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
目的 评价N形回肠膀胱替代的疗效. 方法 男性膀胱恶性肿瘤患者8例,腹膜外切除膀胱前列腺,截取35~40cm回肠纵形切开后N形折叠形成贮尿囊,以改良乳头法将两侧输尿管分别移植于N形新膀胱的上臂的两侧,贮尿囊底部与尿道4~6针吻合,将贮尿囊完全置于腹膜外. 结果 本组8例手术时间6~7h,术中平均出血500ml,术后随访2~27个月,平均13个月,原位回肠新膀胱控尿、排尿良好,术后静脉尿路造影、B超检查未见上尿路扩张,膀胱造影未发现输尿管返流,血生化检查正常,未发现新膀胱或尿道肿瘤复发. 结论 N形回肠膀胱替代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创伤轻,并发症少;新膀胱容量大,内压低,顺应性好,功能接近于正常膀胱,保持原位排尿,明显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膀胱癌根治术后N型回肠膀胱替代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膀胱恶性肿瘤患者23例,腹膜外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截取35~40 cm回肠纵形切开后折叠形成N型贮尿囊,以改良乳头法将两侧输尿管分别移植于N型新膀胱的上臂两侧,贮尿囊底部与尿道4~6针吻合,将贮尿囊完全置于腹膜外.结果本组23例手术时间5.5~7 h,术中平均出血400 ml,术后随访2~27个月,平均16个月,原位回肠新膀胱控尿、排尿良好,术后静脉尿路造影、B超检查未见上尿路扩张,膀胱造影未发现输尿管返流,血生化检查正常,未发现新膀胱或尿道肿瘤复发.尿动力学检查,新膀胱最大容量为(340.5±65.8) ml,最大尿流率(17.5±6.8) ml/s,充盈期膀胱内压力为0~9 cm H2O,排尿期膀胱内压力为8~16 cm H2O,剩余尿0~55 ml.结论原位N型回肠膀胱替代术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新膀胱容量大,内压低,顺应性好,具有较好的尿控和排尿能力,明显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良好的尿流改道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去带回盲升结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膀胱癌行膀胱全切的男性患者施行该术式,即膀胱全切后,取末段回肠10cm、盲升结肠10cm作代膀胱,将回肠近端与升结肠远端吻合,于回肠末段近回盲部5cm长回肠纵向折叠形成抗返流肠段,左右输尿管与纵向折叠的回肠段上端行端侧吻合,盲升结肠全去带形成贮尿囊,于盲肠最低点切一小口与尿道吻合。对术后患者的尿液可控性评估方法包括残尿量超声测量,尿动力学,血清电解质,肾功能及生活质量指标进行评估。结果15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可控性及尿动力学检查显示术后6个月日间可控率达100%,夜间可控率达80%。膀胱最大容积平均380ml,膀胱最大内压平均2.82kPa,残尿量平均24.8ml。IVU检查,双肾显影正常,无肾积水。无尿路感染征象。无其它并发症。结论回盲升结肠新膀胱术尿液可控性好,并发症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21例膀胱癌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围手术期死亡1例.其中白天控尿良好者12例,夜间控尿良好8例,有8例患者术后勃起功能障碍,随访期未发现尿道肿瘤.结论 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具有微创、出血少等特点,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高,是治疗膀胱癌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尿动力学检查方法探讨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术后进行排尿情况的记录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15例患者均可自主控制排尿,5例患者最大尿流率〈1 0 mL/s,1例夜间轻微尿失禁,排尿困难组最大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而最大潴尿压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患者排尿良好,是较为适宜的膀胱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加尿流改道的62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30例行回肠膀胱术(回肠膀胱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结果两组6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发生。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和回肠膀胱术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回肠膀胱术组[(463.59±50.24)min比(436.07±44.91)min、(1081.16±320.49)ml比(867.53±224.61)ml、(46.88±4.67)d比(20.37±5.24)d],但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回肠膀胱术组[25.0%(8/32)比53.3%(16/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尿流改道术均是临床上尿流改道的较成熟方式,在临床诊疗中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并结合临床经验选择最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5例浸润性膀胱癌行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采用输尿管回肠代膀胱Nesbit吻合术,回肠代膀胱不造瘘,耻骨后引流管负压吸引.结果 随访3~12个月,回肠代膀胱内压低、顺应性好、容量大,无输尿管反流、梗阻,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有患者白天控排尿良好.结论 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并发症少,控排尿良好,患者的生存质量高,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理想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改良MainzⅡ式膀胱术对尿流改道可控性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9例行膀胱全切的患者采用改良MainzⅡ式膀胱术治疗,膀胱全切术后,在乙状结肠和直肠的结合部取20 cm的肠管,折叠后全层切开,并去除局部的结肠带,缝合成倒"U"形贮尿囊,固定于骶岬处,双侧输尿管做乳头状吻合于贮尿囊.结果 9例患者随访过程中,无尿失禁、肾积水、上尿路感染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尿控时间2~5 h,每次尿量100~300 ml.结论 改良MainzⅡ式膀胱术操作简单,效果良好,能保证肠管的连续性和尿液可控性,并发症少,患者生存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位可控性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对16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根治性切除,应用去带盲升结肠做贮尿囊进行原位膀胱重建术,对术后可控性、尿常规、血电解质、肾功能、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尿流动力学、生活质量等进行随访,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院后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余均获随诊3~36个月。术后早期均尿频,4例有轻度不完全尿失禁,3~4周后明显改善,6个月后自控排尿稳定。15例患者均无尿路感染,无高氯性酸中毒,肾功能正常。无输尿管返流及积水扩张。术后3个月后新膀胱呈椭圆体,6个月后新膀胱平均容量390ml,最大尿流率13.2ml/s,新膀胱充盈期内压1.41~3.38kPa,剩余尿量在30ml以下。患者自我感觉良好,生活质量高。结论 原位可控性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术具有大容量、低内压、可控性好、抗返流、经尿道排尿、并发症少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0.
叶大勇  梁勇 《现代保健》2012,(16):105-106
目的 探讨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7 例施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术后24 h 死亡1 例,出现近期并发症9 例,远期并发症7 例.57 例均获随访6~84 个月,平均67个月,5 年生存率58.1%.结论 对于复发性、多发性、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取切除膀胱及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疗效确切,更符合人的生理特性,患者更易融入社会,生活质量高,推荐为此类患者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1.
陈东  李毅宁  孙建国  张建育 《中国校医》2013,27(12):920-922
目的比较女性患者腹腔镜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与开放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的尿流动力学改变,评价女性腹腔镜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女性患者,全部由同一术者开展腹腔镜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8例,开放性原位回肠新膀胱16例,比较其术后排尿情况及尿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24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大部分能自主控制排尿,比较腹腔镜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与开放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术后尿流动力学各参数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患者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较传统开放性手术术后排尿功能无明显差异,可以替代传统开放性手术。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癌术后复发情况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治疗膀胱癌对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对2002年7月~2006年10月间13例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并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膀胱癌患者随诊观察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术后最少生存时间13个月,一例术后29个月全身多处转移死亡,一例术后13个月因宫颈癌死亡。其余病例目前仍存活。结论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比开放性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淋巴结清除彻底,符合肿瘤根治原则,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围手术期护理中关键性健康教育对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常规护理外还进行关键性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结果:两组病人均康复出院,但实验组患者获得了较关键、全面的围手术期相关知识,同时实验组较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降低,住院期间满意度和术后生活质量满意度提高。结论:对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患者增加关键性围手术期健康教育,可以使病人获得更关键的围手术期相关健康知识,同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对经耻骨上尿道中段吊带术(SPARC)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35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行SPARC.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进行国际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症状评分、术后1h尿垫试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并评价疗效.结果 32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31例患者术后尿控满意,1例有轻度尿失禁.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术后3、6个月最大膀胱容量(MCC)、残余尿(RU)、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腹压漏点压力(ALPP)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0).术后6个月,最大尿流率(Qmax)、ALPP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00).静态尿道压力图手术前后参数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最大尿道关闭压力(MUCP)分别为(35.2±20.4)、(53.1±22.5)、(62.3±19.8)cm H2O(1 cm H2O=0.098 kPa),功能尿道长度(FUL)分别为(3.5±1.3)、(3.9±0.9)、(4.2±1.1)cm,术后6个月MUCP、FU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和0.002).影像学方面比较,术后显示在增加腹压或咳嗽试验时,膀胱颈及后尿道活动度下降,中段尿道相对固定,尿道闭合.结论通过影像尿动力学评价,SPARC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方法之一,6个月内影像尿动力学评价提示手术能提高尿道压力,加强控尿功能,同时对膀胱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Juhász Z  Jainsch M  Hock A  Farkas A  Pintér A 《Orvosi hetilap》2000,141(28):1561-1565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postoperative capacity, compliance of the urinary bladder and urinary continence in children who underwent bladder augmentation and/or bladder substitution for various forms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20 children, bladder augmentation and/or bladder substitution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because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upper urinary tract deterioration and/or failure of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xybutynin, 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ICC). In 2 patients, reaugmentation was necessary. Urodynamic studies were performed on a regular basis, preoperatively and postoperatively. Based on their experiences,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recognition of changes in bladder capacity and/or compliance and especially the risk of developing upper urinary tract changes is only possible by performing urodynamic studies regularly. Urodynamics is also essential in decision making processes regarding redo surgeries (reaugmentation, transient or permanent urinary divers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采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2例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患者,2例均为男性,年龄14和24岁,病程6~20年,均为脊髓栓系综合征。2例术前均合并输尿管返流,均行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自行间歇清洁导尿。结果2例患者术后血清肌酐水平降至正常,膀胱造影提示膀胱安全容量升高:2例病人术后均出现泌尿系感染,抗感染治疗后缓解。病人在护理指导下均可完成自家清洁导尿。结论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可有效地扩大膀胱容量。降低充盈期末膀胱压力,使患者有一个安全的储尿环境,是治疗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的较好选择,但术后可能出现复杂的泌尿系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腹腔镜乙状结肠移植阴道成形术与回肠移植阴道成形术的术式及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6年12月行腹腔镜辅助回肠移植阴道成形术13例(回肠组),腹腔镜下游离回肠系膜,经腹壁小切口将回肠拉出,直视下完成切取、闭合移植肠袢及回肠端端吻合,将移植肠袢拉入人工阴道洞穴。2007年1月~2010年1月行腹腔镜乙状结肠移植阴道成形术26例(乙状结肠组),其中无气腹全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移植阴道成形术2例,皮下钢针悬吊腹壁,镜下游离结肠系膜,切断、闭合移植肠袢,乙状结肠端端吻合,将移植肠袢拉入阴道洞穴;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移植阴道成形术24例,镜下切断、闭合移植肠袢远端,经腹壁小切口提出移植肠袢并切取缝合、端端吻合乙状结肠。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感染及成形阴道的性状。结果:全部手术均成功。乙状结肠组手术时间(194.8±52.1)min较回肠组(233.1±36.4)min明显缩短(t=2.67,P=0.03);乙状结肠组与回肠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乙状结肠组人工阴道的解剖形状、生理功能更接近正常阴道。结论:无气腹全腹腔镜乙状结肠移植阴道成形术建立了新的手术途径,安全可靠,简捷微创,腹部美观,成形阴道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更接近正常阴道,是目前较理想的阴道成形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