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上海市30所三级医疗机构软式内镜终末漂洗水进行微生物监测,并调查了解相关水管路消毒现状。方法对所调查医院软式内镜的终末漂洗水进行现场采样,使用膜滤过法进行培养和鉴定,同时对相关水管路消毒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采集84份终末漂洗水样,整体合格率为63.09%;不合格的水样细菌菌落中位数为72(35~236)。水管路使用<1年的终末漂洗水样合格率最高,>5年的合格率最低。结论上海市三级医疗机构软式内镜终末漂洗水合格率较高,水管路使用年限是重要影响因素。今后需严格遵守规范,加强终末漂洗水使用要求和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调查全国67家医疗机构消化内镜终末漂洗水的使用情况,了解内镜终末漂洗的使用现状,分析终末漂洗水在内镜处理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方法分析2017年6月-2017年11月全国67家医疗机构消化内镜终末漂洗水使用的基本请况,应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67家医疗机构内镜终末漂洗水进行病原菌鉴定。结果 67家医疗机构消化内镜终末漂洗水主要为纯化水、非纯化水和无菌水,其中56家医疗机构使用纯化水,占83.58%;67家医疗机构中24家终末漂洗水水样合格,合格率为35.8%,不合格样本中检测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缺陷短波单胞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结论 67家医疗机构内镜终末漂洗水合格率低,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规范,落实终末漂洗水使用要求,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与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消毒后肠镜菌落数超标原因,进一步提高软式内镜的再处理水平。方法 分析2021年8月某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的第3季度常规环境卫生学监测资料,查找引起消毒后肠镜二次污染的原因,进行整改。结果 监测的4条胃镜、2份纯化水、2份使用中消毒剂、3份环境物体表面和2份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标本均合格;而4条肠镜可见大量细菌生长,染菌量分别为252、315、273、268 CFU/件,均检出放射根瘤菌、藤黄微球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对引起肠镜监测不合格的可能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进一步对气源喷枪喷出的气体、空气过滤器内部及过滤器出口端送气管道进行采样,检出大量的上述微生物。在更换空压机、空气过滤器及气路管道后,气源喷枪气体中细菌数量明显减少。对4条不合格的肠镜重新清洗、消毒、干燥,并进行染菌量检测,结果均合格。结论 消化内镜清洗工作站气路污染是此次消毒后肠镜管腔内部菌落数超标的主要原因。建议应将气路维护及生物学监测纳入相应指南中,减少由此引起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天津市消化内镜基本信息,监测内镜再处理质量。方法采用普查的方法调查2016年4月-10月天津市消化内镜基本信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内镜管腔冲洗水和终末漂洗水进行采样,检测细菌菌落总数及病原菌分布。结果全市16个区共有44家公立医院开展内镜诊疗业务,共有胃镜221条、肠镜139条;调查共采集胃镜22条,肠镜20条,管腔冲洗水水样合格率为64.3%,终末漂洗水水样合格率为50%,医院级别、是否开展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和使用集菌设备采样对内镜再处理结果有影响;检出有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病原菌。结论被调查的内镜再处理合格率较低,三级医院对于内镜再处理落实较好,应落实终末漂洗水要求,进一步加强培训与监测,落实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软式内镜使用后和消毒后污染状况,获得内镜原始致病菌及消毒后残留细菌并对其进行耐消毒剂基因检测(qacA/B或qacE△1),比较戊二醛、邻苯二甲醛、含氯制剂3种消毒剂消毒内镜效果,为内镜清洗消毒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9-03/12抽取14家医院共36条内镜进行检测,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处理样品,同时通过增菌、分离培养等方法获得内镜原始致病菌。结果使用后内镜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菌,消毒后内镜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等菌。内镜中分离出的细菌均未检出耐消毒剂基因qacA/B或qacE△1。36条内镜消毒合格率为88.89%。终末漂洗用纯化水细菌总数严重超标,微生物检测均不合格。结论使用后内镜载菌量较高。内镜消毒效果良好,内镜消毒质量仍需提高,其中邻苯二甲醛在较短时间达到消毒要求。内镜中分离的细菌,未发现携带耐消毒剂基因qacA/B或qacE△1。终末漂洗用纯化水是内镜清洗消毒的关键环节,应加强终末漂洗纯化水水质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吉林省各级医疗机构软式内镜终末漂洗用水制备、设备维护、水质监测等管理现状,为软式内镜终末漂洗用水规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1—5月基于吉林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内镜护理与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平台选取吉林省9个地级市开展软式内镜诊疗项目的医疗机构,采用自制软式内镜调查问卷对医疗机构负责内镜中心(科)终末漂洗用水管理且自愿参与项目的负责人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75份,有效回收72份,有效回收率96.0%。72所医疗机构中,64所(88.9%)内镜中心(科)由科室独立供水。漂洗用水生产设备配置方面,22所(45.8%)医疗机构安装原水预处理装置,19所(26.4%)医疗机构配置反渗透系统。终末漂洗用水生产设备维护方面,19所(26.4%)医疗机构制定了设备相关质检、维护及保养制度,34所(47.2%)医疗机构对设备维护、耗材更换等情况进行记录;在安装原水预处理及滤膜等设备的医疗机构中,18所(54.5%)医疗机构会定期更换预处理耗材,50所(75.8%)医疗机构会定期更换滤膜;35所(48.6%)医疗机构会定期对终末漂洗用水管路及储水罐进行消毒。终末漂洗用水质量监测方面,26所(36.1%)医疗机构具备终末漂洗用水质量相关监测制度及相应记录,59所(81.9%)医疗机构定期对终末漂洗用水进行微生物检测。结论 各级医疗机构对软式内镜终末漂洗用水质量管理科学认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制水设备、相关制度配置率低,设备维护、用水质量监测、记录等工作执行率低。应提高对内镜终末漂洗用水质量控制的重视,加大科研力度,制定并完善相关规范,统一行业标准及行为,从而确保终末漂洗用水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7.
内镜消毒是由清洗、酶洗、消毒、冲洗、干燥、贮存等多环节和多途径完成,复杂的操作过程给内镜消毒效果带来了诸多不便,清洗环节也时常影响内镜的消毒质量。根据2005年本市内镜检测结果,清洗消毒槽槽壁表面细菌总数较高和细菌菌属分布不明等情况,2006年对内镜清洗消毒槽和使用水卫生现状进行专项调查,找出清洗消毒槽和使用水等环境因素与内镜消毒效果之间的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透析用水中细菌存活及内毒素含量在两种消毒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情况。利用数据模型拟合消毒过程中微生物指标变化规律,为日常感染监控及管路消毒维护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方法 分析消毒程序模式的时间和温度参数,采集热消毒和化学消毒前后输水管路回水口或混合室入口处的透析用水,检测内毒素,同时平行水样经薄膜过滤法富集,在20℃下TGEA培养7 d,计数细菌菌落。通过Origin软件的数据拟合,描述细菌和内毒素含量与温度、时间变化的特征关系。结果 细菌存活率随着消毒程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在50~160 min时,细菌存活情况变化幅度大,热消毒细菌含量减少的变化比化学消毒平缓。热消毒中内毒素含量随着温度不断上升而增加,随着冷却温度下降而减少。在70、80℃时内毒素含量最高,首机处内毒素含量整体水平高于中间机和尾机。化学消毒内毒素含量集中升高在消毒剂浸泡冲洗时间段,之后下降而趋于平稳。热消毒和化学消毒完内毒素持续情况均为先下降到较低值,在热消毒后15 h、化学消毒后12 h,内毒素略呈现上升趋势,出现小峰值。结论 温度和时间是影响透析用水微生物指标决定性的参数,可利用微生物数据建立拟合数据描述两种消毒全过程透析用水中细菌失活和内毒素变化规律的异同。同时模型工具补充了透析用水监测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透析用水消毒控制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医院医疗用水的用水质量,评价医疗用水的消毒效果,为改进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11月采用现场查看与采样检测方法,选取两所综合医院和1所口腔专科医院,调查口腔科、血液透析室、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和内镜室等用水类型、水源、日常消毒情况以及各类型用水的水质、工作流程等。结果 3所医院口腔综合治疗台不同水路水样卫生质量严重超标,其检测合格率水源水66.67%、储水罐水21.43%、冲洗水20.00%、漱口水20.00%、手机喷水15.00%;自来水、纯化水及软化水水质合格率分别为40.62%、25.00%及8.00%;1所综合医院口腔综合治疗台管路消毒前后治疗用水细菌菌落数明显下降;两所综合医院均有1份透析液超标,1所综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初次与终末漂洗水均超标。结论市级医院医疗用水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口腔综合治疗椅用水,建议为口腔科综合治疗水路清洗消毒管理制定标准,并加强医疗用水水源的监管,以保障医疗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酸性次氯酸水(SAHW)对血液透析室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血液透析室内30个透析单元分为两组(三氯异氰脲酸组和SAHW组),每组15个透析单元。三氯异氰脲酸组采用有效氯浓度500 mg/L的三氯异氰脲酸、SAHW组采用SAHW分别对血液透析单元的各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检测物体表面消毒4 h后的菌落数,比较两种消毒方法的合格情况及对多重耐药菌的杀灭情况。结果有效氯浓度500 mg/L三氯异氰脲酸和SAHW对床栏、透析机屏幕、透析机旋钮表面擦拭消毒各物体表面4 h后的合格率前者分别为90.00%、80.00%、90.00%,后者分别为100.00%、96.67%、100.00%,两者消毒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AHW消毒试验显示,SAHW对四种多重耐药菌的杀灭率均为100%。结论SAHW的消毒效果与有效氯浓度500 mg/L的三氯异氰脲酸相同,且对血液透析室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具备高效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微酸性电解水实验室微生物杀灭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某微酸性电解水实验室微生物杀灭效果。方法 选取某次氯酸水发生器现制微酸性电解水,测定不同有效氯含量、不同作用时间其对细菌繁殖体、芽孢以及真菌的杀灭效果。结果 该微酸性电解水有效氯含量为34.3~118 mg/L,有机干扰物牛血清白蛋白浓度为3.0%和0.3%时,分别作用1.0、3.0、5.0、10.0 m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均>5.00,对白假丝酵母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均>4.00;有效氯含量为101~118 mg/L,牛血清白蛋白浓度为0.3%时,分别作用5.0、10.0、30.0 min,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平均杀灭对数值均>5.00。结论 在特定实验条件下,该微酸性电解水对细菌的繁殖体、芽孢以及真菌均达到消毒剂消毒合格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安装速干手消毒剂装置后对减少医院电梯按钮污染的效果。方法 对某三级甲等医院的门诊部、外科楼和内科楼楼层中的公用电梯按钮进行调查。以安装速干手消毒剂装置和张贴手卫生宣传报后1周、1个月、1季度、半年和1年为试验期,随机抽样调查速干手消毒剂装置完整性及使用率;比较安装前后电梯按钮微生物污染情况。结果 试验期共抽取100个速干手消毒剂装置安装点(门诊部15个、外科楼75个和内科楼10个)进行调查,随着时间延长,其手消毒剂装置完整率和可用率均逐渐降低。试验期内共随机跟踪观察电梯按钮按键人员1 613人次,按键人员在安装速干手消毒剂装置后1个月内,按键前后均消毒率逐渐增加,未消毒率逐渐减少;一个月后,随着时间延长,按键前后均消毒率逐渐下降,未消毒率逐渐上升至85.89%。不同时期按键人员的手消毒剂使用率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装前和试验期采集的600份按钮标本中仅7份标本未检出微生物,微生物污染率为98.83%。安装速干手消毒剂装置一周后,微生物污染率及菌落总数平均值、中位数、最大值和超标率均最低,之后逐渐上升;菌落总数合格率均较低,最高为32.00%。593份电梯按钮标本共检出微生物1 41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 178株,占83.49%;革兰阴性菌222株,占15.73%;真菌11株,占0.78%,主要是霉菌。电梯按钮表面污染的微生物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3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阴沟肠杆菌(14株)、肺炎克雷伯菌(9株)等常见病原微生物。不同时期电梯按钮微生物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院安装速干手消毒剂装置前期效果好,后期管理未落实到位,预防效果差;需从硬件、管理及宣传等多方面多部门联合,以提高医院电梯人性化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监测消毒后软式内镜在存放不同时间的微生物污染情况,以探讨软式内镜的安全储存期。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内镜中心的27条软式内镜进行前瞻性研究,2017年10月—2019年2月,纳入消毒后内镜生物学监测合格的内镜,并常温下储存24、48、72、168 h,监测内镜管腔及表面菌落数及其合格率,同时监测镜柜空气与物体表面菌落数及其合格率。结果 108条次软式内镜分别储存24、48、72、168 h,内镜管腔与表面菌落合格率均为100%。其中108条次内镜储存24、48、72、168 h的表面菌落数为0;108条次内镜储存24、48、72 h的管腔菌落数为0,储存168 h 107条次内镜管腔菌落数为0,1条次内镜管腔菌落数为6 CFU/件,但无致病菌。镜柜空气与物体表面菌落数合格率均为100%。结论软式内镜高水平消毒合格后在合格环境下储存168 h是安全的,使用前可不必再消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改良的全管道灌流器对副送水内镜清洗消毒的效果。方法 选取某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患者使用后的奥林巴斯副送水肠镜,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A组和C组各30根,B组32根。A组使用改良前的普通灌流器,且未对副送水管道进行特殊处理;B组使用改良前的普通灌流器,但使用外接连接管(MAJ-855),对每个清洗消毒步骤均使用30 mL注射器对副送水管道手工注气注液最少3次;C组使用改良后的全管道灌流器。3组内镜均按照标准步骤进行清洗消毒及干燥,比较3组内镜各管道的消毒合格率,清洗消毒工作人员(以下简称洗消员)手工操作时间以及躯体疲劳程度。结果 A组内镜整体消毒合格率为30.0%,B组为78.1%,C组为100.0%。3组内镜整体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14,P<0.001)。3组内镜的送气送水管道和钳子管道的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内镜副送水管道的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73,P<0.001)。洗消员清洗消毒手工操作时间A、B、C组分别为:(4.81+0.63)、(6.72+0.42)、(4.88+0.66)min,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149,P<0.001)。洗消员清洗消毒3组内镜的躯体疲劳量表评分A、B、C组分别为:(4.67+1.32)、(5.83+0.91)、(4.33+1.03)分,洗消员清洗消毒3组内镜的躯体疲劳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48,P<0.001)。结论 改良的全管道灌流器可提高副送水管道的消毒合格率,节约洗消员的手工操作时间,降低洗消员的躯体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轴流风柜机械通风、排风扇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3种方式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气溶胶的效果。方法 试验分为轴流风柜机械通风(A组)、排风扇机械通风(B组)、自然通风(C组)3组。采集某院两个病区3组通风方式下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静态环境(清洗消毒工作停止12 h)通风2 h前后,动态环境(清洗消毒工作进行中)工作起始状态0 h以及持续通风1、2、4、6 h的空气,检测空气气溶胶中颗粒物、微生物、戊二醛的含量,比较3种通风方式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气溶胶的效果。结果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在静态环境下,3组通风方式通风2 h后,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A、B组通风2 h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洗消毒室在工作起始状态0 h时,3组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持续通风1、2、4、6 h时,总体及任意两组间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A组低于B、C组,B组低于C组。A组在动态环境下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较低且波动范围小,其中颗粒物含量在100万级洁净室规定范围内。B、C组在持续通风1、2、4 h时戊二醛含量均超出最大安全接触限值0.175 mg/m3,其中C组在4~6 h (午休期间)的戊二醛含量仍超出最大安全限值。结论 3种通风方式中,轴流风柜机械通风方式能有效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的气溶胶,建议引入轴流风柜通风方式,以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新内镜中心验收过程中模拟内镜清洗消毒流程,查找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方案。方法 新内镜中心验收中采用人工和全自动机清洗方法模拟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对终末漂洗用纯水及清洗消毒后内镜进行微生物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析不合格原因并针对性进行改进。结果 纯水供给管道消毒前后内镜终末漂洗用纯水检测合格率分别0、100%,染菌量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200(186,213)、1.5(0,6)CFU/10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酶液浓度调整前后人工清洗消毒内镜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0.00%、91.67%。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AER)自身消毒前后,自动清洗消毒机空载运行后水标本检测合格率分别为30%、100%,染菌量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97.5(8,175)、4(1.75,6.00)CFU/10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管腔疑似有生物膜形成的内镜用2 000 mg/L过氧乙酸消毒后,合格率达100%。结论 新内镜中心纯水供给管道未消毒、内镜清洗环节中酶液浓度错误、AER未进行自身消毒、内镜管腔生物膜形成是此次新内镜中心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针对性改进后,问题得到解决。为保障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医疗机构应积极重视新内镜中心启用前的验收工作,消除造成内镜消毒不合格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软式内镜管道自动清洗装置对消化内镜消毒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某医院消化内镜中心160条胃肠镜检查后的内镜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区组随机化的方法, 将内镜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内镜管道刷洗阶段, 试验组内镜采用软式内镜管道自动清洗装置刷洗内镜, 对照组内镜采用清洗消毒员手工刷洗内镜。比较两组内镜的消毒合格率、内镜管道刷洗时间及清洗消毒员躯体疲劳程度等指标的差异。 结果 试验组内镜总体消毒合格率(98.75%)高于对照组(88.75%, P=0.009), 其中试验组胃镜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8.33% VS 86.89%, P=0.016), 肠镜消毒合格率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 VS 90.00%, P=0.299)。试验组内镜管道刷洗时间长于对照组[(158.76±17.46)s VS (117.44±13.59)s, P < 0.001]。试验组刷洗前后清洗消毒员躯体疲劳程度得分差值低于对照组[(0.87±0.80)分VS (2.84±1.08)分, P < 0.001], 其中刷洗前清洗消毒员躯体疲劳程度得分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3±0.50)分VS (1.20±0.46)分, P=0.743];试验组刷洗后清洗消毒员躯体疲劳程度得分低于对照组[(2.10±1.13)分VS (4.04±1.36)分, P < 0.001]。 结论 软式内镜管道自动清洗装置可提高内镜消毒质量, 减轻清洗消毒员躯体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动化核酸快速检测设备FilmArray meningitis/encephalitis (FA ME) panel、宏基因组第二代测序(mNGS)在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6月-2021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29例疑似CNS感染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FA ME检测及mNGS,结合细菌/真菌培养,以及病毒核酸/血清学结果,比较FA ME、mNGS在CNS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效果。结果 FA ME、mNGS细菌阳性率分别为7.1%、9.1%,数值略高于细菌培养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真菌方面,FA ME、mNGS阳性率分别为10.7%、13.6%,均低于真菌培养(1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FA ME、mNGS检测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3.6%、18.2%,高于院内病毒核酸/血清学检测(0)。结论 FA ME、mNGS目前不足以代替院内常规检测,但可作为传统检测的补充手段提高CNS感染病原体检出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转运药箱的清洁消毒方法及效果维持时间进行研究,以保证患者的成品输液安全。方法 选取某院正常使用中的转运药箱64个,采用医用消毒湿巾清洁消毒后,分别于0、12、24、36、48 h进行目视检测和微生物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清洁消毒0 h后,目测法和微生物检测法检测结果合格率均为100%。清洁消毒24 h内,转运药箱基本无药液残留及肉眼可见污物,微生物检测合格率在95%以上,未检测出致病菌,维持效果较好。而随着时间延长,至48 h时,目测法和微生物检测法检测结果合格率均显著下降,染菌率>50%,并在转运药箱的把手处检测出大肠埃希菌。药箱把手(57.50%)和箱外侧面(42.50%)的染菌率高于药箱内侧(18.75%),药箱染菌率位于前三的科室为新生儿科(46.30%)、产科(43.48%)、儿科(39.13%)。结论 每24 h对PIVAS转运药箱采用医用消毒湿巾清洁消毒,可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对成品输液量较多,药箱使用频繁的临床科室,如新生儿科、产科、儿科,可适当增加转运药箱的清洁消毒频次,并需重点关注转运药箱接触频繁部位,如药箱把手处的清洁消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