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估O’Driscoll四步法关节镜下肘关节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患者的方法与疗效。 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上海长海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肘关节僵硬患者25例采用O’Driscoll四步法完成肘关节镜松解术,其中男20例,女5例;年龄17~67岁,平均(42.8±18.1)岁。累及侧别:左9例,右16例。术前均应用体格检查、X线平片、CT三维重建及MRI完善检查并做好记录。比较肘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进行观察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 结果对25例患者进行随访6~12个月,平均(8.7±0.8)个月,获得有效随访23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损伤、感染、血管损伤、关节不稳、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肘关节最大屈曲活动度:术前平均(86.5±22.1)°,术后平均(126.5±16.5)°;最大伸直活动度:术前平均(34.8±12.6)°,术后平均(11.3±13.1)°;总平均活动范围:术前平均(51.7±21.0)°,术后平均(115.2±9.2)°。VAS评分术前平均(3.0±2.1)分,术后平均(0.6±1.1)分;MEPS评分术前平均(60.5±13.4)分,术后平均(88.7±6.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O’Driscoll四步法关节镜下肘关节松解术可扩大肘关节镜适用范围,神经损伤发生率低,能有效改善ROM,减轻疼痛,术后早期、科学的康复训练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内翻畸形与胫骨旋转角的关系。 方法随机选取80例(107膝)罹患膝关节炎内翻患者和50例(100膝)膝关节正常者,分为KOA组和对照组。测量胫股角(FTA)和胫骨旋转角(TTA),对比两组间胫股角和胫骨旋转角的差异及相关性。 结果KOA组FTA为(182.6±2.5)°,对照组FTA为(174.8±2.9)°,KOA组的FTA大于对照组(t=41.598,P<0.01);KOA组TTA为(20±8)°,对照组TTA为(25±8)°,KOA组的TTA小于对照组(t=6.360,P<0.01),对照组和KOA组男性[(174.3±2.2)° vs(181.9±2.2)°,t=24.319,P<0.01],女性[(175.0±2.4)° vs(184.8±3.3)°,t=17.490,P<0.01],40~59岁组[(173.1±2.0)° vs(177.0±2.2)°,t=63.808,P<0.01],60~69岁组[(174.7±2.0)° vs(179.2±2.2)°,t=76.181,P<0.01],>70岁组[(176.7±2.6)° vs(188.5±3.1)°,t=49.259,P<0.01],左侧[(175.3±2.2)° vs(183.9±3.3)°,t=29.871,P<0.01],右侧[(175.0±3.2)° vs(182.3±2.8)°,t=28.658,P<0.01]亚组间F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KOA组男性[(25±8)° vs(21±8)°,t=3.198,P<0.01],女性[(26±7)° vs(20±10)°,t=4.719,P<0.01],>70岁组[(23±10)° vs(18±8)°,t=6.651,P<0.01],左侧[(25±9)° vs(20±8)°,t=4.512,P<0.01],右侧[(25±9)° vs(21±8)°,t=2.973,P<0.01]亚组间T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OA组40~59岁组(r=-0.317,P<0.05),60~69岁组(r=-0.429,P<0.05),>70岁组(r=-0.810,P<0.01),K-L分级Ⅱ级(r=-0.387,P<0.05),Ⅲ级(r=-0.442,P<0.05),Ⅳ级(r=-0.834,P<0.01)各亚组内胫股角和胫骨旋转角有相关性。 结论KOA患者膝关节内翻畸形与胫骨旋转角呈负相关,其相关程度受年龄和K-L分级的影响,KOA患者年龄越大,胫骨旋转角越小;K-L分级越高,胫骨旋转角越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人肱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方法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对138例(139肘)成人肱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年龄(45.32±15.02)岁(18~69岁);男56例,平均年龄(39.43±14.46)岁(18~69岁);女82例,平均年龄(49.07±14.07)岁(18~69岁)。采用AO/OTA分型:B1型5肘;B2型6肘,鹰嘴截骨1肘;B3型48肘,鹰嘴截骨28肘;C1型12肘;C2型37肘,鹰嘴截骨21肘;C3型31肘,鹰嘴截骨31肘。应用X线片评估术后肘关节异位骨化形成情况,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上肢功能评分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评估肘关节功能。对性别、年龄、损伤侧别、入院时空腹血糖、体重指数、骨折AO/OTA分型、手术中是否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及术后是否口服吲哚美辛等可能影响肘关节异位骨化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术后获随访平均(14.26±3.83)个月(12~25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愈合不良。肱骨远端骨折及尺骨鹰嘴截骨均愈合,无延迟愈合、不愈合及内固定物松动。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平均屈伸活动度99.35°±28.72°(135° ~0°),MEPS评分(91.71±9.36)分(60~100分),DASH评分(6.71±8.25)分(2.88~41.66分)。末次随访时,1例患者前臂旋转轻度受限,旋前50°,旋后30°,其余患者前臂旋转功能均正常。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P=0.009)、空腹血糖(P=0.005)、尺骨鹰嘴截骨(P=0.016)、手术时间(P=0.016)、骨折分型(P=0.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3型骨折较其他类型的异位骨化发生率更高(P=0.049)。受伤至手术时间≤6 d与>6 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是否口服吲哚美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是否尺骨鹰嘴截骨和空腹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P=0.016)。 结论影响肱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异位骨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尺骨鹰嘴截骨和空腹血糖,吲哚美辛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复杂骨折的创伤更重,手术中常需要尺骨鹰嘴截骨以利于关节面骨折的解剖复位和内固定,异位骨化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吴长青  华英  刘勇占 《中国骨伤》2023,36(7):614-618
目的:探讨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9年2月采用切开固定术治疗12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男59例,女61例,年龄25~77(53.5±3.2)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肘关节僵硬分为僵硬组37例和对照组8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发生肘关节僵硬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至末次随访时发生肘关节僵硬37例(僵硬组),未发生肘关节僵硬83例(对照组),关节僵硬发生率为30.83%,僵硬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损伤能量、合并其他部位骨折、骨折至手术时间、骨折AO分型、是否开放性损伤和术后过早或过度活动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高能量损伤、骨折AO分型、开放性骨折和术后过早或过度活动是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术后僵硬组术后活动度以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低于术后非僵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屈曲僵硬与旋转僵硬患者的术后活动度以及Mayo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术前应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和康复策略,以最大程度降低肘关节僵硬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前侧入路联合Kocher入路治疗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治疗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患者19例,其中男13例,女6例,平均年龄(40.47±9.20)岁。左侧9例,右侧10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按O'Driscoll分型II1型7例,II2型10例,II3型2例。术中均经改良前侧入路固定尺骨冠突,经Kocher入路以锚钉修复外侧副韧带。术后以可调肘关节支具辅助行早期功能锻炼。 结果所有19例患者术后均取得满意疗效,伤口愈合良好。随访12~33个月,平均20.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折临床愈合。患者肘关节活动度为屈曲120°~140°(130.47°±5.45°),伸直0°~16°(5.79°±4.51°),旋前75°~90°(83.42°±4.60°),旋后80°~90°(85.42°±2.99°)。术后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15例(90~100分),良3例(80~85分),中1例(70分)。术后X线片采用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退行性关节炎X射线分级评价,18例无退行性改变,1例出现1级创伤性关节炎改变,未出现2级或3级改变。术后随访未发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改良双切口联合治疗法通过改良前侧切口与Kocher切口联合治疗,既有效固定了内侧尺骨冠突的骨折,同时又修复了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帮助肘关节重建了骨和软组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6年9月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25例,所有患者均明确高空坠落、车祸伤等高能量损伤外伤史,X线片及CT检查肘关节脱位,合并桡骨小头骨折及尺骨冠状突骨折且选择手术治疗。排除存在较为严重的复合伤、多发骨折,或合并类风湿性肘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良恶性骨肿瘤患者,合并脊髓损伤影响上肢功能者患者,依从性较差患者和中途退出本研究患者。其中男20例,女5例,手术时年龄平均(35±11)岁。采用Mayo评分以及Broberg-Morrey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截止至2018年3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肘关节骨折部位均已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6±5)周。术前患者前臂旋转活动度为(73±9)°,术后前臂旋转活动度为(12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619,P<0.01),术前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63±8)°,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08±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879,P<0.01)。肘关节Mayo评分:优14例,良5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76 %;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优12例,良8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0%。手术时机<3 d、3~14 d、>14 d的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4%、60%、25%(P=0.011);冠状突骨折Ⅰ、Ⅱ、Ⅲ型的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4%、50%、45%(P=0.016),桡骨小头骨折Ⅰ、Ⅱ、Ⅲ型的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4%、4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内外侧联合入路、单纯肘关节外侧入路的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9%、43%(P=0.032);制动时间<2周、2~4周、>4周的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3%、67%、25%(P=0.013)。 结论手术治疗是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重要治疗手段,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与手术时机、冠状突及桡骨小头骨折类型、手术入路、制动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开放松解术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后肘关节僵硬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20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后肘关节僵硬,于本院行开放松解术患者临床资料,术后采用肘关节屈伸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33个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功能,优13例、良6例、中1例,优良率95.00%。[结论]开放松解术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后肘关节僵硬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角度波动式康复训练"在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导致的陈旧性肘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9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外翻试验不稳定患者104例,平均年龄(50±5)岁。男性46例,女性58例,均为单侧肢体发病,术前Mayo肘关节评分均小于60分。根据其康复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n=53)和对照组(n=51),分别采用了"角度波动式康复训练"和"传统康复训练"。比较术前及术后6周、3个月、6个月肘关节功能,肘关节功能评估应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改良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改良H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屈曲、伸直、内旋、外旋四个活动角度。 结果随访时间为10~36个月,平均随访(21.3±7.2)个月,6个月随访率100%。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试验组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MEPS试验组为80(80,85)分,对照组70(70,75)分;改良HSS试验组为85(82,88)分,对照组79(75,82)分;VAS试验组为2(1,3)分,对照组3(3,4)分,三组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8.907,52.847,60.904,P<0.05);试验组肘关节活动范围:屈曲120(115,130)°,伸直15(10,15)°,明显大于传统康复方式:屈曲100°(95,110)°,伸直:20°(15,20)°,且未出现因康复而造成的副损伤。 结论角度波动式康复训练结合了肘关节可调节支具和静态拉伸支具(SPS)二者的优点,通过静态、动态训练相结合,非暴力地递进式增长训练角度,可达到满意的主被动活动度。康复过程中疼痛度更低,康复周期更短,提高了中远期随访功能评分优良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锚钉技术治疗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腱性锤状指畸形的疗效,评估锚钉技术在治疗糖尿病患者腱性锤状指畸形的临床可行性。 方法前瞻性收集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和唐山市第二医院的腱性锤状指畸形糖尿病(试验组)与非糖尿病(对照组)患者各30例,试验组男性15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4.54±4.55)岁,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3.63±4.37)岁,均应用锚钉技术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2、3,4个月的患指屈伸运动功能;肌腱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试验组30例,其中3例失去随访;对照组30例,其中4例失去随访。伤口愈合时间:试验组平均(14.0±1.0)d;对照组平均(13.0±1.1)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7,P>0.05)。末次随访时MP、PIP,DIP屈伸活动度分别为试验组:(89.7±2.4)°、(84.2±5.4)°,(76.3±5.2)°;对照组:(89.0±3.2)°、(84.0±5.3)°,(75.3±5.2)°,两组比较差异分别无统计学意义[(t=1.325,P>0.05)、(t=1.079,P>0.05),(t=1.553,P>0.05)]。手运动功能TAM分级:试验组优23例,良3例,可1例;对照组优22例,良2例,可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3,P>0.05)。肌腱彩超提示,两组患者均腱骨愈合良好。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可从事正常工作及生活。 结论锚钉技术可有效防止伸肌腱粘连,使患指获得良好的屈伸运动功能,术后并发症少,同样可以用于糖尿病患者腱性锤状指畸形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在关节镜下肘关节松解术后的疗效。 方法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对61例肘关节僵硬患者行关节镜下肘关节松解术,根据入院时间及术中是否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分为A、B两组,A组患者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进行手术,术中未局部使用氨甲环酸;B组患者于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行手术,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关节腔灌注。术后比较两组引流血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肘关节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 结果B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2天引流及总引流量均低于A组,其中B组术后总引流量(45±35)ml,A组为(109±7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肘关节活动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B组活动范围丢失角度明显小于A组,B组7°±9°,A组1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以有效减少关节镜下肘关节松解术后关节腔引流量、术后早期疼痛及术后关节活动范围丢失,利于肘关节术后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创伤后重度肘关节僵硬(活动范围≤60°)患者的综合康复近期疗效,并分析找出影响近期疗效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四川省骨科医院康复科住院并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关节松动手法、静态牵伸支具治疗、主动运动疗法、冷疗以及中药外敷)的患者。对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的肘关节活动度范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肘关节功能(hospital of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及活动度改善范围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出院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改善情况进行分组:改善范围>40°为A组、改善范围≤40°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暴力大小、住院时间、病程、是否手术、是否合并骨化性肌炎、是否合并尺神经炎、是否开放伤、是否合并肩或腕关节僵硬、是否复杂肘关节损伤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患者入院和出院时肘关节活动度范围、VAS、HSS评分、ADL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出院时HSS评分70分以上者仅占29.7%。出院时肘关节活动度改善平均值为28.12°,P 50 =25°,P 75 =40°。治疗前、后肘关节活动度改善范围>40°的患者32例(A组),≤40°的69例(B组)。研究发现,两组入院时肘关节活动范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证实复杂性肘关节损伤、年龄>45岁、病程>6周这三个因素为影响创伤后重度肘关节僵硬近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创伤后重度肘关节僵硬的近期疗效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创伤后重度肘关节僵硬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对于中老年肘关节复杂性损伤患者尤其要注意早期的(6周内)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锚钉缝合术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前束撕脱屈膝位不稳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接受TKA的患者3 922例,确定术中MCL前束撕脱屈膝位不稳的病例48例(1.2%),所有患者接受锚钉缝合术。所有患者在术后6周内使用铰链式护膝,术后每次随访时,测量膝关节的运动范围。在术后6周、3个月、1年,及之后每年接受1次X线检查,以评估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并以t检验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在3 922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48例(1.2%)发生术中MCL损伤。其中,1例患者术后两年内死亡,2例患者失访,共有45例患者纳入了本研究。其中24例MCL中段撕裂,21例MCL附着点断裂。35例发生在十字韧带保留的TKA术中和10例发生在后稳定型TKA术中。患者末次随访时最大屈膝(111.2±18.8)°、最大伸膝(1.5±1.5)°以及活动范围(110.2±30.2)°明显高于治疗前(107.5±22.5)°、(5.5±4.5)°、(102.2±27.8)°(t = 2.822、5.026、3.670,均为P<0.05)。平均随访时间(99.2±5.7)个月,没有1例患者发生膝关节不稳定。其中5例患者因为膝关节僵硬而接受了干预(4例手法推拿和1例翻修术),2例患者因为人工膝关节无菌性松动接受了翻修术。 结论TKA术中MCL前束撕脱可以通过锚钉缝合术修复治疗,然后进行铰链式护膝支撑。膝关节僵硬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广泛松解联合铰链式外支架固定治疗复杂肘关节创伤术后僵硬的疗效。 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共手术治疗复杂肘关节创伤术后僵硬患者13例,广泛松解联合铰链式外支架固定,术后服用塞来昔布,镇痛下康复训练。按照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8~24个月,平均20.8个月。术前肘关节平均伸直角度为(31.5±2.7)°,平均屈曲角度为(93.0±10.1)°,活动范围为(61.5±12.4)°。术后肘关节平均伸直角度为(10.5±2.4)°,平均屈曲角度为(117.5±4.2)°,活动范围为(107.0±6.1)°(P <0.05)。按照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定:优2例,良8例,一般3例,优良率76.9%。 结论治疗肘关节僵硬不能"生畏",需彻底松解,正规康复,以期功能良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关节镜进行关节囊前方松解术对原发性冻结肩的治疗效果。 方法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冻结肩患者,所有患者经术前MRI检查或术中探查确诊,排除由其余肩部疾病(骨折、肩峰撞击、肩袖损伤、钙化性肌腱炎)引起的继发性冻结肩,所有患者应用关节镜行盂肱关节前方松解术。采集术前及术后的疼痛视觉评分(VAS)、Constant评分、复旦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FUSS),应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对肩关节各方向的被动活动度应用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腋神经损伤或肩关节不稳等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12周时患者的VAS评分[(0.7±0.6)vs (8.1±0.7),F =38.01]、Constant评分[(93.9±3.0)vs (34.2±3.4),F =121.42]及FUSS评分[(93.8±1.3)vs (40.1±2.2),F =22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1);同时,与术前相比,患肩被动外展[(152±13)° vs (74±9)°,t =37.678]、前屈[(156±12)° vs (60±10)°,t =46.469]、体侧外旋[(66±11)° vs (8±3)°,t =37.762]及内旋在术后12周时明显改善(均为P <0.01)。 结论应用关节镜对盂肱关节囊前方结构进行彻底松解,可有效改善原发性冻结肩患者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Kaplan入路结合微型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我科2012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共11例患者采用Kaplan入路,结合微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方法。按Dubberley分型:IA型2例、IB型1例、ⅡA型3例、ⅡB型3例、ⅢA型1例、ⅢB型1例。术后复查肘关节摄片,了解关节面复位及内固定情况,门诊随访患者肘关节功能及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所有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无血管神经损伤,其中1例发生内侧异位骨化,经早期干预后未进展。 结论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采取外侧Kaplan入路,可充分显露关节面骨折块及骨折线,对于骨折复位及固定显露较好,可获得微型钢板稳定固定,术后患者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改良钛缆系统结合肩锁韧带修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临床效果。 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本院使用改良钛缆系统结合肩锁韧带修复进行治疗的21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脱位类型、受伤原因、手术时间、关节活动范围、X线片检查结果、美国肩肘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Constant肩关节评分及Karlsson术后疗效评价。 结果2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05 ±2.62)个月,手术时间(50.57±8.13)min,术前等待时间(2.71±1.35)d。肩关节活动范围:前屈(167.14±5.19)°,后伸(41.14±2.20)°,外展(167.24±7.07)°,外旋(52.10±4.99)°,内旋(83.33±3.61)°。ASES评分(94.19±4.01)分(86.67 ~ 100分),Constant评分(92.95±4.98)分(78 ~ 99分),根据Karlsson术后疗效评价标准:优为15例(71.4%)、良为6例(28.6%)。 结论改良钛缆系统结合肩锁韧带修复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Abnormal patellofemoral joint motion is a possible cause of patellofemoral pain, and patellar braces are thought to alleviate pain by restoring normal joint kinematics. We evaluated whether females with patellofemoral pain exhibit abnormal patellofemoral joint kinematics during dynamic, weight‐bearing knee extension and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knee braces on patellofemoral motion. Real‐time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es of the patellofemoral joints of 36 female volunteers (13 pain‐free controls, 23 patellofemoral pain) were acquired during weight‐bearing knee extension. Pain subjects were also imaged while wearing a patellar‐stabilizing brace and a patellar sleeve. We measured axial‐plane kinematics from the images. Females with patellofemoral pain exhibited increased lateral translation of the patella for knee flexion angles between 0°and 50° (p = 0.03), and increased lateral tilt for knee flexion angles between 0° and 20° (p = 0.04). The brace and sleeve reduced the lateral translation of the patella; however, the brace reduced lateral displacement more than the sleeve (p = 0.006). The brace reduced patellar tilt near full extension (p = 0.001), while the sleeve had no effect on patellar tilt.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me subjects with patellofemoral pain exhibit abnormal weight‐bearing joint kinematics and that braces may be effective in reducing patellar maltracking in these subjects. Published by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Orthop Res 27: 571–577, 20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