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窥镜(UBE)技术与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学习难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3医院采用UBE技术(UBE组,n=66)和PETD(PETD组,n=66)治疗的LDH患者临床资料,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手术时间包括总手术时间(T0)、建立通道时间(T1)、术野显露时间(T2)及术中减压时间(T3),评估并分析比较2组各时间点及关键技术步骤的学习曲线。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UBE组术中出血量高于PETD组,透视次数低于PET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疗效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T0、T2、T3阶段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3/L4、L4/L5、L5/S1节段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UBE组在25例左右时T0进入平台期,PETD组在60例左右时T0进入平台期;2组比较,UBE组学习曲线较陡峭,PETD组学习周期较长。UBE组术中T1、T2、T3阶段手术时间随手术例数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其中T1最短,T2最长;PETD组术中T1、T2、T3阶段手术时间随手术例数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其中T1最短,T3最长,T2变化幅度最大。结论 2种术式疗效相当,与PTED相比,UBE技术具有学习周期短、减压效率高的特点,但在建立通道及术野显露用时方面不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电磁导航技术应用于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4月采用电磁导航辅助PETD治疗的L4/L5节段LDH患者37例,记录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手术时间以分析该技术学习曲线。分别于术前、术后1 d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腿痛程度和腰椎功能;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术后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手术疗效满意度,并分析满意度为优与各项评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术中转为开放手术病例,患者随访时间> 1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 d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SF-36评分8个维度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满意度,优27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为89.2%;满意度为优与各项评估指标之间未发现相关性。结论 电磁导航辅助PETD治疗LDH安全、有效、准确、微创,提高了穿刺和减压的安全性,减少了辐射暴露及并发症的发生,其临床疗效不受患者人口学特征和术前腰腿痛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单侧双通道内窥镜(UBE)技术与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1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7例单节段L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UBE技术治疗30例(UBE组),采用PELD治疗47例(PELD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 12个月。UBE组手术时间长于PELD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少于PE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UBE组术后1、3、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高于PE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腿痛VAS评分、OD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Nab标准,UBE组疗效优良率为90.0%,PELD组为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UBE组发生术中硬膜撕裂2例,术后复发2例;PELD术后复发1例。 结论 UBE和PELD治疗单节段LDH均可获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各有优势,UBE适应证更广泛,学习曲线平缓;PELD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早期腰痛程度更轻。  相似文献   

4.
高速  陆慧  唐瑜 《脊柱外科杂志》2022,20(6):379-384
目的 对比分析单侧双通道内窥镜(UBE)技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FD)治疗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21年6月收治单节段LDH患者89例,其中46例采用UBE技术治疗(UBE组),43例采用FD治疗(FD组)。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和术后3 d检测空腹静脉血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比容(HCT)。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腿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2.21±2.18)个月。UBE组手术时间较FD组长,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较FD组短,术后3 d Hb及HCT水平较FD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评分低于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术后1周腿痛VAS评分低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2组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和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UBE组疗效优良率为93.48%,FD组为88.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2%,FD组为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UBE技术或FD治疗单节段LDH均能获得满意疗效,UBE较FD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卧床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定位穿刺和常规定位穿刺行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0月—2019年4月,贵港市人民医院采用PETD治疗LDH患者70例,根据穿刺方法分为计算机导航辅助定位穿刺组(导航组)和常规定位穿刺组(常规组),每组35例。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透视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2组患者腰部及下肢疼痛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导航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透视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导航组术后出现LDH复发2例、脱出椎间盘残留2例,常规组术后出现LDH复发2例、脱出椎间盘残留4例,根据严重程度行非手术或再次手术治疗后症状均缓解。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透视次数、透视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及手术时间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结论 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定位穿刺行PETD可减少透视和穿刺的次数和时间,进而减少手术时间及降低医患的辐射暴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中采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3月—2019年3月采用PETD治疗的58例单节段LS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采用“V”区解剖引导的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观察组),22例采用传统椎间孔成形技术(对照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损伤、血管损伤等)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腿痛程度及腰椎功能。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3.54±0.56)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VAS评分、ODI均随术后随访时间增加进一步改善;观察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ODI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2个月VAS评分、OD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PETD中采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单节段LSS与传统椎间孔成形技术疗效相当,并可减少穿刺次数和成形扩张操作次数,减轻患者机体创伤,缩短恢复时间,并可降低医患辐射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硬膜外运动-感觉分离麻醉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中(PETD)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10月—2020年1月,采用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137例,其中77例术中采用硬膜外运动-感觉分离麻醉(分离组),60例采用局部麻醉(局部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并分别记录切开皮肤时、椎间孔成形时及处理后纵韧带时的VAS评分;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腰椎功能。术后3个月随访时统计患者再手术意愿。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分离组随访12 ~ 25(17.33±6.12)个月,局部组随访12 ~ 27(18.56±6.11)个月。分离组手术时间短于局部组,再手术意愿优于局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透视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分离组在椎间孔成形时、处理后纵韧带时的VAS评分优于局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切开皮肤时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硬膜外运动-感觉分离麻醉用于PETD具有患者接受程度高、麻醉效果好等优点,可以有效降低术中疼痛,利于手术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及经椎板间双通道联合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9月,采用双镜双通道PELD治疗游离型LDH患者23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及功能状态进行评估,观察并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68.50±22.15) min,住院时间为(4.05±2.17) d。所有患者游离髓核均完全摘除,术后随访过程中无椎间盘突出复发情况出现。术前腿痛VAS评分为(8.15±1.07)分,术后1年降至(1.36±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为(65.25±7.60)%,术后1年为(10.01±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8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1.30%(21/23)。结论 采用经椎间孔及经椎板间双通道联合入路PELD治疗高度游离型LDH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Delta内窥镜技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F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7月-2020年6月收治L5/S1单节段LDH患者100例,其中50例采用Delta内窥镜技术治疗(Delta组),另50例采用FD治疗(FD组)。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术后1、6个月的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大于6个月。Delt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FD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F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6个月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明显改善,且Delta组改善优于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6个月2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Delta内窥镜技术治疗LDH疗效与FD相当,且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疼痛感更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6月—2020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单节段LDH患者33例,其中16例采用传统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A组),17例采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B组)。记录术中医师及患者辐射暴露次数;麻醉后体位摆放完成至置入工作通道总时间(T0);穿刺针刺破皮肤至导针初次放置到满意位置的时间(T1);导针放置完成到置入工作通道时间(T2);其他时间(T3),A组包括穿刺前透视定位穿刺点等时间,B组包括示踪器放置、术中X线扫描、穿刺通道制订等时间。记录术前和术后3 d、1个月、6个月时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并发症发生。B组医师辐射暴露次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辐射暴露次数明显多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T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T1、T2比A组短,T3比A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腿痛VAS评分、ODI和JOA评分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单节段LDH临床效果良好,且术中医师辐射暴露次数少,穿刺操作准确、便捷,稳定性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