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监测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诊断及近期神经系统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住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34周以下早产儿,观察组为32例脑白质损伤早产儿,36例无脑损伤早产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早产儿出生后3 d内aEEG监测的图形连续性(Co)、睡眠觉醒周期(Cy)、下边界值(LB)、带宽(B)和下边界值及总分(T)均值情况,分析各评分指标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近期预后评估价值以及头颅MRI与aEEG结果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早产儿aEEG监测的Co、Cy及T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aEEG与MRI诊断结果符合率为72%(49/68),aEEG监测结果预测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9%和65.5%。结论 aEEG监测对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有效地评估早产儿近期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Tau蛋白在早产儿脑损伤(BIPI)及其近期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为BIPI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连续性纳入2020年1—12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92例早产儿,按照矫正胎龄40周时的头颅B超及MRI诊断结果分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组(n=24)、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组(n=10)及无脑损伤组(n=58)。比较三组的血清Tau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中国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Tau蛋白水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的评估价值。结果 出生后1、3、7天,三组间血清Tau蛋白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27、20.273、18.569、16.375、17.283、18.144,P<0.001),且PIVH组与PVL均显著高于无脑损伤组(P<0.05),PIVH组与PVL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出生后1周内aEEG评分、矫正胎龄40周时aEEG评分及NBN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352、14.903、16.284,P<0.001),且PIV组与PVL组均低于无脑损伤组(P<0.05),PIVH组与PVL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au蛋白水平与血清IL-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22,P<0.05),与出生后1周内aEEG评分、矫正胎龄40周时aEEG评分及NBNA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0.695、-0.647、-0.682,P<0.05)。血清Tau蛋白评估BIPI的最佳阈值为183.39 pg/ml,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20、76.3%、85.2%,与出生后1周内aEEG评分、矫正胎龄40周时aEEG评分及NBN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Tau蛋白水平能够反映BIPI及其近期预后,当超过183.39 pg/ml时应当警惕BIPI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预后的影响,为改善早产儿脑损伤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期间诊断脑白质损伤,出院后在本院儿童健康发展中心随诊至矫正胎龄12月的131例早产儿的资料,分为母乳喂养组(n=69)和人工喂养组(n=62)。比较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期间日增体重、住院时间、肠外营养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院内感染率、以及在住院期间所患疾病发生率;比较两组患儿矫正2、6、12月龄体重,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总运动发育商和小儿神经运动心理发育评分。结果 母乳喂养组院内感染率(25%)和早产儿脑室白质周围白质软化发病率(11%)比人工喂养组低(5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χ2=4.431、5.380,P<0.05);矫正2月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总运动发育商(95.5±8.8)较人工喂养组(91.1±6.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8,P<0.05)。结论 母乳喂养对早产儿脑室白质损伤预后改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和/或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入院体温的分布情况及低体温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入院低体温的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聊城市人民医院出生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 500 g)和/或胎龄<32周早产儿共24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体温分为正常体温组(入院体温为36.5℃~37.5℃)122例、轻度低体温组(入院体温为36.0℃~36.4℃)98例、中度低体温组(入院体温为32.0℃~35.9℃)27例,记录三组病例的入院体温、一般资料及围生期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4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和/或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入院体温波动于34.8℃~38.0℃,平均体温(36.37±0.44)℃。单因素分析及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中度低体温组胎龄、剖宫产比例小于正常体温组(H=12.316、χ2=7.739,P<0.05),出生时气管插管的比例大于正常体温组(χ2=22.907, P<0.05);中度低体温组和轻度低体温组出生体重小于正常体温组(H=26.060,P<0.05),5 min Apgar评分≤7分及窒息复苏的比例大于正常体温组(χ2= 27.594、23.879,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OR=0.997, 95%CI:0.996~0.999)、多胎(OR=2.279, 95%CI:1.106~4.694)和窒息复苏(OR=3.265, 95%CI:1.209~8.819)为低体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和/或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低体温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出生体重、多胎和窒息复苏是导致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方案降低其入院低体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上海地区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现状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预防和干预早产儿贫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出生后72 h内收入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临床资料,按贫血和对照两组进行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现状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653例早产儿中发生贫血322例(49.3%),贫血组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黄疸出现日龄等均小于对照组,住院天数、禁食时间、静脉采血总次数等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儿贫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住院天数(OR=2.72,95%CI:1.652~4.477,P<0.001)、出生体重评价(OR=2.424,95%CI:1.673~3.511,P<0.001)、静脉采血总次数(OR=1.559,95%CI:1.203~2.02,P<0.001)。结论 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医源性失血越多、病情危重的早产儿更易发生贫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辅助生殖技术(ART)受孕与自然受孕双胎早产儿临床特征的差异,为母婴围生期保健和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河南省17地市53家医院产科分娩的2 900例双胎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受孕方式不同分为ART受孕组(n=604)及自然受孕组(n=2 296),收集其一般情况、住院期间并发症、治疗和结局情况及其母亲妊娠期情况等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RT组早产儿母亲平均年龄、高龄比例、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及剖宫产率高于自然受孕组(t=7.254,χ2=10.319、7.735、4.855,P<0.05),妊娠期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明显高于自然受孕组(χ2=23.664、54.040,P<0.01);ART组早产儿平均胎龄低于自然受孕组,胎龄<34周比例及窒息率高于自然受孕组(t=-2.298,χ2=8.780、6.315,P<0.05),两组早产儿主要并发症、治疗及结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T受孕双胎早产儿母亲平均年龄、高龄产妇比例及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较自然受孕者高;ART未增加双胎早产儿近期不良结局的风险,但其出生胎龄较小,窒息率较高,因此围生期保健及管理时需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实施高危早产儿随访质量改进的效果, 为完善多学科合作的早产儿随访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7月1日-2018年7月31日, 从同济医院新生儿科出院的出生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共268例, 纳入高危新生儿随访项目, 早期随访患儿为对照组(n=185), 给与常规出院指导与随访, 后期随访患儿为干预组(n=83), 实行随访质量改进措施, 比较两组高危早产儿在纠正月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随访率以及6月龄Gesell 评分。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患儿随访率在纠正月龄1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3个月、6个月时干预组随访率均较对照组增高,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7、7.965, P<0.05);纠正月龄6个月时干预组应物能和应人能得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9、3.661, P<0.05)。纠正月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均规律随访的早产儿, 其在大运动及应物能方面得分均高于未按规律随访的患儿(F=8.486、7.056, P<0.05)。结论 高危早产儿随访质量改进可提高随访率, 间接促进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提高宫颈癌临床分期诊断准确性的方法。方法 比较临床分期、MRI扫描与病理诊断分期的符合率。结果 MRI对IB期宫颈癌的分期准确性明显高于临床分期(χ2=4.16,P < 0.05);MRI对该组病例总的诊断分期的准确率显著高于临床分期(χ2=4.16,P < 0.01)。结论 MRI检查对宫颈癌的诊断分期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MRI扫描显示宫颈外膜毛糙或模糊时选择手术治疗应慎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儿童2岁时神经心理发育状况,为促进儿童早期发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早期发展门诊定期随访的1 042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出生胎龄分为4组,即早期早产儿(28~33+6周)组、晚期早产儿(34~36+6周)组、早期足月儿(37~38+6周)组和完全足月儿(39~41+6周)组,并在其校正年龄2岁时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神经心理发育评估。结果 4组儿童Gesell发育量表5个能区发育商(DQ)比较,适应性、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52、2.821、5.256,P<0.05);组间两两比较,早期早产儿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均落后于早期足月儿和完全足月儿,晚期早产儿精细运动落后于完全足月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儿童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40、27.128,P<0.05),且表现为完全足月儿<早期足月儿<晚期早产儿<早期早产儿。与完全足月儿相比,晚期早产儿2岁时精细运动发育落后的风险增加(OR=1.809,95%CI:1.102~2.970,P<0.05)。结论 早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在2岁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心理发育落后,需延长随访并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产前单疗程应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生后近远期影响,为改善早产儿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在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289例早产儿资料。根据产前是否使用地塞米松分为干预组128例、对照组161例。按胎龄(GA)分成3个亚组:GA<30周、30~33+6周和>34周。对研究对象组一般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30周:干预组点状脑白质损伤和弥漫性脑白质损伤(PWMD+DWMD)、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IVH)发生率,3、6岁时个人社交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493、4.493、4.305,t =2.454、5.832,P<0.05);1、2、3、6岁时大运动行为评分、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3.599、4.231、4.626、8.552、9.171、6.742,P<0.05)。30~33+6周:干预组PVL、PIVH-IVH发生率,3、6岁时个人社交行为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182、3.852,t=3.431、2.867,P<0.05);1、2、3、6岁的大运动行为评分、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346、2.975、6.446、5.392、2.541、4.683、1.871、6.043,P<0.05)。>34周:干预组2、3、6岁时大运动行为评分及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236、3.184、6.130、2.569、5.506、5.131,P<0.05),3、6岁个人社交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473、2.315,P<0.05)。结论 产前单疗程应用地塞米松对小胎龄早产儿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对早产儿远期运动行为有积极影响,但对早产儿远期个人社交行为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窒息新生儿进行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分析aEEG与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严重度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HIE及严重度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7月-2020年12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住院的胎龄35周以上并在生后12 h内进行床旁脑功能监测的窒息新生儿88例,分为正常组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与宫内感染及白细胞介素-6相关性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5月出生的168例早产儿纳入研究,分为WMD组和对照组。通过胎膜、胎盘病理检查判断宫内感染,颅脑超声检查判断WMD,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脐带血IL-6水平。 结果 168例中宫内感染患病率为32.1%(54/168);脑白质损伤29例,宫内感染患者WMD检出率35.2%(19/54),高于无宫内感染者的8.8%(10/114)(χ2=17.899,P<0.001)。与对照组比较,WMD组胎龄、性别、出生体重及Apgar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血IL-6水平比较,WMD组高于对照组(P<0.001);宫内感染者高于无宫内感染者(P<0.001)。 结论 宫内感染显著增加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风险,细胞因子可能介导了宫内感染早产儿脑损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早期口腔运动干预措施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预后改善的临床意义,为早产儿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NICU住院治疗的151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生命体征稳定后两组均接受早产儿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Sandra Fucile所采用的口腔按摩方法,1次/d,连续14 d;采用中文版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PIOFRA Scale-CV)对早产儿的经口喂养能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经口喂养表现、喂养进程和喂养结局,以及神经行为测定评分,分别于生后3、6月龄时采用婴儿神经系统国际测验量表(Infanib)进行早期运动发育评估。结果 到达完全胃肠道喂养时,干预组的矫正胎龄(PMA)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P=0.04);干预组开始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3),干预组完全经口喂养时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P=0.01);干预开始第10、14天干预组PIOFRA Scale-CV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F=5.658,P=0.02),不同时间和分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12.60,P<0.001)。干预组除干预开始后第14天的评分和第10天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各时间段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儿3月龄时接受 Infanib评估,干预组评估结果为正常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00,P=0.03)。6月龄时接受 Infanib评估,干预组评估结果为异常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为正常的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组(χ2=10.52,12.10,P<0.01)。结论 早产儿经口喂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监护病房内早期口腔运动干预方案能够缩短早产儿从管饲喂养到完全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改善早产儿喂养时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牛奶蛋白过敏(CMPA)婴儿的气质类型、气质维度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为CMPA婴儿早期家庭养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正常体检的婴儿102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在过敏专科门诊就诊的4~8月龄CMPA 102例婴儿作为病例组,对婴儿进行婴儿气质量表(CITS)、牛奶相关症状评分(CoMiSS)评估及维生素D水平检测,同时对母亲进行焦虑症自评量表(SAS)评估。结果 气质类型方面,两组婴儿的气质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66,P<0.05),在气质维度水平除持久性和注意分散外,牛奶蛋白过敏组婴儿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活动强度、心境和反应阈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t=5.713、4.154、4.844、5.052、5.067、4.138、4.787,P<0.05);CMPA组婴儿中CoMiSS评分、母亲S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49.433、16.562,P<0.05);CMPA组婴儿维生素D水平低于对照组(t=-16.981,P<0.05)。Spearman分析显示, CMPA组婴儿母亲的焦虑情绪、CoMiSS评分与婴儿的气质类型显著相关(r=0.191、0.228,P<0.05),同时母亲的焦虑情绪水平与CoMiSS评分呈正相关、与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r=0.762-0.520,P<0.05)。结论 CMPA婴儿的气质类型存在难养型增加,易养型减少,应针对此类婴儿气质类型指导家庭养育,关注此类婴儿母亲的焦虑情绪对婴儿气质和家庭养育的影响,通过健康教育和规范诊疗,缓解婴儿过敏症状并改善营养状况,从而提高CMPA婴儿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出生胎龄的早产儿矫正24月龄内体格发育及神经发育情况,为进一步做好早产儿保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8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高危儿门诊随访胎龄为23~36+6周的4 077例早产儿的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情况。其中男2 283例,女1 794例;根据胎龄分为超早产儿(<28周)、早期早产儿(28~31+6周)、中期早产儿(32~33+6周)和晚期早产儿(34~36+6周)。体格发育采用Z值法,神经心理发育采用贝利Ⅱ量表评估。统计分析各组年龄别体重Z值(WAZ)、年龄别身长Z值(LAZ)、年龄别头围Z值(HCZ)、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并绘制各矫正月龄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指标变化趋势。结果 1)各胎龄组各矫正月龄相应体格发育指标(包括WAZ、LAZ、HCZ)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产儿组在各矫正月龄的各体格发育指标均小于其余胎龄组(P<0.05),其他三组在矫正1、3、6及12月龄内的各体格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矫正18及24月龄各体格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早产儿组各矫正月龄各体格发育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胎龄组WAZ及LAZ在矫正40周至矫正6月呈上升趋势,但在矫正6月至矫正18月出现下降趋势(F=5.572、4.867,P<0.001)。而各胎龄组HCZ在矫正40周至矫正24月总体呈现下降趋势(F=3.095, P=0.006)。2)超早产儿组在各矫正月龄的MDI及PDI均小于其余胎龄组(F=22.134、31.729, P<0.05)。早、中、晚期早产儿三组的MDI及P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产儿组MDI在矫正6月至矫正24月龄呈下降趋势(F=8.972,P<0.001)。结论 早、中、晚期早产儿在矫正24月龄内基本达到适宜的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而超早产儿在矫正24月龄内的体格和神经心理发育仍不理想,需要进一步研究及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极早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特征及发病的危险因素,为极早早产儿NEC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9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胎龄<32周的极早早产NEC患儿及分层随机抽样选择同期同胎龄的非NEC患儿各11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极早早产儿NEC的临床特征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极早早产儿发生NEC的危险因素。结果 1)病程与转归:极早早产儿NEC的发病日龄为[12.0(5.0~22.5)]d,Ⅲ期较Ⅱ期NEC患儿发病日龄更早(Z=3.05,P=0.002)、出生体重更低(t=2.46,P=0.015)、病死率更高(χ2= 63.65,P<0.001)。2)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呼吸暂停、肉眼血便和呕吐,Ⅲ期较Ⅱ期NEC腹胀更严重(χ2=5.09,P=0.024)。3)合并症:Ⅲ期NEC中重度窒息、机械通气、Ⅲ~Ⅳ级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败血症以及男婴的发生率均高于Ⅱ期 NEC(χ2=4.69、8.51、5.32、3.89、5.75,P<0.05或<0.01);而发病前喂养率、发病前喂养量均低于Ⅱ期NEC(χ2=12.32,Z=3.93,P<0.001)。4)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婴(OR=1.888, 95%CI:1.019~3.499,P=0.043 )、败血症(OR=6.866, 95%CI:3.522~13.385,P<0.001)、低钙血症(OR=2.684, 95%CI:1.053~6.840,P=0.039)是极早产儿发生NEC的危险因素,纯母乳喂养(OR=0.318,95%CI:0.108~0.933,P=0.037)为保护因素。结论 极早早产儿NEC的临床表现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临床上应加强对高危早产儿的早期识别,早期采取预防措施,降低NEC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早产儿NOD样受体(NOD1和NOD2)和炎症因子IL-6、TNF-α表达的差异,分析早产儿胎龄及出生体重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4月-2017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外周血标本,分离早产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加入NOD1激动剂Tri-DAP、NOD2激动剂MDP刺激细胞24 h,测定细胞中NOD1、NOD2的基因水平以及上清液中IL-6、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 胎龄<32周的早产儿NOD1 mRNA及IL-6的表达量明显低于34~36周早产儿(P<0.05);出生体重<1.5 kg的早产儿NOD1 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1.5 kg以上的早产儿、NOD2 mRNA以及IL-6的表达明显低于2.0~2.5 kg的早产儿(P<0.05);NOD1 mRNA、NOD2 mRNA的表达量与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0.352、0.306,P<0.05),但与胎龄无明显相关性;TNF-α的表达与胎龄和出生体重均呈正相关(r=0.380、0.289,P<0.05)。结论 出生体重越低,早产儿NOD样受体水平越低,介导抗感染免疫也越弱。相比于胎龄,出生体重对早产儿免疫功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