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华西改良腭咽肌瓣和Hogan咽后壁瓣2种术式在大龄腭裂患者术后腭咽功能和语音状况的变化,为临床大龄患者最佳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01~2011-01行Hogan咽后壁瓣咽成形术(PF组,32例)和华西改良腭咽肌瓣咽成形术(P+SP组,49例)的患者,对其术后的腭咽闭合状况、共鸣、鼻漏气及辅音正确率、鼻呼吸通畅度进行分析对比统计。结果:PF组术后21例(62.50%)腭咽闭合完全;6例(18.75%)术后语音完全清晰。P+SP组术后VPC 30例(61.22%)腭咽闭合完全;13例(25.63%)语音完全清晰。PF组术后20例(62.5%)出现打鼾现象,P+SP组术后32例(65.31%)患者出现打鼾现象。PF和P+SP术式对术后腭咽闭合完全率、高鼻音、鼻漏气、辅音正确率以及呼吸的改变无差别。结论:2种术式都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腭咽闭合率和语音清晰度。  相似文献   

2.
腭咽环扎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远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机对腭咽环扎术后16年的部分患者进行了全面检查,包括语音评价,咽腔造影,并使用电子动态喉镜检查腭咽闭合功能。结果16例患者的语音检查优良率为93%。研究表明:腭咽环扎术后的腭裂患者其环扎线的向心性牵拉力量使鼻咽腔能从前后左右4个方向将鼻咽腔全面缩小,为语音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咽腔大小随患者年龄增长而改变,不会限制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应用腭咽阻塞器治疗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如何在临床上应用腭咽阻塞器治疗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腭咽阻器应用的适应证,制作过程,临床应用要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从机理上和角度阐明,腭咽阻塞器确能帮助恢复患者的正常语音,至少可以为Ⅱ期腭咽手术创造一些条件,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腭咽阻塞器对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 (VPI)的语音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 :应用腭咽阻塞器治疗腭裂术后VPI患者 13 5例 ,分别于治疗前 ,治疗后 180d、1年、2年 ,观察VPI患者的腭咽闭合不全率 (RVPI)、腭咽闭合不全改善率 (IRVPI)、各单元音共振峰频率F3以及语音效果的变化。结果 :腭咽阻塞器治疗后 ,VPI患者的RVPI逐渐降低 ,IRVPI逐渐增高 ,且各单元音共振峰F3逐渐增高 ,接近正常人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去除阻塞器后 ,45例患者腭咽闭合正常 ,语音恢复正常 ,45例患者腭咽闭合基本正常 ,语音基本正常。结论 :腭咽阻塞器治疗腭咽闭合不全具有恢复语音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患者成年期腭咽结构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VPI)患者成年期腭咽结构形态特征与腭咽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3例初期腭成形术后腭咽闭合不全患者(年龄16~36岁,平均年龄18.3岁,男10例,女13例,男女=11.3)与20例健康对照组(年龄在16~24岁,平均年龄18.6岁,男女=0.821)分别拍摄静止时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比较2组间软腭长度、咽腔深度、咽腔高度、adequate ratio=软腭长度/咽腔深度的差异;分析咽三角(由翼颅基点,第一颈椎,后鼻棘构成)以及软腭与咽后壁相接触点(PPW)在咽三角的位置关系.结果VPI组患者软腭长度、adequate ratio小于健康对照组,PPW点在咽三角的位置相对于正常组偏上(P<0.05);翼颅基点和第一颈椎位置在2组间并无差异(P>0.05).结论腭裂术后VPI患者在成期表现出软腭长度过短,ratio值<1.0,整个咽三角相对于正常组微呈逆时针偏转,PPW点位置上移的形态特征.提示腭裂修复应选择重建软腭功能长度、保留正常腭咽结构的个体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Furlow腭成形术和两瓣法对腭裂患者进行修复,评估并比较其术后语音效果及腭咽闭合功能,为进一步的语音治疗或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同时预测可能影响术后效果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2月来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唇腭裂专科就诊的84例腭裂患者,其中男40例,女44例,年龄8~12个月,采用Furlow腭成形术进行修复者为45例,两瓣法39例,术者均为同一资深的手术医师。术后定期随访3~5年,由专业语音师评估其语音效果,拍摄头影测量侧位片并用鼻咽纤维镜检测其腭咽闭合情况。结果: Furlow腭成形术的患者与两瓣法的患者在术后PSA评分,the need ratio(咽腔深度/软腭长度,PW/PU)、矢状位软腭运动闭合程度(BC/BD)及腭咽闭合率等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软腭上抬角度∠B2PC2上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Furlow腭成形术和两瓣法均能有效修复腭裂患者,Furlow腭成形术结合腭帆提肌重建和反向双Z成形能获得更好的腭咽闭合和语音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 先天性腭裂的手术治疗,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改进措施,但历来的腭裂修补由于只着眼于软腭的移位,缺少和大咽腔,对于如何重建软腭产生功能运动的问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语音功能的恢复难达要求。根据解剖学研究认为:良好的腭咽闭合不仅决定于软腭的长度、厚度和咽腔的大小,还要有一个完整而灵活的功能运动。我们在腭裂修复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如果腭咽肌结构的畸形得不到纠正,腭裂的修复效果就会受到限止。3年来,  相似文献   

8.
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之一,影响患者的饮食、语音和听力等重要的生理功能。行软腭内成形术重建腭咽肌肉,可以提高术后腭咽闭合率,改善患者术后的听力和语言能力。目前,腭裂整复时重建腭咽肌肉功能性已被大多数外科医生所认同,主要分歧在于术中肌肉解剖的程度、重建方式和肌肉功能性重建对腭咽功能、语音和听力的影响。本文就软腭内成形术与肌肉解剖、软腭内成形术与软腭功能、软腭内成形术与听力和软腭内成形术与术后腭瘘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腭帆提肌重建联合腭咽环扎术在腭裂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腭帆提肌重建联合腭咽环扎术修复较宽大腭裂26例,观察其修复腭裂后的伤口愈合和语音恢复效果。结果:术后均一期愈合,无复裂和瘘发生。随访16例患者,其鼻漏气得到有效控制,语音清晰度状况优良。结论:腭帆提肌重建联合腭咽环扎修复术可较好的恢复腭部的形态和腭咽功能,具有方法简单、创伤小和效果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八种腭成形术的术后腭咽闭合功能.方法:216例腭裂病例采用不同术式行腭裂修复(硬腭延长法、单瓣后退法、双瓣后退法、反向双Z法、单侧法等).测量所有病例手术前后腭长、腭垂至咽后壁距离,术后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不同术式手术前后腭长的变化不同;手术前后腭垂至咽后壁的距离变化不同.(2)经头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VPI)患者辅元音节的语图和声学特点。方法:选择56例腭裂术后VPI患者,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5~18岁,平均13.6岁,手术史大于3年且未进行语音治疗;正常健康儿童20例,男12例,女8例,5~16岁,平均年龄12.3岁。应用Multispeech 3700语音分析仪比较分析2组语句中辅元音节[ti]的嗓音起声时间(VOT)及[ma]和[ba]的过渡音征。结果:腭裂术后VPI组VOT值接近零甚至成为负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ma]的零渡率无显著差别,而[ba]的正渡率差别显著(P〈0.05)。结论:腭裂术后VPI患者辅元音节的语图特征为:VOT明显的辅元音节之间没有空白段;含有[a]的辅元结构中口辅音过渡到[a]F1前端的过渡趋势由正渡变为零渡,鼻辅音的过渡趋势无变化。声学特点为清辅音浊化,口辅音鼻化等。  相似文献   

12.
重唇手术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传统的重唇手术方法进行改进,使术后上唇的外形更加自然。方法:根据唇部静态和动态时所表现的特点进行手术设计,同时注意上下唇的美学比例,并注意唇珠部位留有足够的组织,以保存唇珠的外形,结果:1例患者采用改进的手术方法进行整复,取得然,切除的部位合理,解剖结构清晰,是矫正重唇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单侧唇裂修复术中唇红瓣的量化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在多数单侧唇裂修复术中,唇红瓣的设计过多地依靠医师的个人经验。基于Noordhoff提出的原则.本文提出一种量化设计唇红瓣的方法以克服此类缺陷。方法 单侧唇裂患者36例,依量化设计原则设计唇红组织瓣修复唇红,观察术后照片,评价效果。结果 32例唇红修复后形态满意。结论 经量化后的唇红瓣设计简单可靠.易于掌握,其效果具一定的可预知性,可供各种单侧唇裂术式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文介绍了一种改良的胸大肌肌皮瓣。方法 :该肌皮瓣保留了大部分胸大肌 ,保持了胸大肌的主要功能 ,减少了术后胸廓畸形 ,并且从锁骨下进路避免了由于组织水肿压迫皮瓣血管蒂。结果 :我们在临床上应用 10例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结论 :该法经临床应用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颏下岛状皮瓣于1993年由Martin等[1]首先报道。该皮瓣颜色、质地与面部组织十分相似、外观自然;皮瓣蒂长、旋转范围大;可提供的皮肤组织量大;血供稳定、成活率高;供区隐蔽,可以一期缝合;而且操作较为简单,手术及住院时间短,目前已成为修复头颈部缺损的重要皮瓣之一。本文现将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颏下岛状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其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经验。方法:临床应用颏下岛状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30例,其中面部6例,颊部9例(伴下唇缺损1例,口角缺损1例),舌部9例,口底2例,磨牙后区1例,硬腭1例,上唇1例,下唇1例。术后观察组织瓣生长情况以及修复效果。结果:男性患者组织瓣上生长胡须,2例静脉回流障碍,1例组织瓣坏死,其余成活良好。缺损部位修复后,基本恢复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结论:颏下岛状瓣是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改良腭黏膜瓣整复软腭裂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整复软腭裂的新术式,重建腭咽闭合的效果。方法:采用腭黏膜瓣后推术对25例软腭裂患者进行整复治疗,并对其进行随访,以了解术后腭咽闭合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腭部创口愈合良好,瘢痕不明显,软腭的活动度良好,且均有良好的腭咽闭合功能。结论:对先天性软腭裂的患者实施该术式整复,能较好地恢复腭咽闭合功能,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整复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常规"S"切口,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逆行解剖面神经至总干,将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然后分离胸锁乳突肌瓣旋转至腮腺缺损区,将胸锁乳突肌筋膜与残存的腮腺嚼肌筋膜对位缝合。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21例均无涎瘘发生,外形良好,颈部功能正常,仅2例出现味觉出汗综合症。结论:胸锁乳突肌瓣修复腮腺区缺损能明显改善腮腺肿瘤术后畸形,有效预防味觉出汗综合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先天性腭咽闭合功能不全型(CVPI)患者的音声学特点。方法 应用计算机语音工作对28例CVPI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音声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先天性腭咽闭合功能不全型患者和正常人在被检音的F2、B2、F3和B3上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被检音结果有差别,正常组的F1、F2和F3清晰可见,各共振峰之间着色较浅,能量集中,冲直条和乱纹明显。哺音起声时间较长,病例组的F1颜色略深、宽度加大,F2、F3不很清楚,较正常组的位置低、弱化和加宽,在各共振峰之间出现若干能量集中区,着色较深,形成多余共振峰,位于元音之前的冲直条和乱纹大大减少。结论 CVPI患者在第2、3共振峰和带宽上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在语图上也有相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s  

This clin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t our institute, to study the versatility of temporalis myofascial flap in maxillofacial re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