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结节性肝癌及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超声特征及超声造影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结节性肝癌患者(结节性肝癌组)及40例FNH患者(FNH组)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超声特征及不同时相的超声造影特征.结果 结节性肝癌组患者门静脉癌栓(22.5%vs 0)、肝硬化(60.0%vs 15.0%)及淋巴结肿大(20.0%vs 2.5%)的发生率高于FNH组,中心瘢痕(15.0%vs 62.5%)的发生率低于FNH组,病灶位于肝包膜下的比例(22.5%vs 52.5%)低于FN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超声动脉相均以高增强为主,动脉相增强模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门脉相及延迟相,结节性肝癌组患者均以低增强为主,FNH组患者均以等低增强为主,两组患者的门脉相及延迟相增强模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54、3.556,P﹤0.01).结节性肝癌组患者的上升时间(RT)[(21.9±8.7)s vs(27.8±9.2)s]、达峰时间(TTP)[(29.6±9.3)s vs(36.1±11.8)s]及平均通过时间(mTT)[(102.1±37.7)s vs(136.2±42.1)s]均明显短于FNH组,灌注指数(PI)[(122.8±31.6)vs(85.9±22.2)]明显高于FN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结节性肝癌和FNH具有较为典型的超声特征及超声造影特征,可对两者进行较准确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经聚焦超声消融手术(focusedultrasoundablationsurgery,FUAS)降型后的子宫肌瘤(FIGOⅡ ~ Ⅲ)行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transcervicalresectionofmyoma,TCR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 收集遂宁市中医院 28例经 FUAS降型后再行 TCRM的子宫肌瘤(FIGOⅡ ~Ⅲ)患者的数据,将同期单纯接受 TCRM 治疗的 53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疗效情况。结果:FUAS+TCRM组 治疗前肌瘤病灶体积显著大于 TCRM组[35.65(18.98~73.38)cm3vs6.11(1.09~11.80)cm3,P <0.05],FUAS+ TCRM组手术时间超过 TCRM组[56.50(42.25~74.50)minvs35.00(28.00~48.00)min,P <0.05]、FUAS+TCRM 组术中使用膨宫液总量高于 TCRM组[13.50(4.75~20.00)Lvs7.25(4.75~10.00)L,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 月经量 PBAC评分、子宫肌瘤生活质量评分(UFS QOL)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FUAS+ TCRM组与 TCRM组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改善程度、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部分不属于 TCRM手术适应证的子宫肌瘤(FIGOⅡ ~Ⅲ或者肌瘤直径 >5cm的Ⅰ ~Ⅱ型),TCRM手术 风险大,并发症多。这类肌瘤经过 FUAS消融降型后,有机会通过 TCRM完全切除,且并不增加宫腔镜并发症,术后 疗效与适合 TCRM治疗的黏膜下肌瘤相当,治疗方式安全可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 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白血病凋亡正、负反馈网络中的问题与临床的关系,研究了抑制凋亡的基因Bcl2及其家族Bax,BclXl以及诱导凋亡的基因Fas/Apo1,P16。方法:采用细胞免疫组化,WesternBlot,以及NorthernBlot的方法。结果:发现在AML组和ALL组,Bcl2抗原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P<001),回顾性分析AMLCR组其明显低于NR组(P<001)。蛋白印迹CR组Bcl2表达虽然降低,但和NR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mRNA的表达CR组明显低于NR组(P<0.01)。Bax的表达在免疫组化中白血病明显低于正常(P<001),但在CR组与NR组,免疫组化,蛋白印迹,BaxmRNA的表达,均无差异(P>005)。但BclXlmRNA的表达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1)。Fas/Apo1的表达为白血病组低于正常(P<001),但在CR与NR组中,免疫组化与蛋白印迹分析均无统计差异(P>005)。P16的表达为白血病组低于正常组(P<001),但在CR组与NR组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l2抗原以及Bcl2mRNA,Bcl  相似文献   

4.
胃癌细胞DNA倍性,增殖活性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李华  黄象谦 《肿瘤》1995,15(1):5-8
用液式细胞术(FCM)测定74倒胃癌细胞DNA倍性,S期细胞比率(SPF)和增殖指数(PI),以18例正常胃粘膜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胃癌组66.23%(49/74)检出异倍体,正常组均为二倍体,两者差异显著(P<0.01).而胃癌组SPF和PI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PF,PI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切端癌残留有关(P<0.01,P<0.05).异倍体胃癌患者五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二倍体胃癌(P<0.05).年龄>55岁组的异倍体胃癌预后更差(P<0.05).SPF,PI与胃癌术后生存呈显著负相关(P<0.01).FCM胃癌细胞DNA倍性、增殖活性检测有助于胃癌恶性度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体检人群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 alcoholicfatty liverdisease,NAFLD)的相关性,并探讨基于体检人群 CEA对 NAFLD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 2020年 1月 1日至 2021年 12月 31日在我院参加健康体检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 10358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肝脏超声检查 结果将体检者分为 NAFLD组与非 NAFLD组,收集两组的人口学资料,BMI、血脂、血糖、肝功能等临床资料,并按 CEA值进行四分位分组,采用 Spearman秩相关和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健康体检人群 CEA与 NAFLD患病的相关 性,使用 ROC曲线分析 CEA对 NAFLD的预测价值。结果:健康体检人群 NAFLD的总体患病率为 3279%(3396/ 10358)。NAFLD的患病率随着 CEA水平的升高而上升,Q1、Q2、Q3、Q4组的患病率分别为 1336%、23.44%、 4260%、5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 =1059.487,P<0.001)。NAFLD患者的高血糖、肥胖症、高胆固醇血症、高 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 C)血 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transaminase,ALT)异常、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白蛋白异常和血肌酐异常的比例均 显著高于非 NAFLD人群,NAFLD患者的 CEA水平显著高于非 NAFLD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CEA水平与 BMI、腰高比(waist to statureratio,WSR)、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低 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ti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 C)、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LT呈正相关关系,与 HDL C 呈负相关关系(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糖、肥胖症、高 TG血症、ALT异常、CEA水平是健康体检 人群 NAFL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调整代谢相关危险因素后,CEA仍与 NAFLD独立相关。CEA对 NAFID的预测价值分析显示:AUC=0.744(95% CI:0.681~0.795,P<0.001)。结论:NAFLD的发生和肥胖、糖脂等代 谢综合征及其组分关系密切,血清 CEA检测简便且易获取,在反映 NAFLD预测方面有很好的价值,对于健康体检人 群,可使用 CEA值初步评估 NAFLD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ratio,NLR)联合系统性免疫性炎症指数(systemicimmune inflammationindex,SII)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价值及其与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5月至2018年7月云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323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259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体检资料,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同时为避免样本量差异对研究结果造成干扰,最后选取了12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恶性组)、12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良性组)、122例健康体查结果正常者(正常组)纳入此次研究。进行各组间比较,并以良、恶性组间比较绘制ROC曲线计算术前NLR+SII鉴别诊断最佳截断值,分析不同NLR+SII组别与甲状腺结节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良性组与恶性组间的年龄、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NLR、SII、血小板 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ratio,PLR)、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ratio,LMR)、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原发肿瘤大小、是否靠近甲状腺被膜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LR+SII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95%CI(0.736-0.848)],NLR+SII鉴别诊断良恶性结节最佳截断值为0.375,其灵敏度为89.34%,特异度为58.20%,阳性预测值68.10%,阴性预测值84.50%,阳性似然比2.14,阴性似然比0.18。术前高NLR+SII组与术前低NLR+SII组之间良恶性患者比例、年龄、肿瘤大小、是否靠近甲状腺被膜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高NLR+SII对于甲状腺结节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同时可辅助临床医生早期及时对甲状腺结节患者及健康人群进行相对准确的风险评估及制定个体化的随访方案,实现疾病的早诊早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53及cmyc基因表达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73例和60例HCC癌及其癌周组织中p53和cmyc基因的表达状况。结果:p53基因在HCC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周组织(P<0.05,),癌周组织中p53基因表达仅见于癌周增生结节,癌周肝硬变及正常肝组织内未见p53基因阳性表达;cmyc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在HCC与癌周增生结节中相近(P>0.05),且两者均显著高于癌周肝硬变和正常肝组织(分别为P<0.05,P<0.01);p53及cmcy基因表达均与HCC分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低分化组p53及cmyc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高分化组(P均<0.05)。结论:p53及cmyc基因过度表达均参与了人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癌周增生结节属癌前期病变,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IL-2等细胞因子在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测定了5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PBMNC培养上清中IL-2、IL-6水平及血清sIL-2R、TNFα水平。结果(1)急性白血病患者PBMNC培养上清的IL-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P<0.01)及CR组(P<0.05);而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及CR组(P<0.01)。(2)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L-2R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及CR组(P<0.01)。(3)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L-2R水平与其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410,P<0.05);在M5患者中血清sIL-2R与TNFα水平正相关(r=0.874,P<0.01)。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着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调,并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CFU-GM软琼脂培养技术,在体外观察了不同浓度的rh-TNF,rh-IFNα-2和IAP对9例恶性淋巴瘤和1例睾丸癌患者的骨髓粒-巨造血祖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体系中,加入rh-TNF50和100u/ml,其CFU-GM较空白对照均明显增多(P<0.05)。rh-IFNα-21000u/ml可使CFU-GM减少(P<0.05)。IAP似乎对CFU-GM无影响(P>0.05)。集落形态学显示,rh-TNF和IAP均能增加巨噬细胞为主形成的集落(P<0.01)。我们认为,该实验为骨髓移植及肿瘤患者在选择应用这些细胞因子上提供了一定的佐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整合素 β1(integrinβ1,ITGB1)在人乳腺癌 MCF-7细胞过表达对其迁移侵袭能力及三苯氧胺 (tamoxifen,TAM)耐药的影响。方法:构建携带 ITGB1的质粒(pBABE puro myc ITGB1),通过包装反转录病毒转染人乳腺癌 MCF-7细胞系,构建稳定高表达 ITGB1的细胞株 MCF-7 ITGB1;实验设置 MCF-7组(对照组)、MCF-7 vector 组(阴性对照组)和 MCF-7 ITGB1(实验组);采用 qRT PCR和 Westernblot技术分别检测各组 ITGB1mRNA和蛋白表 达量;MTT法检测不同 TAM浓度下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 ITGB1表达情况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 Western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换(epithelial mesenchymaltransition,EMT)标志物 E 钙黏蛋白(E cadherin)、N 钙黏蛋白 (N cadherin)、间质表型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纤维黏连蛋白(fibronectin)等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人 乳腺癌细胞 MCF-7中,成功构建稳定高表达 ITGB1细胞系;MCF-7及 MCF-7 ITGB1的 TAM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 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s,IC50)分别为 1.24nmol/L和 20.28nmol/L;MCF 7 ITGB1的耐药指数为 16.35。MCF-7 ITGB1较 MCF-7及 MCF-7 vector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显著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F-7 ITGB1的 EMT标志物 E cadherin显著下调(P<0.05),fibronectin、N cadherin、vimentin蛋白显著上调(P<0.05)。结论:稳定 过表达 ITGB1促进乳腺癌 MCF-7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增强及三苯氧胺的耐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 ITGB1活化上皮间质转换通路诱导细胞 EMT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与方法应用ELISA法研究了18例癌性渗出液(MOF)中内源性IL-2、IL-6、IL-8、IFNγ和TFNα的生物学活性,并与恶性肿瘤病人(MTD)血清、正常人、结核性胸膜炎(TBP)和肝硬化病人(CRS)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MTD血清中IL-6活性高于与正常成人组(P<0.05);IL-2和IFNγ活性亦低下(P<0.5)。MTD血清中IL-2、IL-6TNFα活性显著低于TBP(P<0.001);IL-8和IFNγ活性亦降低(P<0.05)。MOF中的IL-6、IFNγ水平显著高于TBP组(P<0.01;P<0.05);IL-2却明显降低(P<0.05)。MTD血清中IL-2、IL-6低于CRS组(P<0.05);MOF中IL-6、INFγ水平高于CHAD组(P<0.001;P<0.05);IL-2和IL-8则低于CRS组(P<0.05;P<0.01)。结论MTD血清和MOF中IL-2、IL-6、IL-8和IFNγ活性反映了MTD抗肿瘤免疫的功能状态。IL-6和IL-8活性对于MTD预后的估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 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ratio,PLR)和炎症营养指数(inflammatory nutritionalindex,INI)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 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我院 2014年 1月至 2016年 12月期间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 20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计算 NLR、PLR和 INI,采用 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并将患者分为高、低比值组,采 用多因素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各指标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术前低 NLR组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高于高 NLR 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21,P<0.001);术前低 PLR组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高于高 PLR组患者,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χ2=18.947,P<0.001);术前高 INI组患者的 OS明显高于低 INI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524,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癌结节、肿瘤分化程度、远处转移、T分期、TNM分期、 术前 NLR、PLR和 INI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总生存期相关(均 P<0.05);多因素 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癌结 节、T分期、TNM分期、术前 NLR、PLR和 INI水平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结 论:术前高 NLR、PLR和低 INI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期密切相关,是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价值。方法入组经术后病理确诊的甲状腺疾病患者60例,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甲状腺腺瘤组、结节性甲状腺肿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2组甲状腺病变的大小、形态、回声、与周围组织关系及血流信号,比较并分析观察指标与疾病之间的联系。结果甲状腺腺瘤组病灶以单发为主,偶可见多发,内部回声以实质性为主,病灶边界及与周边组织分界清晰,常可见包膜及声晕,病灶周边及内部常可见丰富血流信号。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病灶以多发为主,内部回声以混合性为主,病灶边界及与周边组织分界常欠清晰,一般无包膜及声晕。2组患者的病灶数量、内部回声、边界、包膜及声晕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甲状腺腺瘤组病灶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丰富分别为22例(733%)、20例(667%),明显多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的8例(267%)和10例(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鉴别诊断,可为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患者外周血程序性死亡受体 1(pro grammeddeath1,PD 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programmeddeath ligand1,PD L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连续 收集 2020年 1月至 2021年 2月遂宁市中心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二病区收治的 56例晚期 NSCLC为肺癌组,并按 照 1∶2的比例选择科室同期收治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普通肺部疾病患者 112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学检测两 组外周血 T细胞亚群 PD 1和单核细胞 PD L1表达水平;进一步对肺癌组中完成2~4个周期化疗后疗效评估为部分 缓解(partialresponse,PR)和疾病进展(progressivedisease,PD)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 PD 1 和 PD L1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NSCLC组患者外周血 CD4+T细胞、CD8+T细胞 PD 1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27.88% ±6.66% vs21.54% ±5.48%)、(20.17% ±8.18% vs14.78% ±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NSCLC组患者外周血 CD14+单核细胞表面 PD L1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9.42% ±9.11% vs15.22% ± 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为 PR的 NSCLC患者治疗后其外周血 CD4+T细胞、CD8+T细胞 PD 1表达率及 CD14+单核细胞 PD L1表达率均较治疗前的基线水平明显下降(22.05% ±5.88% vs28.13% ± 689%)、(16.83% ±5.15% vs21.04% ±6.02%)、(18.22% ±7.17% vs39.98% ±9.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 P<0.05);PD组患者的 PD 1、PD L1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基线水平进一步上升(34.55% ±7.17% vs26.97% ± 6.54%)、(26.33% ±7.09% vs20.55% ±6.18%)、(49.77% ±9.25% vs38.87% ±8.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 P<0.05)。结论:晚期 NSCLC患者外周血 T细胞和单核细胞存在 PD-1和 PD-L1表达的异常上调,提示可通过 检测免疫细胞表面 PD-1/PD-L1的表达水平来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作为预后的辅助生物学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层粘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与肺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LN和FN的表达与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179例肺癌标本中LN和FN的表达。结果:中、高分化的肺鳞癌的LN的表达强度明显不同于低分化者(t*=3.07,2.67,P均<0.01),LN的表达强度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两组鳞癌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11.13,P<0.05),LN和FN的表达强度在鳞癌5年以上生存组明显不同于半年内死亡组(t△=2.85,2.49,P△<0.01,<0.05),FN表达强度在3组不同生存期的肺腺癌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Hc=7.53,P<0.05)。结论:LN和FN的表达可作为评估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对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大剂量组10例、小剂量组10例)临床应用保尔佳1周,用ELISA法检测治疗组用药前后外周血及用药后门静脉血的sIL-2R,IL-6,TNFα的水平变化及用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法)检测治疗组肝癌细胞的凋亡情况,与未治疗组、正常对照组相比。结果表明,治疗组外周血sIL-2R水平明显下降(大剂量组P<0.01、小剂量组P<0.05),IL-6水平明显上升(大剂量组P<0.01、小剂量组P<0.05),TNFα水平有所下降(大剂量组P<0.05、小剂量组P>0.05),治疗组门静脉血与外周血sIL-2R、IL-6、TNFα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TUNEL法检测显示保尔佳能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P<0.01,大、小剂量组间P>0.05)。且保尔佳对肝癌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等无不良影响。保尔佳是一种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的新型抗癌药物。  相似文献   

17.
喉癌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喉癌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状况及其意义。方法测定喉癌病人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并进行了连续观察研究。结果喉癌Ⅰ-Ⅲ期较Ⅳ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声门上型与声门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无显著性差异(P<0.05)。鳞状细胞癌Ⅰ-Ⅱ级较Ⅲ-Ⅳ级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人术后半个月外周血CD8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而CD3、CD4、CD4/CD8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三个月、术后半年、术后二年较术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8、CD4/CD8有显著性差异(P<0.05),CD3、CD4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术后复发、转移或带癌生存的病人不同时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一年时,无癌生存者与复发、转移或带癌生存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连续测定喉癌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对了解病人的免疫状态,监视复发和预后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硒酸酯多糖对癌症患者血清MDA含量及CuZn-S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素珍  芮立新  彭万仁 《癌症》1997,16(6):19-421
目的:了解硒酸酯多糖对肿瘤患者体内MDA及CuZn-SOD活性的影响。方法:对60例肿瘤病人随机分成3组:不服硒组,服硒400μg/d组及服800μg/d组并与15名正常人对照比较。结果:癌症患者血清MDA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血清Se及CuZn-SOD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P<0.05);服硒酸酯多糖者化疗后血清Se较不服者明显升高(P<0.05),CuZn-SOD也明显升高(P<0.01),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服400μg/d组与服800μg/d组之间上述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肿瘤病人摄入适量(400μg/d)硒酸酯多糖可能增加体内CuZn-SOD活性,减轻了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9.
微血管量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微血管量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意义。方法应用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作荆豆素(UEA1)和第八因子(F8)染色,并对癌组织中的微血管计数。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淋巴结有转移组和无转移组间微血管计数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01)。淋巴结有转移组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001)。肿瘤的组织学分级与微血管计数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和P<0.0001)。术后健在组患者和带癌生存、死亡组患者的微血管计数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浸润性乳腺癌内的微血管量是一个独立的有重要意义的预后因素,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肿瘤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TNF-α含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兰  陈新民  高福兴  靳彩宁  许建明 《癌症》1997,16(4):67-269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体内TNF-α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40例健康对照者,30例非肿瘤患者及28例肿瘤患者(其中6例肿瘤术后复查)进行了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TNF-α含量测定。结果:对照组血清及PBMC培养上清中TNF-α含量甚低,疾病时血清及PBMC培养上清中TNF-α含量大幅度上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正常对照组中,PBMC增殖倍数与上清液中TNF-α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r=0.46,P<0.01),但肿瘤及非肿瘤组中PBMC增殖倍数与上清液中TNF-α含量间不存在相关关系。6例实体瘤患者术后一月血清及PBMC培养上清中TNF-α含量均较术前明显下降(0.01<P<0.05)。结论:在各类疾病中,以肿瘤患者血清及PBMC培养上清中TNF-α含量最高,且随肿瘤的切除及疾病恢复,体内TNF-α呈逐渐下降趋势。因此TNF-α活性测定对肿瘤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状况的判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