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臀肌挛缩症并骨盆倾斜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臀部挛缩组织切断松解或延长术(29例)、臀肌起点下移术(11例)治疗儿童臀肌挛缩症并骨盆倾斜。结果40例术后平均随访5年,采用臀部挛缩组织松解或延长术29例中,臀肌挛缩体征及骨盆倾斜完全消失24例,部分改善3例,2例无明显改善。臀肌起点下移术11例中,臀肌挛缩及骨盆倾斜症状完全消失9例,部分改善2例。结论经臀肌大转子顶端的小切口进行臀部挛缩组织切断松解或者延长手术,对治疗轻症臀肌挛缩症并骨盆倾斜简便、有效;而臀肌起点下移术是治疗儿童重症臀肌挛缩并骨盆倾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双侧臀肌挛缩症伴骨盆倾斜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臀肌挛缩症并发骨盆倾斜的诊断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 6例右侧臀肌挛缩症均采用挛缩带松解术。术后立即将双下肢于并膝位 ,回病房后膝下垫枕于屈髋 45~ 60°、屈膝 30°位置。术后 2~ 3d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1 )卧位行屈伸髋功能锻炼 ,同时行“缩短侧”下肢皮牵引 ;(2 )大腿交叉锻炼 ;(3)双膝交叉坐立 ;(4)踩直线步行 ,幅度和强度逐渐加大 ,维持 2~ 3个月。结果 :2 6例 ,2 4例步态正常 ,骨盆倾斜消失 ,1例好转 ,步态正常 ,骨盆倾斜减轻 ,双下肢不等长 ,1例因没有坚持锻炼 ,效果差。结论 :双侧臀肌挛缩症伴骨盆倾斜 ,多由于臀中肌臀小肌挛缩引起髋关节外展畸形导致负重力线的改变所致。采用双侧臀中肌、臀小肌挛缩带松解 ,术后功能锻炼 ,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臀肌挛缩症并发的骨盆倾斜的诊断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 4例单侧臀肌挛缩症均采用挛缩带切断术 ,术后立即用宽绷带绑扎双下肢于并膝位 ,回病房后膝下垫软枕于屈髋 45°~ 60°,屈膝 3 0°左右。拆线后 2~ 3 d下地进行并膝下蹲活动及大腿交叉架腿锻炼 ,维持 2~ 3个月。结果 :随访 2 4例 ,2 2例痊愈 ;步态正常 ,骨盆倾斜消失。2例好转 ,步态正常 ,骨盆倾斜减轻 ,双下肢脐踝距不等长 ,相差 1cm左右。结论 :单侧臀肌挛缩症伴骨盆倾斜 ,多由于臀中、小肌挛缩带引起髋关节外展畸形导致负重力线的改变所致。 2 4例患者均采用挛缩带切断术 ,具有手术操作简便 ,手术范围小 ,术中出血少 ,术后效果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6.
臀肌挛缩伴骨盆倾斜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分析伴骨盆倾斜的臀肌挛缩症的发病机制,。以此指导临床治疗,方法(1)1990年1月-2000年1月共收治臀肌挛缩症病人143例,其中伴骨盆倾斜患者31例,全部行手术治疗。术中重点探查臀大肌,臀中肌的挛缩情况并视具体情况行松解或肌腱延长术。(2)观察,分析臀部肌内解剖以探讨臀肌挛缩症病人发生骨盆倾斜的机制,结果:(1)经随访,手术后除1例遗留轻微踊行,1例遗留约6度骨盆倾斜外,余病人均步态正常,骨盆倾斜消失,达到临床治愈。(2)结合解剖学观察及术中所见,认为单纯臀大肌挛缩不会导致骨盆倾斜,臀中肌挛缩才会导致骨盆倾斜。结论:臀中肌挛缩是伴骨盆倾斜的臀肌挛缩症病人的发病机制,对此类病人只要早发现,治疗方法正确,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大龄臀肌挛缩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6(7):542-542
臀肌挛缩症是一种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的臀肌纤维变性引起髋关节外展外旋挛缩畸形,表现出异常姿势和特殊步态。1970年Valderama报告臀肌纤维化引起髋关节屈曲内收受限〔1〕,国内马承宣1978年首次报告此类病例,引起了临床医师的重视,但以往文献报告对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臀肌挛缩合并骨盆倾斜肢体不等长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0~2004年间笔者收治的32例臀肌挛缩合并骨盆倾斜双下肢不等长患儿的临床特点并随访其疗效。结果17例双下肢长度差在0.5~2.0cm之间,9例在2.0~4.0cm之间,6例在4.0cm。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不对称性的臀肌挛缩。采用经大转子后外侧纵弧形切口行臀肌松解术配合双下肢皮肤牵引、运动锻炼治疗,疗效优30例,良2例。结论臀肌挛缩合并骨盆倾斜双下肢不等长是双下肢臀肌挛缩程度不对称的结果。采用大转子后外侧纵弧形切口行臀肌松解术配合双下肢皮肤牵引、运动锻炼治疗,是臀肌挛缩合并骨盆倾斜双下肢不等长的有效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9.
臀肌挛缩合并骨盆倾斜肢体不等长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臀肌挛缩合并骨盆倾斜肢体不等长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32例臀肌挛缩合并骨盆倾斜双下肢不等长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随访其疗效。其中男73例,女59例,年龄5~26岁,平均11岁。均表现为不对称性臀肌挛缩,单侧37例,双侧95例。明显跛行89例,明显双下肢不等长78例;X线片示骨盆倾斜97例,股骨颈干角增大11例。采用经大转子后外侧纵弧形切口行臀肌松解术配合双下肢皮肤牵引及运动锻炼治疗。结果 术后双下肢相对长度等长118例,相差0.5~1.5cm 13例,相差3cm 1例。综合治疗后获随访3个月~14年,根据刘国辉等疗效评定标准,优118例,良13例,差1例,治愈率99.2%。结论 臀肌挛缩合并骨盆倾斜双下肢不等长是双下肢臀肌挛缩程度不对称的结果。采用大转子后外侧纵弧形切口行臀肌松解术配合双下肢皮肤牵引、运动锻炼是治疗臀肌挛缩合并骨盆倾斜双下肢不等长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大龄臀肌筋膜挛缩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龄臀肌筋膜挛缩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大龄臀肌筋膜挛缩症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9例,女14例,年龄15-43岁,病程10-35年。结果:随访时间3月-3年,平均1年8个月。手术治疗效果满意,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伴发骨盆倾斜所致下肢假性不等长9例(占39.12%),要后畸形矫正;术前肢体等长,术后出现肢体不等长2例。病变范围均累及臀中肌,臀小肌。结论:大龄臀肌筋膜挛缩症患中,因骨盆倾斜所致肢体假性不等长表现的相对较多,应重视此伴发症的处理。术中注意重点松解臀中肌,臀小肌的挛缩,延误治疗可能会影响骨关节的发育或引起骨关节的继发性病变。 相似文献
11.
12.
小切口治疗臀肌挛缩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1月-2003年5月,我科应用小切口手术治疗双侧臀肌挛缩症11例,疗效满意。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6—15岁。参照安勇等的分类标准:轻度2例,中度5饼,重度4例。均为双侧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掌腱膜挛缩症与腕管综合征的相关性及一次完成两种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3年3月至2011年8月,对8例掌腱膜挛缩症合并腕管综合征的患者,其中右手5例、左手3例,设计手掌部“M”形切口,或同时加手指的“Y”形切口,同时切除部分掌腱膜,行屈肌支持带切开、正中神经松解术.结果 术后全部伤口均Ⅰ期愈合,无皮瓣边缘坏死及血肿形成,术后拇、示、中指麻木逐渐减轻,术后3个月手指麻木全部消失.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掌腱膜挛缩无复发.结论 掌腱膜挛缩症与腕管综合征两种疾病的诱发因素较多地发生在同一个体时,两种疾病同时并发的几率明显增加,可通过一次手术完成.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 评价不同切除重建方法治疗骨盆原发恶性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1992年10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骨盆原发恶性骨肿瘤7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低度恶性的Ⅰ B期肿瘤患者23例,高度恶性的ⅡB期肿瘤56例.根据术前诊断、治疗情况,采用不同的切除重建方法.术后按照Enneking外科边界的评定标准进行标本外科边界研究.随访时对患者进行MSTS功能评定.患者随访时间0~183个月,平均28.6个月,存活患者随访时间最短4个月.结果 本组患者保肢70例,其中无重建者42例,重建者28例;截肢9例.无重建患者术后MSTS功能评分2-30分,平均15分;重建患者术后MSTS功能评分5~29分,平均15分.术后局部复发25例,复发率31.6%.其中,低度恶性患者复发3例,复发率13.0%;高度恶性患者复发22例,复发率39.3%.低度与高度恶性患者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保肢患者复发21例,复发率30.0%;截肢患者复发4例,复发率44.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0).术后外科边界研究显示:包括囊内切除及边缘切除的边界不充分患者,局部复发率为38.1%;广泛切除边界充分患者局部复发率为6.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术后发生远隔转移14例,其中复发后出现转移者12例,发生率48.0%,无复发出现转移者2例,发生率3.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总生存率70.9%.结论 对于骨盆原发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确保广泛的外科边界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如何选择、改进功能重建的方法是今后临床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单侧臀肌挛缩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1990年1月-2009年9月,收治41例单侧臀肌挛缩症患者.男24例,女17例;年龄6~29岁,平均12岁.39例有明确反复臀肌注射史.左侧9例,右侧32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步态异常、跛行.检查示骨盆倾斜,下肢相对不等长,脐至内踝距离相差1.2~3.8 cm,平... 相似文献
19.
臀肌挛缩致骨盆倾斜的基础和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与骨盆倾斜的关系.方法用软组织拉伸力学方法在MTS 858材料试验系统上测试臀中肌挛缩带与正常肌肉的生物力学性能的差异,并测量臀中肌前部肌纤维与下肢纵轴线的角度.结果发现臀中肌前部肌纤维挛缩是引起骨盆倾斜的主要原因.挛缩带拉伸时的强度和刚度均明显高于正常臀中肌.结论对臀中肌挛缩的病人应尽早手术治疗,以免病变发展,出现骨盆倾斜,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