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门V重建是活体肝移植(LRLT)成功的关键,本文总结了近7年门V重建不同方式和修补门V的新技术,东京大学医院于1990.6~19978间314名行LRLT的病人,男193例,女121例,年龄1个月~61岁(平均6.8士9.9岁),体重3.l~778kg(平均18.8士16kg),胆迢闭锁是常见病。供体男175例,女146例,供体肝重160~630g(283土兀.8g)。供体肝与受体体重比为O.48%~10.1%(2.4%士l'46%),肝移植包括肝段(2~3段)67%,左叶24%,限制性左叶87%,右叶0.3%。门流脉重建方式为无流脉移植的吻合和有静脉移植的吻合两组,分别见图。第…  相似文献   

2.
目的:供肝来源的短缺日益成为肝移植的突出问题,本文旨意在探讨老年供体肝移植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3月至9月德国汉诺威医学院施行的69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供体年龄>60岁的肝移植有11例,占同期肝移植总数的15.9%,其中包括急诊肝移植2例,再移植l例,供体的平均年龄为66.7岁,年龄最大者为75岁。而供体年龄≤60岁的肝移植共58例,供体平均年龄为36.3岁,年龄最小者为10岁。结果:老年供体组病人肝移植的总体效果令人满意,两组病人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81.8%(9/11)和87.9%(51/58),移植肝1年存活率为72.7%(8/11)和82.7%(48/58),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审慎的选择下,老年供体的肝脏是能够安全运用的,供体年龄并非是影响肝移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亲属活体肝移植(LRLT)是目前作为终末期肝病的挽救治疗方法,具有高成功率。为保证供体安全只能切取部分肝脏,通常不能取得足够长的肝静脉(HV),这给移植带来技术困难,其中与解剖学有关的严重问题之一是HV流出的阻塞,因此需作肝静脉重建。为此作者回顾分析42例LRLT,受体男性和女性各21例,中位年龄2(0.8~62)岁,移植供体为21例母亲,13例父亲、5例儿子、1例兄弟、1例女儿和1例祖母。方法 供体切除法是先游离左半肝并暴露肝左、肝中HV及共干,分离进入两HV共干的静脉导管,结扎共干,切断肝实,当切取左半肝(LL)时应包括肝中静脉,在两者共干…  相似文献   

4.
原位肝移值是目前治疗暴发性肝衰竭(FHF)的有效方法[1]。然而,由于供体缺乏及保存供体时间的限制,10%~30%的病人在等待移植的过程中即死亡[2]。另外,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原因,常规用整个肝脏移植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迫切需要一个人工肝支持系统(artlflclalliversupportsystems.AIS)来维持FHF病人的生命。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NBALSS)通常只能清除血液中的毒素,不能显著提高FHF病人的存活率‘”。近年来,细胞生物学、组织培养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生物人工肝(BALSS)的研究开辟了道路。本文就体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5.
作者总结了日本京都大学第二外科1990年6月至1992年9月间所进行的37例活体亲属肝移植(LRLT)的经验。其中男性患儿15例,女性22例。均为终未期肝病。计有胆道闭锁27例,胆源性肝硬变3例,Budd-Chiari综合征和进行性肝内淤胆各2例,血叶淋症、Wilson’s病及暴发性肝炎各1例。父亲供体14例,母亲供体24例。方法:切断肝左静脉和肝左动脉后分别用冷乳酸林格氏液和冷UW液经左门静脉作原位隔离灌洗。移植肝为左外叶19例,左外叶并部分左内叶11例,左叶6例,右叶1例。移植肝切取后全部供体的肝功能和生活均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临床活体肝部分移植供体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作者分析10例供体的资料,其中包括在日留学期间亲自参与处理的9例和在我国的首例活体肝部分移植术的供体资料,从供体的选择原则,术前准备,供肝切除取量的确定,供肝的切取及供体手术的术后处理和手术安全性等方面总结活体肝部分移植供体手术围手术期处理经验。结果 10例患者中男女各5例,均为受体的父亲或母亲,肝切取量在21%~29%,其中肝左外叶切取术  相似文献   

7.
移植肝功能丧失的唯一治疗是再移植,但有不少供体、受者和手术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其最终结局,为此作者复习了Dumont-UCLA移植中心于1984~1996年所施行肝移植2057次(1701例病人)的资料,着重对299例病人356次再度肝移植的生存率进行分析,其中250例接受2次肝移植,43例接受3次,6例接受3次以上。成人接受移植时的年龄72.2%为18岁或以下。同时取150例仅移植1次的病例作为对照,按相拟年龄、相近移植时间和受体器官分配联网状态(UNOS)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应用多变量回归分析评估与生存率有关的因素。结果(一)再次移植病人的生存…  相似文献   

8.
积极稳妥促进我国活体肝移植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全球肝移植正以每年 1万例以上的速度递增。我国于上世纪 90年代末掀起第 2次肝移植高潮 ,经我们粗略统计 ,我国肝移植截止 2 0 0 2年底已累计近 2 0 0 0例 ,1年存活率已近 90 %。随着肝移植的快速发展 ,供肝匮乏矛盾日渐突出 ,许多急需实施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1989年巴西人Raia首创活体肝移植 (livingrelatedlivertransplantation ,LRLT) ,为缓解供肝供需矛盾提供了有效手段 ,展现出广阔前景。一、活体肝移植现状LRLT是以健康成人为供体 ,切取其部分肝脏移植给受体 ,目前已成为较成熟的手术方式 ,供体安全…  相似文献   

9.
广泛小肠切除后发生的短肠综合征具有腹泻和吸收不良等症状,如残留小肠不足1m者常需胃肠外营养(PN)支持,长期家庭PN可获75%5年生存串,但其费用及并发症串需要人们寻找外科替代治疗。目引进新免疫抑制剂FK506以来,小肠移植又引起临床注意,病人和供体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60%和50%,仍是一大问回。在众多的代偿性手术(如小肠延长术、小肠人工问澳构造以及结肠间登术等)中,间置逆蠕动小肠里(SRSB)不失为替代肠移植的理想手术。作者于1985~1995年省行8例SRSB术,计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58±16岁。7例依靠家庭PN每周7天,…  相似文献   

10.
肺移植术中LPD液顺行逆行灌注的肺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择肺保存及灌注的最佳技术是肺移植成功的关键。2005年8月,我们为1例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病人成功实施右侧单肺移植手术。在手术中应用低钾右旋糖酐(LPD)溶液对供体行肺动脉顺行灌注及晚期肺静脉逆行灌注,取得了良好的肺保护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肝移植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病人的肝移植手术指征和注意事项。方法总结2003年7月至2005年8月59例因肝癌接受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癌切除术后复发12例(复发组),移植术前未接受手术治疗47例(对照组),分析两组病人移植术前肝功能、治疗情况、术中探查、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复发组病人移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但两组无肝期时间以及1、2年存活率(75%vs.86%,P〉0.05;70.8%vs.83,3%,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肝移植是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病人的有效治疗方法,合理掌握肝移植指征是治疗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和终末期肾病者施行胰一肾同种移植(SPK)的1年生存率达1000/0而单独胰腺移植(PTA)和肾移植后再行胰移植(PAK)的移植胰1年存活率分别为54%和52%,明显低干SPK的刀%,三者移植排斥率分别为280%、32%和8%,以SPK为最低。设想经皮活检的标准组织学排斥分级或可改善单独胰移植体的生存。作者分析30例PAK和5例PTK的结果。移植胰包括脾、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置于受体的右髂窝,其脾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连接至供体的骼总动脉分叉,切除受体的脾脏。门静脉吻合至受体的骼外静脉,供体的Y型血管移植体的部总动脉…  相似文献   

13.
自1963年3月1日Starzl世界第一例人体肝脏移植至今已有26年了。26年中全世界共施行3500例人体肝脏移植。在1980年以前肝移植一年成活率仅35%。近年来由于环孢霉素A与其他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供体及受体正确的选择,移植手术方法改进及术后管理的完善等原因,使肝移植的一年成活率提高到70~80%,三年成活率可达60%。1988年Starzlt等报道137例小儿肝移植的五年生存率为15%。本文将肝脏移植的进展综述如下。一、供体及受体的选择。近期文献报道供体的选择是提高肝移植成活率,降低移植手术死亡率的一个关键环节。供体的呼吸及循环一定维持良好,心脏已停止跳动的患者绝不能作为供体。从文献报道移植结果可知,严重头部外伤而引起脑死亡的患者是最  相似文献   

14.
成人间肝活体肝移植的外科技术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9年巴西的Raia等首次对2例先天性胆管闭锁的患儿施行了亲体肝移植(liver—related liver transplantation,LRLT),但不幸2例患儿均未存活;而第1例成功的LRLT则在1990年由澳大利亚的Strong等完成;此后LRLT在亚洲迅速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活体右半供肝切取的经验。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9年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移植中心施行活体右半肝供体手术的157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供者均自愿无偿捐肝,其捐赠行为均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了解术前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评估供肝体积的效果:术前应用CT测定供体的全肝体积、右半肝体积(不含肝中静脉),从而计算残余左半肝体积比;术后测定切取的右半肝重量、应用华西严律南公式计算标准肝脏体积(standard liver volume,SLV),计算残余左半肝体积重量比,比较术前供肝CT测定全肝体积与SLV的差异。供体均行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供肝切除术。静脉复合麻醉,取双侧(后期改进为右侧)肋缘下并延至剑突的切口,游离右侧肝脏,确定切肝线,不阻断入肝血流,用超声吸引刀离断肝组织直至整个右半肝游离,依次阻断并切断肝右动脉,门静脉右支及肝右静脉,将供肝移至后台进行灌注及修整。了解供者术中情况,包括供体取肝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有否发现不适合作为供体的病例及其原因。了解供者术后随访情况,术后并发症采用Clavien系统分级评价。结果供体的术前CT供肝体积测定结果:全肝体积(1301±174)ml,右半肝体积(724±137)ml,残余左半肝体积比(45.5±6.9)%。实测值:右半肝重量(558±77)g,SLV(1055±129)ml,残余左半肝重量比(46.7±6.2)%,其中30%~35%者10例(6%),〉35%者147例(94%)。CT测定供体全肝体积比SLV平均大23%。供体术中平均失血量493ml,手术时间(431±68)min。术中探查发现不适合作为供体而未完成右半肝切除4例,包括肝总管进入肝圆韧带左纵沟内再发出肝右管1例、多支肝右管1例、中度脂肪肝(超过30%的肝组织大泡型脂肪变性)1例和肝硬化1例。术后共54例发生61例次并发症,其中发生ClavienⅢ级及以上并发症18例次,包括胸腔积液12例次、肝功能不全2例次、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次、胆漏1例次、腹腔内出血1例次、切口裂开1例次,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所有供体恢复良好,随访3年均健康存活。结论术前准确掌握CT测定供肝体积的准确性和偏差程度,应用经临床验证有效的评估公式进行验证,并按正确切线断肝,对完成手术计划,保证供、受体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美国匹兹堡大学移植研究所在脑死亡者肝脏的方法及影响供肝质量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同种异体肝脏获取的手术方法,同时观察原位肝移植后的临床结果。结果:男∶女=23∶9,平均年龄为38.2岁±12.7岁。脑死亡原因:创伤21例(65.63%),脑血管意外9例(28.13%)。14例(43.75%)有肝动脉解剖异常,其中仅右肝动脉变异者7例(21.88%),仅左肝动脉变异者5例(15.63%),左、右肝动脉均变异的2例(6.25%); 8例(57.14%)变异的肝动脉须在移植前加以重建。在评价移植肝早期功能时,供肝功能良好者27例(84.38%),差者3例(9.38%),2例(6.25%)供肝无功能。术后近期死亡者一例,余31例手术后均恢复良好,其中日后作再移植者4例。结论:在获取供肝过程中,充分注意肝素化、原位灌注加局部降温,以及标准化手术操作是保证供肝质量的要素;供体手术中应注意有无肝动脉解剖异常,并避免损伤;供体年龄、供体在ICU逗留时间、不正常的供肝形态及围手术期/或术后发生如动脉血栓形成等情况都会明显影响移植肝脏的早期功能。  相似文献   

17.
成人间活体肝移植(LDLT)中最关键的是要减少供体的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然而肝右叶移植中供体死亡时有报道。肝左叶移植是降低供体危险的理想选择。然而肝左叶通常太小,可能导致移植术后小肝综合症(SFS)。在西方国家中,肝左叶移植已经放弃,因而缺乏肝左叶移植的临床资料,一般认为SFS形成的重要原因为移植物接受过量门脉血流(PVF)灌注。研究认为当PVF大于260ml/min/100g移植物重量时,移植肝预后较差。尽管已有研究通过脾动脉的结扎、脾切除术或门体分流等方式调控PVF预防移植肝的过度灌注,但仍不清楚移植物的最佳PVF。作者总结了从2004年1月到2007年8月期间未行移植肝门脉血流调整的19例病例资料,分析肝脏血流动力学与移植肝功能和移植结局的关系,阐述不进行门脉血流调整对LDLT中肝左叶移植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小肠功能衰竭病人经全胃肠外营养(TPN)后可长期存活.然而.持续TPN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TPN相关性终末期肝病、静脉通道丧失以及反复性败血症,往往导致病人在半年内死亡。因此,小肠移植成为惟一能够选择的治疗手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临床小肠移植疗效得到很大改善。迄今最长1例小肠移植病人已存活达17年之久。1985年4月至2003年3月期间。全球61个医学中心共计对923例病人进行了989例次小肠移植,移植小肠1年生存率达64%。但是,与其他实质性脏器移植比较,小肠移植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移植后急性排斥的发生率高(57%)是阻碍小肠移植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综述了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免疫抑制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修复重建受损或畸形供肾血管对肾脏移植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11例供。肾有血管损伤或畸形的肾移植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同期进行的20例正常供肾肾移植病例作为对照组。体外血管重建的方法包括动脉端端吻合(3例)、端侧吻合(3例)、侧侧共干吻合(2例)、利用供体或受体髂动脉及其分支合并及延长供。肾动脉(3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两组患者均存活;血管重建组2例而对照组3例患者术后新出现高血压或高血压加重(P=0.595),但未发现移植肾动脉狭窄;血管重建组和对照组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为27.3%和20%(P=0.484),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和10.0%(P=0.719);术后1年两组内有移植肾患者的血肌酐水平分别为(110±21)和(107±23)9μmol/L(P=0.664),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选择合适方法进行体外修复重建供肾受损或畸形的血管,不会影响肾移植的效果,并可以大大提高供体器官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性别供体的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方法以雄性Lewis大鼠作受体,以雄、雌Fisher大鼠作供体,分为两组进行同种肾移植,建立大鼠同种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移植后每4周检测受者的24h尿蛋白、血肌酐、肌酐清除率;移植后24周处死受体大鼠,对移植肾进行显微镜检、免疫组化、核糖核酸酶保护测定等检测,对比两组数据评价供体性别对移植肾的影响。结果两组比较,第20周雄性供体组的24h尿蛋白(21.14±0.98)mg/24h、肌酐清除率(0.35±0.01),雌性供体组24h尿蛋白(24.15±2.38)mg/24h、肌酐清除率(0.33±0.02),具有明显差异,雌性供体组的肾功能明显严重受损。雄性供体组移植肾仅有低度间质纤维化和轻微的血管内膜增厚,肾小球硬化百分数(19.7±4.2)%,淋巴细胞CD5’数量(14.94-3.0),雌性供体组移植肾间质纤维化和血管内膜增厚更严重,肾小球硬化百分数(23.9±3.92)%,淋巴细胞CD5’数量(17.3±1.0),雌性供体组均高于雄性供者组,有统计学意义。雄性组TGF-B(0.01434-0.0031)和IL-6(0.0018±0,0024)的mRNA表达比雌性组TGF-B(0.0092±0.0018)和IL-6(0.000644-0.00022)高。结论在大鼠同种肾移植慢性排斥动物模型上,供体的性别对移植肾的功能和组织形态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