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高危因素及其预防策略。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NICU住院新生儿中病原体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检出MDRO的新生儿为MDRO组(25例),检出非MDRO的新生儿为非MDRO组(45例),回顾性分析MDRO构成比、菌种、检出部位及耐药情况,并分析两组新生儿的疾病及转归,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DRO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714份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细菌70株,其中MDRO 25株(35.7%)。MDRO中革兰阳性球菌15株(60.0%),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株(4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12.0%);革兰阴性杆菌10株(40.0%),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6株(24.0%)。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新生儿的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16(64.0%)vs.17(37.7%):χ^(2)=4.435、P=0.035]、联合使用2种以上抗菌药物[10(40.0%)vs.8(17.7%):χ^(2)=4.155、P=0.042]、肠外营养时间超过2周[15(60.0%)vs.15(33.3%):χ^(2)=4.667、P=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绒毛膜羊膜炎为NICU新生儿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99、95%CI:1.007~8.350、χ^(2)=3.889、P=0.049)。MDRO组患儿主要感染疾病为新生儿败血症[6例(24.0%)]和新生儿肺炎[6例(24.0%)];非MDRO组患儿主要感染疾病为化脓性脑膜炎[2例(4.4%)]和新生儿肺炎[2例(4.4%)]。MDRO组患儿感染率高于非MDRO组[14(56.0%)vs.5(11.1%):χ^(2)=16.376、P<0.001],两组患儿住院转归[24(96.0%)vs.43(95.5%):χ^(2)=0.000、P=1.000]、住院时间[21.0(7.5,37.0)d vs.8.0(4.0,35.5)d:Z=-1.793、P=0.073]以及住院费用[3.588(1.0395,8.7050)万元vs.1.3713(0.7287,7.6127)万元:Z=-1.189、P=0.23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ICU患儿MDRO感染率较非MDRO高,绒毛膜羊膜炎为NICU新生儿MDRO感染独立危险因素。应从积极处理母亲羊膜炎、围产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加强感染控制等方面进行NICU新生儿MDRO感染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非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来源及分布,为制定精准化MDRO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802例自非ICU科室MDRO感染者体内分离出的1116株MDRO菌株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来源将MDRO分为院外感染(外院转入、社区获得)和院内感染(本院转入、科室获得)两大类型共4个组别进行分析。结果:本院非ICU科室感染的MDRO以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CRE)(384/1116、34.41%)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331/1116、29.66%)为主;不同科室MDRO感染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687、P<0.001),4种常见MDRO感染最多的科室为老年医学科(147/1116、13.17%)、神经外科(112/1116、10.04%)和康复医学科(95/1116、8.51%)。CRE、MRSA、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检出率分别为10.69%(704/6584)、43.83%(554/1264)、33.72%(376/1115)和27.11%(475/1752),均显著低于全院科室CRE、MRSA、CRAB、CRPA的平均检出率[25.35%(3474/13704)、51.48%(1093/2123)、79.15%(4704/5943)和46.99%(2051/43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4.309、15.583、960.632、203.726,P均<0.001);非ICU科室间以上4种MDRO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0.766、97.642、75.078和69.515,P均<0.001)。MDRO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540/1116、48.39%)、手术部位(132/1116、11.83%)和泌尿道(123/1116、11.02%)。院外感染者共641例(57.44%),包括外院转入(373/1116、33.42%)和社区获得(268/1116、24.01%);院内感染者475例(42.56%),包括本院转入(52/1116、4.66%)和科室获得(423/1116、37.90%)。结论:本院非ICU科室MDRO感染近2/3来源于院外输入和院内转入,需重视感染控制基本措施落实并通过信息系统早期识别,且各科室间MDRO感染来源及分布不同,应根据其特点制定针对性措施,实现精准化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碳青霉烯类药物暴露对鲍曼不动杆菌(AB)感染多重耐药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120例院内感染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情况分为两组,即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组(59例)和非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AB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检出率,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检出率和耐药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B感染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组患者AB感染率、MDRAB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9.66% vs. 19.67%,χ2AB = 43.184、P < 0.001;71.19% vs. 3.28%,χ2MDRAB = 59.558、P < 0.001)。检出CRAB共92株,其中2017年至2018年CRAB检出率较2016年至2017年增长87.50%。92株CRAB对头孢类、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磷霉素等均有不同程度耐药,仅对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敏感。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组病死率显著高于非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37% vs. 9.84%,χ2 = 16.572、P < 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AB感染者预后不良与入住ICU时间(χ2 = 8.563、P = 0.003)、机械通气(χ2 =10.898、P = 0.001)、留置尿管(χ2 =12.725、P < 0.001)、留置中心静脉置管(χ2 = 6.306、P = 0.012)、头孢类药物使用(χ2 = 25.095、P < 0.001)、碳青霉烯类药物暴露(χ2 = 33.005、P < 0.001)以及联合抗菌药物应用(χ2 = 8.241、P = 0.004)均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分析显示:碳青霉烯类药物暴露与AB感染者预后独立相关(OR = 10.687、95%CI:0.025~0.937、P < 0.001)。 结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可增加AB感染机率,导致多重耐药,为AB感染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为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57例多瓣膜I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单瓣膜IE的临床表现、基础心脏疾病、病原微生物、治疗和转归等进行比较。结果入组的57例多瓣膜IE患者占IE总例数的13.4%。其中男性49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为(46±15)岁。发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为14周;发热[100%(57/57)]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次为心脏杂音[91.2%(52/57)];并发症主要为心力衰竭[66.7%(38/57)]和脏器栓塞[33.3%(19/57)]。伴有基础疾病者35例(61.4%),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最为常见[65.7%(23/35)]。多瓣膜IE患者多为二尖瓣联合主动脉瓣受累[66.7%(38/57)],发现赘生物者56例(98.2%)。血培养和(或)瓣膜赘生物培养阳性者44例(77.2%)。入组患者所分离病原菌多为草绿色链球菌(27/44、61.4%)。入组57例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治疗,52例(91.2%)行联合手术治疗,住院期间死亡患者3例(5.3%)。与单瓣膜IE患者相比,男性(86.0%vs.64.9%)更为常见(χ^(2)=9.946、P=0.002),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比例(66.7%vs.50.9%)更高(χ^(2)=4.870、P=0.027),出现瓣膜穿孔(35.1%vs.17.9%:χ^(2)=8.924、P=0.003)和瓣周脓肿(17.5%vs.7.4%:χ^(2)=6.132、P=0.013)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住院病死率(5.3%vs.4.8%)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结论多瓣膜IE为IE中特殊的患者群体,出现瓣膜穿孔、瓣周脓肿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更为常见,通常更需要积极和复杂的手术干预,但并不增加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推测与患者及时接受手术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浸润深度对接受左侧开胸手术的pT1期胸中段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符合入组条件的食管胸中段癌术后pT1N0M0期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首先分析全组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并比较pT1a期和pT1b期患者预后、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差异,同时分析不同浸润深度对患者预后及治疗失败的影响。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95.0%、87.8%、82.0%和91.4%、84.2%、77.0%。pT1a和pT1b期患者1、3、5年OS(χ^(2)=7.500,P=0.006)和DFS(χ^(2)=7.354,P=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分期和病理类型为患者OS和DFS的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P<0.05)。pT1a期肿瘤各不同浸润深度的OS(χ^(2)=0.734,P=0.693)和DFS(χ^(2)=0.7690,P=0.68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T1b期肿瘤各不同浸润深度的1、3、5年OS(χ^(2)=15.368,P<0.001)和DFS(χ^(2)=27.47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T1b期的复发率(23.8%)显著高于pT1a期(5.3%)患者(χ^(2)=5.274,P=0.022);前者的远处转移率(10.9%)亦显著性高于后者(0)(χ^(2)=4.494,P=0.034)。pT1b期患者不同浸润深度之间的局部区域复发率(χ^(2)=17.051,P<0.001)和远处转移率(χ^(2)=15.46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影响pT1b期患者治疗后失败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为影响其出现局部区域复发的独立性因素(P<0.001);病理类型(P=0.003)和浸润深度(P=0.027)为影响其出现远处转移的独立性因素。结论pT1a期和pT1b期患者的预后及治疗后失败模式不尽相同,且pT1b期患者的不同浸润深度与患者的预后及其治疗后失败模式显著相关,浸润深度为影响pT1b期患者治疗后失败的独立性影响因素,建议临床医师应该重视pT1b期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此结论需要大宗病例前瞻性研究结果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女性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LE)的危险因素,构建女性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初步分析与LE相关的因素,再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LE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绘制校准曲线评价模型预测结局概率与实际概率的一致程度,以C-index表示。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对LE的预测能力。结果:48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纳入研究,术后LE发生率为16.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LE与体重指数(BMI)(t=-3.716,P<0.001)、糖尿病(χ^(2)=36.784,P<0.001)、高血压病(χ^(2)=4.525,P=0.033),肿瘤TNM分期(χ^(2)=3.955,P=0.047)、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χ^(2)=7.011,P=0.030),新辅助化疗(χ^(2)=4.025,P=0.045),腋窝淋巴结清除(χ^(2)=5.197,P=0.023),放疗(χ^(2)=8.068,P=0.005)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BMI(OR=1.182,95%CI:1.083~1.291,P<0.001),糖尿病(OR=5.126,95%CI:2.924~8.989,P<0.001),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OR=0.242,95%CI:0.083~0.701,P=0.009),新辅助化疗(OR=2.181,95%CI:1.101~4.319,P=0.025),行腋窝淋巴结清除(OR=1.996,95%CI:1.156~3.447,P=0.013),放疗(OR=1.986,95%CI:1.109~3.556,P=0.021)是L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总分220分,通过校准曲线可见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有较好的一致性,C-index值为0.775(95%CI:0.716~0.833),所绘制的ROC曲线显示其曲线下面积为0.775,提示该列线图预测模型对LE有较强的预测能力。结论:BMI、糖尿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新辅助化疗、腋窝淋巴结清除、放疗是L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6项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直观地预测术后出现LE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开发一款用于指导临床准确评估儿童腺病毒肺炎严重程度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临床观察法,纳入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诊断为腺病毒肺炎患儿共128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儿童腺病毒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的标准;住院期间参照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分为重症组(50例)和非重症组(78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是否早产、发热持续时间、体温峰值、有无基础疾病、血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乳酸、白细胞介素(IL)-6、乳酸脱氢酶(LDH)、降钙素原(PCT)、CD4^(+)T和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T、CD16^(+)CD56^(+)和CD19^(+)T淋巴细胞百分比、有无混合感染。采用LASSO回归法对危险因素进行降维处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β)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模型预测重症腺病毒肺炎(SAP)曲线下面积(AUC),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拟合优度,Calibration曲线和Decision曲线评估模型的一致性和获益性。结果与非重症组比较,重症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延长[5.2(3.0,8.5)dvs.2.9(1.0,5.0)d:Z=8.326、P<0.001]、IL-6[45.6(35.4,56.9)pg/mlvs.30.2(25.2,38.6)pg/ml:Z=15.326,P<0.001]和LDH水平[452.6(385.6,523.4)U/Lvs.365.9(302.1,445.2)U/L:Z=9.625、P<0.001]升高、CD4^(+)T[31.2(27.8,34.2)%vs.35.5(33.2,38.9)%:Z=7.526,P<0.001]和CD4^(+)/CD8^(+)T水平[1.2(1.0,1.4)vs.1.4(1.1,1.6):Z=5.230、P=0.004]下降、混合感染率增多[46.0%(23/50)vs.19.2%(15/78):χ^(2)=10.460、P=0.001]。LASSO回归共筛选出4个具有非零系数特征的变量,即发热持续时间、IL-6浓度、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混合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热持续时间(OR=3.125、95%CI:2.565~3.896、P<0.001)、IL-6浓度(OR=2.012,95%CI:1.428~2.639、P<0.001)、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OR=0.369、95%CI:0.124~0.678、P=0.009)和混合感染(OR=1.457、95%CI:1.124~1.895,P=0.001)均为SAP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总分160分,ROC显示列线图预测SAP的AUC值为0.852(95%CI:0.779~0.901,P<0.001)。Hosmer-Lemeshow检验值为0.786,提示模型拟合优度较高。Calibration曲线和Decision曲线显示模型一致性和获益性尚可。结论影响儿童腺病毒肺炎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有发热持续时间、IL-6浓度、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混合感染,以此开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来评估SAP,操作简单、可视化效果强,有较高的效能和拟合优度,一致性和获益性尚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对重症监护病房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混合感染者诊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同时行肺泡灌洗液mNGS技术和传统病原检测的84例肺炎患者的基本资料、细菌培养以及mNGS检测结果、抗菌药物应用等。根据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和mNGS检测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定植菌组(25例)、单一感染组(29例)和混合感染组(30例)。炎性指标、辛普森菌群多样性指数(SDI)、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使用强度、费用和总药费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ANOVA检验分析;患者年龄分布、基础疾病、发热时间分布、不同临床疗效和治疗转归占比均采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入组的84例患者传统病原和mNGS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均为阳性,其中25例鲍曼不动杆菌定植和59例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男性44例、女性40例,年龄[65.4(62,68)]岁。mNGS检测中,30例[50.85%(30/59)]检出混合感染;传统病原检测中,3例[5.08%(3/59)]检出混合感染,显著低于mNGS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67、P<0.001)。mNGS检出混合感染居前3位的病原体分别为人疱疹病毒(7例)、肺炎链球菌(5例)和耶氏肺孢子虫(5例)。定植菌组、单一感染组和混合感染组患者SDI分别为(0.77±0.11)、(0.38±0.16)和(0.34±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5.411、P<0.001)。单一感染组与混合感染组患者白细胞计数(t=2.211、P=0.031)、中性粒细胞比率(t=2.068、P=0.043)、C-反应蛋白(t=2.024、P=0.048)、抗菌药物费用(t=2.279、P=0.026)、抗菌药物使用强度(t=2.161、P=0.035)、住院天数(t=2.664、P=0.010)、总药费(t=2.397、P=0.020)和体温降至正常时间(t=-2.178、P=0.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一感染组患者治疗显效率高于混合感染组(82.76%vs.56.67%,χ^(2)=4.735、P=0.047)。结论肺泡灌洗液mNGS技术在检测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混合感染方面优势明显,能够辅助临床优选抗菌药物,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成人EB病毒(EBV)感染导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和EBV相关噬血综合征(EBV-HLH)患者临床特征,探讨IM发展为EBV-HLH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17例EBV感染者,按照是否发生噬血分为IM组和EBV-HLH组,回顾性收集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特点,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IM进展为EBV-HLH的危险因素。结果EBV-HLH组患者中位发病年龄显著大于IM组[25(21,56)岁vs.21(18,25)岁,Z=-2.658、P=0.008],IM组患者较EBV-HLH组更易出现扁桃体炎[83.1%(167/201)vs.25.0%(4/16),χ^(2)=26.556、P<0.001];而EBV-HLH组患者较IM组热峰更高[40.3(39.8,40.9)℃vs.38.9(38.4,39.3)℃,Z=-5.723、P<0.001]、热程更长[30(18,44)d vs.7(4,12)d,Z=-5.469、P<0.001],且更常见肝肿大、腹泻、黄疸、肺炎、出血(χ^(2)=18.341、13.444、27.344、68.405、32.967,P均<0.001)、心力衰竭(Fisher’s确切概率法:P=0.005)等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IM组相比,EBV-HLH组患者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2.2(1.4,3.0)×10^(9)/L vs.11.2(7.7,14.4)×10^(9)/L,Z=-5.883、P<0.001]、血红蛋白[(87.8±17.1)g/L vs.(134.4±16.5)g/L,t=-10.806、P<0.001]、血小板[45.5(27.0,74.5)×10^(9)/L vs.165.0(133.0,205.5)×10^(9)/L,Z=-6.316、P<0.001]均显著降低;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58.2(13.9,108.3)μmol/L vs.12.3(9.1,16.7)μmol/L,Z=-4.119、P<0.001]、乳酸脱氢酶[3000.0(953.8,6665.8)U/L vs.1459.5(991.0,2023.6),Z=-3.206、P=0.001]显著升高,白蛋白[(26.9±4.6)g/L vs.(40.1±4.6)g/L,t=-11.054、P<0.001]显著下降;凝血功能提示D-二聚体[4.8(0.8,10.4)mg/L vs.1.0(0.7,1.7)mg/L,Z=-3.063、P=0.002]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0.9(0.7,2.9)g/L vs.2.7(2.2,3.1)g/L,Z=-3.395、P=0.001]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BV-HLH组患者较IM组患者C-反应蛋白[51.7(31.6,90.0)mg/L vs.17.2(7.1,23.0)mg/L,Z=-3.206、P<0.001]、铁蛋白[7835.0(2101.5,23481.5)ng/mL vs.563.3(213.9,1215.5)ng/ml,Z=-4.859、P=0.001]、甘油三酯[2.5(1.8,2.9)mmol/L vs.1.6(1.1,2.2)mmol/L,Z=-2.809、P=0.005]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BV-HLH组患者CD4^(+)T百分比[36.28(28.90,46.02)%vs.13.07(9.49,18.16)%,Z=-4.698、P<0.001]、B细胞百分比[6.50(1.36,9.74)%vs.1.89(1.06,4.05)%,Z=-2.217、P=0.027]较IM组升高,CD3^(+)T细胞百分比[80.14(70.17,87.59)%vs.91.71(89.02,94.40)%,Z=-3.750、P<0.001]、CD8^(+)T细胞百分比[35.60(23.58,50.98)%vs.72.98(65.02,80.00)%,Z=-4.938、P<0.001]以及所有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均较IM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发热天数(OR=1.171、95%CI:1.010~1.357、P=0.036)为影响IM发展为EBV-HL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BV感染引起的IM患者有持续发热表现、伴多系血细胞下降和器官功能损伤者,应完善噬血细胞综合征筛查,尽早予以治疗以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年龄-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率-肌酐(ABIC)评分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六合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191例,根据住院后90 d的临床转归分为生存组(129例)和死亡组(62例)。收集患者入院24 h内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血肌酐、尿素氮,分别进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肝功能评分(CP)、ABIC评分、血清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慢性肝功能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CLIF-C OF)评分。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不同评分模型对90 d预后的评估价值,应用Medcalc软件进行曲线下面积(AUC)两两比较;采用K-M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死亡组患者ABIC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10.6(8.3,12.6)vs.8.5(6.4,10.4),Z=-5.385、P<0.001]。年龄、CP、ABIC、CLIF-C OF评分均为影响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χ^(2)=6.337、P=0.012,χ^(2)=6.131、P=0.013,χ^(2)=14.531、P<0.001,χ^(2)=7.369、P=0.007)。ABIC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AUC显著高于MELD、ALBI评分(0.741 vs.0.658:Z=3.869、P<0.001,0.741 vs.0.647:Z=9.453、P<0.001),与CP、CLIF-C O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41 vs.0.727:Z=1.078、P=0.281,0.741 vs.0.716:Z=1.441、P=0.150)。进一步探讨不同ABIC水平HBV-ACLF患者的预后,结果显示高ABIC(≥9.9)患者90 d生存率为47.6%,显著低于低ABIC(<9.9)患者(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15、P<0.001)。结论ABIC评分可作为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ABIC评分大于9.9提示HBV-ACLF患者90 d的死亡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天津市天津医院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天津市天津医院出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受伤机制及治疗方法等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2150例,男736例,女1414例,不同年龄段患者男、女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63,P<0.001)。青年(18~44岁)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中年(45~64岁)、老年(≥65岁)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骨折类型以移位型为主(75.56%,1646/2150),移位率青年患者最低(55.17%,64/116),老年患者最高(81.91%,1159/1415)。三个年龄段患者的主要受伤机制均为摔倒[青年61.21%(71/116),中年80.29%(497/619),老年91.24%(1291/1415)]。不同年龄段患者治疗方式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057.11,P<0.001),中、青年患者无论骨折是否移位,主要治疗方式均为内固定术;中年无移位患者采用内固定术的比例(86.22%,169/196)高于移位患者(62.88%,266/423)(χ^2=34.93,P<0.001)。老年患者中无移位者多采用内固定术,移位者多采用半髋置换术。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年龄(中位年龄74岁)大于新鲜骨折患者(中位年龄70岁)(Z=-2.777,P=0.005)。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移位率(92.41%,73/79)高于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75.95%,1573/2071)(χ^2=11.48,P=0.001)。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多采用全髋置换术,新鲜骨折患者采用内固定术、半髋置换术、全髋置换术比例相差不大,内固定术最多。结论股骨颈骨折老年女性患者最多;移位患者多于无移位患者;青、中、老年患者受伤机制均为摔倒;中、青年患者多采用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患者主要采用关节置换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两种含铋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后复发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年3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根治后复发的95例患者应用随机信封法,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伴有萎缩性胃炎者分别为31例和28例。分别按照以莫西沙星为基础的含铋四联(胶体果胶铋200 mg、2次/d+雷贝拉唑10 mg、2次/d+阿莫西林1.0 g、2次/d+莫西沙星0.4 g、1次/d)和以甲硝唑为基础的含铋四联方案(胶体果胶铋200 mg、2次/d+雷贝拉唑10 mg、2次/d+阿莫西林1.0 g、2次/d+甲硝唑0.4 g、3次/d)均治疗2周。治疗结束4~8周,两组患者行13C尿素呼气试验。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伴有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根治率以及治疗后4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后复发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45例患者完成复发后治疗,37例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成功,意向性治疗分析(ITT)根治率和符合方案(PP)根治率分别为82.22%(37/45)和94.87%(37/39)。对照组50例患者完成复发后治疗,42例根除成功,ITT和PP根治率分别为82.22%(42/50)和87.5%(42/48)。两组患者ITT根治率(χ^(2)=0.783、P=0.800)和PP根治率(χ^(2)=1.551、P=0.2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4/45)和12%(6/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3、P=0.744)。研究组中伴有萎缩性胃炎患者再次治疗后ITT根治率(96.77%vs.75.85%)和PP根治率(96.77%vs.78.57%)显著优于对照组中伴有萎缩性胃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0、P=0.017,χ^(2)=4.662、P=0.03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药物依从性(服药率≥90%和<90%)、患者ITT根治率(91.57%vs.25.00%)和PP根治率(93.83%vs.27.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8.59、P<0.001,χ^(2)=8.139、P=0.004)。而不同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是否伴有萎缩性胃炎、是否伴有消化不良、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DOB值、根治药物等的患者ITT根治率和PP根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药物依从性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后复发根治疗效的影响因素(OR=0.035、95%CI:0.007~0.199、P<0.001)。结论以莫西沙星为基础的含铋四联疗法和以甲硝唑为基础的含铋四联疗法均可作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复发患者治疗方案;两种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药物依从性为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复发根治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胃空肠裤形吻合与BillrothⅡ(BⅡ)式吻合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5月我科122例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裤形吻合66例(裤形组),BⅡ式吻合56例(BⅡ组)。采用食物残留、胃炎、胆汁反流(residue,gastritis,bile,RGB)量表与洛杉矶分级标准对术后1、2年胃镜表现进行评估,采用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GIQLI)对2组患者术后1、2年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第1年裤形组胃镜下食物残留发生率明显低于BⅡ组(χ^(2)=13.000,P=0.000),胃炎发生率明显低于BⅡ组(χ^(2)=6.393,P=0.011),胆汁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BⅡ组(χ^(2)=7.709,P=0.005)。术后第2年裤形组胃镜下食物残留发生率明显低于BⅡ组(χ^(2)=10.095,P=0.001),胃炎发生率明显低于BⅡ组(χ^(2)=4.058,P=0.044),胆汁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BⅡ组(χ^(2)=12.374,P=0.000)。裤形组术后第1、2年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低于BⅡ组(χ^(2)=4.764,P=0.029;χ^(2)=9.872,P=0.002)。术后第1年裤形组自觉症状、心理情绪状况、社会活动、总分均明显高于BⅡ组[70.0(64.5,72.0)分vs.58.0(58.0,64.3)分,Z=-4.320,P=0.000;15(14,15)分vs.14(13,14)分,Z=-2.926,P=0.003;(10.5±1.3)分vs.(9.3±1.7)分,t=3.904,P=0.000;116.5(108.3,118.8)分vs.103.0(100.0,109.3)分,Z=-4.686,P=0.000]。术后第2年裤形组患者自觉症状、心理情绪状况、总分均明显高于BⅡ组[70.0(62.3,71.8)分vs.58.0(57.5,66.5)分,Z=-3.197,P=0.001;(15.5±2.5)分vs.(14.2±2.0)分,t=2.706,P=0.008;117.0(107.3,121.8)分vs.108.0(104.0,111.0)分,Z=-3.292,P=0.001],社会活动得分明显低于BⅡ组[12(11,12)分vs.14(12,14)分,Z=-4.271,P=0.000]。结论裤形吻合能有效改善远端胃癌术后胆汁反流的问题,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甲硝唑联合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宫腔配合抗菌药物对产褥感染产妇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产褥感染产妇12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静脉滴注青霉素和口服氨苄西林的常规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甲硝唑联合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宫腔。分别检测两组观察对象全血WBC计数和血清CRP与PCT水平。结果产后1 d两组产妇全血WBC计数、血清CRP和PC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产后3 d和5 d,观察组患者WBC计数分别为(9.39±1.79)×10^9/L和(6.93±1.23)×10^9/L,显著低于对照组[(12.05±2.33)×10^9/L和(9.93±1.9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3、P<0.001,t=10.05、P<0.001);观察组产妇血清CRP水平分别为(22.97±10.57)mg/L和(15.42±8.82)mg/L,显著低于对照组[(31.67±12.59)mg/L和(20.86±10.83)]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2、P<0.001,t=2.98、P=0.01);观察组产妇血清PCT水平分别为(2.87±1.47)μg/L和(0.81±0.50)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3.78±1.90)μg/L和(1.68±0.9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P=0.01,t=5.92、P<0.001)。观察组产妇治疗后整体有效率为98.33%(59/6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4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OR=0.35、95%CI:0.15~0.87、P<0.01)为影响产褥感染临床疗效的保护因素,而孕期阴道炎病史(OR=3.49、95%CI:1.12~1.89、P=0.01)和年龄(OR=1.12、95%CI:1.02~1.19、P=0.01)均为影响产褥感染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第2产程延长并非产褥感染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5、95%CI:1.01~5.11、P=0.08)。结论产妇发生产褥感染时,及时有效的抗感染干预措施是必需的,是影响产褥感染临床疗效的保护因素。采用甲硝唑联合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宫腔配合抗菌药物的治疗方式对已发生产褥感染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甲基转移酶样蛋白3(METTL3)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基因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4例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METTL3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分析其蛋白表达水平与EMT相关基因的关系, 以及与临床患者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04例食管鳞癌组织中METTL3高表达率为75%(78/104), 而癌旁组织中无METTL3高表达(0%, 0/104),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891, P<0.001)。食管鳞癌组织中METTL3高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肿瘤分期(χ2=4.313, P<0.05)、肿瘤分化程度(χ2=5.516, P<0.05)、神经浸润(χ2=7.234, P<0.05)显著相关, 且METTL3的表达水平与Twist转录因子(χ2=19.860, P<0.001), 波形蛋白(vimentin)(χ2=17.715, P<0.001), Snail蛋白(χ2=24.968, P<0.001), E-钙黏蛋白(E-cadherin)(χ2=10.617,...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LSR)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预测患者生存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89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明确诊断为胃癌,排除残胃癌及胃其他肿瘤;(2)术前未行新辅助治疗;(3)不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急性冠心病、肝硬化、慢性肾衰等;(4)行胃癌根治术,排除姑息治疗或开腹探查病例;(5)术后病理资料完全,随访信息完整;(6)死亡原因与胃癌相关。取患者入院时采血结果,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别对LSR、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最大直径、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酶取最佳截点。根据LSR截点分组,分析LSR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不同LSR组别进行总体生存率的比较。并将相关临床因素和LSR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结果LSR的ROC曲线最佳截点为1.43,LSR<1.43组682例,LSR≥1.43例209例。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长径、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酶的ROC曲线最佳截点分别为130.2 g/L、18.0%、4.75 cm、68.1 U/L、16.55 U/L、5.58μmol/L和135.8 U/L。LSR<1.43组与LSR≥1.43组患者比较,年龄(χ^2=4.412,P=0.036)、肿瘤浸润深度(χ^2=64.306,P<0.001)、组织学类型(χ^2=8.026,P=0.005)、碱性磷酸酶(χ^2=8.217,P=0.004)、谷氨酰转肽酶(χ^2=33.207,P<0.001)、总胆红素(χ^2=14.012,P<0.001)和乳酸脱氢酶(χ^2=63.630,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R<1.43组和LSR≥1.43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8%、31.3%、25.0%和64.9%、24.4%、1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0,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红蛋白水平、肿瘤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肿瘤长径、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LSR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HR=1.605,95%CI:1.332~1.936,P<0.001)、肿瘤浸润深度(HR=1.299,95%CI:1.168~1.445,P<0.001)、淋巴结转移率(HR=2.400,95%CI:1.873~3.076,P<0.001)、淋巴结转移(HR=1.263,95%CI:1.106~1.478,P=0.007)、肿瘤长径(HR=1.375,95%CI:1.134~1.669,P=0.001)和LSR(HR=1.427,95%CI:1.190~1.711,P<0.001)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SR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检测简单易行,是胃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因此,在术前综合治理阶段,应尽可能恢复和提高肝功能状态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RAS、BRAF基因突变及HER2基因扩增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KRAS、NRAS、BRAF基因突变及HER2基因扩增。结果 268例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率为53.4%,NRAS基因突变率为2.6%,BRAF基因突变率为3.0%,HER2基因扩增阳性率为6.7%。KRAS基因突变更容易发生在右半结肠癌和直肠癌,BRAF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右半结肠癌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824,P=0.004;P=0.044)。HER2基因扩增更容易出现在RAS、BRAF野生型的结直肠癌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22,95%CI:0.117~0.887,P=0.027)。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野生型比较,RAS基因突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3,P=0.013),而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38,P=0.164)。与野生型比较,BRAF基因突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均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90,P=0.004;χ^(2)=11.125,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RAF基因突变是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3.536,95%CI:1.305~9.583,P=0.013)。结论 BRAF基因突变是结直肠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主要耐药基因,并对耐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采用Carba NP试验对88株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进行耐药表型确证。采用PCR方法检测KPC、NDM、VIM、IMP以及OXA-48共5种主要的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并行测序验证。结果 88株临床分离菌对头孢唑林和氨苄西林耐药率均高达100.0%,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均90.0%;Carba NP实验阳性菌株76株(86.4%),其中弱阳性11株;29株检出NDM-1耐药基因,24株携带KPC-2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14株检出IMP-1型耐药基因,9株检出VIM-1型耐药基因,未检出OXA-48型耐药基因;4株联合产KPC和NDM基因肺炎克雷伯菌,2株联合产NDM和VIM基因阴沟肠杆菌。结论本地区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携带NDM-1和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癌中富含脯氨酸蛋白11(PRR1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膀胱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膀胱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PRR11表达水平,并应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PRR1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RR11主要定位在细胞质,在膀胱癌组织中高表达率为61.54%(32/52),低表达率为38.46%(20/52),癌旁正常组织中高表达率为32.69%(17/52),低表达率为67.31%(35/52),PRR11在膀胱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83,P<0.01)。PRR11表达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PRR11的高表达与膀胱癌患者的临床分期(χ^2=6.206,P<0.05)、病理分级(χ^2=5.398,P<0.05)明显相关,与年龄(χ^2=0.433,P>0.05)、性别(χ^2=0.612,P>0.05)、肿瘤大小(χ^2=0.599,P>0.05)、淋巴结转移(χ^2=2.359,P>0.05)无明显相关。结论PRR11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且与肿瘤分期和病理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联合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简称"PPH+切断术")对重度混合痔术后创缘水肿及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重度混合痔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PPH组(42例)和PPH+切断术组(43例),其中PPH组仅采用PPH治疗,PPH+切断术组在PPH治疗基础上配合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创缘水肿、肛门功能情况及术后症状复发情况。结果(1)2组患者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内痔分度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PH+切断术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PPH组[100%(43/43)比90.48%(38/42),χ^2=4.297,P=0.038]。(3)在治疗后第3和7天时PPH+切断术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PPH组(P<0.05);每组患者在治疗后第3和7天时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第7天时明显低于第3天(P<0.05)。(4)PPH组术后创缘水肿情况明显较PPH+切断术组严重(χ^2=20.237,P<0.001),且PPH组术后创缘水肿评分明显高于PPH+切断术组(t=13.514,P<0.001)。(5)治疗后,2组患者肛管静息压比治疗前降低(P<0.05)、肛管舒张压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且治疗后PPH+切断术组肛管静息压低于PPH组(P<0.05)、肛管舒张压高于PPH组(P<0.05)。(6)PPH+切断术组患者术后1年时症状总复发率明显低于PPH组[6.98%(3/43)比23.81%(10/42),χ^2=4.647,P=0.031]。结论PPH+切断术治疗可有效缓解重度混合痔患者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