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8 毫秒
1.
右丙亚胺是作用位点专一的心脏防护药物.能够有效预防蒽环类抗肿瘤药引起的心脏毒性.右丙亚胺已被广泛应用于接受蒽环类抗肿瘤药化疔的患者.临床研究表明,静脉应用右丙亚胺能够显著降低葸环类抗肿瘤药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严重心脏意外.其不良反应非常小,患者易于耐受.到目前为止,是唯一有效地能够预防蒽环类抗肿瘤药引起的心脏毒性的药物,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2.
赵洪伟  李锦成 《中国肿瘤临床》2013,40(22):1415-1418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是一类对造血系统和实体肿瘤具有高效作用的广谱抗癌药物,是临床化疗方案中常用的药物之一。该类药物有一个严重的不良反应,即随着剂量的增加会产生显著的心脏毒性。临床上应用具有心肌保护作用的药物是安全使用蒽环类药物的重要策略之一。很多癌症患者在化疗期间还要进行手术治疗,全身麻醉是患者手术时主要的麻醉方法。对术前已行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患者实施全麻手术时,可能正处于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肌损害的急性或慢性期,而麻醉药物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影响,将对患者术后心肺功能的恢复产生重要作用。目前,有关麻醉药物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影响已开始受到关注,本文即从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心肌保护以及麻醉药物对其心脏毒性影响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化疗过程中蒽环类药物的意外外渗是蒽环类药物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组织严重创伤.以往,蒽环类药物外渗所致的较大创伤需要外科清创术和(或)皮肤移植而没有其他更好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临床前和临床资料显示右丙亚胺对于蒽环类药物导致的皮下损伤高度有效.本研究旨在观察右丙亚胺治疗蒽环类药物外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岁女性非何杰金淋巴瘤患者1例,蒽环类药物外渗后左手背红肿、溃破、剧烈疼痛,给予右丙亚胺静脉注射治疗(1 000 mg/m2,第1~2天,500 mg/m2,第3天).其有效性评定由彩色摄影和临床随访(1个月)评定.结果:患者应用右丙亚胺后,创面恢复迅速,治疗后第19天创面完全愈合,后遗症为局部轻微疼痛和色素沉着,手部功能无影响.但右丙亚胺可以增加化疗药物的骨髓抑制作用,对症处理后能缓解,未观察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尽管右丙亚胺治疗蒽环类药物外渗尚处于试验阶段,但其疗效令人鼓舞.本例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右丙亚胺单用、参麦注射液单用, 或者联合使用参麦注射液和右丙亚胺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蒽环类药物多疗程化疗所致心脏不良反应的临床意义, 进一步探讨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途径。  方法  本研究入组120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 共分为4组, 每组30例。A组为参麦组, 在化疗基础上单用参麦注射液, 50 mL/d连用lw; B组为联合使用参麦注射液和右丙亚胺, 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30 min快速静脉滴入右丙亚胺及阿霉素(剂量10:1), 非阿霉素蒽环类药物折合成阿霉素。且在化疗开始之日起, 予以参麦注射液50 mL/d, 连用1w;C组为右丙亚胺组, 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30 min予右丙亚胺及阿霉素快速静脉滴入; A、B、C 3组为实验组, D组为空白对照组, 予以常规化疗; 4组患者均按要求完成2个化疗周期, 观察化疗前后4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以及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 B型利钠肽(BNP), 肌钙蛋白I(TnI)的数值变化。  结果  通过比较化疗前后4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钙蛋白I(TnI)、B型利钠肽(BNP)的数值变化, 实验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LVEF下降百分比、TnI和BNP的数值升高均小于空白对照组(P < 0.05)。  结论  右丙亚胺、参麦注射液单用以及二者合用, 降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多疗程化疗所致心脏毒性, 均有一定疗效, 其中右丙亚胺及参麦注射液联合疗效最佳, 而右丙亚胺单用对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好于参麦注射液单用。在蒽环类药物化疗同时配伍使用参麦注射液及右丙亚胺, 可减低心脏毒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蒽环类药物属于抗肿瘤抗生素,为细胞周期靶向非特异性药物,具有广谱、强效的特点,临床上广泛用于实体肿瘤和恶性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但是,因为容易引起心脏毒性事件而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经多年研究表明,与蒽环类药物普通制剂相比,脂质体制剂不但疗效相当,而且能减轻心脏毒性.本文就蒽环类药物普通制剂和脂质体制剂心脏毒...  相似文献   

6.
曲敬琨  张佳  张靖  王健生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22):1474-1477
蒽环类药物包括阿霉素、表阿霉素、柔红霉素和阿克拉霉素等,广泛地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胃癌、软组织肉瘤和卵巢癌等。蒽环类药物可以与其他化疗药物及分子靶向药物联合应用,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治疗通常是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蒽环类药物的抗瘤谱广,抗瘤作用强,疗效确切,但是可以引起脱发、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等毒副反应。针对骨髓抑制可采用造血刺激因子(G-CSF、EPO、TPO等)进行防治,而心脏毒性是蒽环类药物最严重的毒副反应。临床研究和实践观察均显示蒽环类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呈进展性和不可逆性,特别是初次使用蒽环类药物就可能造成心脏损伤,因此早期监测和积极预防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显得尤为重要,已经引起临床上的高度重视,制定了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本研究对目前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防治药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王梦  杨继元 《癌症进展》2013,11(5):435-439
蒽环类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肿瘤药物之一,对于实体肿瘤及造血系统肿瘤有确切的疗效,但随着剂量的增加,会出现骨髓抑制、脱发及心脏毒性等一系列的副作用,尤其是心脏毒性的致死率较高,严重限制了其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近年来对其所致心脏毒性的防治措施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现就蒽环类药物的药用机制、致心脏毒性的发病机制及其监测和治疗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右丙亚胺(dexrazoxane,DEX)对平滑肌肉瘤复发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辅助化疗所致心脏毒副反应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9例复发平滑肌肉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DEX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辅助化疗5个周期,治疗组在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右丙亚胺(右丙亚胺∶表柔比星=10∶1),在第一次应用蒽环类药物时即给予右丙亚胺.监测各时期心肌肌钙蛋白(cTnT)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VF),统计临床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以进行心脏功能评估,同时观察治疗的非心脏毒副反应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ECOG评分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表柔比星(EPI)治疗的第一个周期开始cTnT明显上升,到治疗结束时达到最高,直到治疗后2年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加用DEX组(即治疗组)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cTnT水平都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LEVF在两组的各个治疗阶段水平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非心脏毒副反应没有差异.结论:EPI从第一次应用时对心脏便产生了明显的毒副反应,加用DEX后可以降低这种心脏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早期心脏毒性监测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心肌做功指数、心电图以及心肌钙蛋白)的变化,评价其敏感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21例,患者接受TAC(多西紫杉醇+吡喃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加右丙亚胺(右丙亚胺对吡喃阿霉素比值为10:1);化疗组21例,常规接受TAC方案加安慰剂治疗。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化疗前、化疗后每周期以及化疗结束后3个月的心脏毒性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周期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做功(Tel)指数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其测量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干预组患者Tel指数明显低于化疗组(P〈0.05);两组患者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改变,均未出现明显特异性改变;在未达到吡喃阿霉素最大累积量前,血清中心肌钙蛋白(cTnI)与体内吡喃阿霉素累积量呈现零相关性(P〉0.05)。结论:蒽环类药物从第一次应用时对心脏就产生了明显的毒性,使用右丙亚胺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对两组患者心脏彩超、LVEF、心电图、cTnI等检查研究发现,上述指标对评价蒽环类药物所造成的亚临床左室结构与功能异常方面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差,在临床上并不能及早有效评估化疗后患者早期心脏毒性,而Tel指数较之传统心脏超声、心电图、cTnI等能够更早、更敏感地评价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化疗患者心脏早期毒性。  相似文献   

10.
于海如  于韬 《现代肿瘤医学》2018,(24):4042-4045
蒽环类药物是一类重要的广谱抗肿瘤抗生素,也是常见的与心脏毒性作用相关的药物。患者第一次用药就可能造成心脏损伤,长期使用更可能发生剂量依赖性的心脏毒性效应。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和血栓形成是典型的心脏毒性表现。本文就如何应用医学影像技术来早期监测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反应作一综述。有助于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推动医学影像学领域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