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QCT骨密度测量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对QCT骨密度测量中的扫描定位、图像测量等技术问题进行探讨,对椎体松质骨与整体骨的密度变化进行分析,找出规律。方法采用全身螺旋CT扫描机,羟磷灰石体模,QCT骨密度测量系统软件。研究对象为近3年我院体检和检查对象,共1586例(男712例,女874例)。结果①得出了男、女L2-L4平均骨密度的各年龄组均值和标准差,计算了各年龄组腰椎的松质/整体骨密度比值。②根据20~34岁年龄组的资料,获得本地区男、女L2~L4的骨峰值:男性松质骨:(177.13±33.75)mg/cm^3,整体骨:(205.59±36.71)mg/cm^3;女性松质骨:(188.67±38.35)mg/cm^3,整体骨:(216.39±38.82)mg/cm^3。③根据两种分级标准(峰值-13%和峰值-20%)比较了40~59岁年龄组人群的腰椎骨量减少的患病率。结论①男、女L2~L4松质骨与整体骨的密度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均随年龄增大而降低。②男性腰椎松质骨与整体骨的骨峰值略低于女性。③腰椎的松质/整体骨密度比值随年龄增长而减小,说明皮质骨密度降低速度低于松质骨。④根据40~59岁年龄组人群的腰椎骨量减少的患病率的比较,认为采用骨峰值-20%和骨峰值-40%作为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诊断指标更合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不同部位的骨密度(BMD)及骨折阈值。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1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90例,其中60~69岁45例、70~79岁45例;女90例,其中60~69岁45例、70~79岁45例。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患者股骨颈、Ward三角、L2~L4及大粗隆等部位的BMD;采用ROC曲线计算不同部位的骨折阈值。结果70~79岁股骨颈、Ward三角、大粗隆部位BMD明显低于60~69岁组(P<0.05);老年女性患者股骨颈、Ward三角、L2~L4、大粗隆部位BMD均低于老年男性患者(P<0.05)。老年男性和女性患者股骨颈、Ward三角、L2~L4、大粗隆等部位骨折阈值分别为0.77、0.68、0.81、0.74 g/cm^3和0.74、0.65、0.78、0.71 g/cm^3。结论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不同部位BMD及骨折阈值均有所不同,年龄和绝经是影响BMD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定量CT( QCT)测定腰椎骨密度,探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不同类型间的椎体体积骨密度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以因腰椎骨折来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腰椎QCT检查的77例绝经后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脆性骨折,且骨折仅累及一个腰椎椎体,年龄55-85岁,平均71±7.84岁。 QCT测量L1-4中未骨折椎体的骨密度值,并计算每位患者L1-4未骨折椎体的骨密度均值。根据脊柱CT扫描矢状重建的图像将椎体骨折类型分为楔形、双凹及挤压三种类型。使用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楔形与双凹骨折组间的骨密度是否存在差异。使用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楔形与双凹骨折组间的年龄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楔形(年龄均值70.26±7.99岁)和双凹(年龄均值70.92±7.80岁)骨折组间的年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347,P=0.730),可以基本排除年龄因素的干扰。楔形和双凹骨折组间的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4,P=0.028);双凹组(组均值32.08 mg/cm3)骨密度较楔形组(组均值45.05 mg/cm3)低。结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类型与椎体体积骨密度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双凹形骨折可能比楔形骨折的骨密度低。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性骨折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很高,美国每年超过150万,75%为低能量损伤,髋部骨折的严重性超过其他骨质疏松性骨折,每年发生率为30万,桡骨远端骨折每年为25万,其他部位骨折为30万。年龄50岁以上50%女性及18%的男性将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每年应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医疗费用高达138亿美金(13.8billion)。(J.AAOS,Vol.11,No2P.109~119.2003)髋部骨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均很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骨质疏松髋部骨折的骨密度阈值为预防髋部骨折提供有用的数据和措施。方法 调查和分析133例年龄在65岁以上,受伤后两周内入院治疗的男女性不同类型的髋部骨折患者的骨密度情况,分析及提出髋部骨折的骨密度阈值。结果 无论何种类型的股骨颈骨折男性的骨密度均比女性高,差异有显著性,虽然男性股骨颈骨折平均BMD≥-2.31SD;但其中73%病例有1个部位骨密度≤-2.5SD。女性股骨颈骨折和男,女性粗隆间骨折髋部骨量损失相近似,都明显低于男性股骨颈骨折。结论 股骨颈骨折的类型以及粗隆间骨折Garden分型与骨量无关;外伤后女性发生股骨颈骨折或粗隆间骨折与骨量无关。男性发生粗隆间骨折与骨量丢失更多有关。男女性骨质疏松髋部骨折都可以用骨密度减低2.5SD作为骨折的阈值。  相似文献   

6.
局部注射缓释型bBMP对去势绵羊椎体骨骼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能够在短期内有效提高骨质疏松椎体骨强度的局部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卵巢切除法(OVX)对6只成年雌性绵羊去势,低钙饲养1年后,经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测量仪检测后确定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采用拉丁方设计方案,通过经椎弓根注射途径,分别在每只动物的L4~L6注射三种药物:实验组A注射20mgbBMP/FS,对照组B注射20mg bBMP,对照组C单纯注射FS。L3椎体设为空白对照组D。术后3个月,采用骨密度测量仪和MicroCT对绵羊腰椎骨密度及骨小梁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比较。通过轴向加压实验对腰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定,对椎体力学性能进行评估。结果绵羊去势1年后,腰椎骨密度平均下降20.6%,动物模型成功建立。接受实验处理3个月后,实验组A骨密度(1.334g/cm^2)明显高于对照组B、C及D组骨密度(1.139g/cm^2,1.163g/cm^2和1.177g/cm^2)。MicroCT分析表明:实验组骨小梁的密度、连接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实验组A最大压缩应力、最大压缩应变、能量吸收值及骨质弹性模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B、C及D组。结论bBMP复合纤维蛋白胶可以促进骨小梁的改建,改善骨小梁的三维结构,增加椎体的骨密度及骨强量,可以作为局部治疗脊柱骨质疏松的新型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髋部骨密度与髋部骨折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髋部骨折患者的髋部骨密度值与髋部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抽取髋部骨折98例,50岁以上85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52例,股骨颈骨折占44例,粗隆间骨折41例。按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共分为2组:T〈-2.0(骨折组),T〉-2.0(骨折组),按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与骨折组按1:1配对,以T〈-2.0(非骨折组),T〉-2.0(非骨折组)分别作为对照组。结果年龄50岁以上非暴力髋部骨折患者,T〈-2.0(骨折组)和T〈-2.0(非骨折组)做对照研究,骨折组的骨密度值要低于非骨折组,对骨折风险预测有显著性差异。男性和女性之间做对照研究,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年龄50岁以上非暴力髋部骨折患者,T〉-2.0(骨折组)和T〉-2.0(非骨折组)做对照研究,骨折组的骨密度值要低于非骨折组,对骨折风险预测有显著性差异。男性和女性之间做对照研究,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年龄50岁以下的患者为13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均为年轻的受暴力致伤的患者,骨密度值检测对骨折风险评估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对于非暴力髋部骨折,低BMD与髋部骨折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呈指数级相关。(2)骨折危险性的评估没有明确的BMD阈值。(3)骨折患者与非骨折患者BMD有相互重叠。(4)女性自50岁左右髋部骨折的发生率要高于男性。(5)小于50岁的较年轻患者BMD和骨折危险性的相关性不明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升高。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危害来自骨质疏松性骨折,绝经后女性尤其多见。由于脊柱独特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点,骨质疏松患者更易发生椎体骨折。骨密度测量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探讨腰椎体骨密度检测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意义,发现: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BMD水平比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但无脊椎骨折者明显减少;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BMD水平越低,其发生椎体骨折的风险越高;有椎体骨折史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BMD水平与发生再次椎体骨折的风险呈负相关。药物干预通常可明显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BMD水平,同时还可减少椎体骨折的发生。尚存在一些不足:腰椎骨密度可能出现假性增高;需进一步探讨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骨密度阈值;药物干预的研究中BMD水平与椎体骨折发生的相关性并没有得到深入研究;缺少大规模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流行病学,现有研究也大都存在病例收集方法不规范、样本量小、年龄分布存在差异等不足。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深入研究需要多学科共同协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老年及各老龄段T3至L5椎体骨密度值。方法 用外周骨定量CT(pQCT)仪测量40具老年尸体600个椎体的总骨密度,松质骨密度,皮质下骨密度,皮质骨密度,椎体横断面总面积,松质骨面积,皮质下骨面积,皮质骨面积及皮质骨厚度,分别统计60-69岁(A组),70-79岁(B组),80-89岁(C组),90-98岁(D组)椎体骨密度值,结果 T3至L5椎体总骨密度为188.25-191.60mg/cm^3,松质骨密度为128.01-130.66mg/cm^3。皮质下骨密度为454.90-461.87mg/cm^3,皮质骨密度为764.13-769.55mg/cm^3,60-79岁椎体总骨密度值保持在相对稳定水平,80岁以后该值下降较明显。结论 为国内开展脊柱骨质疏松症研究及椎体pQCT测量提供参考数据,为进行欧洲人与国人脊体骨密度对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扫描的脊柱影像进行椎体骨折评估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499名年龄≥50岁的绝经后女性行骨密度检测同时行椎体侧位扫描,分析骨密度及椎体骨折评估(vertebral fracture assessment,VFA)的检测结果,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结果对499名绝经后女性进行VFA检测结果分析:(1)椎体骨折诊断率提高了41.1%,骨质疏松诊断率提高了6.3%,严重骨质疏松诊断率提高了29.1%(P0.05);(2)当骨密度达到骨质疏松阈值时,椎体骨折率明显升高,较骨密度未达到骨质疏松阈值的椎体骨折发生率提高了29.2%(P0.05);(3)年龄增加、绝经年限延长的女性椎体骨折、骨质疏松、严重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显著增加,骨量显著减少(P0.05);此外,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降低的绝经后女性骨量显著减少,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骨密度检测联合椎体骨折评估可以显著提高椎体骨折、骨质疏松、严重骨质疏松的诊断率;骨密度越低,年龄越大,绝经年限越长,椎体骨折的风险就越高;随年龄增长、绝经年限增加、BMI降低,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患病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骨外固定技术治疗复杂骨不连与骨缺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Xu J  Li Q  Yang L  Wang X  Li J  Zhou Z  Ma S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4):280-282
目的:改进合并广泛软组织瘢痕,感染,骨缺损及肢体短缩骨不连的治疗。方法:总结1982-1999年采用骨外固定技术治疗112例骨不连的体会。所有骨不连均采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行骨断端加压固定,对合并骨缺损及肢体短缩的部分病例,根据局部是否感染,感染静止与否,及肢体短缩的幅度,同期或二期行干骺端截骨延长术,在骨不连加压固定的同时或骨不连愈合后,重建肢体长度。结果:112例骨不连最终均达到骨性愈合。34例感染性骨不连伤口感染得到控制。非感染性骨不连骨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5.2个月;感染性骨不连骨愈合时间5-11个月,平均5.5个月。伴有肢体短缩的骨缺损,骨不连11例同期,8例二期重建了肢体长度,达到了肢体长度均衡。结论:采用骨外固定技术和治疗此类骨不连,由于在远离病灶的部位穿针固定,加上避开瘢痕组织显露骨不连断端,对骨不连断端的血循环及成骨潜力干扰小;不切除硬化骨质,亦不凿通髓腔及骨断端适当的修整,可在增加骨折固定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避免肢体短缩;加压外尤其采用细钢针交叉穿放的弹性固定有利于骨折愈事;同期或二期行干骺端截骨延长有效的重建了肢体长度,达到了肢体长度均衡。  相似文献   

12.
骨折治疗的理想方法和原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宁 《中国骨伤》2002,15(2):84-85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蔺道人所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提出治疗骨折的方法和原则: 复位、(夹板)固定、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四大原则,这一方法和原则现在仍然是中医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内中西医结合工作者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四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在处理骨折时,不能强调一方面忽略另一方面,双方相互矛盾斗争而又彼此联系依存.以动静结合为例,固定应从肢体能以活动的目标出发,而活动又应不干扰骨折的固定为限度,有效的固定是肢体能以活动的基础,而合理的活动又是加强固定的必要条件.治疗骨折时,应弄清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和相互依赖的必要条件,根据不同部位各种骨折的特点,选用合适的固定方法,配合恰当的功能锻炼,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1].  相似文献   

13.
我们自 1 997年 7月以来 ,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儿童下肢骨折 35例 ,效果理想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自 1 997年 7月以来 ,我们选择 35例病人 ,男 2 4例 ,女 1 1例 ;年龄 5~ 1 4岁 ,平均 9 7岁。 2 9例为新鲜骨折 ,6例骨不愈合。其中股骨干骨折 2 1例 (骨不愈合 4例 ,开放性 1 3例 ,闭合性 4例 ) ,胫腓骨骨折 1 4例 (骨不愈合 2例 ,开放性 9例 ,闭合性 3例 )。 2 9例新鲜骨折中 1 3例合并其它损伤 ,其中脑外伤 8例 ,脾破裂 3例 ,椎体骨折和肋骨骨折各 1例。在 2 2例开放性骨折中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挫裂伤 (Ⅰ度 7例 ,Ⅱ度1 2…  相似文献   

14.
我们参照治疗股骨干骨折的各种新型髓内针,设计了具有加压和抗旋转功能的叶子交锁加压髓内针。经生物力学研究证实,常用的直径为10mm的叶子交锁加压髓内针具有较好的抗弯和抗扭转强度。  相似文献   

15.
Zhang Y  Fang W  Lou C  Lu H  Shi G  Zhao J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1):855-857,W003
目的 探讨对胫腓骨严重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的选择。 方法 胫腓骨GustiloⅢ型的严重损伤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1 4 6例 ,其中ⅢA 92例 ,ⅢB 36例 ,ⅢC1 8例。男 1 0 8例 ,女38例 ,年龄 1 1~ 68岁 ,平均 31岁。采用单侧外固定支架 (UADF)与简单内固定 (普通螺钉或克氏针 )结合治疗。 30例经二期皮瓣转移消灭创面 ,其中腓肠肌带蒂皮瓣 1 9例 ,股外侧肌游离皮瓣 9例 ,背阔肌游离皮瓣 2例。 结果 本组ⅢB型 3例 ,因年龄大合并颅脑及胸腹部损伤而行截肢术 ,ⅢB型截肢率为 8%。ⅢC型 5例因术后血供障碍坏死而截肢 ,ⅢC型截肢率为 2 8%。余 1 38例骨折复位良好 ,固定稳定 ,创面消灭 ,均获随访。时间 6个月至 6年 ,平均 2 5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 2 7周 ,取除内外固定时间平均 2 8周。膝关节活动范围 0°~ 1 2 0° 1 1 0例 ,0°~ 1 0 0° 2 5例 ,0°~ 90° 3例 ,踝关节活动范围基本正常。 结论 对胫腓骨严重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病例 ,应作病情的综合分析和判断 ,决定采用保肢或截肢。对年龄偏大或同时合并颅脑或胸腹部损伤患者 ,为抢救生命 ,倾向早期急诊截肢。应用单侧外固定支架与简单内固定 (普通螺钉或克氏针 )结合治疗胫腓骨严重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操作简单 ,固定可靠 ,手术创伤小 ,符合微创术  相似文献   

16.
半环式梯形钢板治疗肱骨干复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自行设计的半环式梯形钢板对肱骨干复杂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半环状梯形钢板治疗伴有血管、神经损伤的肱骨干粉碎性骨折15例。结果 经术后2~3个月随访,15例骨折均获良好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受压、损伤的神经、血管以术后松解修复后,均完全恢复;骨筋膜室综合征获得有效防治。结论 该钢板对肱骨严重粉碎性骨折,具有良好的包容及稳定的固定作用,也为损伤的血管、神经恢复提供了稳定的  相似文献   

17.
Colles骨折合并舟骨月骨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述昌  王秀媛  姜军 《中国骨伤》2001,14(7):401-402
目的 探讨Colles骨折合并舟月骨分离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40例Colles骨折合并舟月骨分离的患者,采用适当地延长对抗牵引时间和闭合手法复位,整复后以中立位、轻度背伸位固定治疗。结果 经6-18个月的随访。40例患者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根据腕关节运动功能综合评定,优23例,良12例,可5例,优良率达86.9%。结论 舟月骨分离是腕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治疗首先要力争使骨折复位,纠正腕关节的动力性不稳定,同时要恢复舟月骨间的正常解剖关系。传统的掌屈尺偏位固定。石油利于改善腕关节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5月至2006年3月手术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16~61岁,平均38.6岁。根据Tile分型,B1型8例,B2型16例,B3型5例,C1型7例,C2型3例。B型和部分C1型骨折,采用耻骨联合上方弧形切口或经髂腹股沟入路,应用钛合金重建钢板内固定。C1型骨折,主要采用闭合复位,经皮骶髂拉力螺钉内因定。C2型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骶髂拉力螺钉内固定,再前方入路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时间2~68个月,平均18.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2.4个月。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1例,创伤性湿肺1例,神经牵拉伤1例,均治愈,无死亡病例。按Mears术后影像评定标准:解剖复位31例,复位满意7例,复位不满意1例。按照Majeed的疗效评定标准:优32例,良7例。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用手术内固定,可以有效恢复骨盆的稳定性,远期疗效好,极大地降低其致残率。  相似文献   

19.
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近5年收治的51例股骨干骨折骨不连进行总结,探讨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的治疗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调整内固定物加植骨治疗8例,更换不同钢板加植骨治疗14例,外固定架加植骨治疗29例。结果 51例中48例在平均6.3个月达到临床愈合,13人出现膝关节活动障碍。其中9例再次行膝关节松解术。结论 预防骨不连的关键在于术中无创操作,尽量少剥离骨膜并在术后尽可能将其复位。肌折尽可能解剖复位。骨缺损尤其是压力  相似文献   

20.
锁骨骨折伴肩胛骨喙突骨折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于肩胛骨喙突在肩部位置较深,骨折发生率极低,一般多由肩锁关节脱位或肩关节前脱位造成,锁骨骨折伴肩胛骨喙突骨折尚未见报道。我院自1998年8月至2008年2月共收治3例,现将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