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分析2010年3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866例IgA肾病(IgA nephropathy, IgAN)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伴肾小动脉硬化病变的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及肾脏预后, 并初步探讨补体异常活化是否参与IgAN肾小动脉硬化病变的损伤。根据肾组织病理有无肾小动脉硬化病变分为肾小动脉硬化病变组和无肾小动脉硬化病变组, 比较两组间临床病理表现及预后。结果显示, 与无肾小动脉硬化病变组(n=236)相比, 肾小动脉硬化病变组(n=630)IgAN患者具有较高比例的高血压病史及恶性高血压病史, 较高水平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24 h尿蛋白量及血尿酸, 较低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较严重的牛津分型MEST-C病变(均P < 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肾小动脉硬化病变是IgAN进展至主要终点事件(终末期肾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30%或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HR=6.437, 95%CI 2.013~20.585, P=0.002)。肾组织病理显示肾小动脉硬化病变组(n=98)IgAN患者的肾小动脉壁补体C3c沉积强度高于无肾...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豫北地区及海南两地近12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疾病谱的构成演变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分别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临床及肾活检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3985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年份分为2008年至2011年、2012年至2015年、2016年至2019年三组,进而分析病理类型疾病谱的变化趋势。结果豫北地区3825例中,男女比为1.22∶1;以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最为常见,占比为40.1%,发病率近年来呈降低趋势,2008年至2017年,MN发病率由1.74%上升至56.53%,然而发病率近年来呈降低趋势,自2017年至2019年,由56.53%降低至51.02%,但仍是原发性肾脏疾病中最主要的病理类型;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位居第二,占比约26.0%。海南地区160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中,男女比约1.25∶1,男性多于女性,IgAN占首位(36.3%),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次之(17.5%)。两地区发病高峰人群均在19~40岁,表明好发于青年人群,患病年龄分别为(39.5±16.9)岁及(33.8±12.1)岁;两地区的MN患者在中年组多发,微小病变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N三者多见于青年组患者。豫北地区三组时间段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间的对比,除膜增性肾小球肾炎外其他病理类型的对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海南地区三组时间段中微小病变性肾病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地区肾活检患者均以肾病综合征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隐匿性肾小球肾炎为最少见的临床表现。肾炎综合征以IgAN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肾病综合征以MN最为常见。结论豫北地区以MN最为常见,该病的构成比呈现连年增加趋势,但在2017年以后有下降趋势;IgAN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构成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微小病变性肾病在2013年后构成比呈现下降趋势;其他病理类型基本不变。海南地区以IgAN最为常见,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N次之。IgAN、MN、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呈现上升趋势,微小病变性肾病呈下降趋势。豫北地区MN的发病占比及上升趋势明显高于海南地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IgA肾病(IgAN)患者尿Ⅳ型胶原(Col-Ⅳ)浓度及其与肾组织Col-Ⅳ表达和肾脏病理之间的关系,以期寻找一种能反映IgAN肾损害的非创伤性临床检测指标.方法:ELISA法测定IgAN患者血、尿Col-Ⅳ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Col-Ⅳ表达;应用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肾小球基质基底膜面密度、小球细胞个数及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进行半定量分析,观察尿Col-Ⅳ浓度与IgAN患者肾组织Col-Ⅳ表达及肾病理损伤的关系.结果:IgAN患者尿Col-Ⅳ浓度、肾组织Col-Ⅳ表达较健康人明显增高,尤其是增生硬化和间质纤维化显著者更为明显;尿Col-Ⅳ浓度与肾组织Col-Ⅳ表达、肾小球基质基底膜面密度、小管间质损害显著正相关,且在轻度细胞外基质积聚和小管间质损害时,尿Col-Ⅳ浓度即增高;与小球内细胞个数呈负相关,而与肾小球系膜区、毛细血管襻区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C3沉积的量和沉积范围无关,与血Col-Ⅳ水平无显著相关.结论:IgAN患者尿Col-Ⅳ浓度明显增高,尿Col-Ⅳ水平可作为监测IgAN患者早期肾硬化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肾3号方对IgA肾病大鼠的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肾3号方对IgA肾病(IgAN)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以牛血清球蛋白(bovine gamma globulin,BGG)免疫Lewis大鼠建立IgA 肾病大鼠模型.设正常对照组、IgAN组、IgAN 肾3号方治疗组.IgAN 肾3号方治疗组于第4周末~第8周末每日灌服肾3号方水提取液.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免疫组化测IgA肾内沉积,进行尿红细胞、肾组织学检测.结果:与IgAN组比较,IgAN 肾3号方治疗组8周末无明显血尿(P<0.01),肾小球系膜增生程度减轻,免疫组化IgA在肾小球沉积明显减轻(P<0.01),免疫组化TGF-β1 肾小球阳性显著减轻(P<0.05),Western blot TGF-β1明显减少(P<0.05).结论:肾3号方能减轻IgAN鼠血尿,减轻肾组织病理损害,减轻肾小球IgA沉积和肾TGF-β1的表达和产生.  相似文献   

5.
来氟米特治疗IgA肾病的荟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指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或IgA沉积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病。IgAN是我同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约占肾活检病例的1/3,大约15%~40%的成年人和儿童IgAN患者将最终发展成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是嘧啶从头合成途径的选择性抑制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改良原有的免疫印迹检测尿蛋白组分方法。分析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尿白蛋白聚合现象,探讨其可能的病理生理和临床意义。方法:改良原有的尿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方法,利用改良法鉴定57例同步行肾活检诊断明确的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尿白蛋白多聚体(PAs)阳性率。结果:改良法不需要精确调整尿蛋白浓度及使用梯度凝胶电泳仪,可清晰显示PAs条带。具有肾病综合征(NS)的患者中尿PAs阳性率87.5%;无NS患者为56.1%,尿PAs阳性率与NS密切相关(P<0.05)。PAs阳性率以微小病变型肾小球肾炎(MCD)最高(91.7%),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次之(76.9%),IgA肾病(IgAN)最低(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改良了原有的免疫印迹检测尿蛋白组分方法。改良法较原有方法更加简便、易普及,适合国内学者研究及临床检测应用。尿PAs可能与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的某些病理生理过程有关,其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测,有助于评估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N)患儿组织蛋白酶S(CTSS)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02月~2019年05月收治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内科的25例IgAN患儿,收集IgAN患儿的肾组织活检样本,对比同期因外伤或肿瘤原因行单侧部分肾切除患儿的肾脏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手段检测CTSS在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收集IgAN患儿血清标本,对比健康体检儿童的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CTSS在血液中表达水平。结果:IgAN患儿肾小球系膜区以及小管上皮细胞高表达CTSS,IgAN患儿外周血清中CTSS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IgAN组(764.4±20.53) pg/ml,对照组(565.1±14.76) pg/ml,P 0.05];且血清CTSS水平与患儿24 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尿红细胞数均具有正相关性(P 0.05)。结论:IgAN患儿CTSS水平升高,其变化与肾脏受累的程度相关。提示CTSS可能与儿童IgAN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 IgAN)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内科行肾穿刺活检诊断为原发性IgAN的患者。根据血尿酸值将患者分为高尿酸组和正常尿酸组,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病理特征,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与高尿酸血症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64例IgAN患者,其中男77例,女87例;年龄(35.54±12.85)岁;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61.0%(100/164)。与正常血尿酸组比,高血尿酸组的血尿素氮、血肌酐、总胆固醇、24 h尿蛋白定量、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水平高;高血压患者比例高;牛津分型血管内皮细胞增生(E)、肾小管萎缩或肾间质纤维化(T)病理损伤更重;Lee氏分级Ⅲ级及以上、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3期及以上和尿隐血除(+++)外构成比均高,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ion of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结果显示,BMI是IgAN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1,95%CI 1.033~1.261,P=0.009),且在肾小管萎缩或肾间质纤维化中,以T0为参照,T1、T2均是IgAN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T1:OR=2.823,95%CI 1.119~7.121,P=0.028;T2:OR=6.134,95%CI 1.111~33.864,P=0.037)。结论 IgAN患者常伴高尿酸血症,血肌酐升高及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更明显,肾脏病理慢性变化更重;且肾小管萎缩或肾间质纤维化及BMI是IgAN患者并高血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可能在IgAN疾病临床及病理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控制血尿酸水平,可能进一步改善IgAN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正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1]),其中约75%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明MN尤其是IMN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Sangeetha等~([2])回顾性分析美国亚利桑那州2004年~2014年肾活检结果,发现MN占原发性肾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以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为特征的肾小球肾炎,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据报道,我国IgAN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比例为45.3%-58.2%[1,2],IgAN患者的5年肾脏存活率为85.1%,10年为77.1%[3]。目前IgAN的病因尚不清楚,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不同性别IgA肾病(IgAN)患者血尿酸水平相关因素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经肾穿刺活检且符合要求的原发性IgAN患者,采集患者肾穿刺活检前1周内的临床指标,病理指标按照IgAN牛津分型更新版评价,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尿酸水平相关临床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血尿酸水平和病理指标的偏相关系数。结果:共纳入IgAN患者348例,其中男197例(56.61%)。女性年龄大于男性,男性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尿酸、血清白蛋白、尿素氮、肌酐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性别的病理指标分布无差异。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水平与性别、年龄、BMI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相关,其中女性血尿酸与年龄和e GFR相关,男性血尿酸与年龄、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和e GFR相关,进一步行病理指标与血尿酸的偏相关系数分析发现血尿酸与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性别、年龄和e GFR是IgAN患者血尿酸水平的重要相关因素,与女性患者不同,男性患者血尿酸水平相关因素还有体重指数和血清白蛋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肾脏疾病的病理特征,探索其临床预测价值,明确肾活检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2008年—2017年行肾活检的178例T2DM患者的病理资料,深入分析比较非老年组(年龄60岁)135例,年龄17~59岁,平均(45.8±9.8)岁和老年组(≥60岁)43例,年龄60~73岁,平均(64.7±4.1)岁。糖尿病肾病(DN)亚组、非糖尿病肾病(NDRD)亚组和糖尿病肾病合并非糖尿病肾病(DN+NDRD)亚组的肾脏病理特点。结果(1)非老年组DN亚组63例(46.67%),NDRD亚组33例(24.44%),DN+NDRD亚组39例(28.89%);老年组DN亚组17例(39.53%),NDRD亚组13例(30.23%),DN+NDRD亚组13例(30.23%)。(2)非老年组患者合并DN102例(75.56%);老年组合并DN30例(69.76%)。两个年龄组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非老年组合并NDRD72例(53.33%);老年组合并NDRD26例(60.47%)。两个年龄组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T2DM患者合并NDRD,遍及所有肾病类型。非老年组患者以IgA肾病(IgAN)(36.11%)为主,老年组患者则以膜性肾病(MN)(42.31%)为主。统计学分析发现,IgAN在两个年龄组患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MN则在老年组中发病率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5)狼疮肾炎(LN)、乙肝相关性肾小球肾炎(HBV-GN)、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等较多出现在非老年组。(6)微小病变(MCD)、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轻微病变等在两个年龄组发病率无差异(P0.05)。结论只有肾脏病理学才能确诊不同年龄T2DM患者合并肾脏疾病的类型,指导今后临床实践中要扩大肾活检范围,提高肾活检率,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正>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 MN)是一种肾小球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80%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可归属中医水肿、肾水等范畴。MN在我国发病率逐年攀升,占住院患者肾活检的32.98%[1],75%的MN发病机制不明,称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本期肾海探骊论坛特邀国内肾病领域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陈以平、谢院生、刘宝利、  相似文献   

14.
IgA肾病(IgAnephropathy,IgAN)是以肾小球系膜区[gA或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积为特征的免疫性肾小球肾炎,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部分IgAN持续进展,大约10%-20%的IgAN患者在’肾活检病理诊断后10年内进入终末期肾病,因此,寻找促进IgAN进展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是影响IgAN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伴有高尿酸血症的IgAN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性为血尿酸水平正常者的2.4倍。确定高尿酸血症与IgAN的关系及降低血尿酸水平是否有益于IgAN的预后,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1],临床主要表现为水肿及大量蛋白尿,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原因。Sangeetha等[2]回顾性分析美国亚利桑那州2004年~2014年肾活检结果,发现MN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20.28%,在导致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因中居第二位;来自北  相似文献   

16.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 (angiopoietin-like 3 protein,ANGPTL3)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肾组织中表达分布及其参与蛋白尿发生的机制。方法 ANGPTL3分别与足细胞核标记抗原(WT1)、基底膜标记抗原类肝素硫酸蛋白多糖perlecan进行双标记法免疫荧光染色。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ANGPTL3和perlecan在不同病理类型的69例PNS及血尿患儿,包括微小病变(MCD)31例、膜性肾病(MN)6例、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FSGS)6例、IgA肾病16例、薄基底膜肾病(TBMN)10例以及2例正常对照肾组织中表达,并以IMS彩色图像分析系统量化为免疫组化指数。在MCD病例中将尿蛋白肌酐比值分别与肾组织中ANGPTL3和perlecan肾小球内染色强度及电镜下平均足突宽度(FWP)进行相关分析。对不同病理诊断时间(发病至肾穿刺)分组患儿肾小球ANGPTL3和perlecan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 (1)ANGPTL3在正常肾组织呈现微弱的沉积,而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病综合征患儿的肾组织的肾小球和肾小管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达。肾小球内ANGPTL3表达量在MCD(7.49±1.96)、MN(6.27±0.98)中显著高于正常对照(0.02±0.001)、TBMN(0.02±0.001)及FSGS(3.14±0.49)(均P < 0.05)。在IgA肾病(系膜增生型)中,蛋白尿组肾小球中ANGPTL3表达量显著高于单纯血尿组(1.90±0.81比0.03±0.01, P < 0.05)。(2) 在MCD肾组织中,WT1及perlecan荧光双标记染色显示, ANGPTL3在足细胞胞浆及沿肾小球血管袢表达。(3) ANGPTL3在肾小球表达量分别与尿蛋白肌酐比值及电镜下平均足突宽度正相关(r为0.86、0.84,P均<0.05),并与perlecan在肾小球内表达量负相关(r为-0.83,P < 0.05)。(4)不同发病年限的MCD患儿肾组织中肾小球ANGPTL3及perlecan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及不同足突融合程度的肾组织中存在ANGPTL3的表达差异。在MCD中,ANGPTL3主要在足细胞胞浆表达,肾小球中ANGPTL3的表达与蛋白尿程度及足细胞融合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在糖尿病肾脏病中的相关关系及肾小球滤过率和尿白蛋白对其相关性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314例,同时检测患者的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血肌酐,计算肾小球滤过率,并按肾小球滤过率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进行分组,分析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相关关系;绘制ROC曲线,判断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分别在30 mg和300 mg时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界点。结果:314例患者总体及按照肾小球滤过率分组后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间均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 87、0. 93、0. 99、0. 85、0. 95、0. 90;P 0. 001。按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分组后相关系数分别为0. 57,0. 68,0. 78; P 0. 001。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3. 40 mg/mmol·cr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33. 34 mg/mmol·cr可作为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30 mg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300 mg的最佳诊断值。结论: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经校正后与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二者可经过公式进行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对膜性肾病(MN)大鼠VEGF、PLA2R、podocin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沙利度胺组和来氟米特组各12只,应用自备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制备MN大鼠模型。沙利度胺组给予沙利度胺溶液(100 mg/kg)灌胃,来氟米特组给予来氟米特(5 mg/kg)灌胃。治疗4周后,测定血肌酐、尿素氮、尿微量蛋白、IL-1β、IL-6和TNF-α水平;取对数生长期大鼠肾足细胞加入含有10%对应大鼠血清的培养液培养,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 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各组细胞VEGF、PLA2R、podocin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尿微量白蛋白、尿素氮、肌酐、IL-1β、IL-6、TNF-α、VEGF、PLA2R水平升高(P 0.05),肾足细胞存活率和podocin表达下降(P 0.05);与模型组相比,沙利度胺组和来氟米特组大鼠的尿微量白蛋白、尿素氮、肌酐、IL-1β、IL-6、TNF-α、VEGF、PLA2R水平降低(P 0.05),肾足细胞存活率和podocin表达增加(P 0.05)。结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抑制肾足细胞VEGF、PLA2R的表达,上调podocin的表达,改善MN大鼠的肾组织结构和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9.
我国IgA肾病(IgAN)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58.2%[1],但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用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黑色素瘤黏附分子( CD 146,Mel-CAM,MUC18,A32,S - Endo-I)在IgAN患者肾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IgA沉积的关系及分布特点,以期在分子免疫病理水平对IgA肾病发病机制进行探讨,为临床诊治IgAN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抗足细胞抗体在原发性膜性肾病(M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制备人肾组织冰冻切片36张,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2张),分别滴加原发性MN患者血清、IgA肾病患者血清原液以及生理盐水(血清为原液,未稀释),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变化.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21只,随机分为D、E、F3组(每组7只),分别注射MN患者血清、IgA肾病患者血清以及生理盐水,第2、4、6、8周观察各组白兔24 h尿蛋白量、血清白蛋白、血肌酐.第8周末处死动物,通过光镜、电镜、免疫荧光观察兔的肾脏病理变化.结果 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组IgG呈细颗粒状沿肾小球足细胞沉积,其余两组均阴性.与E组和F组相比,D组白兔注射膜性肾病血清后,24h尿蛋白量显著增高(P<0.01),血清白蛋白显著降低(P<0.O1);第8周免疫荧光结果显示IgG呈细颗粒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沉积;光镜显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电镜显示足突融合,上皮下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E组和F组未见明显病变.结论 原发性MN患者血液中存在抗足细胞抗体,是原发性MN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