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肿瘤血管生成是恶性肿瘤快速增殖和转移的重要途径,多种细胞及分子因素参与肿瘤血管生成过程.血管生成素-2( Ang-2)是重要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一,主要通过松解血管结构、破坏血管稳定性而影响肿瘤血管生成.近年来研究证实Ang-2在肿瘤血管生成中与其他血管生长因子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新生血管形成.随着研究的新进展,Ang-2不仅会成为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重要靶点,而且联合其他信号通路作为共同靶点将进一步提高临床抗肿瘤疗效.  相似文献   

2.
 肿瘤干细胞(CSC)在肿瘤血管生成中有重要作用,血管生成因子、乏氧等介导了这一过程。CSC能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并且参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这可能是肿瘤启动和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深入研究CSC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对肿瘤的靶向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血管生成拟态(VM)是近几年来在许多肿瘤中发现的一种全新的肿瘤内血管生成模式,即高度侵袭性肿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和基质重塑产生血管样通道而达到自身血液供应的方式,现就其形态特点、分子机制、研究意义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肿瘤细胞表达的相关微小RNA(miRNA)通过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影响肿瘤血管生成,而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发展等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miRNA的功能将为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提供更有效的靶点,为肿瘤的临床诊治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肿瘤的进展和转移必须依赖新生血管的支持,为了达到切断肿瘤血氧供应而抑制甚至治愈肿瘤的目的,研究人员在肿瘤血管生成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成果表明,众多的因素共同参与了肿瘤的血管新生过程,各种因素通过细胞和分子机制相互作用,构成了肿瘤血管新生的复杂调控网络.  相似文献   

6.
血管生成拟态(VM)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与经典的肿瘤血管生成途径完全不同、不依赖机体内皮细胞的全新肿瘤微循环模式.它描述了在高度侵袭性肿瘤组织中通过肿瘤细胞的自身变形和基质重塑形成类似血管样的通道,通过这种结构有利于肿瘤组织获取营养、侵袭和转移.血管生成拟态的提出为肿瘤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脂联素是由脂肪组织特异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在糖代谢和脂类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与肥胖相关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研究对脂联素对肿瘤血管的作用仍有很大分歧,本文讨论脂联素对肿瘤新生血管的作用,提示其作为肿瘤血管抑制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血管生成拟态(VM)是近几年来在许多肿瘤中发现的一种全新的肿瘤内血管生成模式,即高度侵袭性肿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和基质重塑产生血管样通道而达到自身血液供应的方式.现就其形态特点、分子机制、研究意义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杨凡  程文 《现代肿瘤医学》2022,(8):1524-1527
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是在多普勒血流成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多普勒成像模式,对微细血管结构及深部血管的显示存在极大的优势。研究显示,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在乳腺、甲状腺、肝脏、颈动脉斑块、肌骨、肾脏以及淋巴结疾病中有较好的应用,在疾病活动分级及监测治疗反应中也显示出特殊的应用价值。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展开综述: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的原理、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以及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的现状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血管生成拟态(VM)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与经典的肿瘤血管生成途径完全不同、不依赖机体内皮细胞的全新肿瘤微循环模式.它描述了在高度侵袭性肿瘤组织中通过肿瘤细胞的自身变形和基质重塑形成类似血管样的通道,通过这种结构有利于肿瘤组织获取营养、侵袭和转移.血管生成拟态的提出为肿瘤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肿瘤休眠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之一,其机制未被完全阐明.研究表明,肿瘤休眠与血管新生受损有关,当环境中促血管生成因子超过抗血管生成因子时,休眠肿瘤可获得血管新生表型而逃脱休眠.虽然休眠肿瘤获得血管新生表型转换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抗血管生成治疗仍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诱导肿瘤休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Notch信号通路是血管发育及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机制.阻断VEGF可抑制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Notch能抑制内皮形成尖端细胞,减少血管生成.实验证明,两条通路相互作用,联合阻断VEGF和Notch信号通路可协同抑制肿瘤生长.对VEGF和Notch通路的研究,将为肿瘤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肥大细胞(MC)是起源于骨髓,定居于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可以通过干细胞因子(SCF)及其在肥大细胞上的受体c-kit来介导对MC的募集.MC在肿瘤部位的数量和分布与肿瘤的生长、血管新生密切相关.MC可以通过释放血管生成因子介导血管新生,促进肿瘤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研究证明血红素加氧酶-1(HO-1)与一些促新生血管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等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的新生血管化.另外,也有研究者认为血红素加氧酶-1可以通过抑制核因子-кB(NF-кB)转录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化过程.HO-1可能参与了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成为肿瘤治疗新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研究发现,肾上腺髓质素(ADM)及其受体在许多肿瘤细胞株和组织中广泛分布,起着促进有丝分裂、刺激血管生成、抑制凋亡及促进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等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其特异性抑制剂或受体拮抗剂可抑制某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侵袭。因此,ADM可能作为人类肿瘤细胞的存活因子而具有辅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循环内皮细胞(CEC)是指外周血中测得的血管内皮细胞。其在健康人外周血中数量极少,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红斑狼疮等疾病中明显增加,被认为是判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情况特异而直接的指标。目前临床科研上常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计数和免疫磁珠分离法对CEC进行检测和计数。已有多项研究结果证实,CEC与肿瘤关系密切,现就对CEC的来源、检测、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以及在肿瘤预后监测的意义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榄香烯是一种广谱的非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能通过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方面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望成为理想的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但其具体机制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