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目的比较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加尿流改道的62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30例行回肠膀胱术(回肠膀胱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结果两组6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发生。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和回肠膀胱术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回肠膀胱术组[(463.59±50.24)min比(436.07±44.91)min、(1081.16±320.49)ml比(867.53±224.61)ml、(46.88±4.67)d比(20.37±5.24)d],但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回肠膀胱术组[25.0%(8/32)比53.3%(16/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尿流改道术均是临床上尿流改道的较成熟方式,在临床诊疗中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并结合临床经验选择最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的适应证包括无远处转移的浸润性膀胱癌(≥T2)和经内镜治疗辅以膀胱内化疗和(或)免疫治疗失败的浅表性膀胱肿瘤,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外科治疗。目前方法有传统的开放性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和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包括盆腔淋巴结清扫和膀胱前列腺根治性切除,随后行尿流改道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食管胸中下段癌应用微创McKeown手术与常规左侧开胸食管切除颈部吻合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48例食管胸中下段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8例行微创McKeown手术治疗(观察组),另70例行左胸.左颈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切除。观察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1例患者死于急性心肌梗死。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89.2±40.7)ml比(361.6±81.5)m1],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胸部淋巴结数多于对照组[(22.8±5.6)枚比(15.7±3.4)枚、(14.7±4.6)枚比(9.1±3.6)枚],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11.6±3.5)d比(14.0±6.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炎、肺不张、需要处理的胸腔积液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1%(4/78)比12.9%(9/70)、3.8%(3,78)比11.4%(8/70)、2.6%(2,78)比10.0%(7/70)],胃排空障碍发生率高于对照组[9.0%(7/78)比1.4%(1/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右侧喉返神经旁、左侧喉返神经旁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McKeown手术治疗食管胸中下段癌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且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上具有优势,但术后胃排空障碍发生率较高。以右胸路径为基础的微创食管切除术更符合肿瘤学根治与微创原则的食管癌主流手术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择区颈淋巴清扫术检出淋巴结数量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接受择区颈淋巴清扫术的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患者单侧择区颈淋巴清扫检出淋巴结(19.3±11.0)枚,检出阳性淋巴结(0.8±0.6)枚.术前放疗患者(43例)检出淋巴结和检出阳性淋巴结(13.8±7.9)和(0.2±0.2)枚,而未放疗患者(53例)检出淋巴结(23.2±11.9)和(1.0±0.2)枚,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检出淋巴结数量将患者分为≤15枚组(42例)和>15枚组(54例),>15枚组3年总体生存率、3年无瘤生存率、颈部控制率明显高于≤15枚组[70.4% (38/54)比38.1%(16/42)、61.1%(33/54)比33.3%(14/42)、96.3% (52/54)比76.2%(3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检出淋巴结>15枚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择区颈淋巴清扫术检出淋巴结数量可以用来预测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切除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行直肠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31例和开腹组37例。结果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162.03±39.78)min比(142.70±30.29)min],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153.23±58.94)ml比(247.46±92.51)m1],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51.39±7.28)h比(77.81±11.68)h、(12.65±2.24)d比(15.29±3.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可达到与传统开腹手术相似的近期临床疗效,而且在安全性及术后恢复方面更具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确新辅助化疗后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mRNA对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4例临床分期T2c~T3a期的前列腺癌患者,按照盆腔淋巴结情况分为病理阳性组、微转移阳性组、微转移阴性组,术前行足背淋巴管造影,对无明显淋巴结转移者行3个月新辅助化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前在X线监视下,对盆腔可疑癌转移淋巴结穿刺抽吸淋巴液,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mRNA和PSMA mRNA的表达量,与同法抽取淋巴液的6例女性因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对照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同时术中所取淋巴结组织切片行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病理阳性组6例14枚淋巴结中11枚淋巴结经病理证实发生转移,且PSA mRNA和PSMA mRNA均呈阳性表达.微转移阳性组12例31枚淋巴结病理检查证实均未发生转移,但其中27枚淋巴结PSA mRNA和PSMAmRNA呈阳性表达,另4枚为阴性表达.微转移阴性组36例111枚淋巴结病理检查和PSA mRNA、PSMA mRNA均呈阴性表达.病理阳性组与微转移阳性组术前淋巴液与术后淋巴结PSA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343±0.0288比0.2097±0.0235、0.2872±0.0291比0.1770±0.0222,P< 0.05),而PSMA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815±0.0621比0.6319±0.0331、0.6672±0.0673比0.6106±0.0916,P>0.05).微转移阴性组与对照组术前淋巴液及术后淋巴结PSA mRNA和PSMA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微转移阴性组:0.0154±0.0015比0.0506±0.0034、0.0148±0.0054比0.0516±0.0058;对照组:0.0129±0.0015比0.0468±0.0033、0.0160±0.0003比0.0499±0.0009,P>0.05).病理阳性组、微转移阳性组分别与微转移阴性组、对照组术前淋巴液及术后淋巴结PSA mRNA和PSMA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转移阴性组术前淋巴液与术后淋巴结PSMA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列腺癌患者经新辅助化疗后,由于病理检查有时难以发现变性的前列腺癌细胞以至于漏诊,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淋巴结抽吸液内PSA mRNA和PSMA mRNA表达量有利于探测前列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结微转移的存在,PSMAmRNA可能是更为敏感的生物学标志物,为前列腺癌术前临床分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局部注射纳米炭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40例胃癌患者术中局部注射纳米炭行胃癌根治术作为试验组,40例胃癌患者行常规胃癌根治术作为对照组,对清扫微小淋巴结的数量及转移微小淋巴结的数量进行对比.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每例清扫微小淋巴结数量N1、N2、N3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120 ±0.455)枚比(2.900 ± 0.245)枚、(3.890±0.367)枚比(1.750±0.256)枚、(1.790±0.224)枚比(0.590±0.054)枚](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每例清扫转移微小淋巴结数量N1、N2、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90±0.087)枚比(0.430±0.044)枚、(0.550±0.052)枚比(0.340±0.027)枚、(0.410±0.044)枚比(0.130±0.013)枚](D<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炭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易行的方法,对常规胃癌根治术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精准-间隙解剖技术在腹腔镜广泛性子宫切除术(LRH)+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切除术(LPL)中预防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精准-间隙解剖技术施行LRH+ LPL治疗的30例早期子宫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全部成功施行LRH+ LPL,手术时间(253.2±30.5) min,术中出血量(180.3±83.2) ml,切除盆腔淋巴结(13.2士4.0)枚,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5±0.9)d,术后留置尿管时间(13±5)d;术后发生淋巴漏3例,经禁食和静脉营养治疗痊愈;无输尿管、膀胱及大血管损伤.30例术后随访6 ~ 72个月,未发现复发患者.结论 采用精准-间隙解剖技术施行LRH+ LPL,按层次解剖、间隙分离,可避免输尿管、膀胱及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老年早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195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早期宫颈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66例)和开放组(12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淋巴结数目、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放组[(237.6±46.9)min比(259.3±76.7) min、(214.7±104.8) ml比(283.4±137.2)ml、(1.9±1.2)d比(2.8±1.5)d、(4.1±3.5)d比(6.7±1.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切除淋巴结数目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对老年早期宫颈癌患者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孙洁  陈小萍  徐佳玲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2):1669-1670
目的 探讨双"J"管对于宫颈癌手术中输尿管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37例宫颈癌患者(观察组),术前经膀胱镜置入双"J"管后,行子宫广泛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60~90 d拔管.40例患者(对照组)不使用双"J"管行子宫广泛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两组进行术中、术后对照研究.结果 观察组手术达标率[75.68%(28/37)]高于对照组[52.50%(21/40),P<0.05].对照组输尿管损伤、尿检异常、膀胱刺激征、血尿、发热高于对照组(P<0.01,P<0.05),拔出双"J"管后恢复正常.结论 在宫颈癌根治术中行输尿管置管,能有效预防术中及术后对输尿管的损伤,提高手术达标率,降低手术副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ⅠB2、ⅡA2期宫颈癌根治术中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106例ⅠB2、ⅡA2期宫颈癌患者,其中仅行宫颈癌根治术55例患者为对照组,行宫颈癌根治术同时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51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术后均辅以放化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复发率,并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复发率为15.7%(8/5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2%(2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27.5%(14/51)比30.9%(17/55)]、术中出血量[(326.1±59.1)ml比(316.1±51.2)ml]及盆腔淋巴结阳性率[56.9%(29/51)比58.2%(32/5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率为17.6%(9/51),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宫颈癌根治术中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同时术后辅以放化疗,可降低其复发率,且不增加并发症,同时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数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Kodama手术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按分层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5例)采用Kodama手术行淋巴结清扫;对照组(45例)采用Patey手术行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82.5±13.1)min比(66.9± 11.2) min];术后6个月患侧上肢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7%(3/45)比42.2%(19/45),4.4%(2/45)比22.2%(1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研究组轻、重度胸大肌萎缩发生率分别为4.4% (2/45)和2.2%(1/45),均低于对照组的31.1%(14/45)和37.8%(1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Kodama手术保留功能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早期胃癌患者术前血清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含量,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62例早期胃癌患者术前和30位健康者血清Ang-2和CEA含量,以前哨淋巴结组织HE染色来评价淋巴结转移。分析术前血清Ang-2含量与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早期胃癌组术前血清Ang-2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82.5±110.6)μg/Lvs(187.44-32.7)μg/L,P〈0.01]。淋巴结阳性胃癌组术前血清Ang-2含量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胃癌组[(347.2±79.5)μg/Lvs(265.6±90.2)μg/L,P〈0.01],而CEA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清Ang-2含量变化与早期胃癌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均有关(P〈0.01),而与肿瘤组织类型无关。术前高血清Ang-2含量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术前血清Ang-2含量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术前血清Ang-2含量可能成为评价判断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有价值的临床预测指标,有助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方案对食管癌手术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胸外科行根治外科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FTS组(n=34)和对照组(n=34)。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手术并发症。于术前,术后第1、3、7天监测两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FTS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1.91±1.13)d比(2.95±1.25)d,P=0.000]、排便时间[(3.75±1.54)d比(4.84±1.76)d,P=0.007]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总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3.19±0.42)万元比(3.98±0.36)万元,P=0.000]。术前两组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1天,FTS组患者log-HOMA-IR值[(0.97±0.52)比(1.54±O.57),P=0.000]、FINS[(11.87±4.55)μU/ml比(17.16±6.90)μU/ml,P=0.000]、IL-6[(124.15±21.39)ng/L比(138.78±23.60)ng/L,P=0.009]和CRP[(62.92±14.78)mg/L比(71.07±14.51)mg/L,P=0.025]水平显著低于于对照组;术后第3天,FTS组患者log-HOMA-IR值[(0.86±0.47)比(1.27±0.58),P=0.002]、FINS[(9.56±4.37)μU/ml比(14.91±6.54)μU/ml,P=0.000]、IL-6[(140.94±25.12)ng/L比(153.89±24.06)ng/L,P=0.035]和CRP[(138.59±21.61)mg/L比(153.17±25.20)mg/L,P=0.019]水平显著低于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vrs组患者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53.074-15.84)mg/L比(61.59±16.28)mg/L,P=0.032]。结论FTS方案用于食管癌患者可促进早期胃肠道功能恢复,减轻应激反应,降低术后胰岛素抵抗,有效加速术后患者的康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的临床治疗效果,为CME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择92例结肠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CME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分别给予CME和传统结肠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367.8±41.2)ml,明显多于CME组的(269.7±32.5)ml,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3.6±3.4)枚,明显少于CME组的(19.7±4.2)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CME临床疗效好,并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及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超声刀与电刀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29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腋窝淋巴结清扫中采用超声刀治疗178例(超声刀组),采用电刀治疗251例(电刀组),比较两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引流总量、皮下积液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时均无腋血管和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的损伤.超声刀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引流总量均优于电刀组[(98.0±10.2) ml比(152.0±11.5) ml、(125.0±9.6) min比(155.0±12.3) min、(6.0±2.1)d比(9.0±4.3)d、(227.0±10.6) ml比(319.0±15.8)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而两组皮下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中采用超声刀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减少拔管时间和引流总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积极性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 将12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依据门诊挂号单号码单双数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限制组,56例)和积极性液体复苏组(积极组,64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两组术前血乳酸、剩余碱、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等指标,并记录术前输液量和死亡情况.结果 限制组术前输液量明显少于积极组[(1 050±212) ml比(2 120± 18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限制组病死率明显低于积极组[12.50%(7/56)比28.12%(1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组术前血乳酸、剩余碱、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积极组[(3.31±0.29) mmol/L比(5.78±0.15) mmol/L、(5.42±1.13) mmol/L比(9.86±1.21) mmol/L、(11.7±1.9)s比(18.1±1.7)s],血红蛋白明显高于积极组[(96±18) g/L比(83±20)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减少输液量的同时,可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减轻代谢性酸中毒,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因此,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能优于积极性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研究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根治性全胃切除及根治性远端胃切除3种手术方式患者的生活质量、营养和免疫状态.方法 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因胃癌行根治性手术后生存期超过2年的患者163例,其中接受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患者36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患者78例、根治性远端胃切除49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0.5、1及2年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分,及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及体重等营养状况指标,和CD4+淋巴细胞、CD8+淋巴细胞、CD4+/CD8+比例、IgG、IgM及IgA等免疫相关指标情况.结果 在焦虑方面,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和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1年(79.8±4.3比72.2±5.2、70.6±5.5,P=0.037)、2年(80.3±4.4比70.2±4.8、68.6±5.3,P=0.0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味觉方面,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1年(82.6±1.3比71.1±4.8、72.3±3.6,P=0.033)、2年(88.1 ±3.4比65.6±5.2、69.6 ±4.8,P=0.0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身体外观方面,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45.5 ±2.4比35.6±2.2、33.3±2.5,P=0.031)、1年(49.2±1.9比33.2±2.8、32.7±2.3,P=0.039)、2年(47.6±2.5比32.4 ±4.0、30.0±2.2,P=0.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在吞咽困难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1年(26.6 ±3.0比38.1±2.2、35.1±2.3,P=0.043)、2年(17.3 ±2.5比36.3±3.1、34.1±2.4,P=0.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近端胃切除组和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41.2±3.3比37.1±2.5,P=0.039)、1年(38.1±2.2比35.1±2.2,P=0.023)、2年(36.3±3.1比34.1 ±2.4,P=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在胃部疼痛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38.6±3.7比55.3±4.2、42.3±3.9,P=0.034)、1年(35.4 ±3.4比52.3±3.9、39.3±4.2,P=0.040)、2年(31.6±3.7比53.3 ±4.2、35.5±3.7,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和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55.3±4.2比42.3±3.9,P=0.036)、1年(52.3 ±3.9比39.3 ±4.2,P=0.042)、2年(53.3 ±4.2比35.5±3.7,P=0.0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在呃逆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16.8±3.3比45.6±2.5、40.3 ±2.8,P=0.019)、1年(15.6±3.4比40.7 ±2.3、36.5±3.1,P=0.025)、2年(14.4±2.6比39.3±1.9、35.6±3.2,P=0.0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和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45.6 ±2.5比40.3 ±2.8,P=0.039)、1年(40.7±2.3比36.5±3.1,P=0.019)、2年(39.3±1.9比35.6±3.2,P=0.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在饮食受限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22.4±3.8比38.4±2.3、42.1±3.1,P=0.020)、1年(18.7±2.3比35.3 ±3.2、36.8±3.4,P=0.018)、2年(16.5 ±2.7比33.4 ±2.7、32.4±2.8,P=0.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白蛋白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30.6±2.5)比(34.3±2.6)、(35.4±2.5)g/L,P=0.025]、1年[(32.4±2.1)比(35.3±2.2)、(38.9±2.0)g/L,P=0.041]、2年[(32.1±2.4)比(36.4±2.1)、(42.4±2.3)g/L,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前白蛋白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209.1±5.7)比(218.2±5.9)、(225.5±7.6)mg/L,P=0.030]、1年[(215.5±4.6)比(223.1±3.7)、(236.1±4.4)mg/L,P=0.019]、2年[(216.1±3.1)比(221.5±4.3)、(240.5±5.6)mg/L,P=0.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转铁蛋白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153.1±3.2)比(167.9±2.4)、(170.3±3.8)mg/L,P=0.017]、1年[(157.1±3.8)比(169.4±2.2)、(175.4±3.7)mg/L,P=0.040]、2年[(156.4±2.7)比(173.1±1.8)、(174.1±2.8)mg/L,P=0.0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血红蛋白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109.5±4.6)比(120.2±2.7)、(122.6±3.9)g/L,P=0.016]、1年[(103.6±2.9)比(117.5±16.6)、(125.2±1.5)g/L,P=0.030]、2年[(105.5±1.6)比(106.6±2.9)、(132.6±2.9)g/L,P=0.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视黄醇结合蛋白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32.3±2.1)比(167.9±2.4)、(37.6±2.8)mg/L,P=0.013]、1年[(33.9±1.6)比(39.3±2.5)、(38.5±3.5)mg/L,P=0.009]、2年[(35.3±2.7)比(38.9±1.4)、(39.1±2.3)mg/L,P=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体重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63.4±2.5)比(60.7±3.2)、(59.4±1.1)kg,P=0.017)]、1年[(66.1±3.7)比(59.4±2.1)、(56.4±6.1)kg,P=0.028)]、2年[(67.4±4.1)比(57.4±4.1)、(53.3±2.4)kg,P=0.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CD4+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30.46±4.45比33.32±5.6、34.24±2.54,P=0.036)、1年(32.84±3.61比35.30±4.27、35.49±3.01,P=0.025)、2年(31.61±4.04比36.24±4.71、37.74±4.15,P=0.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CD8+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24.16±5.07比24.12 ±5.9、25.25±3.54,P=0.036)、1年(32.84±3.61比35.30±4.27、35.49±3.01,P=0.025)、2年(31.61±4.04比36.24±4.71、37.74±4.15,P=0.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IgM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1.20±0.17比1.36±0.22、1.41±0.27,P=0.026)、1年(1.25±0.14比1.38±0.19、1.40±0.15,P=0.037)、2年(1.29 ±0.17比1.39±0.16、1.42±0.13,P=0.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IgA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2.03±0.21比2.47±0.32、2.43±0.25,P=0.020)、1年(2.14±0.21比2.64±0.23、2.52±0.17,P=0.025)、2年(2.25±0.19比2.63±0.18、2.74±0.16,P=0.0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远端胃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免疫和营养状况均有明显优势,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及免疫和营养状况则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年轻早期(ⅠA1~ⅠB1期)宫颈癌患者行不同入路广泛性宫颈切除术(RT)的预后情况及复发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行RT年轻(<40岁)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行腹式RT(ART)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39例(ART组),阴式RT(VRT)加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切除术43例(VRT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和生育情况,对影响复发的临床因素采用单因素方差及多因素Cox逐步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淋巴结切除数、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宫颈切除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VRT组术中出血量、阴道切除长度、宫旁组织切除宽度均明显小于ART组[(282.7±201.0) ml比(429.4±320.8) ml、(2.42±0.51) cm比(2.98±0.11) cm、(2.39±0.37) cm比(2.82±0.23)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宫颈癌复发与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无关(P>0.05),而与肿瘤直径有关(P<0.05).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是影响到早期宫颈癌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β=0.248,95% CI0.077~0.882,P=0.032).结论 对于年轻早期宫颈癌患者实施保留生育功能的RT是可行的,VRT略优于ART,但术后妊娠结局需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肿瘤直径是年轻早期宫颈癌患者复发重要且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