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丹蛭降糖胶囊对糖尿病模型大鼠心脏和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组,普通饲料饲养,其余大鼠高脂饲料喂养4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4 mg/kg制作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不成功大鼠腹腔注射补注STZ 25 mg/kg。成模大鼠根据血糖、体质量分为4组:模型组、高剂量[1.08 g/(kg·d)]丹蛭降糖胶囊组、低剂量[0.54 g/(kg·d)]丹蛭降糖胶囊组、吡咯列酮组[10 mg/(kg·d)],每组10只。正常组、模型组大鼠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给药6周,测定大鼠一般体征指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血脂、肾功能指标(BUN、Scr、mAlb、尿蛋白量),心脏组织采用HE及MASSON染色,肾组织采用HE、MASSON及糖原PAS染色,观察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摄食量、摄水量明显增加,血糖、血脂、肾功能指标升高(P < 0.01),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心脏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纤维化增加,肾脏包曼氏囊结构改变,细胞质基质增多,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加。给药6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吡咯列酮组、高、低剂量丹蛭降糖胶囊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增加,摄食量、摄水量下降(P < 0.01),病理学观察可见心脏、肾脏各项病变均有所减缓。吡格列酮组、高剂量丹蛭降糖胶囊组血糖、血脂、肾功能指标下降(P < 0.05或P < 0.01),低剂量丹蛭降糖胶囊组大鼠血糖、血脂、肾功能指标虽下降,但T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且HbAlc、TG、TC、mAlb水平与吡格列酮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或P < 0.01)。结论:高剂量丹蛭降糖胶囊能有效地改善大鼠的血糖血脂水平,缓解多饮、多食症状,并可减轻高血糖对大鼠心肌及肾脏组织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消乳块胶囊对9,10-二甲基苯并蒽(DM BA)诱发大鼠乳腺癌的预防作用。方法50天龄SD雌性未孕大鼠89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模型组和低高剂量组大鼠均先经两次DM BA(15 m g溶于1.5 m l芝麻油,间隔1周)灌胃造模,同时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分别以消乳块胶囊0.4 g/(kg.d)和2.0 g/(kg.d)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则以等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钠盐溶液(CM C)灌胃,持续给药至分别在第11周和第14周分批处死,其间观察大鼠体重与成瘤情况。大鼠乳腺组织及肿块作常规病理观察。结果(1)体重增长曲线提示模型组和2个治疗组体重增加均较空白对照组缓慢,但低剂量组体重增加却高于模型组和高剂量组。(2)肿块形成率曲线显示各组肿块形成情况相似,但组织学发现第11周模型组有26.7%(4/15)的不典型增生,而高剂量组(0/15)和低剂量组(0/14)均未发现不典型增生。(3)第14周大鼠乳腺组织镜下观察发现低剂量组癌变率明显低于模型组,分别为25.0%(2/8)和71.4%(5/7)(P<0.05)。结论低剂量消乳块胶囊对DM BA诱发大鼠乳腺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肉苁蓉苯乙醇苷类成分(CPhGs)对牛血清白蛋白(BSA)诱导的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肝纤维化的效果及机制。方法: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复方鳖甲软肝片600 mg/kg),以及CPhGs高(500 mg/kg)、中(250 mg/kg)、低(125 mg/kg)剂量组。CPhGs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13只,其余每组各12只。采用皮下及尾静脉注射BSA诱导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同时灌服相应剂量的受试药物,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蒸馏水,其余各组均按设定剂量灌胃给药;给药结束后收集大鼠血清、肝组织,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大鼠肝功能酶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血清直接胆红素(DB)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标志包括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 Ⅲ)、Ⅳ型胶原(Ⅳ-C)含量;ELISA测定血清TGF-β1水平;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中TGF-β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CPhGs各剂量组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ALB含量增加,中、高剂量组TB、DB含量降低,各剂量组大鼠肝纤维化指标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血清TGF-β1含量降低(P<0.01),Masson染色结果显示CPhGs各剂量组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各剂量组肝组织中TGF-β1蛋白的表达也明显受到抑制(P<0.05或P<0.01)。结论:CPhGs对BSA诱导的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对TGF-β1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辐灵对微波辐射致大鼠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100只二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辐射对照组(R)、抗辐灵1 g/(kg/d)组(S)、2 g/(kg/d)组(M)及4 g/(kg/d)组(L)。抗辐灵药物组每日1次灌胃给予抗辐灵溶液,连续给药14 d,给药后7d采用30 mW/cm2微波辐射大鼠1次,辐射时间为10 min。于给药7 d(辐射后6 h)、停药后6 h(辐射后7 d)、停药后7 d(辐射后14 d)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心脏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1)给药7 d(辐射后6 h),R组血清中AST明显升高(P<0.05),心肌细胞轻度水肿;与R组相比,S、M及L组大鼠血清中LDH和AST活性、心脏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均未见明显差异。(2)停药后6 h(辐射后7 d),R组大鼠血清中LDH和AST均明显升高(P<0.05),心肌纤维呈波浪状排列,线粒体肿胀,形态异常,血管内皮细胞胞饮小泡增加;S组上述指标与R组相似;M与L组大鼠血清中LDH和AST活性与R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心肌纤维排列整齐;线粒体结构清晰,血管内皮细胞胞饮小泡明显减少。结论微波辐射可引起大鼠心肌酶异常和组织结构损伤;抗辐灵对微波辐射致大鼠心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 g/(kg/d)抗辐灵可能为防治微波辐射致大鼠心脏损伤的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5.
腺嘌呤制备大鼠慢性肾功能损伤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利用腺嘌呤制备大鼠慢性肾功能损伤的模型.材料与方法: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慢性肾功能损伤模型组,每组8只.对照组动物灌胃蒸馏水,模型组动物灌胃腺嘌呤悬液100 mg (ks·d),实验共持续12周.实验期间监测动物的体重、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的变化.实验结束时,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的大体形态,并对肾脏组织进行HE染色病理观察以及透射电镜的检测.结果:模型组动物血清肌酐、尿素氮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肌酐清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模型组动物出现进行性的慢性肾功能损伤的改变.模型组动物肾脏的长轴长以及重量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出现了典型的肾脏损伤的病理学以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结论:用腺嘌呤100 mg (kg·d)给予大鼠灌胃,可以制备出慢性肾功能损伤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辐灵对微波辐射致大鼠精子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10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辐射对照组、1 g/(kg.d)抗辐灵组、2 g/(kg.d)抗辐灵组和4 g/(kg.d)抗辐灵组,30 mW/cm2微波全身辐射10 min,于辐射前7 d灌胃给予1、2和4 g/(kg.d)抗辐灵水溶液,每天1次,连续14 d。分别于停药后6 h(辐射后7 d)、7 d(辐射后14 d)、14 d(辐射后21 d)处死大鼠,SCA精子动态分析系统检测大鼠精子活力参数,HE染色观测精子畸形率。结果 30mW/cm2微波辐射后7 d,大鼠精子畸形率升高(P<0.05);停药后6 h各剂量药物组精子畸形率较辐射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30 mW/cm2微波辐射后14 d大鼠精子活动率(AR)和A+B级精子比例明显减少(P<0.05),D级精子比例明显增加(P<0.05),精子畸形率增加(P<0.05)。停药后7 d;2和4 g/(kg.d)抗辐灵组精子活动率(AR)和A+B级精子比例较辐射组明显增加(P<0.05或P<0.01),D级精子比例降低(P<0.05),精子畸形率降低(P<0.05)。结论 30 mW/cm2微波辐射可引起大鼠精子损伤,表现为精子活动率减少和精子畸形率增加,抗辐灵具有明显防治微波辐射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口服木糖醇对实验性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及肾脏IGF-Ⅰ表达的影响。方法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造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DC),糖尿病5%、10%、20%木糖醇(Xy)喂养组(D+5%、10%、20%Xy),另外设置正常对照组(NC)。喂养中分别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木糖醇,开始分组喂养前留取血糖结果,第8 w末处死,处死前测量血糖。通过SABC免疫组织化学和定量分析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肾脏IGF-Ⅰ表达的平均光密度(MOD)。结果血糖结果≥16.7 mmol/L证实模型构建成功。差异性喂养8 w后,各糖尿病组(DM)血糖与NC组相比仍升高(P<0.05),DC组血糖较0 w升高(P<0.05),而各D+Xy组8 w较0 w无明显变化。肾皮质/髓质IGF-Ⅰ表达的组间变化趋势一致:DC组较NC组IGF-Ⅰ表达量高;相比于DC组,随着饲料中添加木糖醇以及浓度的升高,IGF-Ⅰ表达量有逐渐降低趋势;皮质D+20%Xy组较DC组降低(P<0.01)且已与NC组无差异,髓质三个D+Xy组的IGF-Ⅰ表达量介于NC组、DC组之间。糖尿病大鼠在口服不同浓度木糖醇8 w后血糖与肾脏IGF-Ⅰ的表达量高度相关,r皮质=0.981(P=0.019),r髓质=0.998(P=0.002)。当血糖t∈28~35 mmol/L,皮质/髓质回归曲线方程可分别表示为y=186.036-705.932/t(R2=0.977,P=0.012),y=122.038+13.157 l nt(R2=0.997,P=0.002)。结论口服一定剂量木糖醇可稳定血糖及抑制肾脏IGF-Ⅰ表达,具有一定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对雄性大鼠睾丸中激素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为研究DEHP生殖毒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40只5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玉米油)、DEHP低剂量组(100 mg/kg)、DEHP中剂量组(500 mg/kg)和DEHP高剂量组(1 500 mg/kg),每组10只,每天灌胃染毒1次,每周5次,连续染毒6周。于末次染毒24 h后处死动物,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睾丸组织内类固醇快速调节蛋白(StAR)、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7β-HSD)、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及雌激素受体(ERα、ERβ)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tAR、3β-HSD基因表达水平在DEHP各剂量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17β-HSD基因表达水平在DEHP高剂量组升高(P<0.01),而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则无明显改变(P>0.05);ERα基因表达在DEHP高剂量组升高(P<0.01);ERβ基因表达在DEHP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下降(P<0.01),但在DEHP高剂量组升高(P<0.01);GnRH基因表达水平在DEHP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DEHP染毒可引起雄性大鼠激素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改变,干扰雄性激素的合成,可能导致生殖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化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肺癌A549细胞,建立裸鼠模型,将28只成瘤雌裸小鼠随机分成7组:Ⅰ组给予生理盐水0.2 ml;Ⅱ组给予顺铂1 mg/kg;Ⅲ组给予顺铂4 mg/kg;Ⅳ组给予罗格列酮10 mg/kg;Ⅴ组给予罗格列酮30 mg/kg;Ⅵ组给予罗格列酮10 mg/kg+顺铂1 mg/kg;Ⅶ组给予罗格列酮30 mg/kg+顺铂1 mg/kg。隔天腹腔注射给药,共8次。于最后一次给药后48 h处死各组小鼠,测量皮下移植瘤体积和瘤重;HE染色观察移植瘤的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PPARγ、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各实验组肿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瘤重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低、高剂量ROZ联合用药组较低剂量顺铂组抑瘤作用明显增强(P<0.05),其瘤重抑制率分别为52.11%和83.80%。低、高剂量罗格列酮组与对照组比较,PPARγ、caspase-3的表达水平上调,bcl-2表达水平下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该调节作用进一步增强(P<0.01)。结论罗格列酮对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化疗具有增敏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上调PPARγ和caspase-3表达,下调bcl-2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鱼牡蛎生乳灵胶囊(简称生乳灵胶囊)促进大鼠泌乳功能的作用。方法:SD大鼠采用超负荷哺乳模型,设生乳灵胶囊1 800、900、450 mg/kg组和空白对照组,在哺乳期连续灌胃给予受试物25 d,观察哺乳期母鼠体质量、仔鼠体质量、仔鼠存活率和母鼠乳腺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指标。结果:生乳灵胶囊各剂量组母鼠体质量未见明显异常;450、900 mg/kg组仔鼠生存率在89%~94%,仔鼠窝平均体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有一定增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 800 mg/kg组仔鼠生存率为100%,仔鼠窝平均体质量在哺乳早期(出生后0~8 d)和晚期(出生后17~25 d)出现明显增长(P<0.05),乳腺组织内乳汁较多、腺泡腔充盈、乳腺管扩张明显。结论:生乳灵胶囊在相当于人用量10倍(1 800 mg/kg)时,可以促进哺乳期大鼠的乳汁分泌,增加仔鼠的体质量,减少仔鼠营养不良性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酚A(BPA)在低剂量条件下单独或联合高脂饮食(HFD)对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建立不同浓度[1、10、100、1 000 μg/(kg·d)]BPA暴露的动物模型。确定最佳剂量后将另外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HFD组、BPA组、BPA联合HFD组、BPA联合人参皂苷Rh1(Rh1)组。通过检测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及葡萄糖耐量等指标评价小鼠糖脂代谢功能。结果: 形态学实验及生化测定结果显示,小鼠在10 μg/(kg·d)BPA暴露下肝脏脂质积累程度最高。与对照组相比,BPA暴露导致小鼠肝脏TG含量升高,葡萄糖耐量降低(P均 < 0.05)。与单纯HFD饲养小鼠相比,HFD饲养的BPA暴露小鼠肝脏TG含量升高,葡萄糖耐量降低(P均 < 0.05)。脂肪生成相关调控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脂肪酸合酶(FASN)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均 < 0.05)。使用Rh1处理BPA暴露小鼠,与单纯BPA暴露组相比,肝脏TG含量显著降低(P < 0.05)。结论: BPA暴露能够诱导小鼠糖脂代谢紊乱,并加重HFD诱导的糖脂代谢紊乱。BPA调控一系列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诱导脂质积累,引起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生。使用Rh1抑制PPARγ的表达可减轻BPA诱导的糖脂代谢紊乱。因此PPARγ转录水平的表达上调可能是BPA诱导的糖脂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酚A(BPA)在低剂量条件下单独或联合高脂饮食(HFD)对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建立不同浓度[1、10、100、1 000 μg/(kg·d)]BPA暴露的动物模型。确定最佳剂量后将另外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HFD组、BPA组、BPA联合HFD组、BPA联合人参皂苷Rh1(Rh1)组。通过检测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及葡萄糖耐量等指标评价小鼠糖脂代谢功能。结果: 形态学实验及生化测定结果显示,小鼠在10 μg/(kg·d)BPA暴露下肝脏脂质积累程度最高。与对照组相比,BPA暴露导致小鼠肝脏TG含量升高,葡萄糖耐量降低(P均 < 0.05)。与单纯HFD饲养小鼠相比,HFD饲养的BPA暴露小鼠肝脏TG含量升高,葡萄糖耐量降低(P均 < 0.05)。脂肪生成相关调控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脂肪酸合酶(FASN)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均 < 0.05)。使用Rh1处理BPA暴露小鼠,与单纯BPA暴露组相比,肝脏TG含量显著降低(P < 0.05)。结论: BPA暴露能够诱导小鼠糖脂代谢紊乱,并加重HFD诱导的糖脂代谢紊乱。BPA调控一系列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诱导脂质积累,引起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生。使用Rh1抑制PPARγ的表达可减轻BPA诱导的糖脂代谢紊乱。因此PPARγ转录水平的表达上调可能是BPA诱导的糖脂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己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A)灌胃染毒对亲代大鼠的一般毒性、交配行为和对胎仔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120只成年SPF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玉米油)和低、中、高剂量[分别为28、170、1 080 mg/(kg·d)]DEHA染毒组,每组30只,雌:雄比例2:1,采用灌胃方式给予受试物,每天灌胃1次,雄鼠染毒10周、雌鼠染毒2周后同组动物合笼。各组雄鼠结束染毒后,雌鼠在交配期、妊娠期持续染毒至实验结束,测定亲代大鼠体质量、相关脏器质量及其脏器系数并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测定亲代大鼠血清生化指标。记录交配成功天数、怀孕动物数、每窝胎仔数和胎仔体质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在亲代大鼠中,高剂量DEHA染毒组亲代雄性大鼠终体质量减少(P < 0.01)、睾丸脏器系数增加(P < 0.05),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肌酐(CREA)水平均升高(P < 0.05);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亲代雌性大鼠肝脏和肾脏质量及肝、肾脏器系数均增加(P < 0.01或P < 0.05),低剂量组亲代雌性大鼠AST水平降低(P < 0.05);高剂量组亲代雌性大鼠血清球蛋白(GLO)、总胆固醇(TC)水平均升高(P < 0.05);高剂量组的胎仔体质量降低(P < 0.01)。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DEHA灌胃染毒可影响亲代大鼠体质量增长,对亲代大鼠肝、肾有毒性作用,引起胎仔生长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己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A)灌胃染毒对亲代大鼠的一般毒性、交配行为和对胎仔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120只成年SPF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玉米油)和低、中、高剂量[分别为28、170、1 080 mg/(kg·d)]DEHA染毒组,每组30只,雌:雄比例2:1,采用灌胃方式给予受试物,每天灌胃1次,雄鼠染毒10周、雌鼠染毒2周后同组动物合笼。各组雄鼠结束染毒后,雌鼠在交配期、妊娠期持续染毒至实验结束,测定亲代大鼠体质量、相关脏器质量及其脏器系数并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测定亲代大鼠血清生化指标。记录交配成功天数、怀孕动物数、每窝胎仔数和胎仔体质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在亲代大鼠中,高剂量DEHA染毒组亲代雄性大鼠终体质量减少(P < 0.01)、睾丸脏器系数增加(P < 0.05),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肌酐(CREA)水平均升高(P < 0.05);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亲代雌性大鼠肝脏和肾脏质量及肝、肾脏器系数均增加(P < 0.01或P < 0.05),低剂量组亲代雌性大鼠AST水平降低(P < 0.05);高剂量组亲代雌性大鼠血清球蛋白(GLO)、总胆固醇(TC)水平均升高(P < 0.05);高剂量组的胎仔体质量降低(P < 0.01)。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DEHA灌胃染毒可影响亲代大鼠体质量增长,对亲代大鼠肝、肾有毒性作用,引起胎仔生长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化镉(CdCl2)染毒对大鼠肾损伤的量效关系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0、1、3和5mg/kg CdCl2染毒组,每天灌胃1次。连续染毒4周后检测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SCr)水平评价肾功能;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损伤;透射电镜观察肾组织超微结构变化;DHE及MitoSOX荧光探针检测肾组织中活性氧(ROS)含量变化;免疫印迹检测SOD1、SOD2、GPx-1、CAT、Bax、Bcl-2以及GRP78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镉暴露后大鼠体质量及肾体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CdCl2剂量增加,血清BUN含量逐渐增加(r=0.463,P<0.05);肾脏病理损伤进行性加重,出现肾小球肾小管肿胀,肾小管管腔狭窄、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堆积于管腔、管腔内可见管型,肾间质充血,炎细胞浸润;超微结构观察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损伤,肿胀、变形、空泡样变程度逐渐加重;肾组织中ROS含量逐渐增加;抗氧化酶SOD2、GPx-1和CAT表达逐渐增加(r依次为0.854、0.975、0.918,P均<0.05),SOD1表达逐渐减少(r=-0.987,P<0.05);肾脏组织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在0~3 mg/kg CdCl2处理组逐渐增加(r=0.226,P<0.05),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逐渐减少(r=-0.85,P<0.05),Bax/Bcl-2呈剂量依赖性升高(r=0.83,P<0.05);同时,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的表达也随CdCl2剂量增加而升高(r=0.913,P<0.05)。结论:不同剂量镉暴露致雄性SD大鼠肾脏损伤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镉暴露导致氧化还原稳态失衡,从而引起氧化应激,进一步引起凋亡和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6.
生酮饮食对人肺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人肺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生酮饮食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10只雌性BALB/c裸鼠右下肢皮下注射人肺癌A549细胞,建立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后,随机分为标准饮食组(SD组)和生酮饮食组(KD组),分组当天测量裸鼠体质量、移植瘤体积、血糖及血酮浓度,以后每5 d测量1次。接种肿瘤细胞后第30天,摘眼球取血处死裸鼠,取血后进行血脂四项检测。剥离移植瘤组织,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中4-HNE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接种肿瘤细胞后第15天起,KD组裸鼠血酮浓度较SD组升高,血糖浓度较SD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接种肿瘤细胞后第20天起,KD组裸鼠体质量及移植瘤体积小于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接种肿瘤细胞后第30天,KD组裸鼠的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高于SD组,甘油三酯(TG)浓度低于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Western blot法分析结果显示KD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4-HNE蛋白相对表达水平(1.45±0.10)高于SD组(1.0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KD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4-HNE表达水平(4.40±0.89)高于SD组(2.40±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生酮饮食可以抑制人肺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肿瘤细胞氧化应激的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人肺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生酮饮食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10只雌性BALB/c裸鼠右下肢皮下注射人肺癌A549细胞,建立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后,随机分为标准饮食组(SD组)和生酮饮食组(KD组),分组当天测量裸鼠体质量、移植瘤体积、血糖及血酮浓度,以后每5 d测量1次。接种肿瘤细胞后第30天,摘眼球取血处死裸鼠,取血后进行血脂四项检测。剥离移植瘤组织,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中4-HNE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接种肿瘤细胞后第15天起,KD组裸鼠血酮浓度较SD组升高,血糖浓度较SD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接种肿瘤细胞后第20天起,KD组裸鼠体质量及移植瘤体积小于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接种肿瘤细胞后第30天,KD组裸鼠的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高于SD组,甘油三酯(TG)浓度低于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Western blot法分析结果显示KD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4-HNE蛋白相对表达水平(1.45±0.10)高于SD组(1.0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KD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4-HNE表达水平(4.40±0.89)高于SD组(2.40±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生酮饮食可以抑制人肺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肿瘤细胞氧化应激的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对氯苯胺、氯化钠、对乙酰氨基酚和庆大霉素4个不同作用机制的化合物,对已建立的大鼠多器官(肝、胃和肾)彗星试验方法进行验证。方法:SD雄性大鼠分别在0、24和45 h经口灌胃不同剂量的对氯苯胺[37.5、75和150 mg/(kg·d)]、氯化钠[500、1 000和2 000 mg/(kg·d)]、对乙酰氨基酚[20、100和500 mg/(kg·d)],或肌肉注射庆大霉素[20、40和80 mg/(kg·d)],各组均设置溶剂对照品,以及在24和45 h经口灌胃阳性对照甲基磺酸乙酯[EMS,200 mg/(kg·d)],所有动物在末次给予受试物约3 h后经戊巴比妥钠麻醉放血处死,制备肝脏、胃和肾脏单细胞悬液后制片,再经裂解、解旋、电泳、中和、染色以进行彗星显像分析;对乙酰氨基酚处理的大鼠肝脏和庆大霉素处理的大鼠肾脏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对氯苯胺处理组大鼠肝、胃和肾的尾部DNA百分率增加,并呈剂量-反应关系(P<0.05);氯化钠、对乙酰氨基酚和庆大霉素处理组大鼠肝、胃和肾的尾部DNA百分率与溶剂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乙酰氨基酚各剂量组动物出现肝脏不同程度的肝脏细胞炎症反应或细胞坏死等病理学改变。结论:本研究采用已知遗传毒性化合物、有和无靶器官毒性的非遗传毒性化合物,验证了多器官(肝、胃和肾)彗星试验方法具有很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望为体内碱性彗星试验方法在新药遗传毒性评价领域的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对氯苯胺、氯化钠、对乙酰氨基酚和庆大霉素4个不同作用机制的化合物,对已建立的大鼠多器官(肝、胃和肾)彗星试验方法进行验证。方法:SD雄性大鼠分别在0、24和45 h经口灌胃不同剂量的对氯苯胺[37.5、75和150 mg/(kg·d)]、氯化钠[500、1 000和2 000 mg/(kg·d)]、对乙酰氨基酚[20、100和500 mg/(kg·d)],或肌肉注射庆大霉素[20、40和80 mg/(kg·d)],各组均设置溶剂对照品,以及在24和45 h经口灌胃阳性对照甲基磺酸乙酯[EMS,200 mg/(kg·d)],所有动物在末次给予受试物约3 h后经戊巴比妥钠麻醉放血处死,制备肝脏、胃和肾脏单细胞悬液后制片,再经裂解、解旋、电泳、中和、染色以进行彗星显像分析;对乙酰氨基酚处理的大鼠肝脏和庆大霉素处理的大鼠肾脏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对氯苯胺处理组大鼠肝、胃和肾的尾部DNA百分率增加,并呈剂量-反应关系(P < 0.05);氯化钠、对乙酰氨基酚和庆大霉素处理组大鼠肝、胃和肾的尾部DNA百分率与溶剂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对乙酰氨基酚各剂量组动物出现肝脏不同程度的肝脏细胞炎症反应或细胞坏死等病理学改变。结论:本研究采用已知遗传毒性化合物、有和无靶器官毒性的非遗传毒性化合物,验证了多器官(肝、胃和肾)彗星试验方法具有很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望为体内碱性彗星试验方法在新药遗传毒性评价领域的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