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的感染性疾病,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死亡率达10%。目前已经证实其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所致。该文就SFTS的临床特征、动物模型的发病机制研究和SFTSV的流行病学、检测方法及复制特点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人类引起的一种病死率较高的新发传染病.自2010年以来全国已有10余个省份报告新发病例,该文从流行特征、传播媒介及宿主、传播途径、危险因素等方面对该病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我国中东部农村地区新出现的由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叮咬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可通过人-人接触传播。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较快,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以及胃肠、肝肾功能异常等,部分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平均报告病死率约10%。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对近年来该病的流行分布特点以及传播媒介、宿主动物、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胡立芬 龚磊 李春辉 殷俊 叶英 郜玉峰 杨帆 李军 瞿婷婷 程君 尹华发 许夕海 伍婷 崔宁 王刚 黄小平 徐峰 徐静 杨江华 饶建国 朱立雨 刘贞君 吴家兵 刘玮 李家斌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4,28(6):621-628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使患者感染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 DBV)的新发传染病。2009年首次在我国中部地区发热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清中分离到该病原体,现在亚洲多个国家流行,重症患者死亡率高。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DBV因人际传播而引发SFTS聚集性的疫情事件时有发生。尤其重症患者容易引起人际传播事件发生,在其抢救和治疗过程中因防护不规范易发生院内感染而导致医护人员感染病毒。因此,迫切需要制定防控DBV人际传播的合理措施,控制疫情蔓延,对临床SFTS重症患者的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为了更好地规范DBV人际传播防控策略,研究邀请了该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深入讨论,在SFTS的流行概况、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接触传播、病毒气溶胶传播、患者的污染物及遗体处理等关键防控措施方面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5.
高坤;公艳梅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25,(1):82-84+88
目的 了解沂水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影响其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科学防控SFTS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沂水县2011—2023年报告的SFTS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地区分/布、时间分布和人群分布情况。结果 沂水县2011—2023年共报告50例SFTS病例,发病率为0.7110万,死亡2例,病死率为4.00%。SFTS病例主要集中在沂水县北部山区、丘陵地带;5—10月为发病高峰,报告病例占98.00%;年龄以50~79岁为主,占88.00%;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90.00%。SFTS病例从发病距离首次就诊的平均间隔时间为2.36d,首诊选择在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占60.00%,首发症状以发热多见,占98.00%,76.00%的病例居住在丘陵或山区。结论 沂水县SFTS病例为散发,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双峰分布,农村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应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降低SFTS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汪金生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2,(4):281-283,295
正血小板是一种独立的血液成分,既履行生理止血和维持血管壁完整的任务,又参与凝血和多种炎症反应,在疾病的发展变化中起重要的作用。机体正常的凝血和止血功能依赖于一定数量、功能正常的血小板,临床上,血小板减低是引起出血的常见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了解宁波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流行状况。方法在宁波市2家县级医院和2家乡镇卫生院建立监测哨点,采用卫生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个案调查表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进行调查,对监测区患者血清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和M基因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报告1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1例。156只蜱均未检测出携带新布尼亚病毒(SFTSV),检测健康人群血清265份,SFTSV抗体阳性率为6.14%;人群抗体阳性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1)。5株宁波分离株与日本、舟山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变异很小,序列相似性在96%以上。结论宁波市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的流行地区,应加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症状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感染来源,为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2例患者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史,并对其居家周围的宿主动物(鼠、羊、犬)和蜱进行监测,对采集到的鼠形动物肝、脾标本和蜱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特异核酸,对采集到的鼠形动物血清和羊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SFTSV抗体。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测结果病例乙可以确诊为SFTS新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病例无蜱接触史,很可能是在护理期间接触病例甲的分泌物被感染;患者同村居民的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村存在既往感染或隐性感染,而且该村家畜和野生动物(鼠)携带蜱,提示该村可能存在SFTSV的疫源地。结论 SFTS可以经接触传播,密切接触者应加强个体防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浙江省舟山市2011-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建议和对策.方法 收集整理舟山市2011-2013年SFTS病例个案调查表及人口学资料,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1-2013年舟山市共报告SFTS 45例,病死率为11.11%(5/45),其中岱山县41例(91.11%).病例以山区丘陵>50岁人群为主(93.33%),5-7月为发病高峰(84.44%),多数为农民(42.22%)和家务待业(31.11%),男女性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病例有发热(97.78%)、食欲减退(91.11%)、乏力(62.22%)、畏寒(44.44%)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且均伴有血小板、白细胞水平进行性下降.病例居住地环境卫生普遍较差,且病前2周进行农田种植等户外活动的比例为68.89%(31/45),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蜱叮咬史,并发现3起流行病学相关事件.结论 舟山市SFTS是由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具有清晰流行病学特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蜱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且可能存在人传人现象.改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及做好户外防护措施对降低发病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2年1月~2016年9月入院的SFTS患者,按预后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结果 纳入69例合格病例,存活组49例,死亡组20例,病死率为28.99%。高龄、存在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及出血表现者病死率高(均有P<0.05)。两组间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肌酐、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死亡组入院48 h序贯器官衰竭(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高于存活组(Z=-6.49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表现是SFTS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子。结论 SFTS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肌酐、AST、CKMB和LDH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其预后独立影响因子为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表现,建议诊疗过程中使用SOFA评分指导病情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解放军第一五四医院就诊的273例SFTS患者的相关信息,采用RT-PCR检测新布尼亚病毒(SFTSV),通过ELISA检测SFTSV-IgM和IgG抗体,采用Human BioPlex ProTM Assays 17-Plex Panel方法测定细胞因子.对确诊病例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FTS病例重症和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73例SFTS患者中180例SFTSV核酸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和胃肠道症状.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08,95%CI:1.03~1.13)、淋巴结肿大(OR =3.75,95%CI:1.45~9.66)、下呼吸道感染(OR=3.57,95%CI:1.40~9.11)、肌酐(Cr)>97 mmol/L(OR=4.10,95%CI:1.55~10.82)及意识障碍(OR=3.35,95%CI:1.21~9.29)与重症病例发生显著相关.年龄≥60岁(OR=1.06,95%CI:1.00~1.12),下呼吸道感染(OR=4.33,95%CI:1.35~13.93),Cr>97 mmol/L (OR=10.14,95%CI:3.19~32.21)及意识障碍(OR=3.47,95%CI:1.03~11.72)与死亡病例发生显著相关.结论 年龄≥60岁、合并下呼吸道感染、Cr>97 mmol/L、意识障碍是SFT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应予重点治疗. 相似文献
1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可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脑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原学检测困难,临床医生对此认识不足,容易误诊、漏诊。本文报告1例59岁男性患者,以发热、血小板减少、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考虑病毒性脑炎但无病原学证据,遂行脑脊液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给予利巴韦林治疗后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济南市2011-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特性,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SFT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济南市2011-2013年SFTS疑似病例急性期血清样本和蜱虫样本中的SFTS布尼亚病毒核酸,采用RT-PCR方法进行扩增并测序,使用DNASTAR和MEGA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3年济南市共确诊95例SFTS病例,检测出3只蜱虫样本中的SFTS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发病地区主要集中在章丘市。对SFTS布尼亚病毒的S片段基因进行测序,结果显示2012年SFTS布尼亚病毒基因与安徽、江苏、河南分离株遗传距离相对较近。2013年SFTS布尼亚病毒基因与山东本地分离株遗传距离相对较近。结论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以新布尼亚病毒为其主要病原;夏秋季多发;中老年农民为主,具有明显职业性;发病范围逐年扩大,局部地区疫情活跃。应加强传染源的管理控制,深入开展对高危人群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衣壳蛋白(N蛋白)特异性Ig M抗体水平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30例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N蛋白特异性Ig M(+)组与N蛋白特异性Ig M(-)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转归;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比较轻症组患者与重症组患者Ig M抗体滴度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 RNA载量的相关性;从而观察分析N蛋白特异性Ig M抗体滴度、SFTSV-RNA载量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N蛋白特异性Ig M(-)组中有神经症状、死亡及病重例数均明显较Ig M(+)组多(均P 0. 05); N蛋白特异性Ig M抗体水平与SFTSV-RNA载量、凝血酶原时间(PT)、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 495、-0. 440、-0. 367、-0. 280,均P 0. 05);而与血小板(PLT)呈正相关(r=0. 335,P=0. 002)。SFTSVRNA载量与PT、LDH、AS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606、0. 604、0. 587,均P 0. 001);而与PLT呈负相关(r=-0. 384,P 0. 001)。发病第10~13天时轻症组患者N蛋白特异性Ig M抗体滴度高于重症组患者(P 0. 05)。结论N蛋白特异性Ig M抗体的出现及滴度的升高有助于SFTSV的清除,且对患者凝血功能及肝损伤、心肌损伤有修复作用; N蛋白特异性Ig M抗体可能是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 SFTSV)基因组特征。方法 通过参考文献并对引物进行矫正,获得SFTSV全基因组序列。应用DNAstar 7.1、MEGA等软件对基因组序列进行基因位点、遗传进化、同源比对分析,建立L、M、S片段基因系统进化树。结果 成功获得7株济南市SFTSV全基因组序列,每株分离株基因组全长均为11 490 bp,其中L片段6 368 bp, M片段3 378 bp, S片段1 744 bp。济南市SFTSV属C基因型C3分支。与湖北、河南及山东省泰安和青岛市基因序列同源性高,呈现出明显地域性特点。核苷酸变异以碱基转(颠)换为主,2018年SFTSV分离株共存在0.03%氨基酸突变位点,2019年存在0.02%氨基酸突变位点,2020年存在0.11%氨基酸突变,2020年较2018、2019年明显增多。结论 利用测序方法测定的济南市SFTSV,其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与我国流行的SFTSV相近,氨基酸序列突变有增多趋势,需密切关注其致病力、...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