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终末期肝病包括肝衰竭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等类型,临床表现为肝细胞功能异常而导致肝脏蛋白合成、代谢等功能丧失。在我国,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终末期肝脏疾病。原位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最为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但由于供肝资源短缺、免疫排斥和手术费昂贵等问题的存在,极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细胞治疗是潜在的能够替代肝移植的唯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将体外获得的细胞移植入受体肝脏中,植入肝脏的外源细胞进行增殖并逐渐再殖受损肝脏从而实现损伤肝脏功能的修复。本文拟对有望成为细胞治疗的供体细胞如原代或诱导型肝细胞、肝脏干/前体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肝脏类器官等细胞类型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中取得的进展进行概述,为其应用于终末期肝脏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器官损伤与多种临床及环境因素有关。临床中的许多状况均可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如器官移植、心脏冠状搭桥以及心肌梗死、中风等。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来源于再灌注时产生的急性活性氧。它们会导致直接的组织损伤,并且启动一连串的导致炎症、细胞死亡甚至器官衰竭的有害的细胞反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R)是肝脏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过程,如处理严重的肝外伤。施行广泛的肝切除术、肝脏移植等,导致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很多。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器官损伤与多种临床及环境因素有关.临床中的许多状况均可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如器官移植、心脏冠状搭桥以及心肌梗死、中风等.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来源于再灌注时产生的急性活性氧.它们会导致直接的组织损伤,并且启动一连串的导致炎症、细胞死亡甚至器官衰竭的有害的细胞反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R)是肝脏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过程,如处理严重的肝外伤.施行广泛的肝切除术、肝脏移植等,导致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很多.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移植是肝脏移植和活体内基因治疗以外的另一种体细胞基因治疗方法,其适应证与肝脏移植相似,健康完整的肝细胞移植可在供体缺乏的情况下恢复正常的新陈代谢状态。通过实验证实,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及急性肝功能衰竭时可为肝细胞移植纠正。其优点是其治疗效果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的基因缺陷疾病,另一方面,肝细胞移植可作为活体外基因治疗。其过程是将相应的细胞取出,经过体外转基因修饰后再植入。本文介绍肝细胞移植的发展、目前状况及前景。  相似文献   

5.
肝脏树突状细胞与肝细胞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对肝脏DC免疫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肝脏DC的免疫学特性及其与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关系,并据此设计有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在肝脏微环境的作用下,肝脏DC处于非成熟状态,具有数量相对不足、显著的异质性、抗原摄取能力及T细胞活化能力低下等特点,它可表达特殊的CC和CCR。上述因素使肝脏DC在肝脏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大量肝脏非成熟DC无法活化T细胞,尤其在肝细胞癌的状态下,非成熟肝脏DC进一步增加,伴随着免疫活化因子IL12分泌的减少,不利于机体抗肿瘤免疫的产生,而肝细胞癌自身可通过AFP、IL10、IL8及HBV/HCV的作用抑制肝脏DC。但也有观点认为,肝脏DC为成熟状态,可通过调节T细胞活化的途径最终引起肝脏免疫耐受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4例原发性肝脏非霍奇金淋巴瘤,分析其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及临床表现。方法组织形态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对4例原发性肝脏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点进行探讨。结果本组原发性肝脏非霍奇金淋巴瘤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中老年人;组织学检查,病变具有身体其他部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HCVAb、CD20、CD79a和CD30阳性表达,HBVAb、CD3和CD45RO阴性表达。结论原发性肝脏淋巴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类似于肝脏炎症性疾病表现,并常被误诊为急性肝炎等疾病,导致临床处理不当,延误治疗。在结合临床检查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检查可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临床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方法对1例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肿瘤、7列肝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1例肝脏原发性霍奇金淋巴瘤及1例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BV encoded 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肝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肝脏原发性霍奇金淋巴瘤和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与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镜下表现比较相似,但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在临床上可以无症状或右上腹不适或疼痛、肝肿大、发热、体重减轻等。肿瘤呈实性,与周围组织间有明显界限。镜下肿瘤细胞为梭形、卵圆形,呈束状、席纹状排列,并散在分布于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背景中。梭形细胞核较小,常被扭转和不规则折叠,呈空泡状,但核仁明显。还可见到R S样细胞,且免疫表型CD21、CD35阳性,EBER原位杂交阳性。结论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是罕见的肿瘤,其形态的复杂性、相似性,使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和EBER原位杂交成为诊断这类肿瘤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 关键词:肝脏肿瘤;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肝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肝脏原发性霍奇金淋巴瘤;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相似文献   

8.
朱天彤  黄瑛 《现代肿瘤医学》2020,(20):3624-3627
肝脏肿瘤的疾病进展与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对于肝脏肿瘤的治疗应该建立在准确诊断的基础上。超声造影技术已成为当今超声发展的重大技术革新和研究方向,因其能动态观察病灶的灌注过程,有效反映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对肝脏肿瘤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中国广泛应用的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是第二代造影剂,属于血池显像,不会进入组织内部。Sonazoid(GE Healthcare,Waukesha,WI,USA)是第二代造影剂的一种,之前应用于韩国、日本和挪威。它可以聚集在网状内皮系统,例如肝和脾。在肝脏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中,Sonazoid超声造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Sonazoid在肝脏肿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HL)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结外淋巴瘤,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治标准.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与肝炎、肝脏原发和继发性肿瘤混淆,病理为诊断的金标准.通常认为该病的治疗与其他部位的结外淋巴瘤相似,应作为全身疾病来考虑,宜采用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模式.2014年2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病诊疗中心收治1例33岁男性原发性肝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经8个周期化疗达完全缓解,至截稿时仍无病生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自组装阿霉素微囊对兔肝脏VX2移植瘤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18只新西兰大白兔.肝脏左中叶VX2肿瘤组织块接种,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10d至肝脏肿瘤直径大于1cm后行药物肝动脉灌注.分别经肝动脉给予生理盐水(A组),阿霉素4mg/kg(B组),阿霉素微囊等效药物剂量4mg/kg(C组)。治疗后1d、3d、5d、7d、10d、14d分别PET/CT显像测定肿瘤体积、肿瘤生长率和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变化。14d显像结束后处死动物,常规病理HE染色观察。[结果]治疗1周后B组和C组肿瘤体积及生长率明显低于对照组A组(P〈0.05),10d后C组肿瘤体积增长率及生长率最低。C组药物给予后肿瘤SUVmax值降低,与其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E切片并可见到凋亡细胞增多。[结论]自组装阿霉素微囊可明显抑制兔肝脏VX2肿瘤糖代谢与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提高肝脏肿瘤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肝脏移植治疗晚期肝癌的初步经验.方法:对2例晚期肝癌接受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生活质量提高,1例术后15个月死于全身衰竭,另1例术后17个月死于脑转移.结论:肝脏移植术可以提高晚期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患者生存期.经典原位肝脏移植术可以作为晚期肝癌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目的] 通过研究肝脏移植瘤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术后细胞凋亡情况,观察IRE技术对肝脏移植瘤的抗肿瘤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2只新西兰大白兔肝脏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IRE治疗组和阴性对照组。治疗组对肝脏移植瘤给予IRE治疗,阴性对照组不予处理。治疗后第1d、3d、5d、7d、14d各处死2只,取血清进行肝肾功能、淀粉酶及肌酸激酶检测,ELISA方法检测血浆肌钙蛋白I(CTnI)、Caspase-3、TNF-α、VEGF因子水平。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HSP70和VEGF在肝脏移植瘤中的表达。[结果] 治疗过程中,新西兰大白兔出现脉冲式全身震颤,但可控。术后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新西兰大白兔除肌酸激酶水平明显升高外,血清淀粉酶、肝肾功能均正常。血浆ELISA结果显示IRE有效地增加机体Caspase-3、TNF-α的分泌,同时降低VEGF表达,而且CTnI水平未见明显异常升高。HE染色显示治疗组坏死区域和正常区域边界清晰,坏死边缘区可见大量红细胞以及炎症细胞浸润,治疗后14d治疗区边缘出现肿瘤再生迹象。TUNEL法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IRE治疗不同时间组可以明显增加肝脏移植瘤组织凋亡。免疫组化结果表明,IRE治疗能够降低Bcl-2以及VEGF的表达,同时增加HSP70在移植瘤中的表达,增强IRE的抗肿瘤效应。[结论] IRE能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产生特异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及抑制血管生成来抑制肝脏肿瘤的生长,治疗方法安全、有效,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动物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肝癌治疗中肝脏储备功能评估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疗肝癌的各种方法均会损伤一部分正常的肝组织,削弱肝脏储备功能,因而治疗前、后进行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对现代肝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概述了几种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方法,在肝癌肝切除或化疗栓塞等治疗中应用的一些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
林光武  周纯武 《癌症进展》2007,5(5):442-448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肝脏应用主要包括弥散成像、灌注成像、波谱显像三方面。目前,弥散成像和灌注成像已广泛应用于肝脏肿瘤和弥漫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后疗效评价。波谱分析从探测活体组织化合物浓度入手,为肝脏疾病的更早期、更特异诊断和疗效监测方面提供了新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肝脏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5.
18F-FDG PET/CT显像在肝脏恶性肿瘤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18F-FDGPET/CT对于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及疗效评判的价值。方法:对55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PET/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PHC)11例,胆管细胞性肝癌1例,转移性肝癌40例,白血病肝浸润1例,淋巴瘤肝浸润2例。其中原发性肝癌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继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均有明确肿瘤病史或临床检查随访证实。所有患者均行双时相全身PET/CT显像检查。结果:低分化PHC4例及胆管细胞癌1例,^18F—FDG异常高摄取,延迟后大部分病灶^18F—FDG摄取SUVmax上升;高分化原发性肝癌7例,其中^18F-FDG等摄取5例,相对肝本底为略低摄取2例;9例PHC及1例胆管细胞癌CT表现为低密度灶,2例PHC为等密度,7例患者有肝炎肝硬化基础,另外同时发现肝外病灶6例。继发性肝脏恶性肿瘤43例(含淋巴瘤、白血病肝浸润)中PET/CT上共发现109个病灶;其中99个肝内病灶表现为^18F-FDG高摄取,31个病灶CT未显示,另外有2例患者有4个病灶经手术证实有肝内微小病灶而PET/CT未检出;而淋巴瘤、白血病肝浸润表现为大片状或弥漫性^18F—FDG明显异常高摄取;大部分患者改变了原有的治疗方案。结论:^18F-FDGPET/CT在肝脏恶性肿瘤诊断、分期、评价分化程度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较好的临床价值,PET/CT诊断肝脏恶性肿瘤明显优于单纯PET。充分认识PET/CT在肝脏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及局限性,有利于临床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治。  相似文献   

16.
作对55例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的病理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1)55例消化道肿瘤转移肝脏的有38例(69,1%)来自结肠,证明结肠肿瘤大部分是由门静脉血流转移至肝脏;(2)55例病人血清学检查中CEA升高的有35例(63.5%),提示:CEA是辅助诊断消化道肿瘤转移的有用指标;(3)B超、CT和MRI是探测消化道肿瘤转移肝脏的非常有益的手段,(4)55例病人血清中AFP检测均为阴性,而术中病人肝脏均无肝硬变改变;这表明与原发性肝癌不同;(5)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的最佳方法,本组病人中有48例患进行再手术切除,术后患最长的已生存9年。  相似文献   

17.
肝脏毒理学研究中的体外试验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源性化合物致肝损伤是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体内试验在研究外源性化合物致肝损伤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体外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体内试验的缺陷.肝脏毒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体外试验模型有离体肝脏灌流、肝组织切片和离体肝细胞(肝细胞悬液和原代培养肝细胞)等.离体肝脏灌流最接近体内状态,可用于评价肝脏生理学和形态学改变;肝组织切片保存了肝脏的组织结构,可将细胞毒性检测和组织形态学结合评价肝损伤情况;离体肝细胞则从细胞水平评价化合物代谢和细胞毒性.上述体外试验模型各自具有优缺点,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模型,并与体内试验结果结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使治愈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成为可能.但在移植后出现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及重要脏器损伤越来越成为移植后的主要并发症及非复发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以免疫抑制为主,但部分患者疗效欠佳,并可能减弱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增加感染机会.对于如何预防及早期识别移植物抗宿主病,不同药物方案对比以及对于肝脏相...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ERα(+)子宫内膜癌细胞株Ishikawa为研究对象,建立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进一步研究在子宫内膜癌细胞移植瘤中ERK、p-ERK、Akt、p-Akt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利用转染前后的Ishikawa细胞建立子宫内膜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法)检测裸鼠移植瘤中ERRγ蛋白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Akt、p-Akt、ERK、p-ERK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检测Ishikawa 细胞移植瘤组与no-silence Ishikawa细胞移植瘤组(空载体组)ERRγ蛋白表达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Ishikawa 细胞移植瘤组与ERRγ-shRNA Ishikawa细胞移植瘤组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Western blot方法检测3组组织的活化情况:ERRγ-shRNA Ishikawa细胞移殖瘤组中Akt、p-Akt、ERK、p-ERK表达量均低于Ishikawa 细胞移殖瘤及no-silence Ishikawa细胞移殖瘤组(P<0.05)。结论:沉默ERRγ基因的瘤组织的ERK及Akt的表达呈现低表达,从而可以推测:通过ERRγ的表达来调节ERK及Akt信号通路的表达,进一步抑制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20.
肝脏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文  勇威本  朱军  张运涛  王小沛  谢彦 《癌症》2004,23(Z1):1451-1454
背景与目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累及肝脏在临床越来越多见,而对肝脏NHL的认识还不多.本研究分析肝脏NHL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1998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446例NHL,肝脏NHL 45例,占9.6%.男性32例,女性13例,中位年龄50岁.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分析生存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示T细胞来源24例,B细胞来源19例,2例来源不明.依国际工作分类(IWF),中度恶性占92%.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损害.治疗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MST)4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22%和18%.结论:肝脏NHL早期诊断不易,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