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世界一流医学期刊网络传播平台的特征及可借鉴的建设思路。【方法】 在COVID-19疫情暴发背景下,收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和《柳叶刀》网络传播平台COVID-19专题报道内容,以中华医学期刊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为对照,从高关注度论文特征、版式设计及内容安排、科学信息的应急共享3个方面梳理和归纳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网络平台特征。【结果】 世界一流医学期刊在网络传播平台设计中贯穿“头条”理念,重视对高水平原创成果的展示及推荐;科学传播渠道立体,新闻联动模式成熟;多维度拓展资源,服务前沿信息交流;突显总编领军作用,品牌建设协同平台建设;语言国际化程度参差,应急共享机制完善。【结论】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应重视网络传播平台的建设,注重数字化表现形式与内容的融合,协同期刊品牌建设,提高出版语言、传播和服务的国际化水平,以此为切入点加强中文期刊国际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学科技期刊通过网站提供视频服务的技术和效果。【方法】以《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期刊为例,阐述期刊网站提供视频服务的实施方法和实践效果。【结果】实践证实,医学期刊通过互联网提供视频服务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与期刊内容紧密结合的视频服务能够明显提升论文传播的效果,增加网站相关内容的点击量。【结论】通过网络与数字技术实现医学科技期刊内容的富媒体出版,有利于提升读者对科技论文的阅读兴趣,扩大期刊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科技期刊与相关领域数据库相结合的模式,为读者提供多资源、多层次的知识服务内容,为科技期刊探索知识服务的范围及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以整合生物学期刊网的3种中文学术期刊——《植物生态学报》《植物学报》《生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分析科技期刊基于学科领域专业数据库提供知识服务的可能性及意义,提出设计思路及整体架构,探索科技期刊与不同类型数据库的合作方式。【结果】 经过实践,所提出的知识服务模式已在3种中文期刊中全面应用,促进了知识传播,提升了期刊影响力。【结论】 基于领域数据库的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模式实现了多资源、多层次的“网络化”“立体化”出版,可为读者提供广泛而精准的专业知识服务。此模式可供其他学科领域科技期刊、期刊群、期刊全文数据库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析检验医学单刊信息传播转型思路与策略,旨在为检验医学期刊信息传播转型提供借鉴。【方法】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中以“检验君”IP推广实践进行解析,厘清传者、媒介与用户在传播中的内涵与联系,提出检验医学期刊立体化信息传播转型思路。【结果】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检验医学新媒体团队从IP具象化、专业场景、大众场景、用户生产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社区4个方面推广“检验君”IP,并提出基于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激发用户参与价值、符号互动论改善信息体验、回报后置性营销提升信息价值感的信息传播转型策略。【结论】 检验医学期刊信息传播的传者要正确理解“传播”内涵,传播主体应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下对信息传播的狭义理解,发挥传播符号互动、传播运营等优势探索其创新策略,实现期刊信息传播体系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医学期刊开展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CME)的模式,以提升医学期刊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方法】 通过期刊网站调查分析国外3种(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JAMA、BMJ)和国内9种医学期刊(包括《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等)的CME模式,调查内容包括CME课程素材、主题、内容、结构及形式等。【结果】 3种国外期刊均在网站上创建了完善的CME平台/版块,包括多种主题和形式的CME课程,课程素材不仅局限于期刊文章;课程主题多样,包括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医学伦理规范和医患沟通技巧等;均采用图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测试内容兼顾实践能力评估,学分申领过程简便。相比之下,国内医学期刊网站缺乏完善的CME平台/版块,课程主题相对局限;素材仅来自期刊少数栏目的文章;形式相对单一,以纯文本为主;测试内容仅重视专业知识,且学分申领过程相对繁琐。【结论】 国内医学期刊应从课程素材、内容、形式及测试环节等方面改进以提高CME质量,从而推动医学知识向临床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国内外医学期刊新媒体传播现状,探索提升国内医学期刊新媒体传播水平的策略。【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结合媒介可供性理论,以国际四大医学期刊为主体,以国内4种医学期刊为参照,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医学期刊新媒体实践情况。【结果】 国内医学期刊新媒体传播渠道略显单一,内容缺少示意传情的情感元素,与用户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和双向沟通,内容契合移动传播特性的程度不够,传播适配移动端的兼容性有待提升。【结论】 为了提高新媒体传播能力,医学期刊要灵活把握媒介融合发展规律,充分发掘技术潜能,从完善新媒体矩阵建设体系、内容融入共情共意传播理念、扩大与用户互动交流渠道以及紧跟移动传播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多角度、多领域综合推进新媒体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全面探讨和总结我国医学期刊对医学科学发展的作用。【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我国医学期刊对医学科学发展的作用及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 我国医学期刊对医学科学发展有导向引领、把关监督、警示示范、催化创新、传播交流、服务应用、评价评估作用,但当前很多期刊存在导向引领发挥受限、把关监督不到位、警示示范不明显、催化创新不充分、传播交流效率低、服务应用单一、评价评估异化等现实问题。我国医学期刊必须强化精品意识,结合科研评价政策的改进和国家科技期刊发展规划的完善,采取各种针对性措施承担起应尽的责任。【结论】 应明确我国医学期刊对医学科学发展的作用和责任。我国医学期刊应与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相匹配,并确保我国医学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建设世界一流期刊背景下军队医学期刊的特色化发展之路,为同类期刊提供借鉴。【方法】 以《解放军医学杂志》(以下简称《解医》)的具体实践为例,通过客观分析目前军队医学期刊面临的困境以及《解医》内外部环境,结合自身定位、学科特点以及办刊优势等因素,提出《解医》在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基础之上的特色化发展策略。【结果】 在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大背景下,确立“学术引领,特色为王”的“三个核心出版”建设模式,即围绕内容创新,倡导以专家为核心的领航栏目建设、以社会效益为核心的应急出版建设以及以学术质量为核心的军事医学主题出版建设。通过充分发挥期刊学术引领作用、打造品牌特色和寻求差异化发展之路,《解医》影响力获得稳步提升。【结论】 军队医学期刊应找准定位,扬长避短,走差异化特色化办刊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COVID-19疫情暴发给学术交流及学术出版带来的深远影响。【方法】 利用文献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挖掘COVID-19疫情带来的学术环境变化,并探讨学术出版的整体变化趋势和国内外出版机构的应对方式。【结果】 COVID-19疫情改变了当前的学术交流环境:加速推进开放科学进程,快速传播的预出版模式受到青睐,开放评审促进快速学术交流,多项基金项目助力COVID-19科学研究,中国科研人员应对COVID-19反应积极而迅速。出版机构顺应学术出版的整体趋势,为科学共同体提供大量免费服务,扩大知识服务的目标群体,提供海量知识及COVID-19快速发表通道,我国出版机构应对COVID-19也采取了大量积极举措。【结论】 国内外出版机构应对突发事件时应建立学术出版应急机制,增强知识服务能力,促进知识创新及传播,以适应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本刊增设《编读往来》栏目的具体实践及对编辑、读者关系的思考,探讨编辑如何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方法】借鉴国外知名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在编读互动方面的优秀做法,介绍本刊增设《编读往来》栏目的具体做法及内容设置,并思考期刊编辑如何为读者更好的服务。【结果】《编读往来》栏目推出后,能引导读者迅速地获取感兴趣的论文全文。通过推出便捷的二维码推送阅读服务,让读者能方便地获取全文,进一步提升了编辑为读者服务的意识。【结论】增设《编读往来》栏目能一改综合性医学期刊的“呆板”脸孔,提高编辑为读者服务的意识,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考察江苏省医药类学术期刊开展知识服务的相关情况,为小型医药类学术期刊社开展知识服务提供路径和方法。【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归纳出医药类学术期刊开展知识服务的路径和具体形式。搜索江苏省50种医药类学术期刊的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调查各刊开展知识服务的情况和程度。【结果】 医药类学术期刊开展三个层次的知识服务,包括基本服务、知识检索、知识发现、工具与应用、移动和社交服务及多媒体服务。期刊知识服务情况与期刊影响力有关。江苏省大部分医药类学术期刊已经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知识服务,但各刊在知识服务层次和形式方面都还有提升空间。【结论】 江苏省医药类学术期刊应完善知识服务形式,挖掘知识服务深度,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运用先进出版技术,扩大用户体量、增强用户黏性,利用期刊集群开展出版融合服务,有条件地开展付费知识服务尝试,为期刊发展赢得更多空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在COVID-19疫情中的有效报道策略。 【方法】 对以四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医学期刊》为代表的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在COVID-19疫情背景下的报道策略进行调研,从发表机制、传播方式手段、主编作用、社会责任体现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可资国内医学期刊借鉴的成功经验。 【结果】 四大医学期刊在COVID-19疫情报道中均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报道策略,如“快审快发”抢占报道先机、全面强化专题内容宣传推广、主编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积极凸显媒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等,有效发挥了科技期刊促进知识分享传播、助力科学研究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并扩大了期刊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借鉴四大医学期刊的有效报道策略,国内医学期刊可从流程应变力、专业把控力、品牌吸引力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结论】 我国医学期刊应学习借鉴四大医学期刊的先进办刊策略,不断补齐短板,以早日跻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行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从读者角度探讨医学科技期刊栏目对期刊的贡献,确定期刊的重点栏目。 方法 以《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为例,从读者角度对医学科技期刊栏目被利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统计期刊栏目刊载文章构成比、篇均下载频次、篇均被引频次,从这3个数据推算出栏目对期刊的贡献值。结果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的临床研究、临床交流、综述栏目贡献值排在前3位,这3个栏目为该刊的重点栏目。结论 通过数值化计算出医学科技期刊的栏目的贡献值,明确期刊的重点栏目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统计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150种期刊中指南共识类文章在近二十余年的变化情况,并以《中华医学杂志》为例,分析高被引和低被引指南共识类文章的特征,为指南共识类文章的编辑选题策划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在2000年、2010年以及2020年刊载的指南共识类文章的数量及占比,分析其载文变化趋势;在万方医学数据库调查《中华医学杂志》2018—2020年刊登的指南共识类文章的被引频次。根据检索结果,将被引频次≥50次的文章归为高被引文章,将被引频次<5次的文章归为低被引文章。分别分析高被引与低被引文章中指南、共识所占的比例以及文章撰写的特点,主要包括有无证据等级分级、有无明确推荐意见等。【结果】 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在2000年、2010年、2020年刊载的指南共识类文章数量逐年增多,占比逐年攀升,从2000年的0.07%上升到2020年的2.08%。《中华医学杂志》在2018—2020年共刊登指南共识类文章157篇,包括指南类30篇,共识类103篇,规范类5篇,建议/意见类16篇,翻译国外指南2篇,其他1篇。其中,高被引文章有16篇,占10.2%;低被引文章有10篇,占6.4%。高被引文章中,指南类文章占比最高(62.5%),且形成明确推荐意见的文章占75.0%;低被引文章中,共识类文章占比最高(80.0%),无指南类文章,均无证据等级分级,只有1篇文章包含明确的专家推荐意见。【结论】 高被引文章中,指南和有明确推荐意见的文章占比较高;低被引文章中,共识类文章占比较高,且大部分无明确推荐意见。  相似文献   

15.
高丹  何琳  李章超  尹欢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10):1261-1077
【目的】在信息交流视角下,探讨我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转型发展的突破路径。 【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和对比分析法,探讨面向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科学信息交流模式框架,对国内外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模式进行分析。 【结果】分别从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视角,归纳总结国内外科技期刊所开展的知识服务。通过对比国内外科技期刊在服务模式、手段和渠道的差异,提出我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发展策略。 【结论】我国科技期刊应从集团化经营模式、自动化出版流程、基于微信矩阵拓展服务项目等方面入手,完善自身的知识服务体系,实现知识生产向知识服务的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以广东省公开发行的17种学术期刊为调研对象,评析学术期刊移动传播效果,为提升期刊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 将期刊情况、网站情况、微博使用情况、微信公众号使用情况、入驻数据库客户端情况和期刊自有App 等数据代入已构建的学术期刊移动传播力评价模型,分析和探讨媒体融合下学术期刊移动传播力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为验证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依据学科分类将期刊分成社科期刊组和科技期刊组,比较两组期刊移动传播指数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纳入研究的17种学术期刊中,移动传播指数较高的是《电镀与涂饰》《体育学刊》《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器官移植》《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等,提示此类期刊的移动传播力较强。由于学术期刊移动传播指数的二级指标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该指数也是动态变化的。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不同组别之间的移动传播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构建的传播模型受学科因素的影响小。【结论】 此评价指标模型同时具有动态变化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是可操作且科学合理的,能够明确学术期刊移动传播工作的指导方向和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