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是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主要因绝经后妇女的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生成和骨吸收的代谢失衡。其特征是全身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的微细结构破坏,临床主要表现为骨痛和骨折风险增加。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改善其疼痛症状,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目前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主要分为单味中药的实验研究和复方中药的临床研究。通过对近5年国内外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治疗进行相关回顾,在单味中药方面,根据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机特点和用药频次,主要从骨测量指标、细胞因子变化、基因水平等方面综述了淫羊藿、杜仲、骨碎补3种常用中药的实验研究进展;在复方中药方面,普遍认为肾虚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病机,此外与肝脾不足、血瘀痰浊等密切相关,主要论述了补肾法在临床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中的应用,并探讨未来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指绝经后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形成和骨吸收失耦连,导致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是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逐渐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临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但西药严重的毒副作用和中药作用机制的不明确都制约着其进一步的推广。目前,随着骨代谢机制的进一步明确和相关诊疗技术的突破,临床用药有了新的进展。本文以临床药物治疗为出发点,从西药、中药两个方面入手,通过查阅国内外近期相关文献,对西药类(基础药物,抗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药物、双重药理作用药物)和中药类(单味中药、中药提取物、复方制剂)的临床使用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提出笔者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现状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芪丹地黄冲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芪丹地黄冲剂治疗,对照组应用强骨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临床疗效、腰椎骨密度、肾阳虚症状积分以及相关骨代谢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芪丹地黄冲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在临床疗效、骨密度、肾虚症状积分以及相关骨代谢指标的改善方面,与中药强骨胶囊具有类似的功用。结论芪丹地黄冲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确切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雌激素降低导致钙吸收增加、骨量减少而引发的代谢性骨骼疾病,骨折是该病的主要发现途径,严重影响着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目前常用的西药主要包括钙剂、双膦酸盐类、骨吸收抑制剂等,但其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限制了长期用药。如今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作用于成骨相关的多通路、多靶点,有效提高骨密度,减轻骨痛,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上有独特优势。笔者从临床、动物、细胞等方面归纳中药及复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防治该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利维爱及补肾中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方法 对35例绝经妇女每日顿服利维爱1.25mg,34例绝经妇女口服强骨胶囊1粒/次,3次/d。观察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骨密度及代谢生化指标及副作用。结果 服药前后两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骨密度有所上升。利维爱组尿Ca/Cr、尿HOP/Cr、血ca水平明显改善,补肾中药组骨代谢生化指标改善不明显,但利维爱组副作用较补肾中药组大。结论 直接应用性激素治疗组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方面效果更显著,补肾中药组在改善症状及维持骨量方面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对用性激素替代治疗有禁忌或顾虑及不能耐受其副作用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抗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状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共收集在我院骨质疏松门诊数据库中临床资料完整的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152例,其中阿仑膦酸钠治疗组93例(A组),每周给予阿仑膦酸钠70 mg,一次口服;未服用阿仑膦酸钠对照组59例(B组)。分别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个月骨转换生化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5b)及25羟维生素D(25(OH)VD)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经阿仑膦酸钠治疗3个月后BAP和TRAP-5b水平分别较治疗前下降30.60%和32.95%(P0.001)治疗6个月时完全降至女性绝经前水平,并一直维持在此水平至治疗后12个月。B组患者治疗前后BAP和TRAP-5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处于高转换状态,其BAP及TRAP-5b水平较绝经前明显升高;经阿仑膦酸钠治疗3个月后高转换状态可以明显改善,骨转换指标BAP和TRAP-5b水平回落到绝经前水平。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破坏,骨的脆性增加并易并发骨折的代谢性骨病。随着近年来OP发病率的升高,对其防治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热点话题之一。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改善其疼痛症状,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文献检索系统,主要从骨测量指标、细胞因子变化、基因水平等方面归纳中药(包括单味中药、传统经典复方、中成药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旨在寻找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特效中药,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科研前景,以期为从事骨质疏松症研究的医学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科研和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以肠道菌群视角探讨中医药调控骨内环境稳态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中医药通过肠道菌群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着巨大的研究潜力,不失为一条新的有效治疗途径。该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肠道菌群调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作用机制研究,阐述“肝肾-肠”“脾-肠”“肺合大肠”“心合小肠”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应用,归纳复方、中药(单体)、中成药以及其他中医药疗法通过肠道菌群改善骨骼健康的相关研究,以拓宽防治思路,为临床上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复方补肾活血颗粒对绝经后非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5年6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肾虚血瘀证绝经后非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60例,将患者按照随机函数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一般治疗,对照组予仙灵骨葆胶囊治疗,治疗组予复方补肾活血颗粒。两组观察时限均为6个月,治疗前后需按照研究方案定期计算中医证候积分,BMD和VAS等指标。结果临床观察表明,复方补肾活血颗粒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0%,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为7.96±3.86分,对照组为10.16±3.85分,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治疗组BMD和VAS分别为2.24±0.55 g/cm~2、1.96±1.47分,对照组为2.50±0.41 g/cm~2、2.86±1.79分,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补肾活血颗粒能显著改善绝经后非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临床症状、BMD和VAS,未见不良事件的发生,复方补肾活血颗粒治疗绝经后非老年骨质疏松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属于中医“骨痿”范畴,是女性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之一,其中医证型复杂多样,但总体来说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本文主要阐述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致病机制,并对中医药复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策略加以综述,探讨中医药的优势、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优势,以期为预防和治疗PMOP提供临床指导、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确切的临床疗效,中医药的现代研究又为其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了客观依据。基于古代文献和中医临床立法用药规律,结合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围绕肾之“精气”“阴阳”理论阐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变化为以肾精亏虚为先导,继而肾之阴阳平衡失调,导致骨髓失养、代谢紊乱、骨枯形伤,出现疼痛、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等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西医治疗大多采用激素替代疗法(HRT),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副作用明显,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具有疗效确凿及副作用小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但如何探索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案的经典指导理论,是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古籍文献中"乙癸同源"理论的认识,探讨该理论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并与现代研究相结合,从该病的病因病机出发,基于"乙癸同源"的经典理论,针对肝肾亏虚的基本病因病机,发挥其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理论指导作用,指导临床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中医药使用,从根本上对患者进行中医药干预,能够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是以全身骨痛、脊柱变形及易于并发骨折为临床特点的全身代谢性骨病,严重影响着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随着近年我国老龄化不断加重,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呈现出增长趋势。目前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内服药物为主,但均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不利于临床长期使用及推广。近年来临床报道,中医非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及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基于针灸,埋线,穴位注射,艾灸,推拿及传统健身功法等中医非药物治疗手段,综述近年来中医非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报道及文献研究,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为中医非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推广提供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中医根据临床特征将其归属于"骨痹""骨痿"等,古籍中记载其发病机制多与肝、脾、肾等脏腑相关。中医药在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命门"作为原动力为藏精之所、元气之根并对机体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旨在从"命门学说"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命门"具体形质下的现代实验与临床研究现状,以期探索在中医藏象理论指导下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机理,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医理论传承"辨证论治"之道,强调人作为机体的整体性与统一性,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脾主肌肉充四肢为后天之源,先后二天互资互生,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但缺乏客观的分子生物学依据阐明其作用机理。OPG/RANK/RANKL信号转导系统的发现在骨代谢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创了中医药防治和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新纪元,骨微观信息的改变就是从脾肾论治对骨代谢调控机制的效应表达。本文基于"脾主肉、肾主骨"理论,就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结合OPG/RANK/RANKL信号转导系统在骨代谢中的作用展开综述,旨在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防治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提供科学依据,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所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难题。西医针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主要围绕骨吸收与骨形成之间的失衡状态展开,以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两大类药物为主,同时配合骨矿化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立足于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更具优势,无论是中药复方还是单味药均具有多靶点、多系统的调节作用,但具体的分子学机制尚未明确。随着大数据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将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相结合并运用于中药及复方的研究领域,是分析其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的有效策略。本文就近年来网络药理学应用技术在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阐明中医药防治该病的具体分子机制,以期为后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