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孕妇妊娠结局的关系,为制定孕期体重分级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杭州市下城区中医院围产保健门诊建卡接受定期产前检查并在该院分娩的903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成人BMI分类标准将参与研究的孕妇分为3组:孕前体重过轻组167例,孕前体重正常组631例以及孕前超重和肥胖组105例。根据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将孕前体重过轻组孕妇分为2个亚组:增重10~14.99 kg和≥15 kg;将孕前体重正常组孕妇分为3个亚组:增重<10 kg、10~14.99 kg和≥15 kg;将孕前体重超重和肥胖组患者分为4个亚组:增重<5 kg、5~9.99 kg、10~14.99 kg和≥15 kg。记录孕妇姓名、年龄、孕周基本信息,记录孕妇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孕妇和新生儿并发症情况[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生长受限(FGR)、早产和巨大儿]。结果903例孕妇中,孕期增重<10 kg 70例,占7.8%,孕期增重10~14.99 kg 285例,占31.6%,孕期增重≥15 kg 548例,占60.7%。孕前体重过轻组2个亚组孕妇GDM发生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体重正常组3个亚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FGR发生率、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和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超重和肥胖各亚组孕妇FGR发生率较低,但各组间高血压发生率、GDM发生率、FGR发生率、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和新生儿体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超重或者肥胖孕妇剖宫产和妊娠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孕前体重正常孕妇孕期增重过少或者过多也会增加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孕期孕妇增重合适范围为10~15 kg。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和妊娠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对850例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前体重指数分为消瘦组(BMI18.5)、正常组(18.5≤BMI25)和超重肥胖组(BMI≥25);再按照孕期增重是否合理分为体重增长不足组、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并记录GDM、HDP、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及剖宫产的发生率。结果超重肥胖组孕妇GDM、HDP、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和消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长不足组GDM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高于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长过多组HDP、巨大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比其他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及在正常妊娠年龄分娩可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为合理管理孕期体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我国5个省区县监测点的孕妇孕晚期及儿童满月随访数据,招募孕晚期孕妇并填写孕晚期调查问卷,前瞻观察至孕妇分娩满1个月并填写新生儿满月调查问卷,问卷中儿童分娩孕周、出生体重、性别信息主要通过摘录医疗记录获取;根据是否发生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192例)和对照组(2 405例),最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法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以孕前BMI为分层因素,进一步分析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随访孕产妇2 731例,随访率为100%。经数据清洗后纳入分析2 597例。控制孕妇年龄、孕妇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妊娠期糖尿病、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协变量后,孕妇孕前超重或肥胖(OR=2.43, 95%CI:1.65~3.56)、孕期增重过多(OR=2.18, 95%CI:1.46~3.27)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孕前BMI为分层因素,进一步分析显示:孕前BMI正常(18.5 kg/m~2≤BMI 24.9 kg/m~2)的孕妇孕期增重过多(OR=2.07, 95%CI:1.27~3.37)、孕前超重或肥胖(BMI≥25.0 kg/m~2)的孕妇孕期增重过多(OR=2.63, 95%CI:1.07~6.47)均会增加巨大儿发生风险。结论孕期增重过多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前体重正常但孕期增重过多,以及孕前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孕期增重过多均会增加巨大儿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海市嘉定区不同孕前体质量孕妇孕期体质量增长幅度与产科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了解孕期体质量适宜增长范围。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研究方法,对2016年10月-2017年3月按纳入标准在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建卡、正规产检并分娩的1 977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质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偏瘦组(344例)、正常体质量组(1 285例)、超重肥胖组(348例)。分析比较各组孕期增重、新生儿体质量、妊娠期合并症及分娩情况,计算不同BMI组的孕期适宜增重范围。结果不同BMI组的新生儿体质量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超重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偏瘦组和正常体质量组(P0. 05)。不同BMI组孕期增重不同,偏瘦组孕期增重最高,超重肥胖组增重最少,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分娩巨大儿的孕期增重高于平均增重。分娩正常体质量新生儿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剖宫产低于偏瘦组及超重肥胖组,能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孕前不同BMI组获得正常体质量儿的孕期适宜增重分别为:BMI18. 5 kg/m~2者增重12. 30~18. 00 kg; BMI 18. 5~23. 9 kg/m~2者增重11. 50~17. 50 kg; BMI≥24 kg/m~2者增重8. 25~15. 15 kg。结论孕期体质量营养的管理,应关口前移,在孕前基础状态时就要调整到合理范围内,根据孕妇的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对孕妇进行个体化的营养指导及体质量管理,指导孕期增重在合理范围内,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温州地区孕妇孕前超重和肥胖与妊娠并发症、不良母婴妊娠结局及子代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该院分娩的5 891例孕妇为观察对象,根据WHO的分类标准分为正常组(18.50 kg/m~2≤BMI24 kg/m~2)4 034例、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1 434例及肥胖组(BMI≥28 kg/m~2)423例,比较3组孕妇妊娠并发症、不良母婴妊娠结局及子代结局,多因素分析孕前超重/肥胖与其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及剖宫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67.99、993.45、315.67、106.87,均P0.05);两两比较,肥胖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及剖宫产的发生率高于超重组孕妇和正常组孕妇(χ~2=35.10、89.35、4.68、17.10,511.52、1 342.79、371.81、74.94,均P0.05),且超重组孕妇发生率高于正常组孕妇(χ~2=185.05、539.04、267.95、48.82,均P0.05)。3组新生儿早产率、出生体质量及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F=12.20、24.81、39.92,均P0.05);两两比较,肥胖组新生儿早产率、出生体质量及巨大儿发生率高于超重组和正常组(χ~2=5.47、6.09、4.23,11.96、9.42、29.94,均P0.05),且超重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巨大儿发生率高于正常组(χ~2=4.69、19.99,均P0.05)。3组子代2周岁肥胖、喘息及哮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5.18、44.16、29.70,均P0.05);两两比较,肥胖组子代2周岁肥胖、喘息及哮喘发生率高于超重组子代和正常组子代(χ~2=7.54、4.13、4.33,74.74、38.88、26.43,均P0.05),且超重组子代发生率高于正常组子代(χ~2=52.16、22.22、12.00,均P0.05)。孕前超重/肥胖能增加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早产、巨大儿、子代2周岁肥胖及哮喘的发生风险(OR=8.34、3.17、2.46、1.31、1.68、2.47、1.92,均P0.05)。结论孕妇孕前超重或肥胖可增加孕妇妊娠并发症、不良母婴妊娠结局及不良子代结局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重和肥胖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门诊产检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kg/m2)分为:正常体重组(BMI 18.5~24.9)、超重组(BMI 25.0~29.9)、肥胖组(BMI≥30)。使用饮食控制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水平。观察其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结果 604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中BMI正常体重241例(占39.90%),超重211例(占34.93%),肥胖152例(占25.17%)。超重与肥胖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经辅助生育技术后妊娠,高龄产妇,巨大儿与急诊剖宫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肥胖组胎膜早破与子痫前期发生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超重组及正常组;肥胖组顺产率显著低于正常组,肥胖组早产胎膜早破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妊娠前肥胖和超重可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加强健康教育,适度控制孕前体重,可预防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孕期体质量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5-2016年在桂林市妇幼保健院产检、单胎足月分娩的5 0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BMI分为4组:BMI18.5 kg/m~2设为低体质量组872例,BMI 18.5~24 kg/m~2设为正常体质量组3 196例,BMI 25~28 kg/m~2设为超重组671例,BMI28 kg/m~2设为肥胖组261例。结果(1)孕前体质量:孕前肥胖组的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GDM)、剖宫产率、早产儿及大于胎龄儿(LGA)发生率均高于低体质量组和正常体质量组(P0.05);小于胎龄儿(SGA)发生率孕前低体质量组高于正常体质量组(P0.05)。(2)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增幅:子痫前期、GDM、剖宫产率、LGA发生率孕期BMI增幅6 kg/m~2均高于增幅为4~6 kg/m~2及4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幅4~6 kg/m~2者剖宫产率高于增幅4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幅4 kg/m~2者的SGA发生率高于增幅4~6 kg/m~2及6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与孕期体质量增长幅度影响妊娠结局,合理的孕前BMI与孕期体质量增幅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前不同体质指数(BMI)和孕期BMI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2016年7月-2018年8月分娩的600例GDM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前BMI分为3组(A组:BMI<18.5 kg/m^2,B组:18.5 kg/m^2≤BMI<24.9 kg/m^2,C组:BMI≥25.0 kg/m^2);再根据孕期BMI增长,重新分为3组:A1组:BMI<4 kg/m^2,B1组:4 kg/m^2≤BMI<8 kg/m^2,C1组:BMI≥8 kg/m^2;分别比较各组妊娠期高血压(HDP)、子痫前期、胎儿窘迫、巨大儿、早产、产后出血以及低出生体质量儿(LBWI)的发生率。结果 GDM孕妇孕前BMI比较:C组的HDP、子痫前期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巨大儿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胎儿窘迫、早产、产后出血及LBWI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GDM孕妇孕期BMI增长的比较:B1组的HDP、子痫前期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组的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1组和B1组,C1组的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孕妇早产、产后出血及LBWI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该研究建议GDM孕妇孕前BMI控制在:18.5 kg/m^2≤BMI<24.9 kg/m^2,孕期BMI增长控制在:4 kg/m^2≤BMI<8 kg/m^2,可显著减少HDP、子痫前期的发生率,降低胎儿窘迫和巨大儿的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对于临床如何指导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体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为改善GDM患者的妊娠结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6月参与天津市孕产期系统管理并确诊为GDM的孕妇1 000例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孕前BMI分组:BMI18.5 kg/m2为低体重组,18.5 kg/m2≤BMI24.0 kg/m2为正常体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为超重组,BMI≥28.0 kg/m2为肥胖组,以分娩方式、妊娠期高血压、新生儿出生体重为观察指标,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肥胖组和超重组剖宫产率(分别为81.0%和73.3%)高于正常体重组(6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组和超重组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20.0%和8.2%)高于正常体重组(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组间巨大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最高(17.6%)。结论控制妊娠前及妊娠早期肥胖可以改善GDM孕妇的妊娠结局,减少剖宫产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和巨大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前体重指数(BMI)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风险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择取围生期孕产妇420例,调查孕前BMI、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结局。结果超重和肥胖孕妇发生GDM的风险显著增高;超重、肥胖孕妇的剖宫产率、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高于体重正常孕妇;肥胖孕妇孕期体重增加水平、孕期BMI指数增加水平较体重正常孕妇低;超重孕妇新生儿血糖水平均较体重正常孕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与G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孕前高BMI是GDM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期体重增幅与母婴结局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普陀区妇婴保健院产检直至分娩、符合纳入标准的GDM孕妇313名。完成孕妇情况调查表,计算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幅,参考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院制定"基于孕前BMI的总孕期增重的新推荐值",将研究对象归为孕期体重增幅不足、合适、过多3组。将母婴结局作为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孕前BMI超重、肥胖组分别占27.16%、3.83%;孕期体重增幅不足、合适、过多组分别占44.41%、40.89%、14.70%。2、孕期体重增幅过多组较不足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高(χ2=8.87,P=0.01)。3、孕期体重增幅过多组较不足组的巨大儿发生率高(χ2=16.15,P0.001)。结论 1、孕前超重、肥胖是GDM危险因素。2、GDM孕妇孕期体重增幅过多易发生产后出血和巨大儿,孕前体重增幅不足可能是这两者的保护因素。3、建议制定GDM孕妇孕期体重增幅推荐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前及不同孕期孕妇体重指数(BMI)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巨大儿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3月该院孕妇1 1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消瘦组、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对比孕前、不同孕期4组孕妇GDM发生率及巨大儿发生率;对比非GDM患者孕前、孕期不同体质量巨大儿发生率;对比孕前及不同孕期各层次BMI的GDM孕妇巨大儿发生率。结果 (1)孕前及孕早期超重组和肥胖组孕妇巨大儿及GDM发生率均明显较消瘦组和正常组高;孕中期肥胖组GDM发生率最高,随BMI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增高;分娩前4 h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最高(P0.05)。(2)非GDM孕妇中,孕前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较高;孕早期、中期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较另两组高;分娩前4h巨大儿发生率随BMI增加而升高(P0.05)。(3)GDM妇女巨大儿发生率较非GDM孕妇高,孕前及孕期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均为最高(P0.05)。结论(1)孕前及早期超重、孕中期肥胖增加了GDM发病率,孕前及孕早期超重可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孕晚期体质量越大则巨大儿发生率越高。(2)非GDM孕妇中,孕前肥胖超重可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孕早期、中期、晚期BMI越大则巨大儿发生率越高。(3)GDM中,孕前及孕期肥胖可导致巨大儿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妊娠前肥胖是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病的高危因素,GDM孕妇易分娩巨大儿。本研究探讨GDM孕妇妊娠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巨大儿发生情况影响。方法选择2014-01-01-2019-06-30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孕期诊断为GDM的孕妇566例为病例组,按年龄±3岁匹配选取非GDM的孕妇566名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妊娠前BMI与新生儿体质量关系。结果病例组随着妊娠前BMI增加,巨大儿分娩率显著增加,趋势χ~2=6.955,P=0.00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妊娠前BMI正常的孕妇,妊娠前超重(OR=1.696,95%CI为1.041~2.762,P=0.034)、肥胖(OR=2.188,95%CI为1.137~4.209,P=0.019)的孕妇显著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通过分层分析显示,伴有妊娠前超重(OR=2.003,95%CI为1.065~3.771,P=0.031)、肥胖(OR=2.479,95%CI为1.053~5.836,P=0.038)的GDM患者分娩巨大儿风险更高。结论妊娠前超重、肥胖的孕妇显著增加巨大儿发生风险,GDM孕妇妊娠前超重及肥胖孕妇更易分娩巨大儿,应注意将计划妊娠妇女妊娠前BMI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还应控制GDM孕妇体质量增长范围,以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前超重、肥胖及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715例孕前体质指数(BMI)正常、超重和肥胖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孕前BMI及美国医学会(IOM)2009年最新修订的孕期增重指南作为孕妇分组的标准。根据孕前BMI的不同分为正常BMI组(18.5≤BMI25)和超重肥胖组(BMI≥25)。正常BMI组和超重肥胖组按照孕期增重是否合理再分为体重增长不足、体重增长正常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并记录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巨大儿、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结果孕妇孕前BMI为正常和超重肥胖者分别占75.2%、24.8%。正常BMI组与超重肥胖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分别占9.3%、22.0%,妊娠期高血压为4.1%、14.1%,剖宫产为36.6%、58.8%,早产为7.2%、13.6%,低出生体重儿为4.8%、9.6%。超重肥胖组孕妇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BMI组(均P0.05)。体重增长过多孕妇中正常BMI组孕妇和超重肥胖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分别为9.4%、22.4%,妊娠期高血压为5.1%、13.8%,剖宫产为41.4%、61.2%,早产为5.1%、12.5%。结论孕前超重肥胖或妊娠期体重过度增加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孕期体重管理对孕前超重及肥胖孕妇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2017年建卡的孕前或孕12周时BMI≥24的126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孕期体重管理组各63名,分析2组在孕期增重、分娩方式及妊娠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体重管理组分娩前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占比为36.51%,低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382,P<0.05);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剖宫产及分娩巨大儿的发生率,体重管理组分别为3.17%、3.17%、41.27%、17.46%,均低于对照组的12.70%、19.05%、63.49%、28.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孕妇产后1年,体重管理组和对照组发生超重及肥胖的比例分别为73.02%和9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45,P<0.001).结论 对孕前体重超重及肥胖孕妇进行孕期体重管理,能避免其孕期体重增重过多,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浦口区产妇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开展孕期保健指导。方法收集并回收浦口区《江苏省围产保健手册》,统计孕前体重、孕前体重指数等孕妇自身指标;统计出生体重、出生孕周等胎儿指标;记录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产后出血、剖宫产发生率。分析孕妇消瘦组(BMI18.4 kg/m~2)、正常组(18.5kg/m~2≤BMI23.9 kg/m~2)、肥胖组(BMI≥24 kg/m~2)与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产后出血、巨大儿发病关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统计产妇资料399份,消瘦组45例,正常组292例,肥胖组62例;孕妇肥胖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消瘦组和正常组(均P0.05),低体重组的孕妇年龄低于肥胖组。结论做好孕期保健指导,控制孕前体重增长可有效降低妊高症、糖尿病和巨大儿的发生,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控制糖尿病患者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对妊娠结局、先兆子痫发生率的影响,为改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该院诊断与治疗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孕前BMI均≥24 kg/m~2,采用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式进行妊娠结局、先兆子痫发生率的探究。其中将采用常规饮食及运动干预的1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妊娠期BMI≥24 kg/m~2),常规干预配合胰岛素治疗的10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妊娠期BMI24 kg/m~2),比较两组孕妇娩出新生儿体质量、身长等基本资料,并详细记录先兆子痫、巨大儿、早产、胎儿窘迫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身长为(50.40±2.40)c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1.10±2.50)cm,观察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36±0.32)k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1±0.34)kg,两组孕妇娩出新生儿体质量、身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20,P=0.045;t=3.213,P=0.002)。观察组先兆子痫、巨大儿、早产、胎儿窘迫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控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期BMI能改善妊娠结局,显著降低先兆子痫、巨大儿、早产、胎儿窘迫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新生儿体质量较孕期BMI≥24 kg/m~2者更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MI)孕妇孕早期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总医院建档产检孕妇491例,专人记录孕妇的身高、年龄、孕前体重、BMI、孕早中期体重、分娩结局等一般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孕前BMI的孕妇孕早期体重增长与GDM的关系。结果孕早期增重不足、适宜及过多的孕妇GDM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17,P<0.05),而孕中期不同的体重增长情况,孕妇GDM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1,P>0.05)。孕早期增重按不同孕前BMI进行分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为18.5~24.9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过多,GDM发病风险增至1.913倍(OR=1.913,95%CI:1.033~3.543);孕前BMI≥25.0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适宜、过多,GDM的发病风险分别增至4.900倍(OR=4.900,95%CI:1.179~20.373)和5.444倍(OR=5.444,95%CI:1.290~22.976)。孕前BMI<18.5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不足、适宜、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χ2=118.600)、羊水异常(χ2=6.750)及剖宫产(χ2=6.166)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前BMI≥25.0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不足、适宜、过多,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72,P<0.05);孕前BMI=18.5~24.9kg/m2的孕妇,孕早期不同增重情况,其不良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孕前体重正常和孕前超重肥胖者,孕早期体重增长过多增加了GDM发生风险;而孕前低体重者,孕早期体重增长增加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异常及剖宫产的发生风险,并不增加GDM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前WHR、孕前BMI和孕期BMI增长(BMI△)对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2014年1-12月458例于红桥区铃铛阁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册进行孕期检查有妊娠结局,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等疾病的单胎孕妇的资料,分析孕期并发症、分娩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孕前WHR0.85,孕前BMI≥24kg/m2,孕期BMI△≥6kg/m2时,对孕期的并发症、分娩情况及新生儿结局均有影响。大大提高了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后感染、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巨大儿、胎儿窘迫、胎儿畸形等的发生率(均P0.05)。母婴并发症均高于孕前期体重正常者和孕期体重增长正常者[1]。结论对孕前体重异常人群早期干预,指导孕期合理增重,合理控制孕期体重增长在一定范围内,为母婴获得良好妊娠结局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妊娠期糖尿病妇女与分娩巨大儿的多因素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迟心左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8):3941-3942
目的:为了研究妊娠期糖尿病妇女与分娩巨大儿的多因素临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7年在我院分娩的孕周≥37周的妊娠期糖尿病妇女123例,按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BMI≤23.9组(正常组)、BMI≥24组(肥胖组),妊娠期糖尿病分为单纯饮食治疗组(GDM1组)、饮食+胰岛素治疗组(GDM2组);分析正常BMI组与肥胖组、GDM1组与GDM2组分娩巨大儿的临床风险性。结果:巨大儿总的发生率为27.5%;妊娠28周前发现并治疗的GDM,其巨大儿的发生率为19.0%,妊娠28周后发现并治疗的患者,其巨大儿的发生率为30.2%,增加11.2%,但无统计学意义。GDM1组巨大儿的发生率为28.8%,GDM2组巨大儿的发生率17.4%,下降11.4%,亦无统计学差异。GDM孕前体重指数与巨大儿发病呈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GDM孕前体重指数过高是分娩巨大儿的重要因素。孕期重视对孕前BMI的评估,及早发现GDM并强化胰岛素治疗,使孕期体重适当增长,可有效减少巨大儿的发生及改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