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与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NICT)的临床症状、血清学指标和影像学表现,探讨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SPTP与10例NICT的临床诊治情况. 结果: SPTP患者平均23.8±6.5岁,女性占88.2%(15/17),70.6%(12/17)无明显症状,NICT患者平均43.5±9.3岁,女性占70%(7/10),30%(3/10)无明显症状,两组在年龄、性别和临床症状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TP组肿瘤直径平均9.5±3.4cm,NICT组肿瘤直径平均9.1±3.9cm;两组在肿瘤大小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TP的CT平扫影像可见囊性与实性成分相间,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实性成分呈现轻微强化,静脉期强化稍强;NICT的CT平扫影像显示为实性成分为主的肿瘤,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的实性部分均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稍减弱;NICT的强化比SPTP明显. 结论: 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和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SPTP与NICT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并为手术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20例,男2例,女18例,年龄12~73岁,平均年龄(30.3±16.2)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检查,分析肿瘤的CT表现,并与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照。结果:CT平扫:20例肿物均表现为较大的胰腺肿块,其中13例明显突出于胰腺轮廓外;肿块呈类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缘较清楚;13例为囊实性,3例为囊性,4例为实性;其中9例肿物内可见钙化。14例肿块位于胰头,其中4例胰管轻度扩张,1例明显扩张,均未见胆管扩张。1例伴肝转移。CT增强:3例囊性肿物的囊壁及分隔可见强化;17例实性及囊实性肿物的实性部分平扫为等密度或较低密度,增强后均有强化,动脉期强化程度均较低,平均CT值(51.45±10.63)HU,静脉期和实质期强化程度较动脉期提高,平均CT值分别约(82.05±22.04)HU和(81.83±19.86)HU,并与动脉期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t1=-7.34,P=0.000和t2=-7.36,P=0.000),但静脉期和实质期强化CT值无差别(t3=-0.15,P=0.880)。所有20例肿瘤均已行手术切除,其中包括肝转移灶。结论:结合患者年龄、性别和临床表现特点,CT检查多能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做出正确诊断,鉴于肿瘤多为低度恶性或良性,一般均可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良恶性胰腺囊性疾病(cystic lesions of the pancreas,CLP)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后经病理证实的49例CLP的临床特征。结果胰腺管状腺癌囊性变5例;肉瘤样癌囊性变1例;黏液性囊性肿瘤8例(恶性2例,交界性5例,良性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14例(恶性1例,交界性13例);囊性胰腺内分泌肿瘤2例(良恶性各1例);浆液性囊腺瘤10例(均为良性);无恶性潜能的CLP9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慢性胰腺炎伴潴留性囊肿3例,胰腺黏液性非肿瘤性囊肿1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潴留性囊肿1例,良性上皮性囊肿1例)。恶性肿瘤组患者的年龄为(64.70±11.23)岁,明显高于交界性肿瘤组[(34.33±15.83)岁]和良性病变组[(47.29±14.068)岁]。恶性肿瘤组肿瘤最大直径(8.09±3.98)cm,明显大于良性病变组[(5.25±3.22)cm]。恶性肿瘤组CA19-9的阳性率为60.0%,明显高于交界性肿瘤组(0)和良性病变组(11.8%)。恶性肿瘤组CEA的阳性率为40.O%,其余两组均正常。CT诊断CLP的符合率为87.9%,肿瘤的边界是否清楚、有无实性成分有助于区别良恶性。结论对于男性、年龄大,血清肿瘤学标志物升高明显、影像学表现为边界不清或有实性成分的CLP患者应采取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同时合并生长发育障碍患儿临床特点以及误诊原因。方法对7例经影像学及手术切除肿瘤病理证实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男性1例,女性6例)的腹部肿物直径平均为7.4±1.9cm(3.0~12.8cm)。7例患儿术前均被发现身高偏矮,平均身高SDS为-1.9±0.2(-2.7~-1.3),其中5例生长速度仅为1.4±0.1cm/年。术后3个月患儿体重平均增加1.1kg,生长速度为4.4±0.1cm/年(n=6),6个月为7.4±0.3cm/年(n=5,P〈0.05),平均身高SDS为-1.0±0.3(-1.1~-0.4)。7例术前疑为胰腺良性肿瘤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其中2例误诊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误诊为黏液性囊腺瘤、浆液性腺瘤、胰腺癌以及假性囊肿各l例。另有2例在外院行运动试验呈阴性,遂诊为人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但我院行两项人生长激素(hGH)兴奋试验其hGH峰值均高于10ng/ml。1例女性SPTP患儿在外院磁共振检查发现垂体增大,误诊为垂体瘤。结论SPTP是非常罕见的低度恶性腹部肿瘤,多发于青少年,应注意与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黏液性囊腺瘤、浆液性腺瘤、胰腺癌以及假性囊肿的鉴别。该肿瘤可明显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手术切除肿瘤后生长发育延迟可以得到逆转。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生物学行为。方法:对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复习,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肿瘤细胞a-AT、Vim、Syn、EMA、CK、ER、PR的表达。结果:3例SPTP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8岁,瘤体较大,平均9.9cm,组织形态学显示瘤细胞大小一致.排列成实性片块区与假乳头结构,本组有1例组织形态学特殊性表现在瘤细胞胞浆明显空泡变性,呈印戒样细胞.细胞核伴有轻度异形性,粘液染色阴性,浸润包膜及周围胰腺组织,随访4年,患者无复发或转移。免疫组化检查.a-AT阳性(2/3),Vim阳性(3/3),Syn阳性(1/3),EMA阴性(0/3),CK弱阳性(1/3),ER阴性(0/3),PR阳性(1/3)。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免疫组化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纳入25例小肾癌手术患者,患者术后经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小肾癌,对比患者术前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结果 CT平扫结果示:病灶等密度9例,略低密度15例,囊实性混杂密度1例。增强扫描结果示:17例强化程度高于或相当于正常肾皮质,4例强化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2例强化程度等于肾髓质,2例囊实性病例囊壁明显强化。肾实质期扫描示:25例均显示为肿瘤强化快速减退,肾盂期扫描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尤其是小肾癌皮质期明显强化,而实质期强化则快速的减退,呈现“快进快出”的CT表现,对临床确诊小肾癌具有决定性依据。  相似文献   

7.
姜林  张旭辉 《现代肿瘤医学》2016,(15):2458-2461
目的:探讨 CT 融合成像与 MRI 融合成像对肾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肾肿瘤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病理诊断为肾细胞癌60例,肾良性肿瘤28例,都进行 CT 与 MRI 诊断,并且进行了融合成像分析。结果:肾细胞癌组的假包膜、囊变坏死、出血、钙化、肾周侵犯、静脉癌栓发生率分别为56.7%、93.3%、30.0%、53.3%、15.0%和10.0%;而肾良性肿瘤组的发生率为10.7%、42.9%、7.1%、14.3%、3.6%和0.0%,差异明显(P <0.05)。CT 融合成像判定肾细胞癌组以中度、重度强化为主,肾良性肿瘤组都为轻度强化,肾细胞癌组也主要表现为平扫低密度与等密度,强化方式为不均匀强化,而肾良性肿瘤组多为平扫高密度和均匀强化。肾细胞癌组 MRI T1WI 主要表现为低信号与等信号,而肾良性肿瘤组主要表现为等信号与高信号;肾细胞癌组 MRI T2WI 主要表现为高信号,而肾良性肿瘤组主要表现为低信号。MRI 融合成像显示肾细胞癌组的皮质与髓质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分别为(1.62±0.13)mm2/s 和(2.13±0.09)mm2/s,都明显低于肾良性肿瘤组的(2.32±0.16)mm2/s 和(2.35±0.12)mm2/s(P <0.05)。结论:CT 与 MRI 对肾肿瘤诊断都能有效反映肾细胞癌与肾良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征象,融合成像更加有利于反映病变的增强与弥散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未分化癌的超声及CT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且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4例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及CT特点。结果:女性患者多于男性(57.1% vs 42.9%);患者年龄较大,平均(69.4±11.4)岁;肿物多为单发,直径较大,平均(5.7±2.2)cm。12例患者术前于我院行超声检查,8例患者术前行CT检查(7例行平扫+增强扫描、1例仅行平扫扫描)。肿物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实性,可伴粗大钙化、坏死,且多伴有周围侵犯。超声下肿物回声多不均匀,呈中低混合回声或低回声,纵横比多小于1,且血流丰富。肿物实性部分平扫CT值平均(48.5±10.0)HU;动脉期轻中度强化,CT值平均(70.7±17.5)HU;静脉期进一步强化,CT值平均(87.1±15.3)HU;且均为不均匀强化。结论:甲状腺未分化癌多见于老年女性,多为单发实性、体积较大、形态不整、边界不清、伴周围侵犯,可伴粗大钙化、坏死;超声下呈不均匀低回声或中低回声、血流丰富、纵横比小于1;CT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仿真大体病理(VGP)技术对显示大肠肿瘤的价值和用于人群筛查的可能性。方法:将91例结肠肿瘤术前检查病例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 CT,MSCT)平扫的容积扫描数据在图像工作站上生成VGP图像,由2名放射学医师对VGP图像的判定结果与内镜检查结果对照,同时记录三维图像生成和作出诊断所需的时间。结果:VGP对大肠癌诊断的敏感度为76.9%(70/91),进展期癌为84.9%(62/73),早期癌为44.4%(8/18)。工作站VGP图像生成时间平均为90.1s,病变检出时间平均为25.9s。结论:VGP技术可望成为准确高效的大肠肿瘤人群筛查CT三维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少突-星形细胞瘤的CT、MRI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少突-星形细胞瘤患者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分析。结果(1)17例均行CT、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病灶均位于大脑半球且累及灰白质。额叶3例,顶叶2例,颞叶1例,额顶叶5例,颞顶叶4例,枕顶叶2例。(2)MRI表现:肿瘤T1WI加权呈等或低信号,T2WI加权呈稍高或高信号,DWI和SE-EPI成像,病灶及周围水肿呈高信号。(3)CT平扫病灶呈等或低密度,9例病灶内钙化,8例多发囊性低密度区。(4)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轻至中度强化,囊变区无强化。结论颅内少突-星形细胞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CT及MRI检查可明确病灶部位及范围,定性诊断须结合临床及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姚晋林  王颖  林志东 《中国肿瘤》2014,23(11):965-968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术前MSCT检查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表现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6例中11例囊实性比例相仿,囊性结构为主4例,实性结构为主1例。CT平扫实性部分呈低或等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呈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在增强前后均未见强化呈低密度。9例病灶均有完整包膜,7例包膜欠完整。16例中,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肿瘤局部切除加胰尾部切除术,6例行胰腺尾部加脾脏切除,7例行单纯肿瘤局部切除术。[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MSCT增强检查具有相对特征性;术前行MDCT增强检查、三维重建可帮助了解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协助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和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和CT影像表现。结果:囊性结构为主4例,实性结构为主1例,囊、实结构比例相近2例;二维超声瘤体表现为囊、实混合性肿物;CT平扫囊性呈低密度,实性呈等低密度,钙化3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各期均无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超声和CT影像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骶骨骨巨细胞瘤的CT增强扫描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骶骨肿瘤患者的CT增强扫描特点,依据病理结果,划分骨巨细胞瘤(实验组)与非骨巨细胞瘤(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研究CT增强扫描后CT值的变化特征.结果在60例骶骨肿瘤中,骨巨细胞瘤22例,增强后强化最显著区域平均CT值为121.59±21.82HU;非骨巨细胞瘤38例,增强后强化最显著区域平均CT值为61.24±20.60HU;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当CT值≥97HU时,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敏感度为90.9%,特异性为99.97%.结论 CT增强扫描,CT值的定量分析在骶骨骨巨细胞瘤的定性诊断中有一定的导向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r tomography,MD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及MDCT表现.结果 11例临床多表现为上腹部胀痛不适,所有病例均无黄疸.CT表现为胰腺单发囊实性类圆形肿块,最大直径约5.5~13.6 cm,平均8.6 cm;肿瘤位于胰头部3例,胰体部2例,胰尾部6例.平扫肿瘤呈不均匀的较低密度,边界较清,3例肿块内可见钙化;动态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呈不均匀的轻至中度进行性强化,弱于正常胰腺组织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10例见较完整包膜,7例可见肿瘤与胰腺间呈“喇叭口”样界面.所有病例均无胆管及胰管扩张,未见腹腔及腹膜后肿大淋巴结.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多见于较年轻女性,好发于胰头、尾部,MDCT对其有较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SCT增强扫描CT定量分析在骨巨细胞瘤的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单独应用MSCT增强后强化CT值及强化CT值+年龄、部位和形态学特征等综合因素对我院329例溶骨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进行骨巨细胞瘤的前瞻性预判,分别划分骨巨细胞瘤组(实验组)与非骨巨细胞瘤组(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研究CT增强扫描后CT值的变化特征,并追踪病理结果对照,最终有病理结果的186例中骨巨细胞瘤55例。结果在186例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中,骨巨细胞瘤55例,增强后强化最显著区域平均CT值为(108±39)HU;非骨巨细胞瘤131例,增强后强化最显著区域平均CT值为(82±78)HU;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选取CT值临界点为97HU为标准进行预判时,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敏感性为87.27%,特异性为78.62%,诊断正确率为81.18%;同时结合患者年龄及发病部位、形态特征等综合因素进行预判时,诊断骨巨细胞瘤诊断的敏感性为96.36%,特异性为96.18%,诊断准确率为96.23%。结论 CT增强扫描中CT值的定量分析在骨巨细胞瘤的定性诊断中有较好的导向价值,如果结合患者年龄及发病部位、形态学特征等综合因素进行预判,可以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癌和其它胰腺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密度的差异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经手术切除的33例胰腺癌(PC)、7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TP)、7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和3例胰腺囊腺瘤(CP)组织的淋巴管密度(LVD),比较胰腺癌组织与其它三种胰腺肿瘤组织淋巴管密度的差异。结果:NETP的LVD显著高于PC、SPTP、CP(P〈0.05),PC的LVD显著高于SPTP、CP(P〈0.05),SPTP和CP的LVD没有差异(P〉0.05)。结论:胰腺癌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均具有较高的淋巴管密度,对于前者可能意味着为淋巴结转移作准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双期增强在恶性肿瘤患者肾上腺结节定性诊断中的价值,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肾上腺结节37例,术前均经MS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对比分析.结果 37例患者中,双侧肾上腺共发现病灶50个;发现肾上腺良性病变8例,发现病灶11个;肾上腺淋巴瘤侵犯2例,肾上腺转移瘤27例,发现病灶37个.27例肾上腺转移肿瘤37个病灶中,囊变坏死27个.10例1-3月后复查,病灶增大明显;淋巴瘤肾上腺浸润2例,密度均匀,轻中度均匀强化;肾上腺结节增生2例,单侧肾上腺增粗1例,肾上腺皮质腺瘤4例,密度均匀,双期增强明显均匀强化,1-3月随诊大小未见变化;嗜铬细胞瘤1例,等低混杂密度,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囊性病变未见强化.结论 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可为恶性肿瘤患者肾上腺结节的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原发性肝癌(HCC)并门静脉癌栓(PVVT)的疗效。方法:2004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32例HCC合并PVVT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观察肿瘤及癌栓的近期疗效,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作多因素分析。结果:原发灶肿瘤近期有效率71.9%,癌栓有效率为81.3%。平均生存时间为20.63±1.2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9.0±1.02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癌栓类型、肝功Child-Pugh分级、卡氏评分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TACE联合3DCRT治疗肝癌合并PVTT疗效好,损伤小,易耐受,是治疗HCC合并PVTT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清唾液酸(sialicacid,SA)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及治疗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10-01-2012-10-30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318例作为恶性肿瘤组,同时选取同期同院查体中心的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以及同期同院确诊的消化系统良性疾病患者167例作为良性疾病组。采用BECKMANCOUL-TERUniCelDxC800全自动分析仪对各组患者的血清SA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各组患者的血清SA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肿瘤Ⅰ~Ⅳ期患者血清SA分别为(623±89)、(719±122)、(782±176)和(913±235)mg/L。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SA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4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血清SA浓度由术前的(685±98)mg/L降为术后的(605±90)mg/L。连续接受化疗的96例患者,病情好转或病情稳定的有72例,4次化疗后血清SA浓度明显降低为(624±95)mg/L。结论:血清唾液酸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监测等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恩度局部应用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2007年7月至2008年11月,192例中晚期NSCLC,氩氦刀联合恩度局部应用连续治疗102例;单纯用氩氦刀治疗90例.两组中性别、年龄、瘤体大小、肿瘤分期、Kamofsky评分均无显著差异.联合组在冷冻前瘤体内注射恩度15mg;单纯组仅采用冷冻治疗.均采用氩氦刀治疗系统,冻融两个循环.冷冻覆盖范围两组均达到90%-100%.治疗后两周做支气管动脉介入化疗1次.随访2个月对瘤体大小及血流灌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全身状况、食欲、胸闷、咳嗽症状明显好转.肿瘤缩小范围联合组是(35±15)%;单纯组是(25±1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区密度:治疗后两组增强扫描,联合组CT值增强前为(29±20)HU;增强后为(31±14)HU;单纯组为(33±22)HU,增强后为(38±16)HU.两组间CT值有显著差异.结论:冷冻消融联合恩度局部应用治疗局部晚期NSCLC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