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诊断、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11例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治疗胃和小肠GIST病人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11例病人CT的检出率为100%,内镜病理检出率为25%。均行手术切除治疗。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2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围手术期无病人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10个月和2年出现复发、转移。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1年和2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1%(10/11)和82%(9/11),预后略差于胃和小肠GIST。结论:十二指肠GIST的术前诊断应综合应用内镜和影像学技术,以提高其确诊率。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根据肿瘤位置和大小合理选择手术方法。低危病人手术后基本可以治愈,中、高危病人术后应配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该病的预后略逊于胃和小肠GIS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104例胰头癌行根治性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2例,女42例;年龄为(61±10)岁。病人均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因素。采用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术后1年。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手术情况:104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出血量为(474±280)mL,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1±10)枚。(2)随访情况:104例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其中44例肿瘤早期复发。44例肿瘤早期复发病人中,腹腔内复发42例(肝转移23例、术区转移7例、后腹膜淋巴结转移7例、网膜转移5例);腹腔外复发2例(胸膜、肺转移各1例)。(3)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A19-9水平、术后CA19-9水平、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χ2=5.833,9.276,4.26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CA19-9水平>37 U/mL是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3.599,95%可信区间为1.551~8.347,P<0.05)。结论术后CA19-9水平>37 U/mL是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控制营养状态(controlling nutritional status, CONUT)评分在评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短期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7年4月至2021年4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86例胰头或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将所有病人分为高CONUT评分组(CONUT评分≥4分,26例)和低CONUT评分组(CONUT评分4分,60例),分析CONUT评分与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与低CONUT评分组病人比较,高CONUT评分组病人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级及以上)的概率显著增加(30.7%比10.0%,P=0.017),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延长(Z=6.682,P=0.01),住院期间死亡率显著增加(11.5%比1.6%,P=0.046)。结论术前CONUT评分是评估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短期预后的有效指标,术前高CONUT评分往往提示病人术后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人住院时间更长及住院期间死亡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胰头癌恶性程度高,而根治术后的复发和转移又是造成5年存活率较低的重要原因。胰头癌根治术后转移中又以肝转移为多见。我院普外科胰腺肿瘤外科自2001年2月起至2007年8月,共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387例(其中2001年2月至2006年1月275例,2006年2月至2007年8月112例)。术后病理:导管腺癌376例,腺鳞癌5例,腺泡细胞癌和内分泌恶性肿瘤各3例。其中随访2001年2月至2006年1月底,本市病人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共155例,随访率为74%(114/155)。术后1年内因肝转移病死率为21.5%,而3年内则高达45.3%。因此我们认为要改善胰头癌病人根治性切除术后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老年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至2012年本院9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人老年患者43例,中年患者51例,其中老年组术前合并症发生率(60.47%)显著高于青年组(31.37%)(x~2=7.99,P0.05)。两组均以经典胰十二指肠切除、Child法重建消化系为主,分别占83.72%和70.59%。老年组病例术后胆瘘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0.23%,与青年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3.53%)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0.54,P=0.46)。结论高龄不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禁忌证。老年患者强调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监测和管理,早期及时处理合并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13-06—2018-02间昆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0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1例因高龄未行手术治疗,其余9例均进行择期手术。其中行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5例,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术后3例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术后均恢复顺利,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十二指肠GIST的预后取决于肿瘤直径、核分裂象及肿瘤是否破裂。服用伊马替尼靶向治疗,以减少术后复发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胰腺癌根治性切除病人术后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中心行根治性手术的275例胰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随访资料。结果随访18(9~36)个月,共216例(78.5%)病人死亡,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15.1个月(95%CI 11.7~18.4),1、3、5年存活率分别为63.2%、23.1%、11.8%。行术后化疗病人术后生存时间29.1个月(19.5~38.7),1、3、5年存活率分别为78.6%、43.6%、25.4%。Cox回归分析提示,术前CA19-9水平、肿瘤分化水平、肿瘤长径、阳性淋巴结比、镜下血管侵犯、术后化疗是胰腺癌病人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按手术方式进行分层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术后生存独立影响因素包括术前CA19-9水平、肿瘤分化、肿瘤长径、血管侵犯、术后化疗(P0.05),胰体尾切除病人术后生存独立影响因素包括肿瘤分化、血管侵犯、阳性淋巴结比、术后化疗(P0.05)。结论术前高CA19-9水平、高阳性淋巴结比、肿瘤分化水平差以及有镜下血管侵犯的胰头癌和胰体尾癌病人预后更差。根治性手术基础上联合辅助化疗可显著延长胰腺癌病人存活时间,是改善胰腺癌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胆胰外科收治并行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为(56.2±12.4)岁,分析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20例完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手术平均时间为(645.0±139.9)min;本组病人术后胰瘘发生率为30.0%(6/20),其中A级胰瘘4例(20.0%),B级胰瘘2例(10.0%);术后胃排空延迟病人为5例(25.0%),其中A、B、C级分别为:3例(15.0%)、1例(5.0%)、1例(5.0%);术后胆瘘1例(5.0%);术后消化道出血病人2例(10.0%)。总并发症发生例数为6例(30%)。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具有术后恢复时间较快,创伤小等特点,随着经验的积累,未来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腹腔迟发性大出血因素分析与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病人行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诊治过程及体会。结果 138例病人中术后发生胰漏并大出血者11例,发生率为7.97%(11/138),11例出血病人中,因大出血经DSA介入治疗4例,发生率2.89%(4/138),因大出血再次手术止血7例,发生率5.07%(7/138),再次手术后死亡3例,病死率27.27%(3/11),出血主要原因为胰漏腐蚀腹腔动静脉血管引起大出血。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迟发性大出血主要是胰漏腐蚀胰肠吻合口周围血管出血所致。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是PD术后胰漏合并迟发性腹腔出血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十二指肠乳头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 1 月至 2016 年 12 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且病理学诊断为十二指肠乳头腺癌的19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随访病人术后生存情况,分析影响病人生存的因素。结果 194例病人中,高、中、低分化腺癌分别为6例(3.1%)、112例(57.7%)、76例(39.2%),淋巴结转移61例(31.4%),神经浸润7例(3.6%)。随着分化程度降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显著增高(P=0.000),神经浸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5)。中位生存时间为37个月,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1.6%、50.1%、36.9%。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血清CA19-9、癌胚抗原(CEA)、肿瘤T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神经浸润是影响病人生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十二指肠乳头腺癌根治性切除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1.953,95%CI 1.043~3.654,P=0.036)。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十二指肠乳头腺癌首选的治疗方式,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 02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A级胰瘘108例(10.5%),B级56例(5.5%),C级36例(3.5%)。单因素分析表明,胰管内径(P=0.012)、手术失血量(P=0.035)及胰肠吻合方式(P=0.001)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胰管直径(P=0.030)是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胰管直径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独立相关因素,而手术出血量及胰肠吻合方式可能也与术后胰瘘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34例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就行局限性切除术(limited resection,LR)2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8例两种术式选择依据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PD较LR术中出血量、肿瘤大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无复发存活率以及肿瘤危险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R较PD手术时间[(185±102)min vs.(420±135)min]、术后住院时间[(24±15) d vs.(33±16)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的选择与肿瘤系膜侧边缘距十二指肠乳头的位置及是否侵犯胰腺有关。结论 十二指肠GIST手术方式主要取决于肿瘤系膜侧边缘距乳头的位置及是否侵犯胰腺,在肿瘤系膜侧边缘距乳头位置>2 cm且无胰腺侵犯的前提下LR手术应作为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内镜治疗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的经验,探讨其临床价值及并发症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切除术的36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36例病人共行38例次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29例次未夹闭创面手术,其中1例次(3.4%)发生穿孔,5例次(17.2%)出现迟发性出血,3例次(10.3%)发生胰腺炎,2例次(6.9%)发生胆管炎,1例次(3.4%)出现影响胆汁和胰液排出的术后狭窄。9例次行留置胰、胆管支架后夹闭创面手术,未发生出血、穿孔及胰腺炎,其中1例次(11.1%)发生胆囊炎,1例次(11.1%)出现影响胆汁和胰液排出的术后狭窄。随访时间30.5(1.0~85.0)个月,2例病人出现复发,予以内镜下再次切除处理。结论内镜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可能有效,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重点关注。术后留置胰、胆管支架后夹闭创面可能会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胰腺外科中心自2003年至2007年收治的2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病人的临床、影像、手术以及随访资料.结果 21例确诊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病人中,女18例,男3例,平均年龄33岁.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术中探查对SPT的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较大的价值;其中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7例,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2例因肿块侵犯血管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切除及重建术,4例行胰腺节段切除术,5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部分切除术,2例行胰尾切除联合脾脏切除,1例因肿瘤侵犯周围组织行胰体尾切除、脾脏切除术、左肾上腺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随访结果显示所有病例均存活.结论 对SPT的诊断要充分重视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以及术中探查的结果,进而采用积极、恰当的手术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15.
胰头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胰头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因术前临床诊断胰头癌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65例,其中行常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152例,保留幽门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75例,包括切除一段血管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9例,经再次手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7例,全胰切除术2例.术前经B超、CT、选择性ERCP、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232例(87.5%).术后经病理证实:胰头癌132例,壶腹癌77例,胆总管远端癌22例,十二指肠癌16例,转移癌1例和良性病变17例(慢性胰腺炎14例和良性肿瘤3例).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118例(47.6%),住院死亡10例(4%).PPPD术后并发胃排空障碍较其它术式显著增高(P<0.01).结论:由非胰腺专业组医师施行的手术死亡率明显高于专业组医师(P<0.05),只要病例选择恰当,围手术期良好的处理,可以继续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胃排空延迟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胰胆外科2012年1月-2016年7月行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4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35例(8.7%),行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366例(91.3%),采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Mann-Whitney Test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比较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与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胃排空延迟的转归情况.结果 与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相比,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胃排空延迟的发病率(22.9%)显著高于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10.9%),P=0.038,其余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与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发生胃排空延迟的严重程度(分级比较)相同(P≥0.05),但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胃排空延迟的平均恢复时间(12.13±3.09)d明显短于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的(17.28 ±9.63) d(P=O.009).结论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增加术后发生胃排空延迟的风险,但不增加胃排空延迟的严重程度,相对于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胃排空延迟较易恢复,为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究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自2012年2月至2015年9月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全部手术均为完全切除,手术时间为(548±124)min,术中出血量为(200±127)ml,术后住院时间为(23±11)d,所有病人均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人。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安全、可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营养风险指数(nutritional risk index,NRI)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关系,以探讨NRI在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SSI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胰腺外科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08例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SSI分为SSI(-)组和SSI(+)组,通过单因素分析评价SSI风险因素,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NRI在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SSI中的价值。结果本组36例病人出现SSI(33.3%),其中切口感染16例,腹腔感染28例,24例胰瘘(B或C级)。单因素分析显示:胰瘘、NRI、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SSI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胰瘘(P0.001)、NRI(P=0.018)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胆道引流、NRI、NRS-2002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非胰瘘病人SSI相关,NRI也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非胰瘘病人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3)。结论 NRI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预测SSI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4种保留器官功能胰腺切除术的适应证、并发症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90年1月至2012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施行的76例保留器官功能胰腺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5例。年龄15~75岁。除胰腺壶腹癌及胰腺外伤各1例外,其余均为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76例中,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8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PPHR)14例、中段胰腺切除术(CP)14例、保留脾脏的远侧胰腺切除术(SPDP)40例。结果无手术死亡。发生手术并发症13例(17.1%),其中胰瘘11例(14.5%),胆瘘1例(1.3%),术后胰肠吻合口出血1例(1.3%)。8例行PPPD的病人中,1例发生胰瘘。14例行DPPHR的病人中,发生胰瘘2例、胆瘘1例。行CP的14例病人中,2例发生胰瘘,1例术后合并胰肠吻合口出血者行手术治疗后治愈。40例行SPDP的病人中6例发生胰瘘,未发生迟发性脾梗死、脾脓肿或血小板升高。结论保留器官功能的胰腺切除术可明显减轻手术创伤、保留器官功能、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疗效与传统术式相似,应作为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2007年1月—2018年12月经收治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47例SP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男11例,女36例,平均年龄(32±15)岁;肿瘤位于胰头部16例,胰颈部8例,胰体尾部23例;术前通过影像学初步诊断为SPTP者21例(44.7%),6例术前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仅1例(16.7%)确诊为SPTP;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例,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12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8例,胰腺中段切除术5例,肿瘤局部切除术10例,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1例,胰体尾联合脾脏、左肾及左肾上腺切除+下腔静脉切开取栓术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1%(9/47),无再手术和手术相关死亡。肿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R、CD56、NSE呈阳性表达居多。术后43例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1.7±31.4)个月,1例术后复发,所有随访患者均存活。结论:SPTP是一种好发于年轻女性的潜在低度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