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探讨儿童期创伤和抑郁情绪对分裂人格特质与执行功能关系的影响,为有效改善儿童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和衡阳师范学院方便抽取2 469名学生,使用儿童创伤问卷(CTQ)筛选有儿童期创伤史的学生.随机抽取63名有儿童期创伤史的学生和93名无创伤史学生.使用Chapman分裂型人格倾向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成人版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BRIEF-A)测量学生心理及行为特征.结果 行为管理指数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阳性分裂型特质、阴性分裂型特质和抑郁情绪均呈正相关(r=0.162~0.511,P值均<0.05).元认知指数与情感虐待、躯体忽视、阳性分裂型特质、阴性分裂型特质和抑郁情绪均呈正相关(r=0.180~ 0.386,P值均<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同时纳入分裂人格特质、儿童期创伤和抑郁变量时,仅阳性分裂型特质和抑郁情绪对行为管理指数(β值分别为0.306,0.329,P值均<0.05)和元认知指数起到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09,0.239,P值均<0.05),而所有的儿童期创伤变量对执行功能均无预测作用(P值均>0.05).进一步的中介分析发现,抑郁情绪在阳性分裂型特质和执行功能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分裂人格的阳性特质和抑郁情绪影响了执行功能.  相似文献   

2.
探讨父母婚姻状态与后代自杀尝试的关系及中介因素,为减少不稳定婚姻状态家庭后代的自杀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2017-2018年,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在湖南某高校大一新生中,抽取2 766名学生完成儿童期创伤和抑郁特质问卷,并报告了父母婚姻状况、是否自杀尝试等信息.结果 相对于父母稳定婚姻状态的大学生,父母婚姻状态不稳定的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抑郁特质得分、儿童期创伤得分以及更高的自杀尝试的报告率(t/x2值分别为2.78,5.83,20.30,P值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期创伤、父母不稳定婚姻状况、抑郁特质对自杀尝试正向预测(OR值分别为1.05,1.45,1.08,P值均<0.05).父母婚姻状态→儿童期创伤→抑郁特质、儿童期创伤→抑郁特质→自杀尝试、父母婚姻状态→儿童期创伤→自杀尝试和父母婚姻状态→儿童期创伤→抑郁特质→自杀尝试4条中介路径均成立.结论 儿童期创伤与抑郁特质中介了父母不稳定婚姻状态与后代自杀尝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探讨负性自动思维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冲动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的冲动特质分量表、自动思维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量表的消极应对分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对方便抽取的山西3所高校931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大学生冲动特质与负性自动思维、消极应对方式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1,0.259,P值均<0.01),负性自动思维与消极应对方式之间呈正相关(r=0.441,P<0.01);心理健康与冲动特质、负性自动思维、消极应对方式之间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09,-0.588,-0.353,P值均<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冲动特质主要通过3条路径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负性自动思维可独立地中介冲动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β=-0.18),消极应对方式可独立地中介冲动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β=-0.06),负性自动思维—消极应对方式在冲动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链式中介效应(β=-0.02).结论 改变负性自动思维和培养积极应对方式可能有助于消除冲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童年创伤与应对方式及自动思维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对合肥市精神病医院57例抑郁症患者及来自于该院以及安徽医科大学的54例正常者进行调查,完成童年创伤问卷(CTQ)、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自动思维问卷(ATQ)。结果:童年创伤与应对方式及自动思维之间两两显著相关(P<0.05);抑郁症患者组的童年创伤经历消极应对方式,负性自动思维显著高于正常组;中介效应检验分析发现,童年创伤可以通过负性自动思维间接影响消极的应对方式。结论:负性自动思维在童年创伤与消极的应对方式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儿童期创伤对军校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并分析消极应对方式和家庭适应性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1月,在重庆市某军校随机选取423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对军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军校大学生抑郁总分为40.24±12.57,儿童期创伤总分为34.96±12.04,家庭适应性总分为53.44±8.94,家庭亲密度总分为73.47±8.47,积极应对方式总分为25.88±6.15,消极应对方式总分为9.76±3.64。抑郁高分组在儿童期创伤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上均高于低分组,而在积极应对方式、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得分上则低于低分组。抑郁得分与儿童期创伤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和消极应对方式均呈正相关(r=0.229~0.492,均P0.01),与积极应对方式、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均呈负相关(r=-0.427、-0.468、-0.477,均P0.01)。儿童期创伤总分、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和家庭适应性可有效预测抑郁情况(β=0.275、-0.262、0.171、-0.197,P0.01),可解释37.4%的变异量。消极应对方式和家庭适应性在儿童期创伤与抑郁中起部分中介作用(β=0.029、0.144)。结论儿童期创伤是军校大学生抑郁的危险因素,改善消极应对方式,提高家庭适应性可能有助于缓解儿童期创伤对军校大学生抑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压力过程模型探讨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风险感知(风险感知)对其抑郁的影响,及宿舍关系和消极应对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方便式抽样的方法对西安某高校1 045名大学生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风险认知量表(PRP-PHE)、宿舍人际关系问卷(RBC)、中文版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调查,分析宿舍关系和消极应对在风险感知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大学生的风险感知得分(2.82±0.73)分,宿舍关系得分(1.79±0.52)分,消极应对得分(1.24±0.55)分,抑郁得分(4.34±4.26)分;大学生风险感知和宿舍关系均与消极应对和抑郁显著正相关(P<0.01),风险感知可以通过宿舍关系和消极应对间的链式中介对抑郁产生影响(P<0.05),预测大学生的抑郁。结论 大学生风险感知与抑郁密切相关,宿舍关系和消极应对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谢倩  陈谢平  翟瑞  辛勇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1):1376-1377
目的考察5.12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的乐观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并检验应对效能在乐观与应对方式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重震区322名初一到初三年级323名学生,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施测问卷包括生活定向测验修订版(Life Orientation Test-RevisedScale,LOT-R),应对效能问卷(Coping Efficacy Questionnaire,CEQ)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结果震区初中生的乐观倾向与应对效能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在(r值分别为0.48,0.38,P值均<0.01),悲观倾向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36,P<0.01)、与应对效能呈显著负相关(r=-0.33,P<0.01)。乐观倾向和悲观倾向分别对积极(β=0.43)和消极应对方式(β=0.28)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应对效能在乐观、悲观倾向与应对方式之间的中介作用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应对效能在乐观与应对方式之间能够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期创伤、心理资本与自杀态度的关系。方法选取700名高校本科生,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简化版(CTQ-SF)、青少年心理资本问卷(PCQAS)、自杀态度问卷(QSA)及一般人口学问卷分别测量被试的儿童期创伤、心理资本、自杀态度和一般人口学变量。结果 CTQ-SF总分与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呈负相关(r=-0.23,P0.01),与对自杀者的态度及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呈正相关(r=0.19、0.25,均P0.01);心理资本总分与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及对安乐死的态度均呈正相关(r=0.25、0.15,均P0.01),与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呈负相关(r=-0.19,P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儿童期创伤负向预测心理资本(β=-0.38,P0.01);心理资本显著正向预测自杀态度(β=0.34,P0.01),心理资本在儿童期创伤与自杀态度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且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值为0.18,占总效应的51.42%。结论儿童期创伤既能直接预测自杀态度,也可通过心理资本对其产生间接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儿童期遭受躯体虐待与非受虐组大学生抑郁情绪影响因素,为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儿童虐待史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流调用抑郁量表,对整群随机抽取的河南省某高校733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33名大学生中,儿童期遭受躯体虐待者34人,报告率为4.64%,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虐待组在抑郁、神经质、精神质、消极应对得分均显著高于非受虐组(P值均<0.05),内外向得分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积极应对得分显著低于非受虐组。神经质、内外向可以解释躯体虐待组抑郁总变异的62.5%,神经质、内外向及应对方式可以解释非受虐组抑郁总变异的44.4%。结论儿童期遭受躯体虐待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因素影响有所不同,可从人格与应对策略2方面着手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述情障碍和应对方式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大学生述情障碍、应对方式与抑郁的关系,为大学生抑郁的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表、特质应对问卷和流调用抑郁量表,对整群抽取的河南省某高校的733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女大学生抑郁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生源大学生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县城及城市生源大学生(P值均<0.05);自觉经济条件差的大学生抑郁水平显著高于自觉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P<0.01)。在控制人口学等变量基础上,述情障碍、消极应对方式与积极应对方式对大学生抑郁有直接影响,可以解释总变异的38%;述情障碍还通过对消极应对与积极应对影响,对大学生抑郁产生间接作用,间接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9.7%和27.9%。结论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述情障碍对抑郁可能有直接影响,应对方式作为"中介变量"调节述情障碍与抑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状的关联,为抑郁症状的预防与干预提供了依据。方法 本研究在2019年11至12月抽取了安徽2所医学专科院校一、二年级在校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有7 534名医学专科生纳入研究。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国际体力活动简版问卷以及抑郁自评量表分别对医学专科生童年期虐待经历、体力活动以及抑郁症状资料收集。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体力活动的不同水平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 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6.1%,男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6%,高于女生的14.9%(P值<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有童年期虐待经历(OR = 4.01,95%CI:3.17~5.08)和低体力活动水平(OR = 1.44,95%CI:1.20~1.74)均与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风险增加有关(P值均<0.05)。与无童年期虐待经历和高体力活动水平相比,无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低体力活动水平(OR = 2.08,95%CI:1.03~4.20),有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低体力活动水平(OR = 7.18,95%CI:4.05~12.71)、有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中体力活动水平(OR = 5.22,95%CI:2.97~9.18)、有童年期虐待经历和高体力活动水平(OR = 5.11,95%CI:2.88~9.08)均与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风险增加有关(P值均<0.05)。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低体力活动水平均与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存在正向关联,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可能有利于缓解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学生童年创伤和失眠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关系,以及失眠在中学生童年创伤与非自杀性自伤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童年创伤问卷、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对广西南宁市三所中学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采用SPSSAU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3442名中学生中,NSSI的检出率为31.93%,在年级、性别、家庭经济状况三方面NSSI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841,P<0.001;x2=10.524,P=0.001;x2=16.486,P<0.001);伴NSSI组童年创伤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失眠总分高于不伴NSSI组(F值分别为249.029、138.256、65.656、23.316、90.787、279.991、386.503,均P<0.001);童年创伤与NSSI和失眠均呈正相关(r=0.126~0.328,P<0.010;r=0.113~0.307,P<0.010),失眠与NSSI呈正相关(r=0.355,P<0.010),控制人口学资料后相关性仍然存在;控制人口学资料后,童年创伤对NSSI的总效应为0.514(95%CI:0.466~0.562),对失眠的直接效应为0.183(95%CI:0.164~0.202),失眠对NSSI的直接效应为0.634(95%CI:0.552~0.715);失眠在童年创伤与NSSI间的中介效应为0.116(95%CI:0.081~0.153),说明失眠在中学生童年创伤与NSSI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2.568%。结论 童年创伤既可以直接影响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也可以通过失眠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女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的潜在类别,并进一步探究其与进食障碍的关联。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儿童期创伤问卷和进食态度量表,于2020年12月在山东省济南市选取3所院校共计655名女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对童年期创伤经历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类别与进食障碍的关联性。结果 女大学生童年期创伤分为无/低创伤组(73.9%)、高创伤组(4.3%)和高忽视组(21.8%)。调整自评人际关系、自评学习压力后,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创伤组(OR = 12.771,95%CI:5.555~29.360,P<0.01)和高忽视组(OR = 4.530,95%CI:2.935~6.992,P<0.01)与进食障碍存在关联。结论 女大学生童年期创伤具有明显的类别特征,且高创伤组和高忽视组是进食障碍的危险因素,今后应精准识别童年期创伤的潜在类别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干预进食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服刑人员抑郁、述情障碍与童年创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Ⅱ)、多伦多述情障碍问卷(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和童年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对广东某监狱456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服刑人员抑郁症状、述情障碍和童年创伤的检出率分别为78.6%,28.9%和59.8%。入狱时间较长的服刑人员,其抑郁得分较高(t = - 2.261,P<0.05);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服刑人员,其述情障碍得分越低(F = 5.121,P<0.01)。童年创伤和抑郁、述情障碍均呈正相关(r值为0.355、0.298,均P<0.001),抑郁和述情障碍呈正相关(r = 0.436,P<0.001)。结论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其抑郁、述情障碍与童年创伤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心理矫治中应给予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农村青少年儿童期创伤、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探讨儿童期创伤与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 【方法】 2010年7-8月采用方便抽样,对山东省东、中、西部六个地区的1 200名农村青少年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简化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Short Form,CTQ-SF)、长处与困难问卷(自评版)(The Self-Report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和一般信息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不同性别间SDQ困难总分女生大于男生(t =-2.26,P<0.05),不同年龄段间困难总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 =-3.58,P<0.001)。儿童期创伤高分组的情绪行为问题高于低分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期创伤总分及其五个维度与SDQ困难总分及其四个维度均呈显著相关(r=0.068~0.231,P均<0.05)。 【结论】 农村青少年儿童期创伤与情绪行为问题有一定的关系,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和减少个体在儿童期所受到的创伤,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医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和谐与应付方式及其相互关系,为医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建设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某医学院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和谐状况得分分别为(2.64±0.46)分,(86.51±12.10)分,均处于大学生群体的中等水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解决问题、合理化呈显著正相关(r=0.382,P<0.01;r=0.174,P<0.01),与自责、退避呈显著负相关(r=-0.170,P<0.01;r=-0.127,P<0.05);自我和谐总分与自责、幻想、退避呈显著正相关(r=0.363,P<0.01;r=0.379,P<0.01;r=0.282,P<0.01),与解决问题、求助呈显著负相关(r=-0.388,P<0.01;r=-0.247,P<0.01)。结论医学生的应付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和谐密切相关,要引导医学生采取积极的应付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医学院校应注重提升医学生自我效能感、促进自我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良童年经历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及皮质醇水平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6名中学生。采用不良童年经历量表(ACE-IQ)、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对其进行测量;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检测皮质醇水平。结果 不良童年经历与皮质醇水平和抑郁症状呈正相关(r=0.14,P<0.05;r=0.43,P<0.01),皮质醇水平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r=0.22,P<0.01)。皮质醇水平在不良童年经历和抑郁症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17,t=2.590,P<0.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4%。性别对不良童年经历与抑郁症状的中介过程存在调节作用(中介作用的后半路径)(β=0.14,t=2.184,P<0.05);对于女生,皮质醇水平可以正向预测抑郁症状(β=0.05,t=4.176,P<0.05);对于男生,皮质醇不能预测抑郁症状(β=0.00,t=4.209,P>0.05)。结论 皮质醇水平通过不良童年经历间接影响青少年的抑郁症状,且受到性别的调节。  相似文献   

18.
探讨儿童期虐待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儿童期留守的调节作用,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湖南中医药大学1 115名大一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简化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CTQ-SF)和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SQ)测量学生心理及行为特征.结果 儿童早期虐待组的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得分均低于非虐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人际安全感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95,-0.127,-0.132,-0.252,-0.196,P值均<0.05),确定控制感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1,-0.138,-0.115,-0.205,-0.125,P值均<0.05).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均对人际安全感得分(β值分别为-0.227,-0.147,P值均<0.05)和确定控制感得分有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74,-0.076,P值均<0.05).儿童期留守在儿童期虐待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P=0.004).结论 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对安全感起负向预测作用,儿童期留守在儿童期虐待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作为研究重点,观察应对方式在心理弹性及负性情绪间的中介效应。方法2021年5月至9月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及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对郑州市两所三级甲等医院240例确诊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无不良孕产史孕妇心理弹性、应对方式、负性情绪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系亲属是否患糖尿病孕妇的消极应对、负性情绪(抑郁、焦虑、压力)得分及不同文化程度孕妇心理弹性、消极应对、负性情绪(抑郁、焦虑、压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积极应对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与负性情绪呈负相关,消极应对与负性情绪呈正相关(P<0.05)。积极应对得分越高导致负性情绪得分越低(B=-0.583,P<0.001);消极应对得分越高,负性情绪得分越高(B=1.094,P<0.001);对于心理弹性、负性情绪而言,应对方式能够起到良好的中介效应。结论应对方式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心理弹性与负性情绪间存在中介作用,提示应重点关注低心理弹性孕妇,培养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降低其负性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