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穿刺置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CDFI或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为DVT的36例患者。对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患侧腘静脉穿刺,置入溶栓导管,经导管持续灌注尿激酶溶栓;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滴注尿激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16例)患者自治疗后第2天患肢肿胀开始减退,第4~6天时肿胀明显减退,治愈3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总体有效率为100%(16/16);对照组(20例)自第2~4天起患肢肿胀开始减退,第7~9天明显减退,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6例,总体有效率为70.00%(14/20);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70,P=0.002)。溶栓治疗前后观察组肢体肿胀缓解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患肢大腿及小腿周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于高频超声引导下经腘静脉穿刺置管直接溶栓治疗DVT安全、微创、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腘静脉穿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7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行接触性溶栓治疗,均行超声引导下患肢腘静脉穿刺术.结果 69例患者均置管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溶栓、抗凝等治疗效果满意.2例患者因血栓机化,导丝置入困难,置管失败.结论 超声引导下腘静脉穿刺安全简便、可操作性强,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顺行静脉穿刺联合Angiojet血栓抽吸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急性期和亚急性期下肢DVT患者,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诊断后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并接受超声引导下Angiojet血栓抽吸及置管溶栓术,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63例中,54例置入可回收滤器,9例置入永久性滤器;可回收滤器回收率为88.89%(48/54),平均回收时间(5.48±2.10)天。超声引导下顺行穿刺静脉成功率100%(66/66),无穿刺并发症;治疗DVT效果优良率为84.13%(53/63)。抽吸血栓后9例出现血红蛋白尿,溶栓过程中7例出现黏膜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5.40%(16/6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2.74±6.21)个月,7例失访,1例死于恶性肿瘤,6例(6/55,10.91%)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结论超声引导下顺行静脉穿刺联合Angiojet血栓抽吸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置管溶栓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接受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腘静脉置管溶栓(超声置管溶栓组)及25例接受全身抗凝溶栓(全身抗凝溶栓组)的单侧LEDVT患者的资料。对比观察2组临床治愈率、住院时间及双侧肢体周径差。结果 2组患者溶栓有效率均为100%,超声置管溶栓组中22例、全身抗凝溶栓组中8例达到临床治愈(通畅率66%~100%),2组临床治愈率[88.00%(22/25)vs 32.00%(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33,P0.001)。超声置管溶栓组患者住院时间[(12.32±1.49)天]短于全身抗凝溶栓组[(16.44±2.95)天;t=-6.426,P0.001]。治疗前2组间膝上及膝下15cm双侧肢体周径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超声置管溶栓组小于全身抗凝溶栓组(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双侧肢体周径差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均0.05)。结论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腘静脉置管溶栓及全身抗凝溶栓治疗LEDVT均疗效确切,且超声置管溶栓优于全身抗凝溶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经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以输液泵经溶栓导管持续泵入溶栓药物10~14d,同时行抗凝治疗。结果所有病人均置管成功,其中3例未能通过髂静脉;治疗后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出院前均行影像学检查,治愈11例,其中8例病程≤10d,显效42例,有效16例,有效率100%;其中5例接受髂静脉球囊扩张术,3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术,1例行耻骨上静脉转流术。结论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延长尿激酶溶栓时间窗,减少尿激酶用量,减少出血并发症,并为后续治疗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自制多侧孔溶栓导管经腘静脉入路留置溶栓的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分析96例采用腘静脉顺行法穿刺留置导管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治疗前后健、患肢周径差,静脉通畅率及静脉通畅评分等指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96例患者介入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经过5~14天留置导管溶栓后血栓大部分溶解,下肢肿胀消退;在手术及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溶栓治疗结束后双下肢周径差≤1.5cm,术后静脉通畅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9.71±2.42)分vs(3.41±1.92)分,Z=1.72,P0.05)],静脉通畅率为(71.42±14.13)%。82例患者通过3~1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5.11±3.33)个月,通过超声及临床症状体征的评估,介入治疗的有效率为95.12%(78/82)。结论采用经腘静脉入路留置自制溶栓导管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少,其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对接触性导管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雅安市中医医院接受CDT治疗的49例急性下肢DVT合并IVCS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支架置入情况分为观察组(n=37,置入支架)和对照组(n=12,未置入支...  相似文献   

8.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管外科常见病。作为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检查方法,常规超声无法精确判断其形成时间。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提供较常规超声更丰富的诊断信息。本文就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腘静脉插管定向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患肢腘静脉穿刺插管,在可视条件下将导管插入至血栓近心端,经导管首次推注尿激酶20万单位后,持续注射尿激酶10万单位/h溶栓,同时每12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400 U。以下肢肿胀消退情况评价疗效,以深静脉造影评价溶栓效果。结果经导管溶栓治疗不仅使深静脉血栓部分或完全消融,而且侧支循环开放较治疗前显著增加。患肢总消肿率(78±22)%,总溶栓率(67± 27)%,其中急性、急慢性和慢性病例溶栓率分别为75%、71%,49%,前两者显著高于后者(P< 0.05)。21例患者血栓完全消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腘静脉插管定向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够快速溶解血栓,恢复深静脉血流通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满意,治疗方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替代DSA引导置放腔静脉滤器及溶栓导管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2月~2010年3月超声引导下置放腔静脉滤器及溶栓导管治疗急性下肢DVT13例,分析临床症状恢复情况、静脉通畅评分及溶栓前后通畅率。结果 13例手术均成功,患、健侧膝上15cm处溶栓前后周径差分别为(7.0±2.4)cm、(3.3±1.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70,P=0.000);患、健侧小腿最粗处溶栓前后周径差分别为(4.1±1.0)cm、(1.8±0.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87,P=0.000)。术前静脉通畅评分(8.7±1.7)分,术后(3.2±1.4)分,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8.718,P=0.000)。术后静脉通畅率为(62.6±15.0)%。结论超声引导下置放腔静脉滤器及溶栓导管治疗急性下肢DVT作为一种新技术,具有近期疗效好、无放射性损害、价格低廉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治疗髂股静脉血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医院血管外科2004年2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30例髂股静脉血栓,均采用超声引导下惠肢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股静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15例行球囊扩张及髂静脉支架术,5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20例行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术中以及静脉造影评价静脉通畅程度,门诊以彩超随访髂静脉通畅率。结果置管溶栓后经导管静脉造影显示髂静脉再通率30%-90%(平均55%),股静脉再通率40%-100%(平均70%)。术后患肢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住院费用(5.2—8.4)万元,平均7.7万元,30例随访1-31个月,平均11个月,25例髂静脉支架植入者髂静脉通畅率100%,5例单纯球囊扩张者髂静脉再通率0—20%。结论腘静脉置管溶栓术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但是价格昂贵,广泛临床应用困难,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支架植入术后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髂静脉重度狭窄伴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对42例髂静脉重度狭窄伴急性DVT行支架植入术联合CDT治疗,对其中22例(观察组)于植入支架后行CDT治疗,20例(对照组)于CDT治疗后植入支架。对比2组尿激酶用量、导管溶栓时间、静脉系统评分、患肢消肿率、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2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尿激酶用量和导管溶栓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2组静脉系统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但组间术前及术后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组患肢(大腿及小腿)消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4例(观察组、对照组各2例)导管留置部位轻微出血,未见肺栓塞、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时观察组1例出现左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增加利伐沙班剂量至15 mg/d抗凝后复查深静脉超声显示静脉血流通畅;随访6个月时2组髂静脉支架通畅率均为100%。结论支架植入术后CDT治疗髂静脉重度狭窄伴急性DVT安全有效,且相比先溶栓后植入支架可缩短溶栓时间、减少尿激酶用量。  相似文献   

13.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疾病,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常伴发左髂总静脉压迫综合征(Cockett综合征)。本研究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介入治疗及复发情况,分析复发与Cockett综合征的关系。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3年2月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11例左下肢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6例,女性125例;  相似文献   

14.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急性期可引起肺栓塞(PE),威胁病人生命;慢性期可导致血栓后综合征(PTS),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经历了早期的单纯药物治疗,到后来的接触性导管溶栓术(CDT),再到近年来开展和逐渐普及的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PM...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接触性导管溶栓治疗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科2010年06月~2014年01月期间行导管溶栓治疗38例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接触性导管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双下肢周径差、溶栓并发症、血栓后综合征等疗效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痊愈或好转后出院,出院前双下肢髌骨下10 cm周径差由3.74±0.94 cm下降为1.85±0.76 cm;双下肢髌骨上10 cm周径差径差由7.31±0.91 cm下降为4.35±1.28 cm,经配对样本t检验,P<0.05,治疗效果显著。平均随访18±9.3个月,随访成功率100%,随访期间10例(26.3%)患者诊断为血栓后综合征。结论 采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确切、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较低,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8月至200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对21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持续灌注尿激酶(261.26±95.35)万单位溶栓。以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评价疗效,治疗半年以上随访。结果 194例病人治疗后静脉造影复查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62.24±15.47)%。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53例病人取得大于半年随访(随访率70.51%),随访时间6~28(13.75±7.63)个月。静脉造影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为(68.37±17.54)%。126例深静脉瓣膜得以保存,深静脉瓣膜保存率达82.35%。结论 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分析导管溶栓联合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45例,采用股动脉顺行置管溶栓,溶栓后管腔明显狭窄段予以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同时辅以应用抗凝、祛聚、扩血管药物。结果 45例患者中,显效15例,有效27例,无效3例,一期截肢1例,总有效率93.3%。4例溶栓过程中小便带血,3例穿刺点局部形成血肿。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36例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二次行溶栓治疗获得再通。结论导管溶栓联合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Fogarty导管取栓与药物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03月-2008年01月间治疗的175例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本组应用Fogarty导管取栓85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23例,术后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溶栓抗凝治疗。采取药物溶栓治疗90例,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肢病程及肿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双下肢的周径差,手术组由(4.3±1.6)cm下降为(0.8±0.5)cm,溶栓组由(4.0±1.9)cm下降为(1.8±1.3)cm。手术组治愈率71.8%,溶栓组治愈率38.9%,(χ2=5.362,P=0.021)。平均随访(28.5±11.3)个月.随访率70.9%。双下肢周径手术组下降为(0.5±0.2)cm,溶栓组下降为(1.2±0.5)cm。手术组治愈率75.8%,溶栓组治愈率45.9%,(χ2=11.556,P=0.001)。手术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手术组的静脉瓣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Fogaay导管取栓疗效优于药物溶栓。  相似文献   

20.
<正>浅表淋巴结肿大常提示其引流区域存在恶性疾病可能,但良、恶性结节的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交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多低于80%[1]。组织杨氏模量越大,表明其质地越硬。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real-time shear wave elastography, RT-SWE)可通过声辐射力激励产生线性振源,以高速成像追踪剪切波传播路径上各点的位移,借助微分法或传播时间法等计算组织的杨氏模量,通过测量组织弹性值而实现组织定征,且受周围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