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钛试样在微弧氧化处理过程中,不同的占空比和脉冲频率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电解液由去离子水和Na2SiO3溶液组成,电压为300V,时间3min,占空比和频率分别为Ⅰ组0.2,500Hz;Ⅱ组0.2,1000Hz;Ⅲ组0.04,1000Hz;Ⅳ组0.04,500Hz;Ⅴ组0.12,750Hz。对钛试样表面进行处理后,用扫描电镜(SEM)观察表面形貌,并对不同组别试件进行瓷粉烧结,用三点弯曲试验测出钛与瓷的结合强度。结果:频率在1000Hz时比500Hz的膜层表面的微孔直径小,膜层厚度增加;结合强度Ⅳ组明显高于Ⅲ组(P<0.01),Ⅰ组高于Ⅱ组(P<0.05);占空比由0.04增加至0.2时,氧化膜表面分布的微孔直径无明显变化,结合强度Ⅲ组明显高于Ⅱ组(P<0.01),Ⅳ组高于Ⅰ组(P<0.01)。微弧氧化组膜层与基底间无明显界线,结合强度明显高于未行微弧氧化组(P<0.01)。结论:钛在烤瓷前经微弧氧化处理有利于钛与瓷的结合,且微弧氧化过程中不同处理参数对钛瓷结合强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纯钛表面微弧氧化膜的耐腐蚀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微弧氧化处理前后纯钛耐腐蚀能力的变化。方法:用微弧氧化电源在4枚纯钛试件表面制备微弧氧化膜,4枚未经微弧氧化处理的纯钛试件作为对照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钛试件形貌特点,用X射线衍射仪测量微弧氧化膜的晶相结构,利用电化学方法在模拟体液中测定两组钛试件的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结果:微弧氧化处理后,纯钛表面生成微孔结构的氧化膜,有晶相二氧化钛和羟基磷灰石生成。电化学实验显示,微弧氧化处理前后钛试件的自腐蚀电位、自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0.358V、0.55μA/cm^2和-0.255V、0.80μA/cm^2。电化学阻抗谱证实拟合与实际测量结果一致。结论:经微弧氧化处理后,纯钛的耐腐蚀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时间对纯钛表面微弧氧化膜结构和特性的影响。方法根据处理时间将纯钛试件分成10、20、30和40 min共4组,通过微弧氧化技术制备纯钛表面氧化膜。使用扫描电镜(SEM)检测氧化膜的表面及横断面形貌,X射线能谱仪(EDS)检测氧化膜的元素成分,X射线衍射仪(XRD)检测氧化膜的晶相结构。结果微弧氧化处理后,钛表面形成微孔结构的氧化膜。10 min试样膜层厚度10μm,20 min、30 min和40 min试样的膜层厚度均达20μm。各处理时间组间的膜层Ca、P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弧氧化膜的主要成分是金红石、锐钛矿和羟基磷灰石。结论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在纯钛表面形成含羟基磷灰石的多孔氧化膜,在1040 min处理时间内氧化膜的Ca、P含量与处理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钛表面分别经微弧氧化和Nd:YAG激光处理、喷砂处理后的表面形貌、理化性能的差异,比较其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将60个规格为25.0 mm×5.0 mm×0.5 mm的标准钛片试件,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20片(A组为微弧氧化组,B组为激光轰击组,C组为喷砂组),运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EDS等分析其形貌和物相;三点弯曲实验测试钛瓷结合强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A、B、C 3组试件的钛瓷结合强度均高于ISO9693要求的25 MPa,Nd:YAG激光处理试件钛瓷结合强度较微弧氧化处理高,且两者均高于喷砂组。结论 3种处理方式都能提高钛表面的钛瓷结合强度,Nd:YAG激光处理后效果优于微弧氧化和喷砂处理。  相似文献   

5.
钛表面微弧氧化处理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微弧氧化膜作为钛与瓷间的中间层,增强钛瓷结合强度的可行性。方法:对钛表面采用打磨光滑、喷砂处理、微弧氧化等 3种不同方法进行处理后,表面进行瓷粉烧结。根据ISO9693标准,对钛瓷间的三点弯曲结合强度进行测试,并对钛瓷结合界面和瓷剥脱面进行SEM和EDX观察与分析。以镍铬合金与瓷的结合强度测试结果为对照。结果:微弧氧化组的钛瓷结合强度与镍铬合金瓷组相比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 05);粗糙组的钛瓷结合强度大于光滑组(P<0. 05),但明显小于微弧氧化组 (P<0. 01)。光滑组的钛瓷界面间可见有约 25μm的裂隙;粗糙组的钛瓷界面只有在局部区域存在着少量的孔隙;而微弧氧化组的钛瓷界面瓷与钛基体结合紧密,无任何气泡、孔隙存在。结论:钛表面微弧氧化可有效地提高钛瓷的结合强度,达到镍铬合金与瓷的结合强度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在人工模拟体液中,纯钛表面微弧氧化膜的耐腐蚀性能。方法:在纯钛表面制备微弧氧化膜,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表面粗糙度轮廓仪和电化学方法,分别观察其形貌特点、晶相结构、表面粗糙度,并测定其极化曲线。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微弧氧化处理后,纯钛表面生成微孔结构的氧化膜,微孔似火山丘状,直径约0.1~5μm。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膜层中含有金红石型、锐钛矿型二氧化钛及少量羟基磷灰石。微弧氧化后,试样表面粗糙度增加,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值(Ra)分别为(0.358±0.063)μm和(2.493±0.107)μm,微观不平十点高度值(Rz)分别为(2.662±0.628)μm和(16.519±1.028)μm。电化学实验表明,微弧氧化处理前后试样的自腐蚀电位、自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0.358V、0.55μA/cm2和-0.255V、0.80μA/cm2。结论:经微弧氧化技术处理后,纯钛表面形成微孔结构的二氧化钛膜层,表面粗糙度增加。在模拟体液中,钛的耐腐蚀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酸蚀和微弧氧化单独或联合应用对纯钛表面处理后进行烤瓷,观察其表面粗糙度并分析其钛瓷结合强度。方法:将50个纯钛试片(25mm×5mmx0.5mm)随机均分为5组,表面用碳化硅砂纸抛光后110μmA12O3进行喷砂处理,再进行喷砂、酸蚀、微弧氧化、酸蚀后微弧氧化及微弧氧化后酸蚀处理分别为A到E组,用粗糙度测试仪测量各组的粗糙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扫描电镜观察试件的表面形貌。行瓷粉烧结(厚度控制在1mm),然后对钛瓷间的三点弯曲结合强度进行测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扫描电镜观察钛瓷分离面的的表面形貌。结果:酸蚀使纹路更清晰,粗糙度增加。C组纯钛表面形成许多孔洞,孔洞较大,大小基本一致。C组除大孔洞外还存在许多小孔洞,均匀致密。D组表面孔洞大小不一,较致密,存在凹陷,边缘不规则,个别相邻孔洞之间可见微裂纹。与喷砂相比,微弧氧化处理使纯钛与瓷的结合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酸蚀处理的钛表面与瓷的结合强度增加,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酸蚀和微弧氧化联合处理与单独微弧氧化处理钛瓷间的结合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微弧氧化处理更利于钛瓷间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以不同浓度Na_2SiO_3溶液进行微弧氧化处理后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在瓷粉烧结前,分别用3 种浓度的Na_2SiO_3溶液对纯钛片进行微弧氧化处理,瓷粉烧结后通过三点弯曲实验检测钛-瓷结合强度,并以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对膜层表面及钛-瓷界面进行分析.结果:三点弯曲实验结果显示微弧氧化各组钛-瓷结合强度均高于对照组,当Na_2SiO_3溶液浓度为20 g/L时钛-瓷结合强度明显高于30 g/L组和40 g/L组(P<0.05).EDS分析显示经微弧氧化处理后,钛表面生成含Si元素氧化膜,其含量随溶液浓度增加而升高.扫描电镜显示,随着溶液浓度增加,氧化膜表面孔洞直径增加,氧化膜变厚,致密性下降;钛-瓷结合界面出现微小裂隙.结论:微弧氧化处理可提高钛-瓷结合强度,微弧氧化溶液浓度对钛-瓷结合强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钛基底表面处理对钛与树脂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将纯钛试件随机平均分组:光滑组(A组)、酸蚀组(B组)、喷砂组(C组)、喷砂+酸蚀组(D组)、微弧氧化组(E组)、氮化钛涂层组(F组)。根据以上分组,对试件进行相应的表面处理,用粗糙度仪进行钛表面粗糙度测量,后与Cemerage冠桥树脂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试件表面形貌,能谱分析仪(EDS)对表面元素进行分析,万能试验机检测试件与Cemerage冠桥树脂的粘接强度。结果各组的粗糙度分别为A组(0.370±0.039)μm;B组(1.456±0.044)μm;C组(2.044±0.019)μm;D组(1.970±0.047)μm,E组(0.683±0.023)μm;F组(2.195±0.066)μm。各组的剪切强度分别为A组(5.84±0.30)MPa;B组(10.22±0.63)MPa;C组(10.78±0.45)MPa;D组(12.24±0.46)MPa;E组(13.82±0.61)MPa;F组(16.81±0.74)MPa。结论钛基底表面喷砂结合酸蚀,微弧氧化及氮化钛涂层处理均可有效提高树脂与钛的粘接强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冷热循环对不同微弧氧化电解液体系处理后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    研究于2018年1—10月在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进行。制备纯钛切削试件72片,随机均分为3组。A组(对照组)仅喷砂处理;B、C组(实验组)喷砂后微弧氧化,B组电解液为20 g/L MgSiF6,C组电解液为20 g/L Na2SiO3。各组根据烤瓷后冷热循环次数的不同再分别分为1、2、3组,1组未经冷热循环,2组3000次循环,3组6000次循环。三点弯曲实验检测钛瓷结合强度。扫描电镜观察微弧氧化后膜层形貌、钛瓷结合界面并进行能谱分析。结果   2个实验组钛瓷结合强度均高于对照组。各组经冷热循环后的钛瓷结合强度较未经冷热循环的均有降低,经6000次循环的C3组降低幅度(16.60%)小于B3组(34.03%)。结论    20 g/L Na2SiO3溶液体系的微弧氧化处理更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A model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ed quality of restorative dentistry and dentist characteristics for 119 Montana general dentists is presented. The best predictors formed a significant model explaining 22% of the variance of the quality measure. Results are contrasted with a previous estimation of the model for 102 Washington general practitioners. Evidence for 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the model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2.
口底癌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底癌的临床特性、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自1992—2002年住院治疗的34例口底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口底癌患者中,男28例(82.4%),女6例(17.6%),男女比为4.7∶1,平均发病年龄58岁。发病部位:前口底22例(64.7%),后口底12例(35.3%)。淋巴结转移率41.2%。单纯手术组、化疗加手术组、放疗加手术组、化疗加手术加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60.0%、50.0%、62.5%。结论口底癌以中老年患者好发,男性居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综合疗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选用成年Wistar大白鼠42只(其中6只为正常对照),经肠系膜静脉分别注入平骒霉素(24只)或鱼肝油酸钠(12只)后,分别于注药后0.5,1,2,4,8,24h,切取肝脏组织,通过酶组化染色法测定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琥珀酸脱氢酶(SDH)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注入药液后,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SDH和LDH活性随时间逐渐下降,其中平阳霉素组下降较轻微,结论:平阳霉素和鱼肝油酸钠都可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损伤,损伤的性质一样,均为非特异性,但平阳霉素损伤程度轻微,而鱼肝油酸钠严重。  相似文献   

15.
16.
An analysis of causes of fracture of denture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7.
18.
19.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Sancti Spiritus Province in the 1984-1986 period about the results of the treatment of lip cancer. Male patients were the most affected by lip cancer (CIE 8-140) in our series. The place of the tumor was predominantly the lower lip (p less than or equal to 0.001). Surgical treatment was used in 96.8% of the cases and the cuneiform (wedge-shaped) exeresis wa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disease (T1 y T2). Casta?ón keloplasty was the reconstructive procedure used in 18.7% of the patients. Local sepsis was present in 31.2% of the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occurring most frequently in upper lip tumors.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溶解性和表面微观形态改变,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及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分别在人工唾液中浸泡30 d,冷热循环15000次,烘干测重,比较前后质量变化,计算溶解率,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改变.结果:不同剂型的玻璃离子水门汀溶解率由高到低分别为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3种玻璃离子水门汀经浸泡溶解后,SEM扫描表面微观形态可观察到GE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表面形态改变较少,其他2组玻璃离子水门汀表面微观改变较多.结论:双糊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理化性能及溶解率均低于传统水粉剂型,是未来临床修复治疗的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