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进行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病情反复活动,终至脊柱强直、畸形,功能严重受损。我科近6年来采用CT引导下骶髂关节注射治疗AS,能迅速控制疾病症状,使病情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PG)、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并观察AS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病情活动指标,探讨OPG与AS的关系及与AS骨代谢指标、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放射免疫法检测100例AS患者及1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血清OPG、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羧基端延长肽(CICP)、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及尿脱氧吡啶啉(DPD)水平。应用双能X线(DEXA)法检测健康对照组与AS患者腰椎、股骨颈、股骨粗隆骨密度,并评价AS患者的BATH功能指数(BASFI)、病情活动指数(BASDAI)、患者总体评价(PGA)、脊柱炎症、脊柱痛及枕墙距、指地距、颌柄距、胸廓活动度、脊柱活动度、Schober试验,对AS患者的血清OPG水平与其他骨代谢指标、骨密度、临床症状、体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S患者中骨质疏松者35人(35%),骨量减少者42人(42%),AS患者血清OPG、CTX及尿DPD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P0.001、P0.001),AS患者的腰椎、股骨颈、股骨粗隆骨密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1、P0.01),OPG水平与AS患者各部位的骨密度呈负相关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与其他临床指标及骨代谢指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AS患者比健康对照组更易出现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AS患者的骨吸收增强,血清OPG水平增高,其增高原因可能是机体对抗过度骨吸收的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SIJ)、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和外周关节,致残率高。髋关节受累是其致残的主要因素,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公认有效的措施,但AS本身病理特点决定了其手术的特殊性,故AS患者行THA治疗不同于一般THA手术。我院1992年1月~2003年3月,收治了16例AS患者,并行24髋THA手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结缔组织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关节、椎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据初步调查,我国AS的患病率约为0.3%,男女之比约为2~3∶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高峰发病年龄为20~30岁,4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 AS是一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病变特点是从骶髂关节开始,沿脊椎缓慢向上进展,或同时向下蔓延,累及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累及上肢关节少见。早期病理性标志为骶髂关节炎,脊柱受累晚期的典型表现为“竹节样改变”[2]。AS从初次出现慢性症状到确诊一般要经过5~10年。控制病情进展、降低致残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合理、及时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治疗骨科专家共识》制定专家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 史占军 吕厚山 许建中 严世贵 张 克 李子荣 杨庆铭 杨惠林 沈 彬 邱贵兴 周勇刚 胡永成 赵 宇 翁习生 袁 文 裴福兴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以脊柱关节肌腱附着点炎症为突出临床表现.AS可同时侵犯全身多个系统,并伴有多种疾病.近年随着国内对AS认识的提高,其脊柱外表现也逐渐引起临床重视,但有关AS肾脏损害的文献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6.
正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点为骶骼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的炎症,导致脊柱强直和纤维化,可使骨骼、肌肉、肺、眼等出现不同程度病变,疾病发展后期脊柱多呈现"竹节样"变化~([1])。流行病学研究发现,AS在欧洲人群发生率比亚洲人群高,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2])。AS高发于20岁左右的青壮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小关节评估在改良型Stoke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评分体系(modified Stoke ankylosing spondylitis spine score,m SASSS)中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影像学进展评估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了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65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每个患者在随访前及随访过程中进行脊柱影像学检查,并根据m SASSS评分体系评估患者脊柱椎体的整体情况,以及增加针对颈椎小关节的影像学评估体系,通过计算两部分评分总和,即为我们定义的混合型改良脊柱评分(combined modified AS spine socre,cmASSS),并评价cmASSS评分体系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65例AS患者中,其中有58例完成的cmASSS评分。在随访前的影像学检查中通过cmASSS评分体系发现有69.0%的患者存在脊柱损伤的影像学改变,而m SASSS评分体系仅诊断50.0%的患者存在脊柱损伤(P=0.038)。随访观察期内通过影像学对疾病进展评估后发现,cmASSS评分体系中有60.3%的患者存在疾病进展,而m SASSS仅发现41.4%的患者存在疾病进展(P=0.041)。根据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cmASSS评分与AS患者的颈椎旋转、枕墙距、脊柱侧弯、胸廓扩张等脊柱活动度指标和AS功能指数的相关性优于m SASSS评分。结论在m SASSS基础上整合颈椎小关节评估有助于更全面、及时地诊断AS患者的脊柱损伤情况和脊柱损伤进展或转归,为AS的治疗、预后评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改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olytis,AS)患者后凸畸形的唯一方法就是进行脊柱截骨矫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如何设计截骨矫形的角度。近年来,骨盆参数的变化对脊柱畸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1、2],因此,骨盆参数的改善也是AS患者脊柱截骨矫形时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以慢性炎症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发展为脊柱关节炎,慢性炎症和病理性骨形成是它的两个主要病理特点。进行性的脊柱关节僵硬引起的脊柱活动障碍是患者最常见的主诉,因此对脊柱关节的异常骨增生的病理机制得到广泛的关注。但随着对AS研究的深入,发现在脊柱局部过度骨化的同时伴有系统性的骨丢失,表明AS发病过程不仅仅是单一的成骨或破骨异常,而是处于兼有两者的骨代谢失衡环境中。目前研究发现AS疾病中Wnt、BMP信号通路和炎症反应在AS疾病中既促进成骨,又能影响破骨细胞形成;而破骨细胞在发挥骨吸收作用的同时,它的产物又参与了新生骨形成。但大多数研究均是着重于描述单独的成骨或破骨机制,未能明确地阐明它们是如何在引起脊柱周围骨质增生的同时导致全身骨量丢失的具体作用机制。AS病理过程中炎症因子是否在不同的部位发挥不同的作用,如何在控制新生骨形成的同时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这些问题仍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遗传相关性显著的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eronegative spondyloarthropathies,SpAs),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中轴骨骼,并常发生椎间盘纤维环及附近韧带的钙化和骨性强直。已知AS有显著的人种和地理差异,且具有显著的家族遗传倾向。双胞胎研究估计,其90%以上的易感性由遗传因素决定。AS临床表现的遗传现象也十分显著,广泛采用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调查表(BASDAI)和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对疾病活动评估的调查结果显示分别为51%和76%。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疗效及炎症因子、脊柱活动度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02-2017-02,于我院治疗的76例AS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rhTNFR:Fc皮下注射,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等炎性因子水平、chober试验、颈部旋转等脊柱活动度指标以及脊柱疼痛、关节肿胀等症状指标,评价治疗3各月后综合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CRP、白细胞介素6(IL-6)、IL-8水平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hober试验、颈部旋转、腰椎侧弯、扩胸度均显著增加,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S病情活动指数(BASDAI)、晨僵时间、脊柱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TNFR:Fc皮下注射联合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治疗AS,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脊柱活动度,降低炎症反应,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正强直性脊柱炎(anylosing spondylitis,AS)的发病率约为0.1%~1.4%,是以中轴脊椎关节韧带骨化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部分AS后期可进展为重度脊柱后凸畸形,导致脊柱矢状位失衡以及水平视角受限,影响呼吸及消化功能,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2、3]。在AS脊柱关节骨化过程中,胸腰段最常受累,但颈椎和上胸段也不可避免受影响,传统物理治疗或矫形支具治疗效果有限,往往需要通过手术截骨矫形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导致脊柱圆弧状后凸畸形,躯体重心向前下移位。患者早期出现骨盆后倾、髋关节过伸代偿体位,当脊柱后凸畸形进一步加重时,部分患者髋关节会发生屈曲失代偿现象。有关AS脊柱后凸畸形(kyphosis deformity secondary to ankylosing spondylitis,KDSAS)与髋关节活动改变、截骨方案的研究已经较多,但目前仍无针对KDSAS合并髋关节屈曲强直脊柱矫形手术的专门报道。我院于2017年8月~2019年3月对3例KDSAS合并髋关节屈曲强直患者行脊柱矫形手术,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假体脱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7—2014-01行THA的275例(326髋)AS,按是否发生术后假体脱位分为脱位组与未脱位组,分析AS行THA术后假体脱位的危险因素。结果 275例(326髋)中18例(18髋)发生脱位,发生率为5.52%。单因素分析脱位组与未脱位组是否合并脊柱后凸、是否骨盆后倾、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是否过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脊柱后凸、骨盆后倾、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过大是AS行THA术后假体脱位的影响因素。结论脊柱后凸畸形、骨盆后倾、髋臼假体外展及前倾角较大是AS行THA术后假体脱位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多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AS合并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化疗治疗。结果 10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3年。切口一期愈合,脊柱结核均治愈,无明显全身及局部并发症。在3~6个月均获得牢固愈合,患者全身状况良好。Frankel分级2例C级恢复至D级,4例D级恢复至E级。后凸畸形部分矫正,平均矫正8°±1°,未发现钉棒松动、脱位。结论 AS合并多节段脊柱结核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化疗,可加强脊柱稳定,促进病灶吸收愈合,预防和矫正畸形,提高脊柱结核治愈率和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6.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以累及中轴关节为主,病变后期由于脊柱骨性强直、椎体骨质疏松导致脊椎脆性增加,容易并发Andersson损害(Andersson lesion,AL),导致局部疼痛加重、后凸畸形,甚至出现神经损害等并发症。该病最早由Andersson于1937年提出[1],由于其病变与脊柱结核相似,临床上容易误诊为脊柱结核。我院收治1例AS合并AL,就其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典型的多关节受累的系统性脊柱关节病。目前针对AS患者脊柱-骨盆对线参数的研究鲜见于国内研究。目的:测量AS患者脊柱-骨盆对线参数,分析其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影像资料清晰的AS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36例分别作为AS组和对照组。常规拍摄脊柱全长站立位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骨盆对线参数:胸椎后突角(TK)、腰椎前凸角(LL)、骶骨斜面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矢状面垂直轴向偏心距(SVAO)、α角及闭孔率(OFR)。结果:AS组TK显著高于对照组(39.5°±10.2°vs.32.2°±10.3°,P=0.006);LL显著低于对照组(31.5°±14.6°vs.49.0°±13.8°,P〈0.001);PT显著高于对照组(24.0°±14.1°vs.13.1°±7.5°,P〈0.001);α角显著低于对照组(43.7°±12.1°vs.58.8°±10.6°,P〈0.001);SVAO显著高于对照组(27.2 mm±12.8 mm vs.13.0 mm±6.7 mm,P〈0.001);OFR显著高于对照组(1.41±0.15 vs.1.12±0.08,P〈0.001)。SS和PI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S患者呈现显著骨盆后倾后移倾向,并伴腰椎前凸丧失和胸椎后突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8.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炎症性骨关节病,主要累及脊柱、骶髂关节及髋关节,早期表现为滑膜炎及韧带附着点的病变,随后可引起椎体周围软组织骨化及椎体间骨桥形成,导致脊柱强直,晚期出现僵硬的胸腰椎后凸畸形。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作为AS的一个常见并发症[1],可导致脊柱骨折、后凸畸形及神经功能损害等并发症[2],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尽管很多慢性炎性骨关  相似文献   

19.
<正>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脊柱关节炎,以骶髂关节的结构改变和脊柱受累为特征,早期以骶髂关节严重疼痛为主要症状,晚期会引起脊柱的疼痛、胸腰椎后凸畸形以及严重的功能障碍,随着疾病的进展还会引起社交功能以及心理健康的问题~([1~3])。对AS患者慢性功能损害及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评估能够指导临床资源分配、治疗策略的制定以及药物  相似文献   

20.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率在各国报道不一。白种人群的调查为0.1%~0.2%,我国患病率初步调查为0.26%。本病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2~3):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高峰为20~30岁,4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作为最为常见且表现最为典型的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ondyloarthritis,SpA),AS主要累及臀带、肩带以及中轴关节,并伴外周关节受累表现。AS致残性很强,约1/3患者丧失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