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维甲酸诱导小鼠腭裂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维甲酸(retinoic acid,RA)诱导胚鼠腭突发育的形态学变化,探讨胚鼠腭部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TGFβ3、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BCL2的表达在RA诱导腭裂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显微镜观察胚腭的发育过程,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TGFβ1、TGFβ3、EGF及BCL2基因在胚腭中的表达。结果 RA引起双侧腭突的形成,使双侧腭突不能接触或接触后不能融合形成中嵴上皮带,以及可调控TGFβ1、TGFβ3、EGF及BCL2在鼠胚腭部的表达。结论 RA抑制中嵴上皮细胞(MEPM)增殖,引起双侧腭突的形成,诱导MEE细胞殿堂分化,使双侧腭突不能接触融合,而最终导致腭裂形成及TGFβ1、TGFβ3、EGF在鼠胚腭部表达的变化与RA诱导腭裂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NQO1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的表达,研究NQO1生物可激活药物β-拉帕醌(β-Lapachone)体外抑制OSCC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检测50例OSCC组织和9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NQO1蛋白的表达,分析NQO1表达与OSCC患者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ype-Ⅱreceptor,TβRⅡ)及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ype-Ⅲreceptor,TβRⅢ)在口腔黏膜白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临床收集的25例口腔正常黏膜组织、21例不伴上皮异常增生的口腔白斑组织、24例伴有异常增生的口腔白斑组织中TβRⅡ和TβRⅢ的表达。结果 TβRⅡ弥漫性强阳性细胞数正常组织中为40.0%,白斑不伴异常增生组织中下降到32.3%,白斑伴有异常增生组织中下降到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TβRⅢ弥漫性强阳性细胞数正常组织中为28.0%,白斑不伴异常增生组织中下降到19.1%,白斑伴有异常增生组织中下降到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TβRⅡ和TβRⅢ的表达下调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是一种频发现象,且可以发生在癌变的早期阶段即口腔白斑组织中。  相似文献   

4.
《口腔医学》2013,(7):438-441
目的观察TGFβ/Smad信号分子在大鼠腭中缝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实验选用36只5周龄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包括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将初始力值为0.49 N的腭中缝扩大簧黏接到大鼠两侧上颌牙列上建立大鼠腭中缝牵张模型。取牵张第1、4、7天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TGFβ/Smad信号分子在腭中缝牵张各加力时间点的表达。结果大鼠腭中缝牵张过程中,TGFβ1、2、3及Smad2、3、4等分子表达增强,并主要集中于骨端边缘骨膜、成骨细胞、继发软骨层、髓腔及骨缝纤维层与骨边缘的间充质细胞中。Smad7始终处于较低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机械牵张力可能通过刺激骨缝细胞TGFβ/Smad表达水平的改变,促进其增殖,并介导了骨缝牵张成骨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在颌间Ⅲ类矫形力不同作用时间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青春期恒河猴上颌骨周围骨 缝中的表达。方法 选用青春生长发育期雌性恒河猴6只,随机分为3、6月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戴用颌间Ⅲ 类双阻板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分别于实验后3个月、6个月处死实验猴,制备组织切片。图像分析系统分析 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的骨缝区细胞密度,原位杂交检测各骨缝中TGF-β1 mRNA的阳性率。结果 水平组的腭 颌缝和垂直组的翼上颌缝的细胞密度,在组间比较上无差异,其余各组均有明显差异;施加矫治力后TGF-β1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除颧颞缝和翼上颌缝6月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实验组和对照组间都有显 著差异(P<0·01),都表现为实验组表达强于对照组,3月实验组表达均强于6月实验组。结论 上颌骨骨缝在颌 间Ⅲ类矫形力牵引下,发生积极的组织改建。在骨缝改建的不同时期,TGF-β1 mRNA的表达不相同,这与加力的时 间、骨缝对矫形力的差异性反应以及TGF-β1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生物学效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iRNA抑制TGFβ3诱发腭裂的机制。方法:使用不同剂量(200、400、800pmol)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包裹的TGFβ3 StealthTMRNAi于交配后(days post coitum,dpc)12天做孕鼠宫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注射作为空白对照。14dpc时取部分胎鼠腭突,RT-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腭突中TGFβ3、Smad2、BMP2的表达情况。16dpc时再取部分胎鼠腭突,观察腭突融合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观察胚鼠腭突的TGFβ3、Smad2、BMP2的表达情况。实验数据均以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宫腔注射800pmol的StealthTMRNAi,可引起TGFβ3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400pmol组能显著降低Smad2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但BMP2的表达情况未受明显影响。20%~60%的实验组小鼠胚胎腭突不能融合,形成腭隐裂,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TGFβ3、Smad2的表达量较低,而BMP2的表达未见显著变化。结论:在12dpc给予小鼠宫腔注射TGFβ3 StealthTMRNAi,能有效沉默TGFβ3基因,20%~60%小鼠胚胎形成腭隐裂,同时Smad2基因表达下调,但对BMP2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Ⅰ对小鼠成骨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及其受体表达的变化,初步了解TGFβⅠ促成骨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以小鼠成骨细胞株MC3T3-E1为TGFβⅠ检测的细胞模型.10ng/ml TGFβⅠ作用MC3T3-E1细胞后,采用3H-TdR细胞增殖试验,检测成骨样细胞增殖改变,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TGFβⅠ,TGFβⅡ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1)在10ng/mL浓度时,TGFβⅠ对MC3T3-E1细胞有明显的增殖促进作用,使MC3T3-E1成骨样细胞在24小时内成倍增殖.含转化生长因子组TGFβⅠ受体,TGFβⅡ受体的mRNA表达的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3)10ng/mLTGFβⅠ具有维持MC3T3-E1细胞活力的作用.(4)TGFβⅠ可能,通过MC3T3-E1细胞表面TGFβⅠ受体,TGFβⅡ受体途径表达,传递信号.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维甲酸诱导腭裂发生中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方法采用器官体外培养法进行腭板培养,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ATRA)组。分别培养24h、48h、72h后,苏木索一伊红染色观察两组腭板在不同时间点的融合情况,原位末端转的凋亡,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腭板中caspase-9、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3,TGF-β3).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ype-Ⅱ receptor,TGFβ RⅡ)、维甲酸核受体理(retirmic acid receptor α,RARα)、维甲酸核受体β(retinoi cacid receptorp,RARβ)及维甲酸X受体α(retinoi cacid X receptor α,RXRα)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维甲酸诱导腭裂模型,培养24h、48h、72h后,对照组腭板的融合数分别为4个、8个、8个,而ATRA组未见腭板融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ATRA组凋亡率和caspase-9表达上升(P〈0.05)。ATRA能明显抑制TGFβRⅡ的表达(P〈0.05),但对于TGF-β3的作用却较小。ATRA可明显上调RARD的表达,并抑制RXRa在间充质中的表达。结论ATRA可能通过诱导腭突间充质细胞的凋亡及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和维甲酸受体的表达改变,而诱导腭裂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β-catenin作为一种胞质内的糖蛋白,参与调节成骨细胞形成和骨骼发育.本实验观察β-catenin在大鼠前腭缝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作用.方法:将32只35天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12).实验组大鼠在上颌切牙上安放扩大簧,牵张前腭缝,对照组动物不加力,2组动物均在牵张骨缝1、3、5、7d的相同时间取前腭缝标本.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前腭缝成骨细胞的形态和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β-catenin 和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结果:在未牵张的前腭缝,成骨细胞沿着骨缝两侧稀疏排列,β-catenin主要在成骨细胞的细胞膜上表达.牵张1d后,前腭缝扩大,成骨细胞在骨缝两侧聚集分布,大部分细胞呈β-catenin和OPN阳性,β-catenin在成骨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其表达量高于对照组;牵张3d后,骨缝边缘有明显类骨质沉积,大量细胞质呈β-catenin强阳性的成骨细胞积聚成树突状指向骨缝中央,而OPN在这些成骨细胞中表达较弱;牵张5d后,新骨呈树突状大量形成,β-catenin表达减弱,OPN则在新骨基质及埋在期间的成骨细胞内大量表达;7d后大片新骨形成,骨缝变窄.结论:上颌骨缝牵张成骨过程中,β-catenin在成骨细胞中表达,其表达量与表达部位和成骨细胞的成熟相关,提示β-catenin参与了成骨细胞分化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骨性Ⅲ类错(牙合)形成机制性别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机制,特别是男女在错(牙合)形成机制上的差异.方法选择12~15岁间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58例,经头影测量确定ANB角小于0°,临床检查下颌不能后退,正常恒牙(牙合)者48例,ANB角在0°~5°之间.两组均要求为恒牙早期(牙合),牙列完整,无正畸治疗史,男女各半.从头颅侧位片上测量13项颅面基本构成指标和14项反映基本面型及矢状垂直关系等的指标,对线距值进行标准化消除个体差异后,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中比较这些指标的性别差异,并比较男女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间这些指标间的差异.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在男性主要是由于上颌长减小、下颌升支前倾、下颌角开张所致,在女性,除了以上因素之外,后颅底前倾、升支和下颌体的增长也是导致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重要原因,从面部比例看骨性Ⅲ类错(牙合)面部有变窄长的趋势,女性更明显.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中颅面骨骼基本组分之间的匹配方式存在着性别差异.结论 12~15岁间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机制存在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是生长发育期的暂时现象还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男女性别在机体结构上的差异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反式Twin-Block和Frankel-Ⅲ功能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安氏Ⅲ类错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替牙期、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患者20 例(男9 例,女11 例),平均年龄11 岁2 个月,随机分为T、F 2 组,每组各10 例患者,T组采用反式Twin-Block矫治器矫治,F组采用Frankel-Ⅲ矫治器矫治.全天戴用矫治器治疗4~11 个月.分别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 组下颌骨位置均后移,稳定在治疗前的下颌后退位处(P>0.05);2 组上颌骨长度及突度均增加,F组效果优于T组(P<0.05);F组有明显的牙齿代偿性移动(P<0.01);T组的平均疗程6.5 个月,F组为9 个月.结论: 2 种功能矫治器均能有效的使下颌后退矫治生长发育期安氏Ⅲ类错.Frankel-Ⅲ对上颌的作用大于反式Twin-Block,反式Twin-Block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Frankel-Ⅲ.  相似文献   

12.
腭发育过程的信号调节复杂,转化生长因子(TGF)-β家族在其中起重要作用。TGF-β-Smad通路是TGF-β信号调控的重要途径。下面就TGF-β家族在腭发育中的表达情况、其信号通路TGF-β-Smad的具体途径以及与腭裂发生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口腔癌易于发生颌骨侵犯,影响患者预后,而这一现象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发现,口腔癌细胞通过一系列信号分子的表达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功能,有多条信号通路参与其调控,其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骨保护素信号通路的调节备受关注。本文就口腔癌颌骨侵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体外胚胎腭器官培养模型的建立,并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形成腭裂的机制.方法 首先建立体外胚胎腭器官培养模型,并在培养体系内添加3.0 μmol/L atRA,对照组加入相应剂量的乙醇溶液.吖啶橙染色观察胚胎腭器官体外培养效果.TUNNEL法检测体胚胎腭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检测Smad2/3表达情况.结果 通过静止法体外培养基本可以重复体内腭突接触融合过程,融合率达到82.30%(93/113).对照组的腭突逐步发生接触,并在接触区上皮出现凋亡带,在体外培养24 h的腭突中嵴上皮细胞Smad2/3呈阳性表达.48 h腭突实现融合,腭突中嵴上皮消失,Smad2/3在腭上皮组织内的表达明显下降.而单侧腭突体外培养时,在中嵴上皮区域未出现凋亡现象.实验组3.0 μmol/L atRA可以阻碍腭突中嵴上皮带在接触后出现的凋亡现象,同时Smad2/3在中嵴上皮内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中嵴上皮带不能消失,双侧腭突间充质无法融合.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胚胎腭器官体外培养模型,证实两侧腭突接触触发了腭突中嵴上皮部位的凋亡现象.同时证实atRA干扰了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系统在腭突中嵴上皮带的消失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导致两侧腭突不能融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诱导小鼠腭突细胞成软骨分化的作用.方法 取胎龄13.5天的小鼠分离培养腭突细胞,并分别加入不同的细胞因子进行成软骨诱导培养.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TGFBR1(转化生长因子受体1)抑制剂-SD208组,C组为加入TGF-β2组,D组SD208+TGF-β2组.通过比较蛋白聚糖、蛋白聚糖半定量,以及软骨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评价各组细胞因子诱导腭突细胞成软骨能力大小及作用.结果 在TGF-β2作用下腭突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TGF-β2组蛋白聚糖及软骨相关基因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A、B、D组(P<0.01).B、D组蛋白聚糖及软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较A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腭突细胞在TGF-β2诱导下具有成软骨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6.
无翅型小鼠乳房肿瘤病毒整合位点家族(WNT)糖蛋白是一组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极性以及细胞移动的信号分子,其多种家族成员与唇腭裂发生密切相关。WNT-3基因位于17q21,其蛋白质主要通过经典WNT/β+连环蛋白通路调节唇和腭的发生。WNT-3A基因位于1q24,主要表达于胎盘、气管、肺和结缔组织,其蛋白质通过调控神经脊细胞和腭间质细胞,影响颅面的发生进程及腭融合。WNT5A基因位于3p21~14,其蛋白质通过Ror2介导在非经典信号转导通路中调节腭发生。WNT-9B基因位于17q21,主要表达于上颌突、中鼻突和侧鼻突的外胚层,敲除该基因会出现唇裂和腭裂。WNT-11基因位于11q13.5,其蛋白质表达于腭中线缘上皮细胞,通过促进程序性细胞死亡参与腭板融合,与FGFR1b之间相互拮抗调节腭发生。研究删瑾因,可为进一步揭示唇腭裂病因及其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口腔鳞癌的主要经淋巴道转移 ,且一旦出现淋巴转移将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预后 ,是患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我们采用RT PCR方法检测口腔鳞癌中VEGF CmRNA、受体VEGFR3(flt 4)mRNA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mRNA的表达 ,以期阐明癌周淋巴管增生的相关分子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 .组织标本 :47例口腔鳞癌组织标本均取自新鲜肿瘤切除标本 ,其中男 2 7例 ,女 2 0例 ,平均年龄 51 2岁。其中舌癌 2 2例 ,口底癌 6例 ,腭癌 5例 ,牙龈癌 6例 ,颊癌 6例 ,磨牙后区癌 2例 ;6例Tca81 1 3裸鼠移植瘤 ;1 5例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2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筛选与维甲酸诱导腭裂相关的wnt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信号分子,观察其在正常腭突发育和维甲酸诱导腭裂形成不同阶段的表达动态变化.方法建立维甲酸诱导腭裂小鼠模型,制作基因芯片并筛选wnt和FG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根据芯片结果选出wnt经典通路配体wnt3和wnt8a、FGF通路配体fgf9和faf10,并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i R-149通过靶向调节基因对口腔鳞癌细胞生长和侵袭的影响。方法:以实验室过微阵列芯片技术筛选出的mi R-149作为本实验研究对象,通过靶基因预测软件,选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为其靶基因,利用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口腔鳞癌和癌旁组织中mi R-149和MMP-9 m RNA的表达水平。瞬时转染mi R-149 mimics、mi R-149 mimics control、MMP-9si RNA和MMP-9 si RNA阴性对照,通过P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口腔鳞癌KB细胞系中mi R-149与MMP-9的关系。运用平板克隆形成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MMP-9对口腔鳞癌KB细胞生长和侵袭的影响。结果:在口腔鳞癌中mi R-149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MMP-9 m RNA的情况则相反(P<0.01)。瞬时转染后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提示,mi R-149与MMP-9表达成反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二者之间有靶向调节关系。与对照组细胞相比,转染MMP-9 si RNA的口腔鳞癌KB细胞克隆数目减少(P<0.05),发生侵袭的细胞减少(P<0.05)。结论:mi R-149通过靶向调节MMP-9的表达,抑制口腔鳞癌细胞的生长和侵袭,发挥着抑癌基因的作用,可望作为口腔鳞癌分子治疗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患者舌姿势位与下前牙牙槽骨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骨性Ⅲ类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在头颅定位侧位片上测量舌背从后到前4个位点至硬腭的距离(PO1,PO2,PO3,PO4),根据CBCT图像在釉-牙本质结合处(S1层面)、牙根中部(S2层面)及根尖(S3层面)颊舌径最宽处测量颊侧牙槽骨厚度(S1P1,S2P2,S3P3)和舌侧牙槽骨厚度(S1L1,S2L2,S3L3),并对PO与SP,SL分别进行Person相关分析。结果釉-牙本质结合处下前牙舌侧牙槽骨厚度S1L1与舌前部舌背至腭顶距离PO3,PO4呈负相关关系(r=-0.16,-0.02,P<0.05)。牙根中部下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S2P2与舌前部舌背至腭顶距离PO3,PO4呈负相关关系(r=-0.02,-0.04,P<0.05)。根尖处下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S3P3与舌前、后部舌背至腭顶距离PO1,PO3,PO4呈负相关关系(r=-0.34,-0.07,-0.33,P<0.05)。结论随着骨性Ⅲ类患者舌背至腭顶距离的增加,舌姿势位降低,同时,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变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