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杂交"手术在主动脉扩张疾病治疗中的运用及其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可分为真性动脉瘤、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ng,AD)和假性动脉瘤。目前,外科治疗这类疾病主要有两类手术方式,即传统的开放式手术和微创的腔内隔绝(endovascular exclusion,EVE)手术。但这两种手术方式并不是对立、彼此分割的。虽然微创的腔内隔绝术是血管外科发展的方向之一,但在目前还无法使用这一技术完成对全部主动脉扩张疾病的治疗。但通过一定的传统手术与腔内技术的结合,却可极大地扩大腔内隔绝手术的范围,而又避免了完全开放手术创伤较大的缺点,这就是我们说的“杂交”(hybrid)手术。本文将杂交手术运用在主动脉扩张疾病中的方式和经验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血管病变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微创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创伤性血管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对已进行腔内治疗的6例创伤性血管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创伤性血管病变包括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锁骨下动静脉瘘、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髂动静脉瘘、髂动脉假性动脉瘤、股浅动脉假性动脉瘤各1例。所有病变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经腔内移植物治疗后均立刻重建血流通道。6例均得到随访,2个月至4年内所有移植物均通畅。无任何并发症。结论 腔内技术治疗创伤性血管病变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损伤小等优点,可望成为创伤性血管病变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钝性外伤后胸主动脉扩张性病变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钝性外伤后胸主动脉扩张性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8例以及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术前螺旋CT血管造影及术中数字血管减影造影对病变进行评估,待严重合并症稳定后行腔内支架型人工血管植入术.术后3、6、12个月以及其后每年随访CTA明确治疗效果.结果 11例行腔内支架型人工血管植入术,另1例未及手术死亡.所有手术患者均获技术成功,完全或部分遮蔽左锁骨下动脉6例,支架释放后即刻造影发现内漏3例,2例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1例仅给予随访.共9例获随访(B型主动脉夹层6例、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均正常生存,未出现左上肢缺血症状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CTA检查示近远端主动脉无新发夹层或动脉瘤,无内漏、截瘫以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钝性外伤后胸主动脉损伤多位于主动脉峡部,待重要脏器合并症稳定后行腔内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有效可行,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血管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患有血管性疾病的患者施行了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包括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4例,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3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颈动脉动静脉瘘1例,左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左锁骨下动静脉瘘1例,髂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及股动脉狭窄1例。除1例左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1例股动脉狭窄患者使用了裸支架外,其余34例患者均采用带膜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结果 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特殊不适,术后随访期间未见明显合并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完全消除了临床症状。结论 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血管性疾病是一种实用且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肾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对于肾动脉瘤(RAA)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接受血管腔内治疗的RAA患者,治疗方法包括单纯以弹簧圈填塞动脉瘤腔(6例)、载瘤动脉栓塞术(3例)和覆膜支架隔绝术(2例),并随访3~68个月。结果11例患者共发现13个RAA(右肾9个,左肾4个),均为真性囊状动脉瘤,对其中11例(11个RAA)行血管腔内治疗。术后5例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其中4例发生部分肾梗死,肾功能无异常;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未见动脉瘤内残腔及内瘘,未见动脉瘤破裂及复发。结论血管腔内治疗RAA安全、有效,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6.
带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血管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TAD)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2年8月到2005年9月,我们共收治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2例,均行支架治疗并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与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部出血性疾病,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目前,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的技术,以其微创、简便和迅捷的优点取得了长足进步。2002年10月Lancet杂志公布了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协作组(ISAT)历时8年的关于破裂囊状脑动脉瘤神经外科手术夹闭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国际多中心随机试验的结果,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对和绝对危险性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而又危害极大的脑血管疾病,一旦破裂出血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而80%-85%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20世纪90年代,一种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装置(GDC)进入临床应用领域,随着栓塞材料的改进和栓塞技术的革新,运用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动脉瘤预防再出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患.一些研究机构甚至建议将血管内栓塞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这些问题.明确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危象发生的临床分析;带支架人工血管在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B型夹层78例;急性主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纵隔前肠囊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附51例报告);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部出血性疾病 ,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目前 ,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的技术 ,以其微创、简便和迅捷的优点取得了长足进步。 2 0 0 2年 10月Lancet杂志公布了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协作组 (ISAT)历时 8年的关于破裂囊状脑动脉瘤神经外科手术夹闭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国际多中心随机试验的结果 ,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对和绝对危险性均显著降低。血管内栓塞技术在宽颈动脉瘤、大型动脉瘤 (如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 )的治疗效果方面以及动脉瘤非致密填塞后残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