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在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的风险沟通、风险认知和心理行为情况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高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具有指导意义。方法以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学生为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效问卷中82.8%的大学生认为疫情信息发布充分,83.5%认为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措施、临床表现、传播性和传染性认知度较高,对病因、病死率、愈后等信息认知度较低;女大学生对疫情信息的认知更敏感,日常应对行为更加积极(t=-3.945,P0.01;t=-2.745,P0.01);医学类大学生的风险认知和心理行为反应度比非医学类高(t=-6.6575,P0.01;t=-3.396,P0.01);大学生风险认知与其心理状态情况相关(r=0.331),与日常行为改变情况相关(r=0.324)。结论不同特征的大学生风险认知和心理行为变化情况不同,大学生风险沟通、风险认知与心理行为的变化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合肥市大学生无偿献血的相关因素以提升大学生无偿献血的认知度以及增强其二次献血的行动力。方法于2019年9—11月在合肥市地区三所高校共9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无偿献血经历的学生占37%,其中无偿献血1次的学生占献血人数的72.3%,参与过两次及两次以上的同学占献血人数27.7%(P<0.05)。结论当前大学生献血人数占献血总人数的比例偏低,再次献血的人数更是大幅度下跌,其中身体不适,怕疼,家人反对等都是阻碍大学生无偿献血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大学生口腔健康知识及口腔保健行为,分析不同年级、性别及校区大学生口腔健康认知与行为差异,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山东大学3个年级2个校区1 227名本科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知道细菌是引起龋齿的主要病因者占47.9%,知道含氟牙膏对牙齿有益者占62.5%;每天刷牙≥2次者占61.9%,3个月内更换牙刷者占71.5%;能定期进行口腔检查者占11.0%;口腔健康认知和行为总体趋势随年级升高而升高,口腔健康认知和行为女生优于男生,中心校区学生优于软件校区.结论 不同特征大学生口腔健康认知及行为存在差异,需有针对性地制定口腔健康教育计划,促进大学生良好口腔健康行为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淮安地区20岁以下女性HPV疫苗接种及相关认知度情况。 方法 于2020年12月1—6日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淮安地区12~20岁以下女性展开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HPV疫苗接种行为和意愿以及对宫颈癌及HPV疫苗认知度情况。根据调查对象对宫颈癌及HPV疫苗认知情况分为认知良好组和认知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宫颈癌及HPV疫苗认知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64份。364名调查对象中,未接种或未预约HPV疫苗接种者312名,占85.71%;已预约HPV疫苗接种者19名,占 5.22%;已接种疫苗者33名,占9.07%。312名未接种或未预约HPV疫苗接种者中,无接种意愿者76名,占24.36%;规划未来3年内接种者154名,占49.36%;规划3年后接种者82名,占26.28%。调查对象对宫颈癌及HPV疫苗认知调查问卷总分≥12分者120名,占32.97%,纳入认知良好组;得分<12分者244名,占67.03%,纳入认知不良组。认知良好组年龄显著高于认知不良组(P<0.05),认知良好组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居住地区在城镇、父母职业为医学相关的占比显著高于认知不良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年龄(OR=1.521,95%CI:1.108~2.088)、文化程度(OR=1.682,95%CI:1.241~2.280)、居住地区(OR=1.584,95%CI:1.141~2.199)、父母职业(OR=1.617,95%CI:1.162~2.250)是宫颈癌及HPV疫苗认知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淮安地区20岁以下女性HPV疫苗接种率和认知度较低。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区、父母职业是影响HPV疫苗认知度的独立因素,因此可以针对性加强HPV疫苗接种知识宣传教育,推进宫颈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医学生晚睡现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方法 从某校医学各专业中整群抽取450名学生进行现状调查,将剔除混合寝室后的306名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156人)和对照组(150人),对干预组所在寝室进行一个月的张贴漫画、推送信息和个别访谈.结果 收回408份有效问卷,其中62.8%的学生通常在23:00以后入睡.实际接受分配的干预组154人,对照组146人.干预组认知晚睡危害、为了他人愿意改变晚睡行为比干预前分别提高了15.7%和10.2%,近两周有过23:00以后入睡比干预前下降了7.8%,在认知晚睡危害、近两周有过23:00以后入睡上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医学生晚睡较为普遍;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对晚睡的认知进而影响晚睡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东莞市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为其防制提供相应依据。 方法 运用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方法,于2015年对东莞市东莞理工学院和广东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东莞市大学生心理亚健康自评表》问卷调查,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心理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发放问卷870份,有效回收834份,回收率为95.86%,疾病人数为94例,非疾病状态740例,心理亚健康占21.62%(160/740)。医学院校和医学专业的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分别为28.57%、30.45%,均高于非医学院校10.96%、非医学专业17.30%(P<0.05);大二、大四与大五学生的心理亚健康发生率(27.86%,32.43%)高于其他年级。最主要的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症状为不明原因疲劳、充满压力、工作效率低和感到无助,均占心理亚健康人群的95.00%以上。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熬夜频繁(每天熬夜OR=7.32,经常熬夜OR=3.48,有时熬夜OR=2.58)、经济困难(困难OR=5.72,拮据OR=3.46)、身边朋友影响(内向消极OR=1.69,作息不规律OR=1.44)是导致东莞市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重要因素。 结论 东莞市大学生中,医学生、大二学生及高年级学生的发生率比较高,生活环境与个人行为习惯是发生心理亚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西南地区大学生的睡眠情况,客观反映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睡眠问题,并分析导致晚睡晚起、早课缺勤的原因,为大学生养成早睡早起习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问卷和个案访谈的方式对45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问卷内容包括睡觉与起床时间、睡眠质量、旷课/迟到情况、睡眠总时间以及睡眠不足原因等,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3%的男生睡觉时间晚于凌晨00:30,29.3%的女生睡觉时间晚于凌晨00:30;27.4%的男生起床时间晚于上午09:00,11.8%的女生起床时间晚于上午09:00;42.0%的大学生睡眠时间符合正常睡眠时间标准;早课迟到/旷课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30.0%;个人睡眠习惯和环境因素是导致大学生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结论高校应从思想认识、榜样示范、奖惩监督制度的建立与宿舍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帮助大学生养成早睡早起习惯,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调查初中学生生活习惯现状,以对初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1-09/12,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南京市某区4所中学1 130名初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其日常生活习惯行为。结果调查对象中20.2%的学生经常有"疲劳感",21.5%的同学经常有"心情不好",不吃早餐占5.6%,吃的天数少为35.9%,没有每日参加运动的学生人数为26.0%,17.0%的学生回答没有每周参加运动,熬夜或睡眠不足占50.0%。结论南京市某区部分初中学生在生活习惯和方式上存在不健康的问题,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粤西地区非医疗专业院校大学生对心脏性猝死(SCD)知识掌握现状、获取途径及学习需求,综合分析及拟定急救技能培训方案。方法随机抽查粤西地区非医疗专业院校580名大学生,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知识获取途径:通过电视广播及网络的人数达调查人数的72.36%;通过科普读物了解的人数为16.16%;通过报纸杂志了解的人数为8.27%;其他渠道了解相关知识的人数占调查人数3.21%。(2)心脏性猝死相关知识的知晓度仅占调查人数的32.34%。(3)对心脏性猝死知识及相关急救技术培训需求占调查人群的70.15%;媒体宣传占29.85%。结论非医疗专业院校学生中对心脏性猝死认知水平有待提高,需开设相关知识及院前初步急救措施的理论与技术培训,促进非医疗专业院校学生对心脏性猝死认知与急救技能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熬夜现象日益常见,长期熬夜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甚至缩短寿命。本研究探讨入眠时间对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及心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7-01-2017-12-01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健康体检的1 000名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入眠时间为23:00以后的510名体检者作为观察组,23:00以前入睡的490名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体检人员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及心电图的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ALT水平为(36.75±20.73),高于对照组的(26.46±14.94)U/L,t=2.790,P=0.006;TBil为(21.69±7.56)μmol/L,高于对照组的(17.62±3.53)μmol/L,t=3.376,P=0.001。观察组心电图ST-T改变异常率为36.47%,高于对照组的17.76%,χ~2=44.10,P0.05;ALT异常率为61.96%,高于对照组的45.51%,χ~2=27.217,P0.05;TBil异常率为43.14%,高于对照组的20%,χ~2=61.685,P0.05。结论入眠时间晚于23:00可导致人体ALT和TBil升高,并对心电图ST-T段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