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危险因素及与CT影像学特征的关系,旨在为术前手术方案优化提供更多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80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分为移位组(19例)和未移位组(61例),比较移位组和未移位组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独立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CT影像学特征指标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间相关性。结果 移位组术前总移位距离显著大于未移位组(P<0.05);移位组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显著小于未移位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总移位距离、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均是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独立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总移位距离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呈正相关(P<0.05);骨块横向宽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掌侧T型钢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24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行掌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并进行随访。结果:24例患者均获随访,骨折愈合时间7~12周,平均为8周,疗效按Di enst功能评定标准评估,优16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1.7%。结论:掌侧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靠,便于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三维重建技术探索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伴背侧骨块的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伴有背侧骨块的桡骨远端骨折病例共78例。其中男30例,女48例;年龄25~82岁,平均(53.5±9.2)岁。通过Mimics三维重建技术重建桡骨远端关节面,将累及骨性隆起内侧部分的背侧骨块作为关节内骨块,未累及者为关节外骨块,共得到背侧关节内骨块病例58例,背侧关节外骨块病例20例。研究一:将20例伴背侧关节外骨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与同期20例不伴背侧损伤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使用SPSS 23.0软件比较两组患者内固定术后3个月及12个月的影像学指标(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活动度(背伸、掌屈、旋前、旋后)、握力、上肢功能评分(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hand, DASH),腕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研究二:将伴背侧关节内骨块病例按照背侧骨块术后移位距离是否大于2mm分为移位组(12例)及非移位组(46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比较指标同研究一。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研究一: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5±3.3)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影像学指标(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及腕关节活动度(背伸、掌屈、旋前、旋后)、握力、DASH评分、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二: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7±3.8)个月。未移位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2个月腕关节背伸活动度、DASH评分及VAS评分均优于移位组,未移位组患者术后3个月握力及术后12个月腕关节掌屈活动度优于移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位组AO C3型骨折多于未移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mics三维重建技术可有效区分桡骨远端背侧关节内及关节外骨块,有助于术前计划的制定。掌侧内固定治疗伴背侧关节外骨块的桡骨远端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伴背侧关节内骨块的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掌侧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效风险较高,将造成腕关节疼痛,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握力以及腕关节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固定治疗背尺侧骨块累及月骨窝关节面1/8至1/3的AO分型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2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背尺侧骨块累及月骨窝关节面1/8至1/3的C型桡骨远端骨患者55例, 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三组。掌侧钢板组(单纯采用掌侧锁定钢板治疗)22例, 男11例、女11例, 年龄(56.7±10.1)岁, C1型10例、C2型7例、C3型5例;掌侧钢板+背侧钢板组(采用掌侧锁定钢板联合背侧钢板治疗)15例, 男6例、女9例, 年龄(55.7±8.1)岁, C1型4例、C2型5例、C3型6例;掌侧钢板+背侧螺钉组(采用掌侧锁定钢板联合背侧螺钉治疗)18例, 男8例、女10例, 年龄(53.5±11.6)岁, C1型7例、C2型5例、C3型6例。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影像学指标、腕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障碍(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随访时间(14.9±2.2...  相似文献   

5.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掌侧或背侧内固定的选择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目的 探讨T型钢板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中的应用及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特点,就不同类型骨折分别采用T型钢板掌侧或背侧固定,对于骨皮质破坏较严重,支撑不满意的病例,通过植入人工骨或自体骨来恢复局部的稳定性。结果 本组64例病例,经手术复位,纠正畸形满意,术后2~3d开始指导下的功能训练。平均随访时间29.63个月,总体优良率达90.77%。其中,55侧行掌侧固定(其中30侧为桡骨远端骨折向背侧移位),优良率达92.72%;伤后6周以上陈旧骨折或损伤情况估计从掌侧入路有困难的患者,采用背侧入路钢板固定,优良率为77.77%。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向掌侧移位的病例,掌侧入路是理想的方式,对于向背侧移位的病例(Colles骨折),同样也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桡骨远端掌侧切口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具有:骨床平坦,易操作,符合张力带原则,软组织破坏相对较少,维持背侧软组织合页的完整性,植骨不易外漏等优点。掌侧入路钢板固定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效果是满意的,特别是对新鲜骨折;陈旧骨折在6周以内有条件仍可从掌侧入路,并疗效满意。背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效果稍差,背侧截骨后植骨的患者,对功能恢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掌侧钢板内固定联合桡骨旋前手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合并尺背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8—2019-06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术中桡骨旋前手术治疗的31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合并尺背侧骨折,比较术前、术后2 d与末次随访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结果 3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0~14个月,平均13个月。31例骨折均在术后3个月以内完全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骨髄炎和神经损伤、腕关节周围伸肌断裂及激惹等并发症。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X线及CT片显示尺背侧骨折块均未移位,按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评价疗效:优17例,良11例,可3例。结论掌侧钢板内固定联合桡骨旋前手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合并尺背侧骨折疗效满意,可以有效防止尺背侧骨块移位。  相似文献   

7.
Barton骨折是指通过桡骨远端部分关节面的边缘骨折,且腕关节随楔形骨块向掌侧或背侧产生移位,称为掌侧或背侧Barton骨折。本院自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处理掌侧缘形Barton骨折12例,采用掌侧T形解剖钢板手术治疗,临床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程亚博  杨顺 《中国骨伤》2020,33(4):368-370
目的 :探讨过伸位牵引掌侧撬拔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Fernandez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采用术中过伸位牵引掌侧撬拔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FernandezⅢ型骨折患者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55~67岁。术前X线片及CT评估桡骨远端骨折背侧成角伴关节面压缩、塌陷。按Fernandez分型均为Ⅲ型。术后评估关节面复位情况,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随访采用VAS评分及Cooney腕关节评分量表评估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1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2~1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Cooney腕关节评分量表评估疗效,优9例,良1例,可1例。结论:桡骨远端FernandezⅢ型骨折术中采用过伸位牵引加大成角,经掌侧骨折端撬拔复位植骨内固定能有效的复位塌陷的关节面并给予有效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使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逐渐成为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我院2002年1月-2004年6月使用掌侧T型钢板内固定共治疗桡骨远端骨折24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目的初步探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掌侧LCP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35例,比较研究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经随访9~24个月(平均17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评定:优20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结论对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掌侧L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止复位丢失、减少结构性植骨、避免肌腱激惹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结合Kapandji技术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43例,男17例,女26例;年龄42~65岁,平均57岁.按AO/ASIF分型,C1型26例,C2型16例,C3型1例.采用掌侧LCP结合Kapandji技术进行治疗.在Stewart等改良的Sarmiento评分基础上再次进行改良,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和关节面台阶方面对桡骨远端影像学进行评估;采用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7个月,平均27个月.掌倾角由术前-19.3°±11.2°改善至术后8.1°±3.2°,尺偏角由术前-13.6°±4.1°改善至术后18.0°±8.2°,桡骨短缩由术前(6.2±2.8)mm改善至术后(0.2±0.2)mm,关节面塌陷由术前(5.5±4.3)mm改善至术后(0.1±0.2)mm.在Stewart等改良的Sarmiento评分基础匕再次进行改良的评分,优34例,良9例;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优18例,良22例,可3例.结论 掌侧LCP结合Kapandji技术是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可有效防止复位丢失、肌腱激惹等并发症,减少结构性植骨及行早期关节活动.  相似文献   

12.
累及关节内的背侧骨块在桡骨远端骨折中较为常见,临床上常规采用的单纯掌侧入路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复位及固定,因复位不良造成的关节面不平以及骨折再移位易引起患者术后疼痛及功能障碍,因此创伤骨科医生应予以高度重视。本文对桡骨远端背侧关节内骨折诊断及发生机制进行分析,并对于手术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截骨植骨内固定矫正关节外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技术与初步效果。[方法] 2014年6月~2018年12月,对12例关节外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行手术矫正,术前评估畸形,行掌侧与背侧入路显露桡骨远端,充分松解挛缩的软组织,必要时延长挛缩的肌腱;于畸形处截骨矫正,撑开截骨间隙,植入结构性髂骨块,掌侧钢板螺钉固定。[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9~24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 Mayo腕关节评分及Cooney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患侧桡骨掌倾角、桡骨长度、尺偏角均恢复满意,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例患者出现拇长伸肌肌腱炎嵌压。[结论]软组织松解、桡骨远端畸形处截骨、结构性植骨延长和掌侧钢板螺钉固定可有效矫正关节外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  相似文献   

14.
桡骨远端骨折掌侧与背侧接骨板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掌、背侧接骨板内固定后的生物力学性能,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策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6对12块人体桡骨远端标本,制作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模型,配对标本一侧采用接骨板掌侧内固定,另一侧采用接骨板背侧内固定,固定完成后置于材料测试机上进行轴向压缩实验,实验模式为载荷破坏实验,记录载荷一位移曲线,获得标本破坏时的载荷和骨吸收的能量,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配对处理.结果 5对标本在轴向载荷下向掌侧发生成角倾斜,1对标本在轴向载荷下发生骨折端的嵌插.掌侧接骨板固定组的平均破坏载荷为[(1 520.05±579.56)N,x±s,下同],破坏时骨吸收的能量平均为(10.04 ±3.62)J;背侧接骨板固定组的平均破坏载荷为(1 326.77±384.86)N,标本破坏时骨吸收的能量平均为(8.21±3.74)J,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侧接骨板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理想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掌侧切口桡骨远端低切迹钛板内固定治疗骨折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07—2015-03对34例骨折块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骨折行掌侧切口复位低切迹锁定钛板内固定,采用钛板置入新技术,依靠钛板与掌侧骨皮质形成角度(此角度即为背倾成角加上正常掌倾角),复位时先固定远端锁钉再通过按压钛板远端使其与骨皮质接触,间接撬拨复位桡骨远端关节面。结果 30例获得12~18(10.03±16.3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骨折均获得愈合,关节面均平整无明显塌陷,且桡骨远端高度无明显短缩(1 mm);腕关节掌倾角为(9.8±6.7)°,尺偏角为(19.8±2.7)°。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24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6.7%。结论经掌侧切口桡骨远端低切迹钛板内固定治疗骨折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固定有效,并发症少,可早期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老年患者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37例,AO分型:B3型6例,C1型12例,C2型13例,C3型6例.30例采用掌侧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7例采用掌侧切开加背侧小切口辅助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 3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个月(3~16个月)随访,2例因内科相关疾患死亡失访.骨折愈合时间为8~15周,平均11.5周.无骨折不愈合、关节炎表现.根据改良的Garland&Werley评分方法 评定疗效:优23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8.6%.结论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能较好恢复桡骨远端的长度、关节面的解剖关系及掌倾角、尺偏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支架联合掌侧钢板治疗复杂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初期疗效。[方法]总结2007年7月~2009年5月采用外支架联合掌侧钢板固定治疗复杂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45例,按AO骨折分型均属C3-3型,按Melone骨折部位分型:四部分骨折30例,四部分以上15例,尽量恢复桡骨远端长度、关节面平整、掌倾角和尺偏角,干骺端骨缺损使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填充,外固定支架固定腕关节于功能位,轻度撑开保持软组织适当张力,掌侧置入"T"形钢板。[结果]45例均获临床随访(12~20个月,平均18个月),X线显示骨折平均愈合时间6周,Cooney腕关节临床评分:优39例,良3例,一般3例,优良率93%。所有患者无感染、固定物松动、肌腱刺激、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外支架联合掌侧钢板充分利用内外固定方式的优点,能够满足复杂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坚强固定和早期活动的治疗需要,初期治疗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移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移位何志晶何洪生摘译苗旭漫审校采用切开复位,T—钢板内固定治疗31例复位困难或闭合复位失败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随访时间4年(3~7年)。术后腕关节掌侧倾斜角、桡骨下端长度、关节对合及关节内骨折片的复位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掌侧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的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初步探讨掌侧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固定治疗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掌侧LCP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35例,比较研究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经随访9-24个月(平均17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评定,优20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结论]对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掌侧L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止复位丢失、减少结构性植骨、避免肌腱激惹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桡骨远端骨折的骨折线累及桡骨远端"分水岭"远侧时就演变为桡骨极远端骨折,传统的低切迹桡骨钢板往往不能有效固定其边缘骨折块,导致骨折移位甚至腕关节掌侧半脱位.桡骨极远端骨折的解剖学基础是桡骨月骨窝凸起,骨折后形成三角形骨块.在此类骨折患者中,可用于固定的月骨窝骨片长度不足15 mm或月骨最初下沉超过5 mm均是骨折固定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