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刺激股薄肌成形术治疗大便失禁RosenHR,etal.IntJColorectDis,1994;9:184股薄肌吊带法因为它不能产生持续的神经性强直性收缩,故应用效果不佳。如不断刺激,使肌肉的快抽搐易疲劳的纤维变为慢抽搐抗疲劳的纤维,则可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2.
电休克治疗(EcT)是精神科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但由于是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治疗,且电刺激引起肌肉抽搐、牙关紧闭易导致缺氧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对此治疗有恐惧感。近年来,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技术的引进,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同时也对麻醉提出了新的要求。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解放军第215医院麻醉科在异丙酚和琥珀胆碱静脉全麻下行MEcT治疗精神病患者53例,共计201人次,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不同麻醉药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电休克治疗(ECT)是精神科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但由于是在病人清醒状态下进行治疗,且电刺激引起肌肉抽搐、牙关紧闭,易导致缺氧等并发症的发生,病人对此治疗有恐惧感。近年来,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技术的引进,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同时也对麻醉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观察了不同的麻醉药丙泊酚、硫喷妥钠和依托咪酯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60例需做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男16例,女44例,年龄20~45岁,体重41~68kg。随机分为硫喷妥钠组(T)、丙泊酚组(P)和依托咪酯组(E)三组,每组20  相似文献   

4.
以往已有多篇报道手术中采用电刺激腓肠肌以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已知电刺激的作用在于减少小腿静脉血液郁滞,同时由于肌肉的收缩,可增加血液溶纤维蛋白的作用。以往采用的都是单一的电脉冲,使肌肉产生“单一的抽动”。作者则用一组电脉冲,使腓肠肌呈短暂的抽搐。根据应力计体积描记器的测定,此电刺激法减少小腿部静脉血量比单一脉冲刺激的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的方法,探讨生物反馈和电刺激联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CPPS)的效果。方法:收集湘雅医院门诊诊断为CP/CPPS符合研究标准患者1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物反馈组、电刺激组和生物反馈加电刺激组;对照组20例,生物反馈组、电刺激组和生物反馈加电刺激组各40例。采用Laborie-Urostym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生物反馈组行生物反馈治疗,电刺激组行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加电刺激组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每周5次,连续2周;对照组不予上述治疗,随诊1个月。治疗前后进行NIH-CPSI评分以及尿流率检查。结果:生物反馈组、电刺激组和生物反馈加电刺激组治疗后NIH-CPSI疼痛与不适评分、NIH-CPSI排尿症状评分、NIH-CPSI生活质量评分、NIH-CPSI总评分、最大尿流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前各组积分及最大尿流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上述参数生物反馈组、电刺激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生物反馈加电刺激组与生物反馈组、电刺激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以上各组评分及最大尿流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治疗能明显改善CP/CPPS患者疼痛与不适症状,排尿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提高最大尿流率。生物反馈和电刺激联合治疗CP/CPPS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频电刺激结合康复教育治疗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云琼 《颈腰痛杂志》2008,29(3):251-252
目的观察中频电刺激结合康复教育与西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椎病患者60例,分为电刺激组与观察组,在常规应用西药扩管、改善脑循环治疗的基础上,电刺激组采用中频电刺激颈椎两侧并结合康复教育,两组共治10次,观察两组疗效。结果电刺激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优良率、好转率均高于观察组(P〈O.01)。结论中频电刺激结合康复教育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髌骨软化症(CMP)的疗效。[方法]选择90例CMP患者,随机分成三个治疗组进行治疗,每组各30例,分别为单纯中药治疗组(A组)、单纯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组(B组)、中药联合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组(C组)。随访9~12个月,测量膝关节轴位片适应角(CA)、外侧髌股角(LPA),对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个治疗组治疗前后CA、LPA均有明显差异性(P0.05),且中药联合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组(C组)治疗后的CA、LPA更优于单纯中药治疗组(A组)及单纯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组(B组)治疗后的CA、LPA(P0.05),中药联合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组(C组)治疗后的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及B组的优良率(P0.05),而单纯中药治疗组(A组)与单纯选择性电刺激治疗组(B组)治疗后的CA、LPA、优良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中药联合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CMP的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及单纯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CMP的疗效,它是一种更好的治疗CMP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脑电刺激治疗对脑瘫怠儿的功能恢复.方法:对在我院治疗康复的45饲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常规治疗组(21例)和小脑电刺激治疗组(24例),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小儿功能独立性评定(WeeFIM)量表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小脑电刺激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WeeFIM评分值比较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小脑电刺激对脑瘫患儿的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的非手术方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86例(Cobb角<40°),随机分成4组,分别给予观察、支具治疗、电刺激治疗和支具结合电刺激治疗,随访时复查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Cobb角,并计算治疗前后Cobb角的改变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治疗前后Cobb角改变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支具治疗组和支具结合电刺激治疗组的Cobb角改变值与电刺激治疗组行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支具治疗组的Cobb角改变值与支具电刺激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观察组虽然无矫正畸形作用,但对Cobb角较小的患者进行短期观察可作为日后选择治疗方法的参考.支具疗法、电刺激疗法和支具联合电刺激疗法均能有效的控制侧凸畸形发展.支具疗法的疗效明显优于电刺激疗法,能明显矫正侧凸畸形.支具结合电刺激疗法与支具疗法的疗效相似,但因其存在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故应该谨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经皮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电刺激对臂丛神经、桡神经损伤是否具有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选择1993年1月~1996年12月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76例、桡神经不完全损伤17例,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和对照组。电刺激组进行经皮电刺激治疗6个月,对照组则不作经皮电刺激治疗。电刺激6个月后观察肌皮神经、肩胛上神经及桡神经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肘关节屈曲度数、伸腕肌力,电刺激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能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可应用于宜保守治疗的周围神经损伤及神经修复后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1.
对生物电刺激和电针刺激两种形式电刺激在加速皮肤创面修复作用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根据国内外近5年的最新报道,按电刺激方式的不同,分为生物电场刺激和电针刺激两部分进行分述。结果发现,两种形式的电刺激在加速皮肤创面修复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参考,并对其治疗形式的前景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证实经皮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本文选择腓总神经)完全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并探讨最佳的电刺激的参数、波形优化组合等治疗方案。方法对30例腓总神经完全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在行神经缝合术后,各组同时服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电刺激组在术后4周石膏拆除后加用电刺激治疗。经过方波和变频波的交替使用,之后均使用变幅脉冲波+肌肉训练波,并适度增加肌肉训练波的治疗时间。术后随访内容:术后6个月进行足趾伸屈力,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电刺激组的临床肌力与肌电图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组的肌力恢复时间与肌电图恢复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治疗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和传导功能恢复的作用,并且能减少受损骨骼肌的萎缩,尤其对电刺激仪的工作参数、电流波形进行优化组合后,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肛门直肠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治疗难度大,仍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近年来,骶神经电刺激,包括短期间断骶神经电刺激和长期持续骶神经电刺激,在肛门直肠疾病治疗领域备受关注,大量研究报道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突破肛门直肠疾病当前的治疗瓶颈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将就骶神经刺激在排粪失禁、便秘和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等肛门直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脉冲直流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 应用直流脉冲电刺激仪针对周围神经损伤的病人进行电刺激治疗 ,通过随访观察 3~ 6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 12 8例闭合性周围神经损伤及神经修复后的病人 ,经 6 0~ 12 0d治疗 ,肌力和皮肤感觉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直流脉冲电刺激能够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在闭合性神经损伤的观察阶段 ,应用电刺激治疗 ,可观察神经的传导功能 ,为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脉冲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脉冲直流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应用直流脉冲电刺激仪针对周围神经损伤的病人进行电刺激治疗,通过随访观察3-6个月后神经功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28例闭合性周围神经损伤及神经修复后的病人,经60-120d治疗,肌力皮肤感觉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直流脉冲电能够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在闭合性神经损伤的观察,应用电刺激治疗,可观察神经的传导功能,为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预  相似文献   

16.
经皮电刺激促进桡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皮电刺激对上臂桡神经完全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并对电刺激的参数、波形进行优化组合,以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对28例上臂段桡神经完全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14例,在行桡神经缝合术后,各组同时服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电刺激组在术后4~6周石膏拆除后加用电刺激治疗.第1个月使用方波治疗,脉冲频率为2 Hz;第2个月使用变幅脉冲波治疗,脉冲频率为15 Hz;第3个月起继续使用变幅脉冲波治疗,脉冲频率为15Hz,同时每次附加肌肉训练波,脉冲频率为60 Hz;之后均使用变幅脉冲波+肌肉训练波,并适度增加肌肉训练波的治疗时间.术后随访内容:伸腕、伸指肌力,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 电刺激组的临床伸腕、伸指肌力与肌电图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组的肌力恢复时间与肌电图恢复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电刺激治疗对促进上臂段桡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效果明显,在对电刺激仪的工作参数、电流波形进行优化组合后,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膀胱排尿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以尿频、尿急等下尿路症状,膀胱过度活动症,尿失禁,排尿困难,尿潴留等[1]。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由尿路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等引起的机械性梗阻可通过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神经源性下尿道功能障碍采用传统保守治疗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手术治愈率低且并发症较多[2]。近年来,随着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在尿失禁、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及下尿路症状的缓解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泌尿科医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目前,已被临床证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有膀胱内、骶神经、阴部神经、生殖器背神经、胫后神经电刺激等[3]。虽然膀胱内和骶神经电刺激在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但二者需要有创操作或植入永久电极,费用昂贵且并发症较多,非侵入性电刺激:阴部神经、生殖器背神经、胫后神经电刺激具有无创、可调、易操作等优点,同时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现就非侵入性电刺激及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排尿功能障碍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刺激加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第2天开始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电刺激加电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常规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于治疗的第1、7、14天进行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比较两组的康复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刺激加电针治疗能更加明显地改善急性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9.
评价骶神经电刺激联合TM L液封闭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选取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骶神经电刺激联合TML液封闭治疗,对照组予骶神经电刺激治疗。治疗周期结束后,两组临床疗效、结肠传输试验、首次排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症状如排便频次、排便持续时间、粪便性状、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骶神经电刺激联合TML封闭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上疗效显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电刺激在截瘫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功能性电刺激在截瘫治疗中的应用高怀民,蓝宁电刺激能维持脊髓损伤患者神经肌肉系统的兴奋性,引起肌肉产生收缩反应。功能性电刺激(FES)是指重建机体活动功能的电刺激,用电脉冲刺激神经或肌肉,使之兴奋,并产生一定的动作。在上肢可以改变手的操作,在下肢可以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