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形态定量学方法对颊部癌旁上皮的基底层及棘层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其细胞体及胞核的体积、直径的形态测量指标要比白斑及其它良性病变更为接近于鳞癌,证实了癌旁上皮的高度恶变可能。  相似文献   

2.
用形态定量学方法并结合病理改变值(PAR)对颊粘膜在正常、炎症、过度角化、白斑、鳞癌及癌旁上皮7种状态下的上皮细胞分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显示白斑、癌旁上皮及鳞癌组在分化中胞核的增大最为明显,与此同时白斑的细胞数量也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3.
Caspase-3在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及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初步探讨Caspase-3在口腔正常粘膜、上皮单纯性增生、上皮异常增生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口腔粘膜(10例),上皮单纯性增生(8例),上皮异常增生(20例),鳞状细胞癌(32例)中Caspase-3的表达。结果:各阶段均有Caspase-3的表达,但表达强度不同。Caspase-3在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弱表达于基底细胞至基底上细胞或表层细胞浆或/和胞核。上皮异常增生中随异常增生程度的增高Caspase-3表达增强。鳞状细胞癌组中Caspase-3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和上皮异常增生组(P<0.01),且Caspase-3在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中表达明显高于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组(P<0.05)。结论:Caspase-3表达水平代偿性高是口腔癌前病损发生发展中的早期事件。Caspase-3在鳞状细胞癌中表达下降,促进肿瘤细胞异常增殖的同时,进一步抑制细胞凋亡,导致鳞状细胞癌最终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N/C比值在判断口腔颊部粘膜病变恶变程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形态定量学方法对颊部正常、炎症、纤维增生、过度角化、白斑、癌旁上皮及鳞癌癌巢的上皮细胞的胞核/胞浆(N/C)比值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显示N/C比值在基底层反映不出病变的程度和变化趋势;在棘层鳞癌及正常组与其它各组差别显著但并不能显示癌前病变组与其它良性病变组的差别。因而N/C比值对判断颊部粘膜的病变程度和癌前病变没有明显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口腔粘膜癌及癌前病变中的郎格罕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抗S-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微波程序对100例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朗格罕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口腔癌及癌前病变上皮中朗格罕细胞均较对照组增多。朗格罕纲胞的数量与上皮下炎症程度有关;与上皮增生程度关系似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端粒酶活性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TRAP PCR ELISA方法及免疫组化SP法对 68例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组织、3 4例癌旁上皮组织和 12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 67.65 % ( 4 6/ 68) ;癌旁组织中端粒酶表达率为 8.82 % ( 3 / 3 4) ;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表达。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分级有关 ;端粒酶活性阳性的 46例癌组织和 3例癌旁上皮异常增生组中PCNA阳性细胞密度为 ( 165 .3 1± 1.82 )个 /mm2 ,端粒酶阴性的 2 2例癌组织和 10例癌旁上皮异常增生组中PCNA阳性细胞密度为 ( 96.77± 1.74)个 /mm2 。端粒酶活性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PCNA阳性细胞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端粒酶活性与PCNA阳性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与癌旁上皮中的端粒酶活性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人端粒酶RNA原位杂交法及免疫组化SP法对64例鳞癌及30例癌旁上皮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端粒酶活性阳性的22例鳞癌和2例癌旁上皮中PCNA阳性细胞密度为165.37±2.98,端粒酶阴性的40例鳞癌和癌旁上皮中PCNA阳性细胞密度为97.33±2.42。检验证实端粒酶活性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PCNA阳性细胞密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与PCNA阳性表达有关,表达端粒酶活性的细胞多处于高度增殖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乳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mammary serine proteinase inhibitor,Masp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亚细胞中的表达,观察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癌组织标本行Maspin蛋白含量的半定量测定,统计其亚细胞定位表达,并与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aspin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胞核中表达的强阳性率为24%(11/45),弱阳性率为11%(5/45),阴性率为64%(29/45),细胞核表达与肿瘤大小(P=0.019)、淋巴结转移(P=0.011)及术后转移(P=0.017)呈负相关,与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呈正相关(P=0.030);Maspin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胞质中表达的强阳性率为31%(14/45),弱阳性率为31%(14/45),阴性率为38%(17/45),细胞质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38)、术后转移(P=0.004)呈负相关,与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呈正相关(P=0.014).结论 Maspin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胞核或胞质中的表达对判断预后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近发现,CDKN_2基因是第一个直接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抑癌基因,但CDKN_2基因及其产物P16蛋白在口腔粘膜癌前损害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变化尚未见公开报导。本研究采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发现:上皮单纯增生、上皮异常增生及无转移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中均有P16蛋白表达,其阳性反应既可见于胞核,也可见于胞浆;随着细胞恶性程度的增高其阳性反应强度及阳性细胞数量呈递增趋势,且阳性反应的异质性明显增加。至转移性浸润性鳞状细胞癌阶段,P16蛋白的阳性反应强度稍弱于前几个阶段的结果;转移浸润癌的原发灶及其转移淋巴结中的肿瘤上皮P16蛋白的阳性反应都仅限于胞浆。  相似文献   

10.
口腔鳞癌癌旁上皮中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口腔鳞癌癌旁上皮中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的病理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利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技术、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 30例口腔鳞癌标本癌旁上皮等4个不同区域中凋亡细胞及增殖细胞的分布和密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与正常区域相比较 ,癌旁上皮中凋亡细胞及增殖细胞分布异常且细胞密度增高 ;肿瘤组织中 ,凋亡细胞明显减少 ,增殖细胞明显增多。结论 :口腔鳞癌癌旁上皮中存在活跃的细胞凋亡及细胞增殖 ,它们在其癌变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口腔异常增生上皮不同层次及鳞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上皮细胞核面积的变化.探讨二者与异常增生等级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正常口腔黏膜上皮(NOR)和实验组口腔黏膜上皮[包括轻度异常增生(LD)、中度异常增生(MD)、重度异常增生(SD)及高分化鳞癌(简称鳞癌SCC)]的PCNA指数(PI)及细胞核面积进行检测并分层计数.结果实验组上皮基底层均较高表达PCNA,与NOR比较差异显著(P<0.01),而实验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棘层PI逐渐增加,除MD与SD组,SD与SCC组外,其余各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层(颗粒层和角质层)SD组的PI增加,与MD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全层PI在 MD、SD及SC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上皮细胞的核面积随着病变程度加重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基底层核面积除SD与SCC组外,其余各组间差别显著(P<0.05);棘层核面积病变组与正常组间,LD与SD、SCC组间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显示核面积与PI相关显著(P<0.01);PI及核面积与异常增生等级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PI与核面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细胞的增殖水平,基底层以上PCNA指数及基底层核面积能更好反映上皮异常增生程度,是临床判断异常增生等级的重要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2.
用形态计量学方法对口腔颊粘膜的正常粘膜上皮(N)、慢性非特异性炎症(IF)、单纯性过角化(HK)、纤维增生(FH)、扁平苔藓(LI)、白斑(LP)、乳头状瘤(PP)、癌旁上皮(CE)、鳞癌癌巢(CI)的上皮基底层细胞及胞核的大小(包括体积、面积和胞核/胞浆比值)、进行了测量和形态计量相关分析(MCA)。结果显示 CI 组在分布图上最偏离 N 组,其次是 CE 组,LI 与 LP 组位置非常接近并邻近于 CE和 CI 组;此外发现 IF,FH,HK 及 PP 组与 N 组的位置最为接近。对于病变个体的 MCA 分析显示 N 组最为集中,IF,FH,HK 及 PP 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围绕或与 N 组相重叠;而 CI 组与 N 组无重叠且偏离一边,LI,LP 及 CE 组位于 CI 与 N 及其它良性病变组之间并部分与 CI 重叠。本文结果揭示通过 MCA方法可以较好的反映颊部粘膜各病变所处的病变状态、各病变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病变的病变程度。应用 MCA 的方法将有助于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以及确定癌变组内的不同级别。  相似文献   

13.
口腔鳞癌中hTRT mRNA的表达及其与PCNA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TRT)在口腔鳞癌、癌旁组织的表达及其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技术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2例口腔鳞癌标本。结果:正常癌旁上皮、上皮异常增生组织及鳞癌hTRT mRNA阳性率分别为20%、41.7%、82.7%。PCNA阳性组与阴性组间hTRT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TRT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TRT与PCNA阳性表达呈正相关,表明hTRT激活细胞多处于高增殖状态。  相似文献   

14.
用组织形态定量学方法对硬腭部有高度恶变可能的癌旁上皮基底细胞的N/C比值和胞核体积进行测量,同时选取相同部位的良恶性病变作为对照;在此基础上用N/C比值和胞核体积两项指标进行相关分布图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这一方法不仅可以显示病变的不同状态、病变的程度和病变之间相互关系,而且可以反映同一病变组内个体病变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人口腔鳞癌癌周角质形成细胞中XIAP与XAF1的表达与定位情况。方法:对人口腔鳞癌癌周角质形成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中XIAP和XAF1蛋白的表达与亚细胞定位。结果:XIAP在口腔鳞癌癌周角质形成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胞浆和胞核均有分布,以胞核荧光染色更强。而XAF1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尤以核膜和核仁染色较强。结论: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XIAP可能通过过度表达和亚细胞定位的变化而发挥重要的抗凋亡作用,而XAF1表达强度未发生明显变化,不能有效拮抗XIAP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上皮重度异常增生及正常黏膜组织的拉曼光谱特征,以期为拉曼光谱诊断口腔黏膜癌变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的新鲜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组织56例,重度上皮异常增生组织50例及正常黏膜组织32例,采用配备光纤探头的便携式拉曼光谱仪获取拉曼光谱.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合判别函数分析(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DFA)对不同组织的光谱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诊断模型对口腔鳞状细胞癌、上皮重度异常增生及正常黏膜的光谱数据进行鉴别,应用交互验证方法对诊断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上皮重度异常增生及正常黏膜组织间的拉曼光谱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口腔鳞状细胞癌和上皮重度异常增生组织光谱中对应核酸、蛋白质及脂类物质的谱峰明显高于正常黏膜上皮组织;鉴别诊断建模的总体分类准确率达96.4%(133/138),交互验证的分类准确率达92.8%(128/138).结论 口腔鳞状细胞癌和上皮重度异常增生组织中细胞增殖代谢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织;应用PCA-DFA建立的分类诊断模型可以很好地区分3种不同组织的光谱数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形态计量学角度探讨口腔扁平苔藓(OLP)癌变的可能性,并为口腔黏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客观参考资料。方法:采用多功能图象分析系统对取自口腔黏膜的正常、口腔扁平苔藓(OLP)、伴轻、中度上皮异常增生白斑(LK)、鳞癌(SCC)的上皮棘层细胞及胞核进行形态计量学研究分析,选择表示细胞及细胞核大小和形状的二维参数9个,体视学参数10个,并比较这些参数在各组间的变化趋势及差异。结果:无论从二维或三维的各项形态学指标,OLP的测量值都处于正常与LK和鳞癌之间,与正常组相比,各参数值多无显著性差异,而与鳞癌组差异显著。结论:OLP是一种介于正常与轻、中度上皮异常增生之间的病变,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但癌变潜能低于癌前白斑。二维定量和三维定量结合可更全面地反映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细胞及细胞核的量变质变过程;核质比值、细胞核体积密度可作为鉴别良恶性病变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检测浸润癌及癌周原位癌中心区和边沿细胞增殖活性 ,分析舌鳞状细胞癌上皮内蔓延机制。方法 收治 16 9例舌鳞癌病例 ,伴有原位癌者共 16例。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PCNA、Ki67蛋白及银染一步法检测NORs在舌鳞状细胞癌及癌周原位癌中心区和边沿中的表达。结果 正常上皮和原位癌之间 (P≤ 0 .0 1) ,原位癌和浸润癌之间 (P≤ 0 .0 1) ,浸润癌中心区和边沿之间 (P≤ 0 .0 1)细胞增殖活性有显著差异 ,而原位癌边沿和中心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浸润癌边沿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活性 ,而原位癌中心区和边沿细胞增殖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腮腺腺细胞体外极性培养及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微孔膜支持物铺以细胞外介质体外培养金黄地鼠腮腺腺细胞,细胞单层生长,呈立方状或柱状,体外可维持2个月,细胞连接处形成皱折,含较多微绒毛,底部与细胞外介质相连。胞膜,胞核与细胞器呈极性分布,可区分腺泡细胞,导管上皮以及肌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鼠151腔黏膜干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双重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昆明小鼠口腔黏膜上皮干细胞,光镜下观察干细胞生长及分化特征,透射电镜鉴定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鼠口腔黏膜干细胞初始保持未分化的克隆样生长,14d后分化成3种类型细胞,分别代表细胞不同的分化状态。光镜下细胞主要分为两种:一种细胞小而折光性强,另一种细胞大而折光性弱。电镜下,单个细胞的胞质中和满张力原纤维,细胞间形成桥粒结构,符合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特征,可见3种细胞形态:一种细胞胞核大胞质少,一种细胞胞核小胞质多,另有少量细胞的核浓染、固缩。结论:光镜下观察到的小而折光性强的细胞和电镜下观察到的胞核大胞质少的细胞为口腔黏膜干细胞,通过对细胞超微结构的分析将有助于口腔黏膜干细胞的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