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病理性瘢痕中Langerhans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Langerhans细胞与病理性瘢痕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ABC法)观察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中S-100蛋白和CD1a的表达,用透射电镜观察这三种组织中的Langerhans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对S-100蛋白和CD1a免疫反应阳性的Langerhans细胞较正常皮肤中明显增多.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电镜下表皮细胞层中Langerhans细胞核形多不规则,胞质中等电子密度,有较多线粒体和溶酶体,扁平囊泡较多.结论:Langerhans细胞在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明显增多,且功能活跃.  相似文献   

2.
瘢痕疙瘩中Langerhans细胞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瘢痕疙瘩组织中Langerhans细胞的超微结构,探讨其与瘢痕疙瘩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电镜技术观察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切除标本各6例及4例正常皮肤组织中Langerhans细胞的形态,观察其分布特征。结果:电镜下表皮细胞层中朗格罕细胞核形多不规则,胞质中等电子密度,有较多线粒体和溶酶体,扁平囊泡较多。结论:Langerhans细胞在瘢痕疙瘩组织中功能活跃,Langerhans细胞与瘢痕疙瘩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随着臭氧层破坏,辐射到地面的紫外线(UV)将明显增加.UV辐射可直接介导DNA的损伤和免疫抑制,从而增加光老化、皮肤肿瘤的风险. 一、UV辐射引起免疫抑制的机制[1,2] UV引起免疫抑制反应,一系列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其中,包括表皮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LC)、尿刊酸(urocanic acid,UCA)等.大剂量UV辐射能引起皮肤红斑和水肿,主要由于前列腺素诱发一氧化氮引起.UV辐射介导日晒伤细胞凋亡,从而致癌.  相似文献   

4.
用培养的表皮细胞(角化细胞)同种移植覆盖烧伤创面可提供大量的皮源,但是否产生排斥反应尚不清楚。实验通过测定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血清细胞毒素抗体来研究培养的表皮细胞同种移植是否产生免疫排斥反应。选用15~20g的CBA和B_6雌性小鼠,将160只CBA小鼠随机平均分成4组。组1用甲氧氟烷吸入麻醉后在躯体左侧周围剃毛并切除3cm~2皮肤,  相似文献   

5.
Langerhans细胞(LC)起源于骨髓,从血液中进入表皮的基底上层。LC的组织相容抗原为HLA-D/D_r抗原,属Ⅱ级抗原。LC在免疫系统的外周传入通路中被视为关键的成份,用紫外线B(UVB)和糖皮质类固醇激素(GCS)来抑制这一通路,可推迟异体皮片排斥反应的发生。作者的具体方法如下:异体皮来源于12小时内死  相似文献   

6.
人表皮细胞与无细胞异种真皮复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观察人表皮细胞与无细胞异种真皮复合移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的效果,寻找一种新的创面覆盖物。方法 42只裸鼠作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别进行复合皮移植(复合皮组)和单纯表皮细胞膜片移植(对照组),术后定期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进行创面愈合率及创面收缩率的计算,同时留取创面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复合皮组的创面愈合及外观情况良好,两组创面愈合率及收缩率的差异有显性意义(P<0.05);组织学检测提示复合皮上皮分化充分,胶原增生有序,表皮-真皮连接结构重建明显,未见明显的急性期免疫排斥反应。结论 人表皮细胞与无细胞异种真皮复合移植能改善创面愈合质量,可作为一种新的皮肤代用品。  相似文献   

7.
组织工程化人工复合皮肤的构建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目的 为皮肤缺失的移植提供具有生物活性的表皮、真皮的组织工程化人工复合皮肤。方法 将体外传代培养的表皮角朊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分别接种在冷冻干燥及戊二醛交联的I型胶原基质网架的两侧,在液面下培养1周后,改为气-液界面培养,动态观测人工皮肤光镜下组织学形态及电镜下超微结构。结果 人工复合皮肤具有表皮、真皮双层结构。培养过程中表皮逐步增殖、分化、发育,形成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和角质层;真皮基质网架渐渐降解,并逐步被增殖的成纤维细胞及其所分泌的细胞外基质所取代,完成真皮构建。结论 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体外构建人工复合皮肤,可用于皮肤缺失者的自体移植治疗,体外构建的复合人工皮肤可从根本上解决自体供皮不足,且细胞源于自体皮肤,排除了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和疾病传播的风险,具有安全、有效、实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大鼠皮肤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既往研究表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多种组织来源的上皮和表皮细胞有较强的促有丝分裂活性,能刺激皮肤表皮细胞的增殖,促进各种皮肤创面愈合。本研究旨在观察rhEGF促进大鼠皮肤生长的作用及其量效关系,探讨促进皮肤生长的适宜剂量。  相似文献   

9.
皮肤组织工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综述近阶段皮肤组织工程研究领域中的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近期在皮肤组织工程研究的文献,着重阐述表皮替代物,真皮替代物,培养的表皮真皮复合皮片的研究进展和重要问题。结果 多数学者认为理想的皮肤替代物应及时重建已人的表皮和真皮结构。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尽早移植表皮细胞,并保护移植后细胞的活性和功能,以及研制能更有效地促进细胞功能,诱导创床血植入,移植后可降解,无毒性,无病原携带风险的细胞  相似文献   

10.
以胶原海绵为载体培养的人表皮细胞移植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将体外培养的人表皮细胞接种到胶原海绵上,构建一种表皮替代物,移植到鼠创面后研究观察皮肤的再生,方法:将手术切下的包皮经中性蛋白酶分离表皮,真皮,再经胰蛋白酶消化制成表皮细胞悬液,移入培养瓶中培养,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表皮细胞直接接种到培养皿中的胶原海绵 ,再加上表皮细胞液培养3天后,移植到裸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创面上,以单纯无接种细胞的胶原海绵作为对照,并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这种表皮替代物移植到创面后,表皮细胞继续增殖分化,形成一层新生表皮,与对照组相比,创面闭合早且收缩程度小,表皮成熟早且分层较多,基底膜形成较早,表皮下胶原纤维较少。结论:体外培养的表皮细胞能在胶原海绵上生长,移植到创面上后,该细胞可自动移行到创面并形成多层表皮结构,抑制创面收缩,可用于修复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1.
皮肤扩张过程中p63和细胞角蛋白的表达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初步观察皮肤扩张术对表皮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用iWstar大鼠制作扩张动物模型,将72个扩张器埋于36只wistar鼠背部浅筋膜下,利用表皮干细胞特异表达p63和角蛋白19及短暂扩充细胞表达角蛋白14的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owervision M二步法检测扩张过程中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差异。结果:扩张皮肤表皮层增厚,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在棘层和颗粒层可见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的阳性表达。结论:皮肤扩张术能诱导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表皮干细胞在扩张过程中对机械应力和创伤修复的响应机制可能是其主要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人真皮含有树突状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前两种细胞具有强烈的刺激淋巴细胞反应的数种抗原,但真皮免疫原性较弱,原因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索异体真皮在皮肤移植免疫排斥中迟钝的机理。在体外模型中,检测异体皮肤中宿主淋巴细胞分布,评估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免疫组化等各种参数以阐明周围血单个核细胞(PBM)和真皮或表皮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将PBM分别与分离的异体真皮细胞、剪碎的小真皮片和全真皮片反应,结果分离的异  相似文献   

13.
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表皮修复中的生物学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阐明有关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在皮肤损伤后,表皮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近年来有关MMP-1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总结其在上皮化局部微小环境内的表达及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结果 皮肤损伤信号直接引发表皮细胞于特定的部位及时间表达MMP-1;MMP-1通过特异性分解创面基质胶原蛋白,促进表皮细胞的增殖及迁移,由此影响表皮损伤创面的愈合结果。结论 皮肤损伤后表皮细胞表达MMP-1与创面重新上皮化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 CD3~ 表皮内 T 细胞在人体正常皮肤及瘢痕组织中的分布密度的研究,阐明表皮内 T 细咆对表皮细胞发育分化、分裂再生的影响。方法利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表皮内 T 细胞在表皮组织中的分布。结果正常表皮组织中存在有少量 CD3~ 表皮内 T 细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可见较正常组织数量多的 CD3~ 表皮内 T 细胞,表皮细胞增生活跃,萎缩性瘢痕组织中未发现有 CD3~ 表皮内 T 细胞存在,表皮细胞层平坦。结论正常皮肤组织和瘢痕组织中CD3~ 表皮内 T 细胞的分布情况不同,提示 CD3~ 表皮内 T 细胞可能与表皮细胞的发育分化、分裂再生有关,CD3~ 表皮内 T 细胞在表皮组织中的正常分布,对维持表皮组织的正常形态可能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大面积烧伤所用皮肤替代物,其一为冷藏的异体皮,移植后异体真皮和受区结合,在 临床有广泛应用,但存在免疫排斥和感染危险;其二为牛胶原基质外覆硅膜所构成的人工皮肤,可以覆盖创面而且可见新生血管形成,但结构更似肉芽,易致污染和血肿形成;其三为由全厚皮肤经处理去除表皮和真皮细胞所成的真皮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合并创面难愈机制研究--表皮组织的病理生理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糖尿病表皮组织在未遭受外源性损伤时存在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SPF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糖尿病实验组(6只)和正常大鼠对照组(6只),糖尿病大鼠以STZ诱导.成模后16d两组同时采集背部皮肤,观察表皮的组织学特征,测定皮肤组织糖含量,检测表皮细胞的细胞周期.结果糖尿病皮肤表皮细胞层次欠清晰,部分表皮缺乏复层排列,棘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表皮层厚度明显变薄;S期表皮细胞百分比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G2/M期表皮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降低;皮肤组织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糖尿病表皮组织在未损伤、组织结构完整性未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已经存在着组织学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这种异常改变可能是糖尿病皮肤易损或创面形成后难以愈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在抵御外界病菌入侵、调节体温、感觉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皮肤的表皮处于动态的更新状态,新生的表皮细胞取代老化脱落的角质细胞,这个过程与定位于表皮基底部的表皮干细胞密切相关,基底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同表皮脱落的细胞处于动态平衡,这一平衡维持着皮肤正常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是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类物质。它能刺激多种细胞mRNA、mDNA和蛋白质的合成,除了能刺激体外皮肤表皮细胞的分裂以外,它还能促使二度烧伤和皮肤供皮区表皮的再生和真皮的增殖,增加外科切口的张力强度。调节正常表皮再生的分子水平机理尚不清楚,有可能这类肽类生长因子对自体分泌或旁分泌起了重要作用。作者用双盲法作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以评价EGF对供皮区愈合的效果。糖尿病、癌症、妊娠、胶原血管疾病、免疫抑制紊乱、化学或电烧伤、热力烧伤体表面积大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荷载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纳米微囊的新型组织工程皮肤对裸鼠皮肤缺损的修复效果及特点.方法 采用超声乳化一溶剂挥发法及低温干燥法,制备KGF纳米微囊,并构建KGF-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分离培养和鉴定人表皮干细胞群和成纤维细胞;接种表皮干细胞群于KGF-ADM之上,观察其生长情况;将荷载KGF纳米微囊的组织工程皮肤移植于裸鼠皮肤缺损处,以无KGF纳米微囊的组织工程皮肤为空白组,以其自体皮肤移植作对照组.于术后2,6周时分别观察修复区组织学愈合及皮片挛缩情况,并应用抗人角蛋白10及β1-整合素免疫荧光检测修复区表皮和真皮层细胞来源、分化及生长情况.结果 表皮干细胞群在KGF-ADM表面生长良好,粘贴紧密,可见到多角形的终末表皮细胞及小圆形的表皮干细胞,活性良好,有连接成片的趋势,部分形成克隆团块.以荷载KGF纳米微囊组织工程皮肤修复裸鼠皮肤缺损,2、6周时修复效果均优于空白组及对照组,移植的组织工程皮肤边缘可与邻近皮肤完全融合,但存在一定的挛缩.镜下可见修复区组织工程皮肤表皮细胞分层良好,与ADM紧密结合,能产生正常角质层.6周时实验组修复区组织工程皮肤切片免疫荧光检测,基底层仍存有少量β1-整合素阳性的表皮干细胞或短暂扩充细胞.结论 所构建的荷载KGF纳米微囊组织工程皮肤修复裸鼠皮肤缺损的效果,优于无KGF纳米微囊的普通组织工程皮肤及裸鼠自体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CD3 + 表皮内T细胞在人体正常皮肤及瘢痕组织中的分布密度的研究,阐明表皮内T 细胞对表皮细胞发育分化、分裂再生的影响。方法 利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表皮内T细胞在表皮组织中的分布。结果 正常表皮组织中存在有少量CD3+ 表皮内T 细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可见较正常组织数量多的CD3 + 表皮内T细胞,表皮细胞增生活跃,萎缩性瘢痕组织中未发现有CD3 + 表皮内T细胞存在,表皮细胞层平坦。结论 正常皮肤组织和瘢痕组织中CD3+ 表皮内T细胞的分布情况不同,提示CD3+ 表皮内T细胞可能与表皮细胞的发育分化、分裂再生有关,CD3+ 表皮内T细胞在表皮组织中的正常分布,对维持表皮组织的正常形态可能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