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继发于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关节旋转中心重建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5例(共25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8~47岁,平均(36.13±6.97)岁,所有病例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外侧入路经股骨头直接磨挫显露髋臼,参考泪滴结构制作髋臼、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术后应用Pierchon法评估假体位置及旋转中心,比较分析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所有髋关节均采用生物型全髋关节假体,手术时间65~90 min,出血量300~500 mL,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病例,外展角为(40.9±3.09)°,髋关节解剖旋转中心垂直距离及水平距离分别为(17.92±1.42)mm和(37.42±1.47)mm,髋关节重建旋转中心垂直距离为(18.95±1.47)mm,水平距离为(33.61±2.37)mm,髋关节位置良好。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68个月,平均(32.87±21.17)个月。术前HSS评分平均为(45.04±10.43)分,末次随访时为(88.4±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未发生假体松动、脱位。结论继发于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经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通过直接磨挫股骨头能够显露髋臼,并参考泪滴解剖结构制作髋臼,重建旋转中心接近解剖旋转中心,髋关节功能显著改善,但手术技术要求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髋臼中心化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型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62例髋关节发育不良型骨关节炎患者(68髋)行THA手术,按时间段分为两组.A组:2006年12月前的24髋按Harris常规方法处理;B组:2007年1月后的44髋采用以卵圆窝为向导的下移加深、后上挤压植骨和钉状臼嵌合的髋臼中心化手术技术处理.手术前后测量下肢短缩,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用Pagnano法测量旋转中心与实际旋转中心的垂直(Y轴)和水平(X轴)距离,统计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结果 62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下肢短缩和Harris评分: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优于A组(P〈0.05).术中出血量B组较A组多(P〈0.05),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Y轴上变化: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更接近真实的旋转中心,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臼中心化的THA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型骨关节炎能更好地纠正旋转中心、下肢短缩,改善髋关节功能,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使用非水泥髋臼假体处理髋臼内陷的适应证、手术技术以及术后疗效.[方法]从1998~2009年,共38人(46髋)伴有髋臼内陷的患者接受非骨水泥臼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男34髋,女12髋,平均年龄45岁.其中14髋术中行自体骨移植,术后随访1~8年(平均3年).回顾分析手术技术,使用Harris、Charnley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用髋关节止侧位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8.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85.1分,平均Charley评分由9.1分提高到15.7分.术后股骨头中心位置较术前外移、下移.所有患者髋臼组件稳定,没有出现明确的假体松动、断裂、移位、脱位或移植骨的重吸收.[结论]使用非水泥臼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骨缺损情况结合自体骨移植,能有效治疗各种程度的髋臼内陷,恢复髋臼旋转中心的解剖位置,短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中行髋臼原位重建及高髋关节中心技术治疗Crowe 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于我科行THA治疗Crowe Ⅱ、Ⅲ型DDH合并髋关节骨性关节炎(Tonnis Ⅲ期)的37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髋臼重建方式分组:其中髋臼原位重建组17例,高髋关节中心重建组2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Harris评分、影像学假体松动率。结果 37例病人平均随访41个月(25~63个月)。髋臼原位重建组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分别为(119±16) min、(413±36) ml,高髋关节中心重建组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分别为(92±21) min、(389±44) 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561,P=0.021;t=0.682,P=0.231)。两组术后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但两组间术前及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髋臼原位重建组中有2例少量植骨吸收,两组随访未见影像学假体松动。结论 高髋关节中心技术的手术时间较髋臼原位重建更短,两种技术治疗Crowe Ⅱ、Ⅲ型DDH的中期临床疗效较好,均可显著恢复病人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生物型金属-聚乙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杯螺钉固定与镶嵌固定在髋关节疾病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120例本组收治的需行生物型金属-聚乙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分别经髋关节前外侧切口入路,实验组安装人工髋臼杯时直接打压镶嵌固定,而对照组安装人工髋臼杯时打压后再钻孔拧入2至3枚螺钉固定。详细记录患者术后5年随访时人工关节稳定的情况,并通过对髋关节功能评分作比较。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术后人工髋关节恢复情况良好,人工髋关节中期稳定性良好,Harri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短,且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进行生物型金属-聚乙稀人工髋关节置换进行安装人工髋臼杯时,直接打压镶嵌固定和普通打压后再钻孔拧入2至3枚螺钉对比,术后髋关节恢复情况均良好,中期稳定性良好,固定牢固;但直接打压镶嵌固定术式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较少,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髋臼重建治疗Crowe Ⅲ型髋臼发育不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43例(54髋)Crowe Ⅲ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9分.髋臼重建方法包括单纯加深或穿透髋臼(A组)27例(34髋)、髋臼内壁截骨(B组)12例(15髋)、髋臼自体股骨头植骨(C组)4例(5髋).分别记录每种重建方法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后随访进行放射学及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40例(50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9个月.在术后3~5个月随访时截骨和植骨已愈合.摄x线片测量A、B、C组重建方式的髋臼外倾角分别为(41.0±7.5)°,(46.0 ±7.7)°,(39.0±11.0)°;前倾角分别为(10.0±2.8)°,(9.0±2.5)°,(4.0±1.9)°;旋转中心上移分别为(8.4±3.6)mm,(7.3 ±2.6)mm,(1.2±0.5)mm;旋转中心内移分别为(7.0±1.5)mm,(9.9 ±1.7)mm,(-2.7 ±1.2)mm.A、B、C组末次随访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B9、91、86分.随访患者中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可疑肺栓塞,4例坐骨神经麻痹.结论 单纯加深或穿透髋臼、髋臼内壁截骨、自体股骨头植骨是Crowe Ⅲ 型髋臼发育不良髋臼重建的有效方法.应根据术前评估、术中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纯髋臼翻修术治疗单纯髋臼假体松动与全髋关节翻修术治疗全髋假体松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44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假体松动,分成2组(各22例),研究组采用单纯髋臼翻修术治疗单纯髋臼假体松动,对照组采用全髋关节翻修术治疗全髋假体松动。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1.5、3、6、12个月Harri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3个月研究组Harri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髋臼翻修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短期内(3个月内)优于全髋关节翻修术。  相似文献   

8.
成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中髋臼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术中髋臼的重建方法。方法对24例32髋成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21髋行自体股骨头及髂骨移植重建髋臼,11髋单纯行髋臼加深重建髋臼。术后以Harris评分、放射学改变、步态、肢体长度、Trendelenburg征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5年。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8.2分恢复到术后平均86.4分,X线片显示,自体股骨头及髂骨移植重建髋臼病例所有移植骨块均愈合良好。旋转中心平均下降55mm(37~69 mm)。29髋疼痛消失,3髋术后有轻微疼痛。1例术后Trendelenburg征持续阳性。结论根据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髋臼重建方法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对成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过程中髋臼重建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1996年7月~2006年7月收治36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按Crowe方法分型:Ⅰ型13例,Ⅱ型8例,Ⅲ型8例,Ⅳ型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采用自体股骨头及髂骨在髋臼周围做结构性植骨,髋臼旋转中心内移重建髋臼。术前和随访时采用摄片观察和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9个月~10年(平均6.3年)。所有移植骨块经X线片证实均与宿主骨愈合,无骨吸收现象,植骨块对髋臼的平均覆盖率为35%,未见假体松动,关节疼痛缓解,活动功能满意。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0.6分,术后平均90.3分,近中期随访效果良好,暂无二期翻修病例。结论采用自体股骨头及髂骨结构性植骨、髋臼旋转中心内移重建髋臼的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全髋置换的髋臼重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时臼杯假体安放的方法及其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48例(56髋)髋臼发育不良行全髋置换时,部分应用髋臼内陷成形术向内或内下方加深髋臼并选择小型臼杯假体。通过Ranawat三角测量术前及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和垂直距离,应用Mark髋臼四分法判断臼杯假体的实际位置。行Harris临床评分及X线检查做为疗效判定标准。结果Ranawat三角测量,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平均为18.2 mm,术后为1.52 mm;术前垂直距离平均为10.26 mm,术后为5.68 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rk髋臼四分区中,臼杯假体位于内侧区者为46髋,其中内下区34髋。术前Harris评分为32.5~60.3分,术后为76.6~96.5分。无假体松动和移位,无翻修病例。结论在髋臼发育不良行全髋置换的髋臼重建中,应强调向内方或内下方加深髋臼,接近于真臼安放臼杯假体,以尽量恢复髋关节理想旋转中心;选择小型臼杯假体以获得髋臼宿主骨的良好覆盖,减少髋臼植骨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髋臼骨折术后继发髋部深部感染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2年12月采用THA手术治疗8例成人髋臼骨折术后继发髋部深部感染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38-51岁,平均45岁。前柱骨折1例,后柱并后壁骨折4例,横行骨折2例,横行伴后壁骨折1例。术前行关节穿刺及术中取关节周围组织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彻底清创,1例行一期THA手术,7例采取一期植入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术后静脉滴注及口服抗生素,定期复查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连续两次正常后,行二期THA手术。术后定期随访,常规复查ESR、CRP,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55个月,平均29.5个月。一期与二期手术间隔时间5-15个月,平均8.5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53.8±4.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平均(92.3±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4,P〈0.01)。随访期间无1例发生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及脱位。结论对继发于髋臼骨折内固定手术的髋部感染,彻底清创及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可有效控制感染,骨小梁金属钽杯可提供有效的骨长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时不同方式髋臼重建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36例(44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年龄42~65岁,平均48岁。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9.9分,双下肢长度差异平均为1.8 cm,髋关节平均活动度:屈曲59.6°,外展21.6°,内收13.9°,外旋10°,内旋8.2°。术中臼杯均安装于真臼处,髋臼内移14髋,髋臼内陷成形术18髋,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12髋。髋臼侧均选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疗效评价:根据Harris评分分为优、良、可、差四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9.2年,平均5.1年。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9.9分恢复到术后的90.1分,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t=28.807),其中评定为优23髋、良17髋、可4髋,术后优良率达90.9%。术后髋关节平均活动度:屈曲105°,外展35°,内收15.8°,外旋45°,内旋15°。本组病例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X线检查示假体无松动移位,无翻修病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采用恰当的髋臼重建结合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可获得满意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矢状位劈开固定股骨假体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 CroweⅣ型)患者术后的疗效分析。方法2002年3月~2012年11月,本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以股骨矢状位劈开固定股骨侧假体治疗重度成人髋臼发育不良( Crowe Ⅳ型)患者共21例24髋,股骨上移4.5~6.9 cm,平均(4.53±0.89) cm。术前Harris 评分(38.21±3.09)。结果21例(24髋)患者获随访,截骨端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85.73±4.1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2,P<0.05)。随访期间均无感染、脱位、假体翻修等并发症出现。结论股骨矢状位劈开固定股骨假体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 CroweⅣ型)患者的手术效果稳定,手术技术具有可重复性,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防内突加强杯髋臼翻修假体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0年6月使用防内突加强杯进行髋臼翻修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有效随访病例40例40髋,男16例、女24例;手术时年龄22~77岁,平均60.3岁;随访时间12~82个月,平均39.2个月。骨缺损AAOS分型C型29例,D型11例;Paprosky分型ⅢA型29例,ⅢB型11例。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性别、年龄、骨缺损分类、髋臼旋转中心上移和外移尺度、臼杯外展角、臼杯固定方式(单纯经翼固定和经翼联合经髋臼螺钉固定)、植骨方式及臼杯类型与加强杯失败(松动及再翻修)的相关性。结果 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74.5±15.4)分。2例因松动而翻修,2例出现明显的放射学松动伴疼痛症状。髋臼旋转中心上移、臼杯外展角及臼杯固定方式与加强杯失败相关。当加强杯上移8.5 mm或外展角大于53.5°时,加强杯失败风险加大;使用经翼联合经髋臼螺钉固定者加强杯失败风险降低。结论 防内突加强杯可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侧严重骨缺损的翻修,但术后中短期仍存在较高的臼杯失败风险。重建时应尽量靠近真臼水平,适当减小臼杯外展角,使用经翼联合经髋臼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普通人工髋关节假体治疗老年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骨关节炎(OA)患者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对11例(14髋)DDH继发OA的老年患者施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女10例,男1例,平均年龄72岁(66~81岁)。根据Crowe的X线分型,Ⅰ型4例,Ⅱ型4例,Ⅲ型2例,Ⅳ型1例。应用普通全髋关节假体进行髋关节置换,Ⅰ、Ⅱ、Ⅳ型于真臼重建髋臼,Ⅲ型采用高旋转中心法重建髋臼。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1)X线测量双下肢长度差和髋臼旋转中心位置;(2)Harris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普通假体置换,1例行粗隆下截骨,术前双下肢长度差1~4.5cm,术后双下肢长度差为0~1cm。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24.4个月(6~48个月)。至最后随访时,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0.2分(35~58分)恢复到86.4分(72~94分)。结论应用普通全髋关节假体治疗老年DDH继发OA疗效确切,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应用相对简单、有效的关节重建方式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真臼范围内以及适度上移放置对患者功能和假体长期生存率的影响。 方法研究的纳入标准: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使用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排除标准:失访或随访资料不全;同期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2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其中失联及不能完成随访各1人,实际纳入随访24例,男5例,女19例;术时年龄36~80岁,平均(62±11)岁。左髋7例,右髋17例。其中Crowe I型10例、Ⅱ型8例、Ⅲ型6例。长期随访分别评估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并行骨盆正位、患侧股骨正侧位X线片检查评估假体情况,年龄、随访时间、评分以及手术相关指标分别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 结果本次随访时间平均(80±23)个月。至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平均评分由术前(43±13)分提高至(91±13)分(Z=-5.867,P=0.000),而WOMAC骨关节炎指数由术前(58±13)分降至(10± 4)分(Z =-5.957,P=0.000)。术前患肢与对侧比较平均短缩(10±5)mm,术后患肢短缩减小至(5±4)mm(Z=-4.525,P=0.000)。末次随访患者未出现影像学上髋臼和股骨假体松动及下沉。髋臼假体上移距离为3~15 mm,其中髋臼假体上移0~5 mm者8例,上移6~10 mm者7例,上移11~15 mm者9例。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Harris评分和WOMAC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arris:Z 1=-3.366,Z 2=-5.355,Z 3=-3.524;WOMAC:Z 1=-3.602,Z 2=-3.144,Z 3=-3.373;均为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采用放置在真臼范围内或者小于15 mm的适度上移放置,患者可获得满意的中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非感染性髋臼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间40例非感染性髋臼骨缺损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CroweⅢ、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8例,髋关节感染后融合14例,陈旧性髋臼骨折8例。内移髋关节旋转中心17例,结构性植骨13例,颗粒松质骨打压植骨10例;有14例应用钛网,9例重建钢板,7例加强杯固定。术前术后进行临床评估及X线评估。结果本组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无感染发生。本组40例患者随访8~42个月,平均(10.4±2.1)个月,随访时无假体松动,关节无疼痛,患者对手术结果满意,髋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平均Harris评分为(58.4±6.1)分,术后为(88.6±3.1)分;术后平均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明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感染性髋臼节段性和混合性骨缺损进行大块植骨并辅以颗粒骨,并选用牢固的钉板系统固定,将髋臼重建在真臼位置,并尽量采用非骨水泥型臼杯,通过不同的重建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骨缺损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骨缺损的处理方法。方法1990年12月至1999年6月对16例一期行金属-聚乙烯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患者行全髋关节翻修术。处理髋臼骨缺损的方式包括:(1)髂骨填充骨缺损(3例),(2)骨水泥填充骨缺损(5例),(3)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结合金属网重建髋臼(8例),后两种方式均属骨水泥型。16例行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全部行髋臼翻修,其中10例同时行股骨柄翻修。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7.7年,平均5.9年。Harris评分由全髋关节翻修术前的范围,62-75分,平均68分,升至术后的90—94分,平均91分。随访中均未出现假体旁透亮线、假臼杯水平或垂直移位和骨溶解等征象。共有4例出现并发症,包括异位骨化2例,脱位2例,无一例发生感染。结论有效修复髋臼骨缺损,进行髋部骨性结构的重建,是全髋关节翻修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