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002年2月~2005年2月,根据术中输血的方式将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48例分为2组,异体输血组(Ⅰ组)42例:术中全部输异体成分血;自体血回输组(Ⅱ组)106例:术中采用血液回收机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使患者红细胞比容(HCT)≥30%,Hb≥10g/L,如果达不到低限,适量补充异体血。观察两组异体血输入量、过敏反应发生率;并分别于入手术室、术后第1天及第5天抽取静脉血,测定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数量。结果:Ⅰ组平均异体血输入量850±170ml,Ⅱ组中有58例除了自体血回输外补充了异体血,平均410±150ml。输血反应发生率Ⅰ组为26.2%(11/42),Ⅱ组为4.7%(5/106),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术后第1天CD3~+、CD4~+、CD4~+/CD8~+、NK细胞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或P<0.01),异体输血组较自体输血组减少更明显(P<0.05)。术后第5天异体输血组CD3~+、CD4~+、CD4~+/CD8~+、NK细胞仍较术前显著减少,自体输血组基本恢复正常,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自体血回输可明显减少脊柱侧凸矫形患者异体血输入量,术后自体输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较异体血输入者轻,术后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输血对心脏直视手术病人血小板、白细胞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24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分为两组,试验组11例,接受自体红细胞洗涤回输;对照组13例,不接受自体血细胞洗涤回输。于术前、血液洗涤前、洗涤后即刻、回ICU后3h、12h测定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D-D)、血栓素A2(TXA2)、白介素(IL)-6、IL-8。结果:术后两组间纤维蛋白原、D-D、TXA2、IL-6、IL-8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直视手术过程中,自体血液洗涤不会进一步激活血小板、白细胞及纤溶系统而增加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对骨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60例骨科择期手术患者(预计出血量〉1000ml,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患者。Ⅰ组采用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Ⅱ组采用单纯术中自体血回输,Ⅲ组不进行任何血液保护措施。各组分别于麻醉前、血小板分离后10min、保存的血小板或自体血回输前10min、回输后10min、术后24h、术后48h检测相应时点的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血小板水平和聚集功能、术中术后出血量及异体输血情况。结果三组的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与Ⅰ组相比,Ⅱ、Ⅲ组术后24h和术后48h的血小板水平和聚集功能明显降低(P〈0.05),术后出血量及异体输血率则明显增高(P〈0.01)。结论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可明显改善骨科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并有效降低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血的输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输血和自体血液回输对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脊柱手术的患者44例,按手术日奇偶数分为2组,自体组术中仅输注自体洗涤红细胞(22例),异体组术中仅输注异体悬浮红细胞(22例),分别测定2组术前、术后1天和术后7天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与术前相比,自体组术后1天、7天血清IFN-γ和IL-6均增高,IL-6升高尤为显著,明显高于异体组,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2组术后的TNF—α水平在各个时间点都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与同种异体输血相比,在脊柱手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输对术后患者血清中TNF-α的影响不明显,但可以明显提高IFN-γ和IL-6的水平。自体血液回输对术后免疫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远小于异体输血,能够保护甚至增强脊柱手术患者术后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吴钢  罗政  尹锐  张岱阳  刘俊 《骨科》2018,9(2):107-111
目的 对比术中自体血回输和输注异体血对脊柱手术病人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术中血液回收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术前实验室检验正常、无凝血功能异常且未接受抗凝治疗、非恶性肿瘤、术中血液无污染的骨科脊柱开放性手术病人100例。严格遵守献血与输血的伦理准则分组:①自体血液回输组(自体组),即术中回输经洗涤处理的自体血,男22例,女28例;②异体输血组(异体组),即行异体输血,男23例,女27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进行血液流变学项目监测,并对比输血对病人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 自体组的术中回输自体血量为(289.4±55.7) ml,少于异体组的异体输血量[(396.5±141.1) 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2,P<0.05)。术后第3天两组病人的红细胞压积,自体组为31.00%±5.84%,小于异体组的34.25%±6.1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10,P=0.007);两组病人其余血液流变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7、14天,两组病人各项血液流变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自体血回输对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影响与输注异体血相比无显著差异,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预储自体血和血液稀释回输法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介绍采用术前预储自体血输血法和血液稀释回输法进行自体输血的初步经验。方法 对45例骨科手术病人采用自体输血技术,方法包括术前预储自体血输血法13例,血液稀释输血法32例,其中观察血液稀释输血组病人术前、术中、术后血液动力学、有形成分和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术前预储自体血输血组中8例(61.54%)未输异体血,另5例加输异体血;血液稀释输血组中21例(65.63%)未输异体血,另ll例加输异体血,两组都顺利完成手术,无不良反应,其用血量较以往同类手术显著减少。血液稀释输血组术中、术后血液动力学稳定,有形成分和凝血功能虽有变化,但仍在正常范围。结论 在骨科手术采用术前预储自体血输血和血液稀释回输法是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自体血回输在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自体血回输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护理特点。方法使用回顾性质量评估设计,比较了2005-2009年本组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120例,其中60例采用自体血回输装置(A组),60例术后伤口采用常规引流袋引流(B组)。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红蛋白水平决定异体血的输入量,使术后血红蛋白水平维持在10g/dL以上。比较两组患者术后8h内及术后总引流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的血红蛋白变化及术后平均输血量、输异体血比例。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8h内引流量以及术后总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7天血红蛋白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自体血回输量平均为382.5ml,术后有9例接受异体血输血,平均异体血输入量134.3ml;A组所有自体血回输未出现输血反应,无感染等并发症。B组术后23例接受异体血输血,平均异体血输入量252.4ml;B组异体血输血过程中有3例出现发热反应。输异体血的比例为A组15.0%,B组38.3%。结论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使用自体血回输是安全有效的,能够节约血源,避免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自体血液回输及异体输血对病人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方法 60例脊柱四肢非肿瘤无免疫系统疾病病人随机分为三组,Ⅰ组:自体输血组(n=21),Ⅱ组:异体输血组(n=20),Ⅲ组:不输血组(n=19)。三组病人于麻醉前、术后第2d、第7d检测外周静脉血内CD3^+、CD4^+4^+/CD8^+比值。结果 三组病人术前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Ⅰ组和Ⅲ组术后第2d、第7d与术前比较及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Ⅱ组病人术后第2d与术前比较及与Ⅰ组、Ⅲ组术后第2d比较CD3^+、CD4^+、CD8^+明显下降(P〈0.05),CD4^+/CD8^+比值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第7d各组指标与术前比较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自体血液回输对病人T细胞免疫功能影响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异体输血和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对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变化。方法:选择直肠癌,结肠癌格或胃癌根治术病人30例,随机均分为2组。H组术中输异体全血400ml;A组于手术切皮前放血400ml,同时输入等量羟乙基淀粉。术中自体血回输给病人。分别于术前,输血前,术后第1d,第5d抽取静脉血,用流林细胞仪测定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数量。结果:两组术后第1dCD3^ ,CD4^ ,CD4^ /CD8^ ,NK细胞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或0.01),异体输血组较自体输血组减少更明显(P<0.05)。术后第5d异体输血组CD3^ ,CD4^ ,CD4^ /CD8^ ,NK细胞仍较术前显著减少,自体输血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围术期输异体血严重抑制病人免疫,因液稀释自体输血免疫抑制轻微,且术后免疫功能很快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盆腔手术病人围术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动态变化,分析手术麻醉对患者免疫力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子宫手术病人,用0.25%丁卡因+1%利多卡因理解外阻滞。于手术前、手术开台后30分钟,术结、术后1天和2天分别检测外周血清中TNF-α、IL-6、IL-8、IL-10水平。结果:与术前比较,TNF-α没有明显变化;IL-6在手术开始后30分钟及术结明显升高(P<0.05);IL-8在术后1天达高峰,至术后2天仍高于正常;IL-10在术后1天、2天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手术创伤要引起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加,抗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不足可能是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开腹胆囊切除术(OC)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血清IL-6、IL-10和IL-18影响,比较两种方法对机体肝功能的损伤和机制。方法:选择LC患者和OC患者各3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d、5d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ALT、AST、IL-6、IL-10和IL-18含量,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LC组和OC组术后血清ALT、AST、IL-6和IL-18含量均较术前增加(P<0.01),血清IL-10含量较术前降低(P<0.01),上述指标术后1d变化最为明显,LC组上述血清指标变化小于同期OC组(P<0.05)。结论:LC对患者肝功能损伤较OC小,可能与LC刺激机体产生IL-6和IL-18较少,维持较高血清IL-10水平,维护适度机体细胞因子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IL-10和IL-12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IL-10和IL-1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含量及术前和术后3周血清浓度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了46例结直肠癌IL-10和IL-12在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含量及术前和术后3周血清浓度,与24例良性结肠息肉患者资料为对照.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IL-10含量高于癌周组织,而癌组织IL-12含量低于癌周组织;Ⅲ、Ⅳ期患者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IL-10含量高于Ⅰ、Ⅱ期, 而Ⅰ、Ⅱ期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IL-12含量高于Ⅲ、Ⅳ.术前和术后1周血清IL-10升高而IL-12降低,术后3周血清IL-10和IL-12浓度接近对照组.癌组IL-10和IL-12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结直肠癌细胞可分泌IL-10抑制IL-12的产生,进而营造免疫抑制微环境,动态检测IL-10和IL-12可反映结直肠癌病期、判断疗效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3.
IL-10、IL-18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IL-10及IL-18的表达及其与SAP肺损伤的关系。方法将4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SAP组,动态定量测定肺湿重系数、腹水量、血清淀粉酶、血清IL-10及IL-18的变化和半定量RT—PCR检测肺组织中IL-10 mRNA及IL-18 mRNA的表达,并在光镜下观察胰腺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各时相SAP组肺湿重系数、腹水量、血清淀粉酶、血清IL-10及IL-18水平和肺组织中IL-10 mRNA及IL-18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P〈0.01)。SAP组大鼠血清中IL-18水平和肺组织IL-18 mRNA表达水平均与肺湿重系数(r=0.68,P〈0.01;r=0.72,P〈0.01)及肺损伤病理评分(r=0.74,P〈0.01;r=0.79,P〈0.01)呈正相关,而血清中IL-10水平和肺组织IL-10 mRNA表达水平均与肺湿重系数(r=O.62,P〈0.01;r==0.69,P〈0.01)及肺损伤病理评分(r=-0.66,P〈0.01;r=-0.60,P〈0.01)呈负相关。结论IL-18参与了SAP并发肺损伤的病理过程,而IL-10对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IL-18、IL-6、IL-10在糖尿病大鼠肾脏的表达,探讨其在糖尿病肾脏病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4周组(NC1组)、8周组(NC2组)、糖尿病4周组(DMI组)、8周组(DM2组),每组10只。DM组给予一次性腹腔内注射60mg/kg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检测各组大鼠体重、肾重、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IL-18、IL-6、IL-10的表达,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DM组大鼠的肾重指数(KWI)、UAER较NC组显著增高;DM2组较DM1组明显增高;IL-18、IL-6在NC组肾组织中仅少量表达,而在DM1组表达明显增多,在DM2组表达增高则更为显著。IL-10在NC组丰富表达,而在DM1组表达明显减弱,在DM2组几乎无表达。肾脏局部IL-18、IL-6与IL-10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糖尿病大鼠肾脏局部IL-18、IL-6表达明显升高、IL-10水平显著降低,IL-18、IL-6与IL-10之间平衡的紊乱在糖尿病肾脏损害病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发现前列腺组织炎症在前列腺增生的发生与进展中有着重要作用。方法 内毒素耐受(endotoxin tolerance,ET)现象存在于人组织上皮细胞中如肠上皮细胞和人牙龈上皮细胞等,并可能影响组织的炎症和免疫反应。产生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G-菌如大肠埃希菌是影响前列腺炎的主要病原体。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分析LPS反复刺激人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中细胞炎性因子IL-6和IL-8表达,探讨是否内毒素耐受现象存在于人前列腺上皮细胞中。结果 采用1 μg/mL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LPS刺激人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 24 h,洗涤细胞后,给予1 μg/mL 浓度LPS再次刺激24 h,构建内毒素耐受模型。采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IL-6和IL-8分泌水平的变化。结果 LPS刺激后6 h和24 h,IL-6和IL-8分泌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P<0.05),较空白对照组有明显增高(P<0.05),LPS反复刺激后,诱导细胞耐受后,IL-6和IL-8分泌水平较第1次刺激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 内毒素耐受现象存在于RWPE-1中,能抑制RWPE-1细胞因子IL-6和IL-8的表达,进而可能影响前列腺组织的炎症和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肝移植术患者围术期血清TNF-α、IL-6和IL-10浓度的影响.方法 择期原位经典肝移植术患者20例,年龄38~52岁,ASA Ⅲ级,肝功能Child评分5~11分,随机分为2组(n=10):异丙酚组(P组)于麻醉诱导后即刻静脉注射异丙酚0.5 mg/kg,然后静脉输注2 mg·ks-1·h-1至术毕;对照组(C组)给予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后即刻(T1)、无肝期之前5 min(T2)、新肝期之前5 min(T3)、新肝期15min(T4)、新肝期60min(T5)、新肝期3 h(T6)和术后4 h(T7)时,采集静脉血3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结果 与T1时比较,2组T2-7,时血清TNF-α、IL-6和IL-10浓度升高(P<0.05或0.01);与C组比较,P组,T1-7时血清TNF-α和IL-6浓度降低,T4时血清IL-10浓度降低(P<0.05或0.01).结论 异丙酚可明显抑制肝移植术患者血清TNF-α和IL-6的释放,对IL-10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脾内直接注射白细胞介素IL 2、12基因对血IL 2和IL 12 ,以及T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构建IL 2和或IL 12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含IL 2和或IL 12基因的包装细胞于不同时间进行脾内注射转染脾细胞。比较大鼠血IL 2和IL 12浓度、T细胞活性和毒性反应。结果 IL单基因治疗后血清IL 2或IL 12明显增高。IL 2 /IL 12联合基因组中血清IL 2和IL 12增加较单基因组显著。病理示肝癌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增多。IL治疗组治疗后 7d ,T细胞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5 )。联合基因组治疗后 7d ,T细胞功能较IL单基因组增强(P <0 .0 5 )。结论 脾内直接注射IL 2和或IL 12基因可增强T细胞活性 ,IL联合基因治疗优于IL单基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胆管良、恶性疾病患者的血清IL-6水平,探讨胆管癌和胆管良性疾病的鉴别以及与肿瘤负荷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30例胆管良性疾病患者,25例胆管癌患者和20例健康者的血清IL-6水平,并对胆管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IL-6的水平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25例胆管癌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胆管良性疾病及健康者(P〈0.05),胆管癌手术后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L-4和IL-10在诱导异种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取雄性BALB/c小鼠60只(体重20~22g)为骨移植受体,取新西兰兔1只为异种骨供体。实验用小鼠股后肌袋骨移植模型。将动物随机等分为A、B、C 3组,在小鼠左肢股后肌袋植入新鲜异种骨粒(75mg/只)并做如下处理。A组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0 μl;B组腹腔注射IL-4和IL-10各0.5 μg(100 μl);C组植骨部注射IL-4和IL-10各0.5 μg(100 μl)。于术后1、2、4、6周分批取材。通过检测受者的淋巴细胞刺激指数、细胞因子及组织学变化,观察诱导异种骨移植免疫耐受的效果。另取BALB/c小鼠10只和本地菜兔1只做二次移植实验,确定免疫抑制作用是否有供体特异性。[结果]与A组相比,B和C组注射IL-4及IL-10后均明显抑制了骨抗原二次刺激引起的细胞增殖(P〈0.01),腹腔注射起效早,局部注射作用持久。细胞因子检测,早期B组IL-2和IFN-γ分泌增加(P〈0.05),C组仅IFN-γ分泌增加;2周时两组的IFN-γ和IL-4分泌均明显减少(P〈0.05),C组的IL-2分泌也明显减少(P〈0.001)。组织学检查,注射IL-4和IL-10后植骨部炎细胞浸润少,尤其C组诱导成骨较多。二次移植实验表明,IL4和IL-10的免疫抑制作用有供体抗原特异性。[结论]IL-4和IL-10能有效抑制新鲜异种骨移植免疫反应,促进耐受形成。抑制作用在早期主要通过细胞因子调节,使Th1/Th2达到动态平衡而实现。腹腔注射起效早,局部注射作用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