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MSCT(螺旋CT)容积重建技术在评价椎体成型术(PVP)及椎体后凸成型术(PKP)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到我院就诊的34例骨质疏松导致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分别进行了PVP及PKP椎体成形术,术后72小时内进行MSCT检查,通过MSCT容积测量,得到注入骨水泥的量及其弥散体积,计算得出其弥散系数。两种手术方式组间骨水泥弥散系数的差异、两组间VAS评分变化(术前-术后)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骨水泥弥散系数及VAS评分变化的差异。骨水泥弥散系数与VAS评分变化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两种手术方式组间骨水泥弥散系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组间VAS评分变化(术前-术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骨水泥弥散系数与VAS评分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r=0.465)。结论 PVP骨水泥弥散系数小于PKP。骨水泥弥散系数可以作为评价椎体成形术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用数字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PVP)术前指导骨水泥注入量的临床应用,以期获得最优骨水泥注入量及手术效果。方法纳入经X线片、CT、MRI检查确诊的60例(79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随机分为A、B组,每组30例,分别计算压缩椎体的体积,然后根据椎体体积计算术中应该注入的骨水泥的量,A组骨水泥注入量为椎体体积的10%,B组骨水泥注入量为椎体体积的20%。结果 A组骨水泥注入量为1.0~3.5(2.5±0.5)ml,B组骨水泥注入量为2.5~8.0(4.5±0.5)ml。2组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数字技术精确测量椎体体积可对骨水泥注入量进行PVP术前个性化设计,10%椎体体积的骨水泥注入量即可有效解除腰痛同时降低骨水泥渗漏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5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VP组和PKP组,各2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Cobb角和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18个月。手术时间PVP组少于PKP组,骨水泥注入量及Cobb角恢复程度PKP组多(高)于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骨水泥渗漏率PKP组低于PV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迅速稳定椎体骨折,缓解疼痛。PVP较PKP手术时间短、骨水泥用量少,而PKP恢复椎体Cobb角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有限元法分析经皮椎体成形(PVP)术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弥散情况对相邻节段椎体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5-09—2016-10诊治的87例L_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CT扫描数据,建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单侧注入4 ml骨水泥,A组骨水泥局限于椎体一侧,B组骨水泥越过椎体冠状位中线。单侧注入6 ml骨水泥,C组骨水泥局限于椎体一侧,D组骨水泥越过椎体冠状位中线。在轴向加载500 N载荷下,记录各组L_1下终板及L_3上终板的应力值。结果注入骨水泥前L_1下终板的应力值为(4.08±0.55)MPa,L_3上终板应力值为(4.99±0.70)MPa。注入骨水泥后L_1下终板应力值:A组为(4.49±0.49)MPa,B组为(4.38±0.45)MPa,C组为(4.76±0.74)MPa,D组为(4.50±0.66)MPa;B组应力值小于A组和D组,D组应力值小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入骨水泥后L_3上终板应力值:A组为(5.23±1.32)MPa,B组为(5.14±1.26)MPa,C组为(5.45±1.46)MPa,D组为(5.09±1.17)MPa;B组应力值小于A组,D组应力值小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与D组的应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术后相邻节段椎体应力值与骨水泥注入量呈正比,等量骨水泥于双侧弥散所产生的应力增幅较单侧弥散小。骨水泥注入量较少及双侧均匀分布可能降低了相邻椎体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形成团块样骨水泥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9-06采用PVP治疗的87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213例术后出现团块样骨水泥(团块样组),662例术后出现非团块样骨水泥(非团块样组)。比较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是否有外伤史、骨折部位、是否合并骨皮质连续性中断、骨折形态、骨折程度、是否合并椎体裂隙征、骨水泥注入量方面的差异。结果 87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团块样组与非团块样组在年龄、病程、是否合并骨皮质连续性中断、骨折类型、骨折程度、是否合并椎体裂隙征、骨水泥注入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较长、骨折程度重、合并椎体裂隙征、骨水泥注入量较多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合并团块样骨水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病程较长、骨折程度重、合并椎体裂隙征、骨水泥注入量较多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出现团块样骨水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残余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8-07采取PV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42例术后残留疼痛(观察组),256例术后无残留疼痛(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骨密度T值、QCT值、骨水泥弥散至术前骨折线所在位置情况、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水泥渗漏分型。结果 29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35月(8~26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椎体骨水泥弥散至术前骨折线所在位置比例较小,骨水泥分布情况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骨密度T值、QCT值、骨折渗漏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残余疼痛与骨水泥未弥散至术前骨折线和骨水泥分布不均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20-11诊治的8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41例采用PKP治疗(PKP组),41例采用PVP治疗(PV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2组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3个月的随访。PKP组骨水泥注入量较PVP组多,骨水泥渗漏数较PVP组少,手术时间较PVP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伤椎前缘高度较PVP组大,伤椎Cobb角较PVP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PVP与PKP治疗均能显著减轻疼痛并促进术后快速康复,PKP在恢复伤椎高度、矫正椎体后凸畸形的效果优于PVP,且能减少骨水泥渗漏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确穿刺小剂量骨水泥在经皮椎体成形(PVP)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5-05—2017-01行PVP的6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PVP术中精确穿刺至骨折区域并注入小剂量骨水泥,对照组PVP术中注入常规剂量骨水泥。比较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X线透视次数,术后2 d、3个月、6个月VAS评分,骨水泥渗漏率及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骨水泥注入量及X线透视次数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6~13)个月。2组术后2 d、3个月、6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1例(3.3%)骨水泥渗漏,1例(3.3%)相邻椎体骨折;对照组出现5例(16.7%)骨水泥渗漏,3例(10.0%)邻近椎体骨折;观察组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确穿刺注入小剂量骨水泥PVP可以减少X线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及骨水泥注入量,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及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其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年龄80岁与年龄≥80岁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10—2018-09采用PVP治疗的10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年龄80岁者81例(老年组),年龄≥80岁者19例(高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并发症情况、术后7 d及6个月疼痛VAS评分及ADL评分。结果 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并发症情况较老年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7天、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可以有效缓解80岁及以上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术后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持续腰背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20-04采用PVP治疗的11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56例术后2个月疼痛VAS评分≥6分(观察组),56例术后2个月疼痛VAS评分6分(对照组)。比较2组在性别、年龄、术前骨密度值、手术入路、是否合并胸腰筋膜损伤、是否合并抑郁症、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是否合并糖尿病、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折部位、骨折椎体数、骨水泥注入量方面的差异。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在术前骨密度值、是否合并胸腰筋膜损伤、是否合并抑郁症、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折椎体数、骨水泥注入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骨密度值较低、合并胸腰筋膜损伤、合并抑郁症、骨水泥O型分布、骨折椎体数较多、骨水泥注入量较少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存在持续腰背疼痛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骨密度值较低、合并胸腰筋膜损伤、合并抑郁症、骨水泥O型分布、骨折椎体数较多、骨水泥注入量较少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持续腰背疼痛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2种不同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11-10—2013-10诊治的并筛选合格、符合入选条件的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A组和B组。A组:骨水泥用量按照CT测定骨折椎上下椎体体积平均值的15%注入。B组:骨水泥用量按照常规用量即腰椎骨水泥注入量为6 ml;胸椎骨水泥注入量为4 ml。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6~30(9.9±1.2)个月。2组术后1周及6个月时VAS评分、椎体后凸Cobb角及椎体高度恢复率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1例治疗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A组3例治疗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2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1例发生神经损伤,2例末次随访时发生邻近椎体骨折;A组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1例末次随访时发生邻近椎体骨折,2组均无肺栓塞发生,2组上述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骨折椎体体积的15%注射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并发症少、近中期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穿刺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6-12采用PVP治疗的6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30例行单侧椎弓根穿刺入路PVP(单侧组),30例行双侧椎弓根穿刺入路PVP(双侧组)。结果与双侧组比较,单侧组手术时间更短,骨水泥注入量及X线透视次数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出现3例骨水泥渗漏,双侧组出现5例骨水泥渗漏,2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均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椎弓根穿刺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均可获得满意效果,但单侧穿刺手术时间更短,骨水泥注入量及X线透视次数更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单侧分步椎弓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1月至2016年9月,共收治符合单节段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144例,其中84例行经皮单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60例经皮单侧椎弓根分步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填充量及术后VAS评分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操作过程顺利,无肺栓塞、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单侧穿刺组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4.60±1.10)mL,单侧分步穿刺组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3.40±1.20)mL,两组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穿刺组骨水泥渗漏率与分步穿刺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1年,两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单侧椎弓根分步穿刺PK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弥散更加均匀,可减少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渗漏,可取得和传统经皮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的同样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椎体成形术中椎体骨密度对骨水泥弥散体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中椎体骨密度对骨水泥弥散体积的影响。方法:18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术前均行骨折椎体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根据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分为骨密度正常组(A组)、骨密度减低组(B组)及骨质疏松组(C组),每组6例,采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行椎体成形术,术中注入相同状态和批次骨水泥2.5ml,术后采用64排CT扫描椎体,计算骨水泥注射体积及弥散体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均成功注2.5ml骨水泥,CT计算骨水泥注射体积:A组2.460±0.116cm3,B组2.450±0.038cm3,C组2.457±0.037cm3;骨水泥在椎体中弥散体积:A组为6.717±1.127cm3,B组为5.650±0.669cm3,C组为4.617±0.542cm3。三组骨水泥弥散体积均大于同组注射体积(P<0.01);三组间骨水泥注射提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弥散体积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弥散体积最大。结论: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弥散体积大于骨水泥注射体积;椎体骨密度与椎体内骨水泥弥散体积密切相关,骨密度越高,弥散体积越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应用高粘度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椎体高度恢复效果及其与骨水泥注入量、弥散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采用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96例OVCF患者,其中男44例,女52例;年龄56~79岁(67.36±5.36岁);117个病椎,其中胸椎41个,腰椎76个;单节段47例,双节段49例。按照其骨水泥注入量的不同分组,注入量≤4ml为A1组(n=41),注入量4ml为A2组(n=55);按照其骨水泥弥散程度的不同分组,填充率≤15%为B1组(n=37),填充率15%为B2组(n=59)。对比各组术前、术后7d骨折椎体的椎体前缘、中央高度情况,并采用直线回归分析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效果与骨水泥注入量、弥散程度的相关性。结果:A1组术后7d骨折椎体前缘高度高于术前(P0.05),而椎体中央高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2组术后7d骨折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均高于A1组(P0.05)。B1组术后7d骨折椎体前缘、中央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B2组术后7d骨折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均高于B1组(均P0.05)。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效果与骨水泥注入量(r=0.63)、弥散程度(r=0.65)均密切相关(P0.01)。术后3个月随访,A2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82%(1/55),稍低于A1组的4.88%(2/41),但无统计学差异(χ~2=0.47,P0.05);B2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69%(1/59),稍低于B1组的5.41%(2/37),但无统计学差异(χ~2=0.58,P0.05)。结论:应用高粘度骨水泥并适当提高其注入量与弥散程度行椎体成形术可有效改善OVCF患者的骨折椎体高度,明显增强其骨折椎体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12采用高粘度骨水泥PVP与PKP治疗的59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比较2组VAS评分、骨水泥渗漏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程度、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程度。结果 PVP组3例骨水泥渗漏,渗漏率12.0%;PKP组5例骨水泥渗漏,渗漏率14.7%;2组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 d的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央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治疗中,高粘度骨水泥PVP与PKP对于椎体高度的恢复、疼痛缓解及预防骨水泥渗漏方面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9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分成PKP组和PVP组,两组各49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术后VAS评分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水平变化,评价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BI)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8~12.7个月。PKP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均显著长(多)于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VAS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血清IGF水平及骨生化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PKP组血清IGF水平及骨钙素水平显著高于PVP组(P0.05)。术后BI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KP组骨水泥渗漏、感染、再骨折、一过性发热发生率均显著低于PVP组(P0.05)。结论 PKP和PVP都可以显著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且能获得满意疗效。PKP术后更可以促进血清IGF水平升高,改善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同一椎体一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对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7—2017-06采用一侧PVP与对侧PKP治疗的31例(33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以及椎体前缘、椎体中部、PVP侧与PKP侧高度变化。结果两侧骨水泥注入量以等量注入为原则,单侧注入平均3.2(1.5~4.0)ml。单个椎体手术时间22~35 min,平均30 min。本组5例(椎)发生骨水泥渗漏,PVP侧4例,PKP侧1例。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椎体前缘、椎体中部、PVP侧与PKP侧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侧PVP与对侧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但对椎体的复位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高粘度骨水泥与低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自1984-01—2017-05收录在Cochrane、Springer、EMBASE、Pub 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组采用高粘度PVP治疗,对照组采用低粘度PVP治疗。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5个随机对照试验,共259例,观察组127例,对照组13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末次随访时ODI指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旁渗漏率、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骨水泥椎静脉渗漏率、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粘度与低粘度骨水泥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并改善功能状态。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降低骨水泥椎静脉渗漏率及椎间盘渗漏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脊柱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PKP)后骨水泥强化椎体再压缩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医院骨科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压缩骨折(OVCF)患者131例,其中19例失访,失访率为14.5%。共纳入112例患者,男35例,女77例,年龄59~92岁,平均70.4±9.2岁,其中有5例患者发生强化椎体再骨折结果强化椎体再压缩组(RF组)和强化椎体未再压缩组(NRF组)比较,RF组骨水泥量和NR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组骨水泥量/骨水泥分布体积明显高于NRF组(P0.05),RF组椎体恢复高度明显高于NRF组(P0.05),RF组强化椎体骨密度值明显低于NRF组(P0.05),末次随访VAS评分RF组明显高于NRF组(P0.05)。结论骨水泥的注入量对强化椎体再压缩骨折无明显影响,骨水泥量/骨水泥分布体积越低,骨水泥弥散程度越好,与椎体上下终板接触,强化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更低,压缩骨折椎体高度恢复越高或脊柱椎体骨质疏松症越严重,强化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越高,发生强化椎体再压缩骨折的患者预后明显更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