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2.
患者男,80岁,因“便秘伴间断便血7天”就诊。查体:腹部未触及包块,下腹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直肠上段见-5.4 cm×4.2 cm团块状软组织影,边界清,密度较均匀,向腔内外生长,CT值约36 HU(图1A);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动脉期CT值约38 HU,静脉期约56 HU(图1B、1C)。诊断为直肠占位性病变,考虑间质瘤可能。行腹腔镜下直肠肿物切除术,术中见黏膜下5.5 cm×3.5 cm×4.0 cm实性隆起肿物。术后病理:直肠肿物质韧,切面呈淡褐色;直肠周围见9枚淋巴结,直径0.2~0.5 cm;光镜下见梭形肿瘤细胞呈束状排列,核深染、大小不等(图1D);免疫组织化学:S-100(+),CD117(-),Ki-67(2%+),CD34(-),SMA(-),Dog-1(-)。病理诊断:直肠细胞性神经鞘瘤(cellular schwannoma,CS),肠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及MR检查术前评估颞骨段面神经鞘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颞骨段面神经鞘瘤的患者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3例同时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9例面神经鞘瘤患者6例位于左侧,3例位于右侧,病变单独累及迷路段2例,鼓室段1例,乳突段1例;累及迷路段+鼓室段3例,鼓室段+乳突段2例。1例肿瘤与面神经可见分界,余8例均未见明显分界,2例可见乳突及外耳道软组织肿块。CT主要表现为面神经走形区边缘规则或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伴不同程度不规则或虫蚀状骨质破坏及面神经管增粗,部分可见骨质硬化;MRI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的肿块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及MRI相互结合可准确地显示颞骨段面神经鞘瘤的位置和形态及周围情况,可作为面神经鞘瘤术前评估的首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何明燕;张嵘;翟凤仪;周丽莎;王猛;姜梦洁;李子平;冯仕庭;赵日升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8(10):1020-1025
目的 比较胃肠道神经鞘瘤(GIS)与胃肠间质瘤(GIST)的CT征象,寻找有助于提高二者鉴别诊断水平的CT特征。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至2014年7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行CT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0例GIST和15例G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种肿瘤的CT征象,对两种肿瘤CT征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CT征象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GIS与GIST的肿瘤大小、形状、是否囊变、肿瘤周围淋巴结、肿瘤血管、强化方式、强化程度、绝对CT值和标准化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各种CT征象中,肿块大小、囊变、肿瘤周围淋巴结、强化方式及动脉期标准化CT值(Sa)的鉴别诊断能力较好,AUC均大于0.7,其中肿瘤大小的敏感性最高,为90%;而囊变和Sa的特异性最高,为87%。 结论 GIS更倾向于是一种较均质的肿瘤,呈轻中度均匀强化,肿瘤周围多有明显强化的肿大淋巴结;而GIST具备恶性肿瘤的特征,如血供相对丰富,体积较大,易出现坏死和囊变等。CT征象中的囊变和Sa对GIST与GIS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女,28岁,主因\"月经不规则2月余\"入院。实验室检查示泌乳素升高。颅脑MRI:平扫示蝶窦右份内可见一类椭圆形异常信号结节,约1.5cm×1.4cm×1.3cm,边界光滑,呈等T1等T2信号(图1A、1B),且病灶内信号均匀,动态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图1C);另可见垂体中央一类圆形结节,约0.4cm×0.2cm,边界较清,平扫呈等T1稍长T2信号,动态增 相似文献
6.
椎管内神经鞘瘤及神经鞘膜瘤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原发脊柱肿瘤中 ,神经鞘瘤几乎占 1/3,临床医师早期难以明确诊断。我院 1986— 1998年收治 12例 ,其中恶性神经鞘瘤 2例 ,椎管内多发神经鞘瘤 2例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2例患者 ,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2 7~ 79岁 ,平均 5 3岁。肿瘤发生部位 ,颈椎管 2例 ,胸椎管 4例 ,腰椎管 9例 ,病程 1个月~ 15年。临床表现 局部疼痛 9例 ,肢体麻木 ,放射痛 12例 ,局限性叩击痛 12例。腰段者可出现剧烈疼痛 ,如刀割或烧灼样 ,卧床休息时亦不缓解 ,疼痛呈进行性加重。肢体无力 ,行走不稳 8例 ,部分瘫痪及全瘫 3例 ,大小便功能障碍 4例。颈胸椎段患… 相似文献
7.
8.
9.
<正>患者女,29岁,因\"发现左下腹包块6个月\"入院。查体:左下腹可触及约5 cm×10 cm包块,质硬,活动度可,局部无压痛;肛门指诊胸膝位进指6 cm,未触及肿物,退指后未见指套染血、带脓。CT:盆腔及右侧盆底可见不规则团块样稍低密度肿块影(图1A),约6.5 cm×11.0 cm,边界不清,CT值21~25 HU。MRI:平扫示子宫及阴道后方、直肠右前方团块状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图1B),其内可见条束状、结节状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女,42岁,因\"头晕、头痛1天\"入院,既往有干燥综合征病史4年余。查体:神清,无明显脱发,牙齿片状脱落,舌干裂,舌苔消失,皮肤遇光变红。CT:平扫示前纵隔肿块,边缘光整,最大截面约8.1cm×4.5cm,其内密度不均,可见点状钙化及大小不等低密度区,CT值40~76HU(图1A),增强扫描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根据2013版肝脏影像报告与数据管理系统[LI-RADS(v2013)]诊断肝细胞癌(HCC)发病高风险人群肝脏病灶的一致性。方法由2名医师(医师1、2)独立双盲阅读813例有HCC发病风险患者的1115个病灶的CT/MRI资料,分别采用LI-RADS(v2013)、LI-RADS(v2012,第1版)[即LI-RADS(v1.0)]进行诊断。分析医师间根据LI-RADS(v2013)评估病灶直径、主要影像学征象及分级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根据LI-RADS(v2013)与LI-RADS(v1.0)进行诊断的结果差异。结果医师1、2评估病灶直径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98;评价动脉期高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低强化及包膜的Kappa系数分别为0.87、0.86、0.72;LI-RADS(v2013)分级诊断观察者内Kappa系数为0.85。2名医师协商后的最终分级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的Kappa系数为0.85;诊断阳性(LR3~5级)病灶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100%(757/757)、80.17%(287/358)、91.43%(757/828)及100%(287/287)。根据LI-RADS(v2013)、LI-RADS(v1.0)诊断阳性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医师间评价LI-RADS(v2013)主要影像学征象及分级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2.
大动脉炎(TA)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大血管炎症,分为活动期及非活动期。准确区分TA活动期与非活动期,从而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对改善预后及远期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TA、尤其鉴别活动期改变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对影像学评估活动期TA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从而提高其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术后病理证实为FNH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男4例,女13例,年龄23 ~ 52岁,平均34.8岁.无明显临床症状或轻微腹胀.单病灶15例,多发病灶2例;多位于肝包膜下,直径小于5 cm,形态不规则,边缘分叶多见,边界清晰.MSCT及MRI检查,13例病灶密度或信号欠均匀,增强动脉期呈快速明显强化,中央星状纤维瘢痕无强化,而于延迟期明显强化.4例病灶无明显中央纤维瘢痕,而明显均匀强化.10例病灶在DWI上呈稍高信号,其内中央纤维瘢痕为低信号;17例病灶均无明显包膜或假包膜结构.结论 FNH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多数无明显症状,CT和MRI检查呈星状纤维瘢痕延迟性强化是其特征性影像表现,可为临床正确诊断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临床或肝穿刺活检证实的HSO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41例患者接受CT检查,平扫显示20例肝脏增大,7例肝左叶及尾状叶增大,21例肝实质密度不均匀性减低,36例出现不同程度腹腔积液、2例胸腔积液;增强扫描31例肝实质不均匀强化,21例呈“地图状”强化,9例斑片状不均匀强化,1例轻微小片强化;门静脉期均表现为斑片状、“地图状”强化,延迟期强化范围进一步扩大;均未见胆管扩张及肝内外侧支血管形成。12例接受MRI检查,平扫均表现为肝内信号欠均匀,10例肝脏增大,5例下腔静脉肝后段受压变细,胆囊形态均正常;增强后肝实质强化不均,表现为片状强化减低区及异常强化灶,呈“地图状”。结论HSOS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6.
髂腰肌由髂肌和腰大肌构成,是髋关节屈曲的主要肌肉,对维持髋关节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髂腰肌疾病是引起髋关节不稳定和腹股沟疼痛的重要原因,而诊断具有一定挑战性。CT可用于初步评估髂腰肌病变,观察其位置和范围,确定主要来源;MRI对于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关系具有明显优势。本文就影像学诊断髂腰肌疾病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患者男,59岁,2年前偶然发现会阴部肿块,无明显红肿、疼痛等症状。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CT:平扫示左侧阴茎根部软组织增厚,可见类梭形等密度影;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MRI:平扫示阴茎海绵体左侧根部可见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图1A、1B),界限清楚;DWI(b=1 000 s/mm2)示病灶扩散受限(图1C)。影像学诊断:左侧阴茎根部占位病变。行左侧阴茎根部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肿瘤细胞为上皮组织来源,核大、深染,异型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为ESS的11例患者的CT、MRI资料。11例中,5例接受CT检查,6例接受MR检查,均包括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理结果为低级别ESS 9例,未分化肉瘤2例。11例病灶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宫腔内7例、肌壁间4例,其中类圆形肿块8例、不规则形肿块3例,病灶最大径(9.18±1.36)cm,肿块边界清晰4例、边界不清7例;病灶CT、MRI表现以实性为主4例、呈囊实性6例、以囊性为主1例。CT平扫示5例病灶实性部分密度均近似于或低于子宫肌层,其中4例病灶密度不均,1例密度均匀。MRI平扫示6例病灶ADC图信号均减低,其中5例呈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或稍高信号且DWI呈明显高信号,另1例(以囊性为主)呈T1WI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且DWI呈中心高信号。10例增强扫描表现为渐进性、持续性强化,1例以囊性为主的病灶未见强化。8例肿块内可见囊变、坏死,6例肿瘤浸润、破坏子宫深肌层。11例中,伴子宫腺肌症2例、子宫肌瘤5例,合并少量盆腔积液5例、宫腔内积血1例、输卵管积液2例。结论 ESS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可为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30岁,因间断头痛5天就诊;既往体健。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平扫头颅CT见左侧鞍旁约21.5 mm×23.9 mm类圆形高密度结节影(图1A)。头颅MRI示左侧颞叶内侧约24 mm×24 mm×25 mm团块状短T1(图1B)短T2信号,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图像呈低信号,扩散加权成像(b=1000 s/mm 2)呈低信号,邻近颞叶受压,可见斑片状长T2信号;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图1C),邻近脑膜呈条状强化;诊断:左侧颞叶内侧占位性病变,考虑钙化型脑膜瘤?行左额颞叶开颅颅底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左额叶皮层表面黑色物质沉积,左侧鞍旁及脚间窝病变色黑、质软,血供中等,包膜完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