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合并胰胆管合流异常之胆囊炎患者胆囊黏膜增殖性的变化.方法 对照观察4年间胰胆管合流异常与胰胆管汇合部正常之成人胆囊炎患者中的胆囊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染色切片,比较两者间增殖性的差异.结果 4年内通过术中胆道造影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检出17例胆囊炎合并胰胆管合流异常患者,其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率为(32.05±5.17)%;而另17例经检查明确胰胆管汇合部正常之成人胆囊炎患者则为(24.16±6.33)%;精确卡方检验显示两组间胆囊黏膜增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胆囊炎患者胆囊黏膜增殖性在合并胰胆管合流异常者高于胰胆管汇合部正常者.  相似文献   

2.
自Babbit[1]1969年首次报道胰胆管合流异常以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有关报道有增加趋势[2]。人们发现它与许多胆道疾病及胰腺疾病,如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囊癌、胆石症、胰腺炎等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ERCP、PTC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胰胆管合流异常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I1胰胆管合流异常的基本概念解剖学上胰胆管合流异常是指胰胆管共同通道在十二指肠壁外合流,造成共同通道过长,使十二指肠乳头部括约肌的作用不能影响到整个合流部,胆汁、胰液互相逆流而引起胆道及胰腺的各种疾病。其分型主要有:①胰胆管合流异常型(P-C…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中胆汁淀粉酶检测联合胆道造影诊断胆管非扩张型胰胆管合流异常的可行性.方法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出成人胆系疾病患者中的胆管非扩张型胰胆管合流异常病例,观察其胆囊胆汁淀粉酶活性及术中胆道造影结果.结果 4年内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检出7例胆系疾病患者合并胆管非扩张型胰胆管合流异常.5例患者胆汁淀粉酶>10000 IU/L,2例患者胆汁淀粉酶分别为1850 IU/L及3890 IU/L;6例患者术中胆道造影显示共通管长度≥10mm,1例未显示胰胆管汇合部.其余218例经相同检查提示汇合部长度<10 mm者胆汁淀粉酶均<1000 IU/L;其中164例术中胆道造影显示共通管<10 mm,54例未显示胰胆管汇合部.结论 术中胆汁淀粉酶检测联合胆道造影可考虑用于手术中诊断胆管非扩张型胰胆管合流异常患者.  相似文献   

4.
胰胆管合流异常并发胆胰疾病的诊治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概述胰胆管合流异常(anomalousarangementofpancreaticobiliaryducts,APBD)系指胰管及胆管在解剖学上的异常,即胰管与胆管不在十二指肠壁内汇合,而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同时失去了各自括约肌功能的一种先天性畸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多学科协作团队(MDT)探讨胰胆管合流异常的诊断和内镜治疗。方法对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2019年收治的1例胰胆管合流异常患者术前进行的MDT讨论及病例诊治过程进行总结。结果本例患者因"上腹疼痛约10 h"入院,入院时影像检查发现存在明显的胰胆管十二指肠壁外汇合,共同通道长约1.8 cm,但胰胆管汇合处明显受Oddi括约肌控制,胆汁淀粉酶值较血清淀粉酶值明显升高,经MDT讨论后对诊断胰胆管合流异常还是胰胆管高位汇合仍有疑惑,行左肝外叶切除和胆总管探查术后经T管反复查胆汁淀粉酶值升高更为显著,再行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术后胆汁淀粉酶值则明显降低,出院后随访半年未见异常。结论胰胆管合流异常临床诊疗指南中胰胆管合流异常的概念和诊断标准有冲突且不够精准,胰胆间反流严重程度及胆汁淀粉酶值的变化可能更具有诊断价值;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可能适用于少数特殊类型胰胆管合流异常。  相似文献   

6.
重视胰胆管合流异常的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由于影像学及电生理学的长足进步,胰胆管合流异常与胆胰疾病间的关系日益受到临床医师们的重视,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胰胆管合流异常(anomalous arrange-ment of pancreaticobiliary duct,APBD)可导致多种胆胰疾病已得到临床证实,尤其是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管结石和急、慢性胰腺炎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且愈来愈受到重视。但因其位置特殊,给临床研究带来较多困难,极易导致临床上的误诊和误治,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一、APBD的概念1.胰胆管汇合部的正常解剖:生理情况下,胆、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内近乎平行走行,在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7.
术后胆道造影诊断胰胆管合流异常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胆管合流异常(anomalous junction of pancreaticobiliary duct,AJPBD)为胆总管与主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的一种先天性解剖异常,可引起许多胆、胰系统疾病,目前临床上认识仍然不足,现对其胆道造影表现进行初步报道。  相似文献   

8.
胆总管囊肿是相当罕见的,在西方国家每出生200万活婴约可见1例。在日本作者强调胰胆管合流异常在胆总管囊肿及其囊壁发生癌变中的作用。现今由于胰胆管合流异常导致胰液返流入明道已被认为在胆管癌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明总管囊肿施行肝外胆管切除以阻止胰液反流,探讨手术是否能阻止或预防残余胆管癌的发生。材料和方法作者自1974年8月至1998年7月间于日本Chiba大学医院外二科共为64例胆总管囊肿施行肝外胆管切除或胆囊切除。在日本联胆管合流异常指胰、胆管于十二指肠壁外汇合。经ERCP或PTC诊断胰胆管的异常合流。64例中的…  相似文献   

9.
不断加深对胰胆管合流异常的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胰胆管合流异常 (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 又称异常胰胆管连接(anomalous pancreaticobiliary ductal union),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据1991年日本胰胆管合流异常研究会通过的诊断标准,PBM是指解剖学上的胰管与胆管在十二指肠壁外合流的先天性畸形.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T管造影诊断胰胆管汇合异常,分析PBM和非PBM患者与急性胰腺炎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9年2月期间因胆石症术后行T管造影时主胰管显影20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将其分为PBM组与非PBM组,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胰胆管汇合分型与急性胰腺炎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胰胆管汇合分型分为正常型与异常型,异常型又分为B-P型、P-B型,胰胆管合流正常型、胰胆管合流异常型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概率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5),但两种胰胆管合流异常分型患者的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概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M是导致急性胰腺炎的重要病因,T管造影可以作为PBM患者术前其他影像检查手段的补充性的辅助检查方法,在PBM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崔士华  朱斌 《腹部外科》2006,19(4):255-256
胰胆管汇合异常(pancreaticobiliarymaljunction,PBM)是指在解剖学上胰胆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之前,形成一过长的共同管,在十二指肠外汇合的一种先天性畸形[1]。在行ERCP的病人中,PBM的发现率约在1.56%~4.5%之间,男女比例约为1∶3,东方多于西方。PBM虽然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但可以导致多种胆胰疾病。一、PBM的诊断标准和分型1991年,日本胰胆管汇合异常学会提出的PBM诊断标准为:胆管与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共同管大于15mm。某些后天因素如十二指肠乳头炎、胆管或者胰管结石、肿瘤等引起的异常不在此列。对于共同通道的长…  相似文献   

12.
胰胆管合流异常的病理特征与诊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胰胆管合流异常 (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是胰管和胆总管异常汇合的一种先天性畸形 [1 ]。从 1916年 Kizu-mi首先提出 PBM这一概念 ,至 1978年日本学者因此成立“胰胆管合流异常研究会”,PBM已日渐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对PBM基础及临床的研究正逐步深入。1 PBM的病理特征约 75 %的正常人胆总管与主胰管在十二指肠粘膜下汇合成共通管 ,并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共通管周围及近端具有 Oddi氏括约肌 ,其中胆总管括约肌部分恒定存在 ,在神经与体液双重因素的调节下可控制胆汁的正常排出 ,亦可防止胰液逆流入胆管。据 1991年日…  相似文献   

13.
1969年Babbitt 首次报告胰胆管合流异常(下称合流异常)以来,国内文献报告甚少.随着影像检查的发展和进步,合流异常并非少见,合并胆道病交的研究亦引起外科医师的注意.我院外科于1979~1990年,经PTC、ERCP、术中造影及术后T 营造影证实,胰胆管在十二指肠壁以外合流,其共同通道长度≥1.5cm 为合流异常,共32例.本文就合流异常特点与胆道病变的临床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胆胰合流异常是胆总管和主胰管末端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或形成较长的共同通道导致胆汁和胰液混合返流,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胆胰疾病,甚至导致胆道恶性肿瘤的发生。胆胰合流异常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到胆道流体动力学、磷脂酶A2激活、蛋白酶激活、氨基酸脂肪代谢、基因突变等。本文总结了关于胆胰合流异常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胰胆管合流异常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猫10只。术前禁食12 h,3.5%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取上腹正中切口约6 cm切开各层至腹腔。于胆总管入十二指肠处旁边,切开胰腺背膜,解剖胰管;靠近十二指肠处分别纵向切开胰管、胆管长约4~6 mm的切口。6-0线间断吻合切口,造成类似人类的胰胆管合流的共同通道。术后20天胆道造影。结果术后动物精神、食欲良好,无萎靡、烦燥等表现,造影显示胰胆管合流共同通道延长。结论本动物模型最接近于人类的胰胆管合流异常生理,优于其他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胰胆管合流异常( 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是指胰管和胆管在十二指肠壁外合流,通常明显伴有一个长的共同通道.由于胰胆汇合部失去Oddi括约肌的控制,胰液和胆汁的逆流持续发生,导致胆道和胰腺的各种病理变化.PBM和胆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CC)的关系密切,但两者之间的病因学关系仍然不清楚.另外,PBM被认为是导致胆道肿瘤的高危因素.虽然共同管长度和胆汁淀粉酶是诊断PBM的重要依据,并且完全胆囊、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这一术式已被广泛采用,但仍存有争议.现就PBM与CC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胰胆管系统异常汇合部(AJPBDS)是指胰胆管汇合部位于十二指肠壁外的一种先天性异常。由于在汇合部缺乏括约肌,可导致两个方向的回流,因而可产生各种病理情况如胆管炎、胆囊结石、胆管瘤、胰腺炎和胰腺结石等。AJPBDS是胆总管囊肿的一个致病因素,而最近发现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很高。本研究的目的是阐明AJPBDS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制定治疗与这异常有关的恶性肿瘤的外科方法。病人和方法作者收集了该院自1977年1月至1996年6月间的38例患AJPBDS病人,其中28例有胆道扩张(胆总管囊肿).有14例经初步会诊或术中证实为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评价成人胰胆管合流异常并探讨其和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照观察伴有胰胆管合流异常与不伴胰胆管合流异常之成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153例,比较其保守治疗前后的各项肝功能指标的差别.结果 通过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出的32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合并胰胆管合流异常,与其余121例不伴胰胆管合流异常的成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比较.保守治疗后胰胆管合流异常(PBM)组和不伴胰胆管合流异常(NPBM)组的TB、ALT、AST、ALP、GGT都明显降低,其中ALT、AST、GGT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M组的ALT、AST和GGT都高于NPB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胆管合流异常是导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重要原因之一,MRCP作为一种无创的胆胰管道系统成像技术对于胰胆管合流异常的研究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胆胰汇合部是指胆管、胰管和十二指肠的汇合部位。因其特殊的解剖和病理生理等特点,医源性胆胰汇合部损伤最为常见。由于肝胆结石发病率的增高、胆道和胰腺手术的普遍开展以及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和胆道镜等新技术的推广,医源性胆胰汇合部损伤常有发生。胆胰汇合部损伤较为隐蔽,损伤后易发生延误诊断,并发症较为严重,病死率极高。因此需要深入认识胆胰汇合部医源性损伤的发生原因和诊疗策略。胆胰汇合部损伤的早期诊断、合理治疗以及有效预防,可显著降低胆胰汇合部医源性损伤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graphy,MRCP) 和内镜逆行性胆管胰管造影术(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等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应用,胰胆管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realjunction,PBM)病例的检出率有较大幅度提高,PBM与胆胰部疾病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引起重视。胰胆管合流异常的概念首先由Kozumi和Kodama于1916年提出,他们是从先天性胆管囊肿的病例中发现胰胆管汇合的异常。直到1969年,Babbitt等从病因学方面报道了PBM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相关性后,PBM才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诊断,无论其是否合并有胆管囊肿。随后的研究也表明,PBM不仅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有关,还与胆道结石、胆囊炎、急慢性胰腺炎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相关。最近许多研究者发现PBM与胆胰部恶性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2,3],这为研究胆胰肿瘤发生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