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人尿源性干细胞(hUSCs)的原代分离培养及保存方法,为hUSCs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取10例成人健康志愿者的尿液分别进行hUSCs原代培养,台盼蓝染色法比较不同冻存液配方复苏后的细胞存活率,进而确定hUSCs的最佳冻存液配方;采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hUSCs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44和CD90的表达情况。结果:10例健康成人志愿者中6例成功提取了hUSCs并体外培养形成集落;台盼蓝染色法确定配比为DMSO∶FBS∶hUSCs培养基=1∶4∶5的冻存液细胞存活率最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TT法检测显示hUSCs生长曲线呈S形且具有良好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鉴定干细胞表面抗原CD44和CD90呈阳性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人尿源性干细胞的原代分离培养及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从MCF-7、ZR-75-1、MDA-MB-231乳腺癌细胞系中培养富集及鉴定乳腺癌干细胞(breast cancer stem cell,BCSC),寻找培养与富集乳腺癌干细胞的方法。方法:贴壁培养MCF-7、ZR-75-1、MDA-MB-231细胞系,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分别分选收集CD44-CD24-、CD44-CD24+、CD44+CD24-及 CD44+CD24+ 细胞,其中CD44+CD24-为乳腺癌干细胞,其余三类为对照组;MTT法计数细胞,绘制MCF-7、ZR-75-1、MDA-MB-231细胞系生长曲线;MCF-7细胞系进行无血清悬浮培养1个周期,流式细胞仪检测分子表面标记物CD44+CD24-含量,贴壁培养的CD44+CD24-乳腺癌干细胞为对照组;将分选的MCF-7(CD44+CD24-)和分选的其余MCF-7细胞(非CD44+CD24-)进行干性成球实验,鉴定CD44+CD24-干性表达。结果:MCF-7、MDA-MB-231细胞系富含表面标志物CD44-CD24-的乳腺癌细胞;ZR-75-1细胞系富含分子表面标志物CD44+CD24+的乳腺癌细胞;生长曲线显示MCF-7、ZR-75-1、MDA-MB-231均呈持续增长,MDA-MB-231细胞生长较MCF-7、ZR-75-1细胞快;通过无血清悬浮培养CD44+CD24-乳腺癌干细胞由19.4%富集到88.9%;成球实验中CD44+CD24-表型细胞成球数量较分选的其余MCF-7细胞(非CD44+CD24-表型)明显增多,成球率分别为(36.5±1.7)%,(1.1±0.5)%。结论:流式细胞仪可成功分选出分子表面标志物为CD44+CD24-的乳腺癌干细胞;CD44+CD24-可能不是乳腺癌干细胞唯一的表面标志物;MDA-MB-231细胞系较MCF-7、ZR-75-1细胞系生长快;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可简便、高效地富集乳腺癌干细胞;CD44+CD24-乳腺癌干细胞干性表达较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CD44、OCT-4与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CI-H82中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CD44、OCT-4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9例小细胞肺癌组织中CD133、CD44、OCT-4的表达。结果在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CI-H82中,CD133和CD 44的荧光信号为阳性表达,OCT-4的荧光信号为阴性表达。小细胞肺癌组织中CD133和CD44表达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肺癌组织中OCT-4为阴性表达。结论 CD133和CD44可能是小细胞肺癌肿瘤干细胞的标志物,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CD106和CD54表达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0.01、0.1、1.0、10.0μmol/LATRA处理后BM—MSC细胞表面CD106和CD54的表达,采用MTT法测量细胞生长曲线。结果0.01、0.1、1.0、10.0μmol/L的ATRA能增加BM—MSC细胞表面CD54、CD106的表达。结论ATRA对BM—MSC细胞CD54、CD106有上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沉默低氧诱导因子-2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2α, HIF-2α)表达对低氧下乳腺癌干细胞(breast cancerstem cells, BCSCs)微球体富集的影响。   方法   构建HIF-2αRNA干扰慢病毒载体, 并转染至MCF-7细胞,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IF-2αmRNA及蛋白表达; MTT检测MCF-7细胞在不同氧浓度下增殖活性; 显微镜下观察低氧下BCSCs微球体形成情况; 有限稀释法检测微球体细胞单克隆形成能力; RT-PCR检测微球体细胞干细胞相关标志物ABCG2、CD44及OCT-4 mRNA表达。   结果   成功构建了HIF-2α基因siRNA慢病毒表达载体, 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干扰组细胞HIF-2α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 < 0.05)。与未转染组及空载体组比较, 低氧下RNA干扰组细胞增殖活性及BCSCs单克隆形成能力明显降低(P < 0.05);RT-PCR结果亦显示RNA干扰组BCSCs相关标志物ABCG2、CD44及OCT-4 mRNA表达显著降低(P < 0.05)。   结论   低氧能够诱导和强化MCF-7细胞乳腺癌癌干细胞样特性, 而沉默HIF-2α表达可抑制低氧下BCSCs富集, 提示HIF-2α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抑制剂YC-1在缺氧条件下逆转人卵巢癌干细胞Skov3耐药的机制。方法:选用人卵巢癌Skov3细胞通过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富集肿瘤干细胞。分别于常氧及缺氧条件下检测不同浓度顺铂干预Skov3贴壁细胞及干细胞后测定顺铂对于两种细胞的抑制作用,及缺氧后干性指标、耐药指标ABCG2及HIF-1α的表达。当给予HIF-1α抑制剂YC-1后,测定顺铂对Skov3干细胞的抑制作用。并且检测干细胞干性指标、ABCG2及HIF-1α的mRNA表达。结果:悬浮培养的Skov3干细胞的干性指标CD44、NANOG、OCT-4及耐药指标ABCG2较贴壁细胞升高,且缺氧培养后,随着HIF-1α表达的升高,CD44、NANOG、OCT-4及ABCG2的表达也明显升高,P<0.05。干细胞的耐药性高于贴壁细胞,且缺氧培养耐药性增加。当给予YC-1后,干细胞耐药性下调,HIF-1α出现抑制,同时其干性指标CD44、NANOG、OCT-4、耐药ABCG2明显下调,P<0.05。结论:YC-1在缺氧条件下通过抑制HIF-1α下调ABCG2的表达逆转Skov3干细胞耐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HOXD3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干性的影响,并研究HOXD3表达与乳腺癌细胞化疗耐药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87例乳腺癌患者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乳腺癌细胞和组织中HOXD3表达;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HOXD3在顺铂或阿霉素耐药细胞系MDA-MB-231和MDAMB-435中的表达水平,分析HOXD3过表达对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MDA-MB-435的干细胞生物标志物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MTT法和集落形成实验分析HOXD3在乳腺癌细胞化疗耐药中的作用。  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HOXD3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MDA-MB-435和MCF-7的HOXD3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均P < 0.05)。顺铂或阿霉素耐药的细胞系MDA-MB-231和MDA-MB-435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20.82±0.05)μmol/L和(19.69±0.47)μmol/L,或(32.26±0.23)mmol/L和(26.08±0.55)mmol/L,均高于对应原始细胞系(均P < 0.05);耐药倍数分别为2.47和3.10倍,或1.86和2.08倍。HOXD3过表达MDA-MB-231、MDA-MB-435的肿瘤球体数目、干细胞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均P < 0.05)。  结论  HOXD3过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干性的维持及化疗耐药性的发生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制定针对肿瘤干细胞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对乳腺癌干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1 μmol/L、5 μmol/L、10 μmol/L和20 μmol/L)维生素D对乳腺癌SUM159细胞活力的影响,用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富集乳腺癌干细胞CSCSUM159,分析维生素D对乳腺癌干细胞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和Real-time qPCR 分别检测乳腺癌干细胞标志物CD133、CD44、Oct-4、Nanog以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分子p-GSK-3β、β-catenin、c-Myc和cyclin-D1的表达。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1 μmol/L、5 μmol/L、10 μmol/L和20 μmol/L维生素D均可显著抑制乳腺癌SUM159细胞的活力(P<0.01)。无血清悬浮培养可有效富集乳腺癌干细胞CSCSUM159。维生素D可使乳腺癌干细胞CSCSUM159的成球数量减少,且细胞成球大小较对照组小。Western blot和Real-time qPCR检测结果显示,维生素D干预后,乳腺癌干细胞CSCSUM159中CD133、CD44和Nanog的蛋白表达下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分子p-GSK-3β、β-catenin和c-Myc蛋白表达及β-catenin、c-Myc和cyclin-D1 mRNA表达亦下调(P<0.05)。结论 维生素D可抑制乳腺癌干细胞活性,可能与其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肿瘤干细胞(CSC)学说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识别CSC的关键就是寻找干细胞的表面特异性标志物.结直肠癌CSC的相关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文章综述了近几年发现的比较公认的干细胞标志物CD44、SOX9、ALDH1和OCT-4等的研究进展及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药QHF复方对人肝癌Huh7细胞生长、凋亡和侵袭能力的作用,并初步研究其对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Huh7细胞,MTT法检测QHF复方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QHF复方对Huh7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QHF复方对Huh7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QHF复方作用后Huh7细胞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133和CD44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溶剂对照组比较,QHF复方能够抑制Huh7细胞增殖,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均 < 0.05);QHF复方能诱导细胞凋亡,使其生长周期阻滞在S期;QHF复方能够降低Huh7细胞的侵袭能力(P < 0.05);并能够下调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133和CD44的表达(P < 0.05)。结论:中药QHF复方能够抑制Huh7细胞的生长、侵袭,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133和CD44表达的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放射处理条件下蛋白磷酸酶2A (PP2A)的抑制对鼻咽癌CNE2细胞及其裸鼠移植瘤放射增敏的效果。方法:建立鼻咽癌细胞CNE2体外实验与裸鼠体内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PBS)、单纯去甲斑蝥素药物组(NCTD,体外40μmol/L,体内27μmol/kg)、单纯放射组(体外8 Gy,体内20 Gy)及联合处理组。采用四甲基噻唑蓝(MTT)、免疫共沉淀、流式细胞术等方法研究去甲斑蝥素和或放射处理对鼻咽癌CNE2细胞PP2A活性、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及裸鼠体内移植瘤的影响。结果:体外和体内实验均显示,单纯NCTD处理组5 h后PP2A活性均被抑制,约为对照组的70%,而单纯放射组处理5 h后PP2A蛋白活性明显升高,分别约为对照组的210%(体外)和165%(体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NCTD处理组、单纯放射组均可不同程度的引起CNE2细胞G2/M期阻滞及细胞凋亡率的增加,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PP2A的活性明显降低,分别约为对照组的80%(体外细胞实验)和72%(体内裸鼠实验);同时G2/M期细胞显著增多(87.88%±2.10%),细胞凋亡率也明显提高(77.15%±7.62%);裸鼠移植瘤抑瘤率达到87.98%,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移植瘤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联合处理组大量细胞坏死,部分融合成片,核膜核仁破碎,在肿瘤组织细胞非死亡区可见到被瘤细胞吞噬形成的凋亡小体。结论:PP2A很有可能成为提高鼻咽癌临床放射治疗作用的增敏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磷酸三苯酯(TPHP)对巨噬细胞的毒性和机制,为评估TPHP暴露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和毒性风险提供参考。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0、12.5、25、50、100、200、400 μmol/L)的TPHP作用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24、48或72 h后,采用CCK-8比色法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细胞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吞噬荧光微球的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oll样受体4(TLR4)、丝/苏氨酸激酶(Akt)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着TPHP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TPHP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作用呈剂量依赖性(r=0.960,P<0.05)和时间依赖性(r=0.980,P<0.05);50~400 μmol/L组细胞培养基中LDH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当TPHP浓度为25和50 μmol/L时,FITC-A+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说明细胞吞噬荧光微球的能力增加(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2.5~50 μmol/L TPHP处理组TLR4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或P<0.01),并可触发Akt、mTOR蛋白的磷酸化。结论:TPHP对Raw264.7细胞呈现明显的细胞毒性,导致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并促进了TLR4、Akt和mTOR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枸杞多糖(LBP)对辐射损伤脊髓神经(SCN)细胞的保护作用,并观察自噬相关蛋白LC3 Ⅱ/I表达的变化,探讨LBP对辐射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CN细胞,应用不同剂量(0、2、6、10 Gy)X射线辐照损伤后,采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确定最佳辐射剂量,建立辐射损伤模型。用不同浓度(15、25、40 mg/L)LBP对辐射损伤的SCN细胞进行干预后,分别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确定最适LBP干预剂量;用最佳辐射剂量和LBP干预后,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 Ⅱ/I的表达。结果:X射线辐照后,SCN细胞存活率在2~10 Gy范围内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TT实验结果显示,与辐射组相比,不同浓度LBP干预后SCN细胞存活率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故确定10 Gy X射线照射和40 mg/L LBP干预进行后续造模。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均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辐射组细胞的自噬相关蛋白LC3 Ⅱ/I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辐射组相比,LBP+辐射组细胞LC3 Ⅱ/I蛋白表达亦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LBP对体外培养的脊髓神经元辐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LBP促进自噬相关蛋白LC3 Ⅱ/I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3种代表性多溴联苯醚(PBDEs)BDE-3、BDE-47和BDE-209进行体外遗传毒性评价。方法:采用TK6人淋巴母细胞进行彗星试验、微核试验和TK基因突变试验,同时检测DNA损伤、染色体改变和基因突变3个遗传学终点。每种PBDEs均设定5个剂量组:BDE-3为60、90、120、180和240 μmol/L;BDE-47为60、120、180、200和240 μmol/L;BDE-209为24、40、120、180和240 μmol/L;同时设定溶媒DMSO为阴性对照组。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3种PBDEs在各个剂量下均未能引起TK6细胞彗星的尾长、尾部DNA百分数和尾矩的增加(P > 0.05),也均未引起TK6细胞微核率升高(P > 0.05)。TK基因突变试验显示,3种PBDEs均能引起TK基因突变频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并呈剂量依赖性升高趋势(相关系数[RBDE-32]=0.85,[RBDE-472]=0.85,[RBDE-2092]=0.90;P < 0.05),但致突变作用BDE-47强于BDE-3和BDE-209。结论:多溴联苯醚BDE-3、BDE-47和BDE-209对TK6细胞具有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对脂多糖(LPS)激活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炎症介质分泌的影响。方法:以LPS激活BV2细胞构建神经炎症模型。分别采用0.1、0.5、1.0、5.0 μg/mL原花青素预处理后,1.0 μg/mL的LPS刺激BV2细胞24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Griess法检测BV2细胞培养液上清中一氧化氮(NO)水平;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分泌水平。结果:在实验剂量范围内,原花青素及LPS对BV2细胞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1.0 μg/mL LPS可引起BV2细胞各炎症因子NO、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LPS组相比,原花青素(0.1、0.5、1.0、5.0 μg/mL)预处理能使激活的BV2细胞培养液上清中NO释放量减少(P<0.05),TNF-α、IL-1β和IL-6含量降低(P<0.05),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在体外实验中,原花青素对LPS诱导小胶质细胞所致的炎症反应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特异性抑制剂CASIN对食管癌细胞的活力、迁移能力,以及伪足形成的影响,并初步揭示其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根据CDC42蛋白表达情况将细胞分为4组,内源性CDC42高/低表达组和外源性CDC42高/低表达组。首先采用Western blot检测9种食管癌细胞系中内源性CDC42蛋白表达情况,接着选用CDC42内源性高表达和低表达食管癌细胞系各2种,采用细胞活力分析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CDC42抑制剂CASIN对食管癌细胞活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CASIN对凋亡酶蛋白Caspase-3的表达及其底物蛋白PARP的裂解情况。然后将构建的Flag-CDC42和GFP-CDC42重组表达载体转染到食管癌细胞中,分成外源性CDC42低表达和高表达组,采用细胞活力分析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CASIN对食管癌细胞活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免疫荧光实验检测CASIN对食管癌细胞伪足形成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0 μmol/L的CASIN)比较,在内源性CDC42高/低表达的细胞组中,细胞活力分析和划痕实验发现,15~30 μmol/L的CASIN能明显抑制食管癌细胞的活力和迁移能力(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ASIN能引起Caspase-3表达增加,裂解PARP增多,提示可能诱导了细胞凋亡的发生。与低表达CDC42的食管癌细胞对照组相比,外源性高表达CDC42的食管癌细胞在20 μmol/L CASIN作用时抑制程度显著增强(P<0.05);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CASIN对CDC42促进细胞的伪足形成具有抑制作用。结论:CASIN能使食管癌细胞活力和迁移能力明显下降,抑制细胞伪足形成,同时还可能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因此,CASIN有望被开发为一种新型的抗食管癌分子靶向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二甲双胍对体外培养的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方法: MTT实验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为RPMI 1640培养基对照组,浓度为1、2、4 mmol/L的二甲双胍处理组,在作用48、72 h后测定各组的细胞活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处理72 h后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与对照组相比的形态变化;Giemsa染色观察4 mmol/L二甲双胍作用48 h后的细胞形态;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二甲双胍(2、4 mmol/L)作用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24 h后,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MTT实验结果显示4 mmol/L二甲双胍作用72 h可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的活力,抑制率为(29.83±2.25)%,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活力降低(P<0.05)。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4 mmol/L二甲双胍处理组细胞密度降低,变圆的细胞数量增加,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联系减少。Giemsa染色结果显示4 mmol/L二甲双胍作用48 h后,部分细胞出现凋亡细胞核碎裂形态。划痕实验结果表明,2、4 mmol/L二甲双胍作用24 h后细胞汇合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4 mmol/L处理组的划痕愈合率为(52.67±4.48)%,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显著(P<0.01);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2、4 mmol/L二甲双胍作用细胞24 h后穿膜细胞数量减少,穿膜细胞数量分别为(61.6±1.6)、(51.3±2.6)个,均低于对照组的(99.3±18.9)个(P<0.05)。结论: 二甲双胍在体外可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百草枯诱导小鼠肝细胞系AML12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活性氧的作用。方法: AML12细胞分别给予0、25、50、100、200、300 μmol/L的百草枯处理。采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AnnexinV/PI双染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DCFH-DA荧光探针经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活性氧水平;MitoSOX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活性氧变化;激光共聚焦测定JC-1探针荧光强度以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25~300 μmol/L的百草枯处理后可以诱导AML12细胞活力下降,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r=-0.94,P<0.01);300 μmol/L的百草枯作用24 h可明显诱导AML12细胞发生凋亡(P<0.05);25~300 μmol/L 百草枯处理24 h后细胞内活性氧依次增加(P<0.05),25~100 μmol/L百草枯作用24 h时线粒体活性氧增加且呈剂量效应关系(r=0.98,P<0.05),而200 和300 μmol/L的百草枯作用24 h时线粒体活性氧水平降低(P<0.05)。细胞活力下降与细胞内活性氧升高呈负相关(r=-0.90 P<0.05);晚期凋亡细胞的比例与细胞内活性氧呈正相关(r=0.96,P<0.01);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300 μmol/L的百草枯处理24 h时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P<0.05)。结论: 百草枯诱导AML12细胞凋亡过程主要由细胞整体水平的活性氧介导,提示线粒体活性氧并未直接参与百草枯诱导的肝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型有机硒化合物乙烷硒啉(BBSKE)对人舌癌CAL27细胞株生长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体外细胞实验MTT、Hoechst 33258免疫荧光染色、Annexin 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2、5、10、20 μmol/L(含1‰ DMSO)的BBSKE对CAL27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迁移的影响,并设置溶剂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结果:5、10、20 μmol/L的BBSKE作用CAL27细胞后,其增殖抑制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 < 0.01),且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Hoechst 33258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5、10 μmol/L BBSKE组相比对照组细胞出现凋亡形态改变。Annexin 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5、10、20 μmol/L BBSKE组CAL27细胞G2/M期比率呈梯度增加(P < 0.01),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2/M期(P < 0.01)。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CAL27细胞的迁移数量在2、5、10、20 μmol/L BBSKE组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 < 0.01),且迁移细胞数与药物浓度呈反比。结论:BBSKE对CAL27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引起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而诱导细胞凋亡,并且抑制细胞迁移,提示BBSKE可作为舌鳞状细胞癌患者化疗治疗的备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