-2.17,-2.20,-2.14,P值均 < 0.05)。  结论  人格特征心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肥胖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完善其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17.
乔瑞红  苗秋香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16-1519
  目的  了解高校大学生不同手机成瘾变化趋势与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之间的关联,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和预防手机成瘾提供参考。  方法  2018—2019年对河南2所高校的1 824名2018级大学生进行手机成瘾、抑郁、焦虑状况5次随访调查,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变化轨迹及其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联。  结果  第5次调查中,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平均得分为(43.19±5.51)分,焦虑检出率为34.21%,抑郁检出率为40.73%。在城乡、不同班级排名、睡眠时间方面,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5,3.79,3.82,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手机成瘾变化趋势平稳组学生相比,高成瘾-升高组(OR=3.21,95%CI=2.33~4.4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8.39,95%CI=5.08~13.78)发生焦虑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高成瘾-升高组(OR=3.31,95%CI=2.39~4.5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4.51,95%CI=2.81~7.15)发生抑郁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  结论  高校应关注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尤其手机成瘾问题集聚上高的学生应重点关注,以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等负面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