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刘刚  田野  沈晓龙  曹鹏  袁文 《脊柱外科杂志》2020,18(4):243-247,252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中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钉板系统(PCC)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对术后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3月在本院接受ACDF治疗的136例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1例术中采用Zero-P(Zero-P组),65例采用PCC(PCC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6、12和24个月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及邻近椎体高度,术后植骨融合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Zero-P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P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JOA评分、VAS评分、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及邻近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4个月,Zero-P组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和邻近椎体高度较术后1个月降低,与PCC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CDF术中采用PCC可获得与Zero-P相同的临床效果,虽然PCC在控制手术时间方面不如Zero-P组,但可更好地维持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钛板-椎间融合器(plate-cage construct,PCC)系统在颈椎前路术后颈椎曲度维持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并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的100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0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A组),50例采用PCC系统(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病变节段、病程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相邻椎体高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VAS评分和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于侧位X线片测量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和相邻椎体高度,根据Pitzen等椎间融合标准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B组(t=2.442,P=0.021),但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2,P=0.403)。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8.5个月。根据Pitzen等的椎间融合标准,两组均达骨性融合。两组内术后1、24个月VAS评分、JOA评分及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相邻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除A组术后24个月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及相邻椎体高度较术后1个月有明显丢失(P<0.05)外,两组其余疗效评价指标术后两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个月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相邻椎体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疗效评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术中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虽能获得与PCC系统相似疗效、缩短手术时间,但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以及继发颈椎曲度改变均大于PCC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应用Zero-P和钛板并Cage行颈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外伤性颈椎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78例外伤性颈椎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8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钛板并Cage内固定融合(Cage组),40例应用Zero-P行颈前路椎间融合术(Zero-P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Frankel分级、颈椎曲度、椎间融合率、吞咽困难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37(15.76±3.80)个月。2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颈椎曲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至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无丢失。术后3个月,Zero-P组融合率高于Cage组,吞咽困难发生率显著低于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钛板并Cage内固定融合术与应用Zero-P行椎间融合术治疗外伤性颈椎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均可显著改善患者脊髓功能,但Zero-P具有术后早期即可获得较高融合率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铰链侧断裂后采用新型棘突悬吊法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2019年4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采用ARCH钢板并单节段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术中发生铰链侧椎板断裂(≤2个节段)30例。早期发生铰链侧椎板断裂的15例患者未行任何处理(对照组),后期的15例患者采用新型棘突悬吊法固定(试验组)。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C2~7 Cobb角、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ROM),以及术后并发症(轴性疼痛、感染、C5神经根麻痹、术后6个月椎板未愈合)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35个月,平均20个月。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JOA评分、NDI、C2~7 Cobb角、颈椎曲度及颈椎ROM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JOA评分、NDI及颈椎ROM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轴性疼痛者,对照组7例,试验组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椎板未愈合者,对照组6例,试验组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铰链侧椎板断裂后采用新型棘突悬吊法固定更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颈椎功能障碍发生率,保留颈椎ROM,减少轴性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5—2019-05诊治的55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6例采用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观察组),29例采用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邻近节段退变数,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伤椎Cobb角、C_(2~7)活动度、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24个月的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邻近节段退变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_(2~7)活动度、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改善脊髓功能,增加颈椎活动度,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在维持颈椎活动度、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76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前路减压术式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38例,A组行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B组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记录两组手术基本情况及颈肩部疼痛、脊髓功能改善效果,根据X线片测量相关影像学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颈托保护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两组术前颈肩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6个月两组VAS评分、JOA评分依次显著改善(P0.05),且与A组比较,B组术后1、2个月VAS评分显著较低,术后1、2、6个月JOA评分升高幅度明显较大(P0.05)。两组术前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均显著增高(P0.05),但A组、B组术后6个月上述影像学指标维持效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CSM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后者术后见效更快,更有利于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的维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与颈椎前路动态装置植入术(DCI)对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CDH)患者颈椎活动度(ROM)及术后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78例单节段C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36例采用DCI治疗(DCI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年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手术节段Cobb角、C2~7颈椎曲度、邻近椎体高度及颈椎各运动方向(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左右旋转)的ROM。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2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I组手术时间比ACDF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VAS评分和邻近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CDF组C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均较术前有所丢失,DCI组无明显丢失,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组前屈后伸、左右侧曲ROM与术前比较均未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组左右旋转ROM出现了相近程度的受限,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DF与DCI治疗单节段CDH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虽然ACDF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有生理曲度的丢失,但颈椎ROM维持良好,并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ACDF)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ACC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将13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行ACDF治疗)和对照组(行ACC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6个月颈椎总活动度、颈椎曲度、颈椎节段性高度及JOA评分。结果手术时间:观察组(128.3±32.4)min,对照组(163.2±43.6)min;术中出血量:观察组(161.4±122.5)ml,对照组(319.2±308.7)ml;以上指标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8.1±3.6)d,对照组(9.5±4.2)d;术后6个月时JOA评分:观察组(12.1±2.2)分,对照组(11.7±2.1)分;颈椎总活动度:观察组26.6°±7.3°,对照组30.5°±8.1°;以上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曲度:观察组23.5°±7.4°,对照组16.1°±7.2°;椎间节段性高度:观察组5.6°±0.4°,对照组4.7°±0.8°;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较ACCF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颈椎生理弯曲和椎间节段高度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经颈后肌间隙入路椎板成形术与正中入路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脊髓病(multisegmenta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4年7月~2016年5月治疗的66例M-CSM患者进行研究,其中36例行经颈后肌间隙入路椎板成形术(观察组),30例行颈后正中入路椎板成形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基本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术中失血量明显增加,但轴性症状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13.89%vs 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评分、VAS评分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术后JOA评分改善速度更明显(P0.05)。两组术后3、12个月的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均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术后12个月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维持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颈后肌间隙入路与正中入路行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的临床效果相当,但前者并发症更少,且更有利于长期维持理想的颈椎曲度及活动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后有无必要在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基础上加用钢板固定。方法自2006-08-2010-08对55例实行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颈椎病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手术方式分2组:A组21例行颈椎前路减压单纯Cage植骨,B组3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Cage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根据手术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作分析比较。结果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暴露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融合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生理曲度术后明显改善(P<0.01);术后随访1年时颈椎的生理前凸丢失程度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椎间高度术后改善明显(P<0.01);术后随访1年椎间高度丢失程度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单纯Cage植骨融合和加用钢板固定两种手术方式都是安全、可靠的,加用钢板有助于保持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减少椎间隙塌陷和促进融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术(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后路PECD治疗的31例CSR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上肢及颈部疼痛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神经系统功能,记录颈椎曲度及手术节段活动度(ROM)变化。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1~76(57.9±8.6)min,术中出血量12~30(19.7±4.0)mL,住院时间3~6(3.6±0.6)d,术后随访(33.9±8.1)个月。术中均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破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上肢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曲度、手术节段ROM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PECD治疗CSR安全、有效,术中对关节突部分骨质的切除不会影响术后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ACCF)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4-10诊治的7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ACCF ACDF治疗40例(观察组),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术后1年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结果 7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12~24)个月。2组术后1年JOA评分、N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观察组与对照组JOA评分、N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CF联合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在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的同时恢复和维持颈椎正常曲度,对周围软组织干扰小,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1):1999-200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对颈椎曲度的远期影响。[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本院骨科2010年2月~2012年5月收治的8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采用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JOA评分、椎间活动度、Cobb角、颈椎生理曲度差异。[结果]术前术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好转(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颈椎活动度小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第3个月两组患者的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第3、12、24个月观察组的颈椎曲度指数改善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较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术后的Cobb角丢失度小、颈椎曲度指数改善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钛板固定术中门轴断裂的节段分布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2—2018-11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钛板固定术治疗的216例脊髓型颈椎病,59例术中椎板门轴断裂(观察组),157例术中椎板门轴未断裂(对照组)。比较2组椎板开门角度、门轴距中线距离、并发症情况,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JOA评分,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的轴性症状疼痛VAS评分。结果 2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3~25个月,平均17.9个月。观察组椎板开门角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门轴距中线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81个椎板的门轴发生断裂,断裂分布节段:C37个,C420个,C536个,C614个,C74个。术后3个月观察组门轴融合率80.2%,术后6个月观察组门轴融合率93.8%。对照组并发症情况较观察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2组CCI、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轴性症状疼痛VAS评分较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轴断裂最易发生在C5节段,与开门角度过大有关,采用钛板支撑固定可以促进门轴的融合。门轴断裂不会影响神经功能恢复及颈椎曲度的维持,但会增加轴性疼痛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cage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8-03诊治的120例单节段颈椎病,60例采用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zero-p组),60例采用颈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cage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数,比较2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上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C_(2~7)颈椎曲度、病椎Cobb角、邻近椎体高度,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Eck植骨融合等级。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2年的随访。zero-p组手术时间较cage组短,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数较cage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C_(2~7)颈椎曲度、病椎Cobb角、邻近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zero-p组C_(2~7)颈椎曲度、病椎Cobb角、邻近椎体高度较cage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Eck植骨融合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cage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疗效相当,而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时间较短,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较低,但维持椎间高度与颈椎曲度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33例,按手术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66例,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治疗;观察组67例,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结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影像学指标和术后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和融合节段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者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2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1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吞咽不适,术后6个月均消失。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结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创伤较小,临床疗效较好,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颈3椎板切除单开门成形术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对传统C3~7椎板成形术进行改良,探讨C3切除、C4~7成形的改良椎板成形术是否相对于传统的椎板成形术能有效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接受C3椎板切除的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44例颈椎病患者作为试验组(A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12~27个月);同期接受传统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平均随访时间为27个月(12~40个月)。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JOA评分恢复率,A组患者为59.2%±11.3%,B组患者为60.1%±19.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22.7%,B组为5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2.1%±1.6%,B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6.4%±3.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4.6°±4.0°,B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11.6°±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3椎板切除的椎板成形术在获得良好神经减压效果的同时,可以维持颈半棘肌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减少对颈椎后伸机制的破坏,从而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9—2021-09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二科行手术治疗的6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组(观察组)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组(对照组),各30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术后1a时的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量表(JOA)评分,以及颈椎曲度指数。结果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均优于对照组,术后12个月时NR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和颈椎曲度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治疗手术时间短、创伤轻,并发症少,并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促进颈椎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9):1751-1755
[目的]比较观察研究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为微型钛板组16例,对照组为传统单开门组1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症状改善情况JOA评分,末次随访术后椎板开门角度,术后测量颈椎曲度(颈椎侧位X线片上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之间夹角)的改变,以及轴性症状发生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情况。[结果]经术后6个月2年的随访,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60.5%±17.0%,传统单开门组为58.2%±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2.3±3.5)°,传统单开门组为(39.5±4.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8.5±4.8)°,与术前(18.2±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单开门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6.9±5.6)°,与术前(19.5±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4/16,明显低于传统单开门组的9/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1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和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但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更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颈椎曲度的丢失,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前路Hybrid减压固定融合术与后路椎板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6-12诊治的5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6例采用前路Hybrid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ACHDF组),21例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PCLF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术后2年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颈椎曲度。结果 5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7.8(24~60)个月。ACHDF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较PCLF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ACHDF组疼痛VAS评分较PCLF组低,颈椎曲度较PCLF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JOA评分与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Hybrid减压固定融合术以及后路椎板切除固定融合术都可明显改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颈椎及神经功能,但前路Hybrid减压固定融合术更有利于缓解颈部疼痛,促进颈椎曲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