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剂量肠内营养(EN)在脓毒性休克伴急性胃肠道损伤(AGI)病人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在我院ICU接受治疗的84例脓毒性休克伴AGIⅢ级病人,依据是否采用EN治疗分为观察组(EN治疗,n=41)和对照组(无EN治疗,n=46)。对比两组病人的病死率、入住ICU时间,检测两组病人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肠屏障功能、系统性炎症和应激指标。结果:观察组病人EN剂量为836.8~1 715.4 k J(200~410 kcal)/d,中位剂量为1 464.4 k J(350 kcal)/d,未出现严重的EN并发症。两组病人病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4.4%vs 32.6%,P=0.398),但观察组病人入住ICU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11.8±3.7 vs 16.2±5.3,P0.01);治疗后1周后,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外周血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和D-乳酸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合并AGI的脓毒性休克病人,即便给予小剂量EN仍具有改善病人肠屏障功能和系统性炎性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辅助治疗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17(IL-17)、IL-23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内科危重症科2020年2月-2020年8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55例,入院后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肠内营养制剂,研究组采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7 d后,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HMGB1、IL-17、IL-23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7 d后,研究组肺炎症状消退时间(4.71±0.64)d、总住院时间(6.34±1.20)d较对照组缩短(P<0.05);肺炎严重程度评分(PSI)、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和营养风险筛查(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HMGB1(48.86±16.75)、IL-17(35.60±13.77)和IL-23(24.38±13.02)ng/ml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可通过纠正HMGB1/IL-17/IL-23炎症失衡来调节胃肠功能稳态,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患者肠道免疫功能及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10月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序贯的方法,研究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各组患者均于肠内营养开始第1天、7天和15天,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IL-6、IL-10、IL-17、IgA、IgG、内毒素(ET)和降钙素原(PCT)水平等。血常规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记录各组患者治疗期间医院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营养第15天,血清IL-6、IL-10、IL-17水平有降低趋势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营养第7天,第15天血清IgA、Ig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营养第7天,第15天,血清ET、CRP、PC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营养第15天血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第7天、第15天血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方式有利于恢复机体免疫功能,显著降低炎症反应和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通路相关蛋白在胎膜早破(PROM)孕妇胎膜组织中的表达改变及其与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CA)的关系。方法选择海南西部中心医院妇产科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PROM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CA从中随机选取孕妇各80例,分别纳入CA组和非CA组,选择同期医院进行产检的健康足月分娩孕妇6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NLRP3、Casepase-1基因在mRNA上的相对表达;抽取脐带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脐血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结果 CA组外周血NLRP3、Casepase-1 mRNA及脐血IL-1β、IL-18水平高于非CA组及对照组(P0.05),非CA组外周血NLRP3、Casepase-1 mRNA及脐血IL-1β、IL-1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未足月PROM组孕妇外周血NLRP3、Casepase-1 mRNA及脐血IL-1β、IL-18水平高于足月PROM孕妇(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NLRP3、Casepase-1 mRNA及脐血IL-1β、IL-18水平对PROM合并CA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1、0.735、0.744、0.786,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结局不良组NLRP3、Casepase-1 mRNA及脐血IL-1β、IL-18水平高于新生儿无结局不良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LRP3 mRNA表达与Casepase-1 mRNA、IL-1β、IL-18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NLRP3通路蛋白在PROM合并CA中显著上调,参与炎症进展,且与新生儿不良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术后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后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4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21例。于术后1~8d,研究组使用含谷氨酰胺、精氨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使用常规的制剂能全力。观察术前1d、术后1d和术后9d:①免疫球蛋白(IgG、IgM、IgA)、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②血清中细胞因子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研究组IgA、CD4水平及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炎症反应指标,研究组IL-6、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可减轻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后的机体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CAP重症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50例分组研究,按照入组奇偶顺序分为2组,奇数为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偶数为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氧合指数进行测定,并记录体温控制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采取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但研究组体温控制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RP与氧合指数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CAP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方案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CRP与氧合指数,缩短康复时间,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动脉血乳酸在新生儿脓毒性休克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脓毒症患儿71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一般脓毒症组及脓毒性休克组;选取30例非感染新生儿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儿PCT、CRP及动脉血乳酸水平。比较3组患儿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比较脓毒性休克组不同转归患儿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一般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患儿PCT、CRP及动脉血乳酸水平较对照组患儿升高(P<0.01);脓毒性休克组较一般脓毒症组患儿上述指标升高更明显,而转归差的脓毒性休克患儿各指标较转归好的患儿升高更明显。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CT、CRP及动脉血乳酸对早期、全面识别脓毒症患儿、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早期甄别脓毒性休克患儿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肠道菌群及后期感染的影响。方法连续性纳入自2015年2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SAP患者8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42)及对照组(n=43)。研究组给予早期EN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态、肠道黏膜损伤程度,肠道菌群以及预后的差异。结果入院第14天,研究组血清白蛋白(34.87±5.32)g/L高于对照组(32.18±5.09)g/L,入院第7天及第14天,研究组血清前白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第7天起,研究组血清内毒素、D-乳酸以及DAO均低于对照组(P<0.05);入院第7天起,研究组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高于对照组(P<0.05);至第14天,研究组产气荚膜梭菌、肠杆菌及肠球菌低于对照组,拟杆菌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IPN、ARDS及脓毒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研究组ICU天数及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EN可以有效改善SAP患者营养状态,降低肠道黏膜损伤程度,调节肠道菌群失衡,减少IPN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严重感染患者,按感染程度分为脓毒性休克组(66例)[根据1个月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50例)和死亡组(16例)]和重症脓毒症组(62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非脓毒性休克患者60例,分别比较分析各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血清PCT、CRP及WBC水平。结果脓毒性休克组治疗前,治疗1、3、7 d后血清PCT、CRP及WB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重症脓毒症组治疗1、3、7 d后血清PCT和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死亡组治疗1、3、7 d后血清PCT水平均高于存活组,治疗3、7 d后血清CRP水平均高于存活组(均P0.05)。ROC曲线显示,PCT、CRP和WBC的曲线下面积(AUC)及95%CI分别为:0.786(0.703~0.864)、0.754(0.691~0.827)和0.603(0.542~0.679)。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后血清PCT与CRP呈正相关[(r=0.596,P=0.004)和(r=0.523,P=0.012)],治疗7 d后血清PCT与WBC呈正相关(r=0.604,P=0.001)。结论 PCT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诊断的指标,动态联合观察PCT和CRP水平对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血清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与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生存状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接受治疗的14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生存组93例,病死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VE-C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II(APACHE II)和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SOFA);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乳酸含量、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天数。结果生存组患者VE-Cad、VEGF、TNF-α、IL-6以及CRP水平均低于病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患者APACHE II、SOFA评分低于病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乳酸含量、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住院天数均少于病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VE-Cad水平与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血清VE-Cad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预后状况越差,临床可加强对此指标的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