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存在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CAC)现象,CAC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CAC在CKD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是CKD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CKD患者存在CAC现象除了与已知的钙磷代谢紊乱有关外[2],相应的临床研究已证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后因素[3].但目前研究中注重于CKD患者胰岛素抵抗与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的不多.本研究探讨有关CKD 3~4期患者胰岛素抵抗与CAC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研究发现,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斑块破裂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有重要联系[1].大规模前瞻性研究显示,作为一个重要炎症细胞因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预测冠心病事件及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心血管病死亡的一个独立的强预测因子[2,3].本研究通过血清学检测观察了不同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的变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54例和健康对照者31名检测血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α、白蛋白、血清钙、血清磷、C反应蛋白、晚期氧化蛋白产物等指标,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粥样斑块.分析影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厚且动脉斑块发生率高(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期血压、血清磷、脂蛋白α、氧化蛋白产物、C反应蛋白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氧化应激、微炎症反应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磷等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在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脂联素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胰岛素抵抗等多种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观察慢性肾衰患者血清脂联素(ADPN)水平,分析其与慢性肾衰竭患者营养不良、炎性反应和动脉粥样硬化(MIA)综合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54例和健康对照者31名检测血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α、白蛋白、血清钙、血清磷、C反应蛋白、晚期氧化蛋白产物等指标,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粥样斑块.分析影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厚且动脉斑块发生率高(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期血压、血清磷、脂蛋白α、氧化蛋白产物、C反应蛋白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氧化应激、微炎症反应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磷等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在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钙化(CAC)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讨引起CAC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40例MHD患者经螺旋CT扫描,了解合并CAC的患者比例,并计算其钙化积分以评估CAC程度。应用心脏彩超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心脏形态、功能及颈动脉斑块,进一步分析MHD患者各项临床指标与CAC的关系。 结果 25例MHD患者(62.5%)合并不同程度的CAC,平均钙化积分为672.3。钙化组(CAC组)与无钙化组(NCAC组)心脏形态及左室顺应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斑块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衰竭发生率均以CAC组为高。4例死于心脏疾病患者均存在CAC。颈动脉斑块阳性组IMT平均为(0.86±0.15) mm,钙化发生率为81%,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为867±198,均明显高于斑块阴性组[分别为(0.73±0.14) mm,42%,437±176,P < 0.05]。CAC组年龄、糖尿病或肥胖患者比例、透析时间、血磷、C反应蛋白(CRP)、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钙磷乘积、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均高于NCAC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透析时间与CAC密切相关。 结论 MHD患者普遍存在CAC。CAC与心脏结构、功能的变化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糖尿病及肥胖患者比例、钙磷代谢及脂代谢异常、透析时间、CRP、动脉粥样硬化是CAC的相关因素。年龄和透析时间是CAC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约10%~15%将进展至慢性肾衰竭[1],而高血压肾病占老年人慢性肾衰竭发病原因的第一位[2].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其各脏器存在生理上的老化,特别是肾功能的减退,故其临床特征、转归及治疗与中青年患者不同.现将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衰竭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探讨更有效的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静息心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  姚欢 《医师进修杂志》2005,28(10):39-4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静息心率(RHR)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的高血压病患者92例,按RHR水平分为三组,RHR1组:〈70次/min(26例),RHR2组:70次/min≤RHR〈80次/rain(34例),RHR3组:RHR≥80次/min(32例)。对入选患者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并做以下检查:心电图、颈动脉超声、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结果(1)三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随着RHR的增加,IMT也逐渐增厚,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HR2组和RHR3组的IMT、颈动脉内径(CAD)均高于RHR1组(P〈0.01)。(3)RHR与IMT、颈动脉内径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2、0.389,P〈0.01)。(4)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随着RHR的增加有升高趋势,与RHR呈正相关,其r值分别为0.659、0.479和0.266,P均〈0.01。结论高血压患者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加,发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的机会也在增加,静息心率水平升高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辛伐他汀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维持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均存在着慢性微炎症状态,其标志物为C-反应蛋白(CRP).慢性炎症反应可导致肾性贫血,营养不良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1].羟甲基戊乙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不仅是有效的降脂药物,还具有降脂作用以外的多种作用,其中可通过降低CRP浓度来抑制炎症反应[2].  相似文献   

10.
流行病学发现慢性肾衰竭(CRF)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目前脂质代谢紊乱已被公认为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各种疾病的"罪魁祸首",其中血脂LDL/HDL-C及ApoB/ApoA1与冠心病的关系较为密切[1,2],但其在CRF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脂蛋白(a)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的9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9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脂蛋白(a)进行检测,同时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颈动脉B超检测,分析慢性肾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脂蛋白(a)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脂蛋白(a)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的含量≥4.0 mg/L的平均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血清C反应蛋白的含量小于4.0 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脂蛋白(a)存在良好的正相关(R=6.089,P=0.005);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脂蛋白(a)与平均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粥样斑块发生率存在良好的正相关(R=5.986,P=0.006;R=5.411,P=0.006;R=5.369,P=0.007;R=5.025,P=0.009)。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可以通过脂蛋白(a)的代谢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为深入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将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设为透析组,10名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同时测定相应的生化指标及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根据颈动脉内膜厚度,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和颈动脉硬化组。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显著负相关(r=-0.378,P〈0.05);而颈动脉硬化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脂联素明显高于正常人,其浓度与动脉硬化程度呈负相关,对其更深一步的研究有助于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提供更好、更敏感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超声方法检测外周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探讨外周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评价超声检测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10例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术后1—2周内,行外周动脉(包括颈总、颈内、颈外、股总、股浅、股深、胭、足背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超声检查,以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厚度作为观测指标,对各组病例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外周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1)CCA IMT、颈动脉IMT、CFA IMT、SFA IMT、DFA IMT、下肢动脉IMT在冠脉未见异常组与其余三组任一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未见异常组IMT值小于其余三组。(2)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数量增加,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加重,斑块形成呈明显增加趋势。(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EPWISE),CFAIMT和P下肢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显著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颈动脉、下肢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趋势一致。(2)颈部和下肢血管的IMT及斑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预测价值;P下肢、CFAIMT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3)年龄、吸烟时间、患有高血压及高血压患病时间、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关系密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肾衰竭患者重要的并发症和常见的死亡原因。关于慢性肾衰竭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及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可作为一种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性指标.认识和了解颈动脉IMT对预防和治疗该类疾病.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治疗方法,尽管这一技术已日趋成熟,但是终末期肾病患者死亡率仍然较高,并与许多因素相关,如高龄、心血管合并症、糖尿病、营养不良、低白蛋白血症、感染等[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肾衰竭的最主要的合并症及死亡原因,而肾功能的替代治疗并未明显降低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在调节血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参与着慢性肾脏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可以阻断RAAS的兴奋性,因此在慢性肾衰竭治疗中得以广泛使用.但ACEI或ARB可引起未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钾升高[1],对于血液透析患者使用是否增加高血钾的风险各种报道结果不一,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比观察,对ACEI或ARB是否影响血液透析患者高血钾的发生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趋势,进入终末期肾衰竭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据报道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肾衰竭发病率为15.43/10万人口[1].老年患者由于并发症较多,身体状况较差,大多已不适于肾脏移植.如何选择透析方式,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141例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HD)及腹膜透析(CAPD)的生存期影响及其相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中炎症发生的原因和后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尽管在近20年来透析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但终末期肾衰竭(ESRD)患者的生存率仍不理想.导致ESR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虽然传统的Framingham危险因素在ESRD患者中发生率相当高,但仍不能够解释ESRD患者中心血管并发症的范围和严重程度[1].因此,近年研究发现ESRD存在着一些非传统性心血管危险因素,诸如炎症、氧化应激及营养不良等[2].由于炎症在ESRD患者中的高发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并最终导致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3].为此,本文中将着重阐述在接受透析治疗的ESRD患者中炎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后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雄激素和雄激素受体水平变化的相关性. 方法 入组老年男性89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总睾酮和雌二醇.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外周淋巴细胞内雄激素受体水平. 结果 与内膜正常组比较,内膜增厚组VLDL-c显著升高;斑块形成组HDL-c显著降低,LDL-c显著增加;管腔狭窄组收缩压、舒张压和LDL-c均显著增加.老年男性中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与内膜正常组比较总睾酮水平和雄激素受体荧光强度明显下降. 结论 老年男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增加伴随着总睾酮和雄激素受体水平明显降低.雄激素受体水平的下降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