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目的    探讨p16蛋白在上颌窦鳞状细胞癌 (maxillary sin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MSSCC) 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MS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至2015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手术切除或活检并经病理证实的MSSCC蜡块标本34例(MSSCC组),另取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正常下鼻甲黏膜组织10例(正常鼻黏膜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MSSCC和正常鼻黏膜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SSCC组和正常鼻黏膜组中的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35%(11/34)和100.0%(1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低分化MSSCC组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高中分化组(P < 0.05)。结论    p16蛋白在MSSCC组织中明显低表达,且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恶性程度越高,其表达越低,提示p16蛋白可能与MSSCC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舌鳞状细胞癌(TSCC)上皮-间质转化(EMT)与血管生成拟态(VM)的关系及意义。 方法对65例TSCC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MT标记物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同时CD34联合PAS双重染色检测VM情况。 结果Vimentin在癌和癌旁正常上皮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1.54%和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815,P= 0.000),Vimentin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E-cadherin在TSCC和癌旁正常上皮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阳性率56.92%和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951,P= 0.000),E-cadherin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M在TSCC和癌旁正常组织的出现的例数比率是33.14%和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946,P= 0.000),VM与肿瘤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相关分析显示,E-cadherin与Vimentin具有负相关关系(r=-0.507,P= 0.000),Vimentin表达与VM具有正相关关系(r= 0.592,P= 0.000),VM与E-cadherin具有负相关关系(r=-0.518,P= 0.000)。 结论TSCC中存在EMT及VM,存在EMT和VM的TSCC具有更高临床分期和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两者具有密切相关性,对TSCC侵袭、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RKIP在舌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KIP在60例舌癌组和癌旁组织表达情况,比较舌癌分化良好组和分化不良组RKIP表达,将舌癌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无转移组RKIP表达进行比较。结果:舌癌组和癌旁组织相比,RKIP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舌癌分化良好组RKIP表达高,分化不良组表达低,RK1P与舌癌病理分级之间,有相关关系(P〈0.05)。转移淋巴结RKIP表达低。结论:RKIP具有抑制舌癌转移的作用,其表达的上调能促进舌癌的分化,抑制舌癌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ICM-DNA定量分析系统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的DI值及倍体分布情况,评估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方法:收集口腔鳞癌石蜡标本79例作为实验组,25例口腔正常黏膜组织和30例口腔黏膜异常增生作为对照组,经Feulgen染色后分组进行ICM-DNA定量分析。 结果:实验组79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异倍体出现率为55.7%(44/7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组织的 0.0%(0/25)和口腔黏膜异常增生的46.7%(14/30),P=0.000;口腔黏膜异常增生组轻、中、重度三组间比较,异倍体出现率分别为0%(0/2)、14.3%(1/7)、61.9%(13/21),P=0.036;口腔鳞癌组高及中低分化组间比较,高分化组异倍体出现率42.5%(20/47)低于中低分化组为75 % (24/32),P=0.004;有淋巴结转移的有78.6%出现异倍体(22/28),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43.1%(22/51),P=0.002,但异倍体出现率与年龄(P=0.193)、性别(P=0.232)、吸烟与否(P=0.151)及病变部位(P=0.915)等因素无关。 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中DNA异倍体出现率均高于正常组织和黏膜异常增生,并可能与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ICM-DNA定量分析对于口腔鳞癌的诊断以及恶性程度的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临床指标,有望用于口腔鳞癌的辅助性临床预测及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CXCR4、P-Akt的表达与分布,了解CXCR4、P-Akt与OSCC恶性表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实验组30例OSCC组织标本和对照组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标本中的CXCR4、P-Akt的表达进行检测,应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仪对表达结果进行图像分析,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CXCR4、P-Akt在OSCC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且CXCR4、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OSCC分化程度高的癌组织CXCR4、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分化程度低的癌组织(P〈0.05),CXCR4、P-Akt蛋白表达水平在淋巴结转移组较无淋巴结转移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CXCR4、P-Akt在OSCC组织中的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OSCC的病理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泛素样修饰物特异的蛋白酶5(SUMO specific protease5,SENP5)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3例原发舌鳞癌及癌旁上皮中SENP5的表达进行检测。应用SPSS11.0软件包对免疫组化半定量检测结果与有关临床特征和病理指标间的关系进行Wilcoxon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另使用钙离子对人舌癌细胞系Tca8113进行诱导分化,实时定量PCR和细胞免疫化学检测SENP5的表达改变。结果:舌鳞癌中SENP5的表达高于癌旁上皮(P=0.000),表达水平与鳞癌的分化程度相关(P=0.022);钙离子诱导分化可使人舌癌细胞系Tca8113中SENP5的表达增加。结论:SENP5的表达水平与舌鳞癌的分化相关,提示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OPN及β-catenin在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黏液表皮样癌病变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5例黏液表皮样癌及12例正常涎腺组织中β-catenih及OPN的表达。结果:黏液表皮样癌中β-catenin和OP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1%(13/35)和65.7%(23/35)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黏液表皮样癌中它们的表达呈显著相关性(P=0.0001,R=-0.691)。β-catenin和OPN的阳性率在不同分化程度的黏液表皮样癌中存有差异(P〈0.05),且与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关系(P〈0.05)。结论:β-catenin及OPN的表达与黏液表皮样癌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检测该指标有助于判断黏液表皮样癌的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恶性程度的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分化抑制因子- 1(Id- 1)、血小板反应蛋白- 1(TSP- 1)的表达情况及相互关系。方法以不同恶性程度的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和正常唾液腺组织为材料,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唾液腺组织以及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Id- 1、TSP- 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Id- 1和TSP- 1在正常唾液腺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在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P值分别为0.000和0.013)。在中分化和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Id- 1的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P值分别为0.001和0.002),而Id- 1在中分化和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TSP- 1的蛋白表达率明显低于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P=0.014),而TSP- 1在中分化和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分化和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P- 1的表达与Id- 1呈负相关(r=- 0.394,P=0.002)。结论TSP- 1的表达可能抑制黏液表皮样癌的发生,而Id- 1的表达则可能促进黏液表皮样癌的发生,二者之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型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 16 /18型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状况 ,探讨其在口腔疣状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 8例正常口腔粘膜、13例疣状癌、10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0例低分化鳞癌组织中HPV16 /18E6蛋白和HPV16 /18DNA的表达。结果 ①疣状癌HPV16 /18E6蛋白及HPV16 /18DNA阳性表达率均为 6 9.2 % (9/13) ,E6蛋白平均染色强度高于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和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组 (P <0 .0 5 )。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PV16 /18E6蛋白与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PV16 /18DNA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HPV16 /18型感染是口腔疣状癌的重要致病因子 ,与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组织相比 ,HPV16 /18型感染与疣状癌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灵芝三萜对口腔黏膜癌防治作用及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灵芝三萜对口腔黏膜癌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建立金黄地鼠颊囊动态癌变模型60只,分2组:实验组(灵芝三萜组)和对照组(未服用灵芝三萜组),每组各30只,对所取标本进行病理检验,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cl-2和survivin在两组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病理结果显示随DMBA涂药时间的延长,两组动物模型的病变呈加重趋势(P〈0.01),第6、9、12周实验组的病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从总体上看两组颊囊癌变过程中不同组织学发生情况有显著差异(P〈0.01)。Bcl-2在上皮异常增生阶段、survivin在上皮单纯增生和异常增生阶段,实验组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灵芝三萜对口腔黏膜癌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凋亡调节基因survivin、bcl-2的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突触核蛋白-γ(synuclein gamma,SNCG)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EnVision 二步法检测150例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 SNCG 及 MMP-9的表达。结果:口腔颌面部鳞癌组织中的 SNCG 及 MMP-9的阳性率分别为78.0%(117/150)及68.68%(103/150),而癌旁组织中 SNCG及 MMP-9的阳性率分别为8.0%(11/150)及14.0%(21/150),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低分化、中分化肿瘤的 SNCG及 MMP-9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高分化肿瘤中的阳性率(P<0.001),然而低分化与中分化肿瘤之间 SNCG及 MMP-9的表达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分期分析结果显示,Ⅲ~Ⅳ期SNCG及 MMP-9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Ⅰ~Ⅱ期,有显著性差异(SNCG:χ^2=4.20,P=0.041;MMP-9:χ^2=26.66,P=0.000)。转移的肿瘤组织中的SNCG及MMP-9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77%和93.85%,高于其在无转移的肿瘤组织表达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SNCG:χ^2=10.09,P=0.001;MMP-9:χ^2=33.80,P=0.000)结论:SNCG、MMP-9在与口腔颌面部鳞癌中呈现高表达,与肿瘤的病理与临床分级、分期呈正相关,提示检测口腔颌面部鳞癌组织中 SNCG及 MMP-9的表达可以为肿瘤的病情进展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成釉细胞瘤(AB)中心体的改变,分析其与细胞DNA含量及细胞增殖能力的关系,探讨中心体异常与AB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1例AB、5例成釉细胞癌、10例正常口腔黏膜及10例口腔鳞癌(OSCC)的中心体状况和kj-67的表达,检测细胞DNA含量,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29.7%的AB和70.0%的OSCC表现出中心体异常,而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无中心体异常表现(X2=165.905,P=0.000).②AB细胞DNA含量平均为15420.37,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低于OSCC组(F=16.523,P=0.000).③AB中心体异常组和OSCC中心体异常组细胞DNA含量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均与正常口腔黏膜组存在显著差异(F=10.222,P=-0.000).AB及OSCC的中心体异常组与中心体正常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F=40.901,P=0.000和F=7.863,P=-0.023).④AB ki-67 LI平均为3.41,且随AB的复发,与恶变有增强的趋势(F=4.344,P=0.017).⑤AB中心体的异常与ki-67的表达相关(r=0.341,P=0.006),但细胞DNA含量与ki-67 u无相关(r=0.156,P=0.218).结论:部分AB中存在中心体的异常,与细胞DNA含量的增多有关,并可能与AB基因组不稳定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Indian Hedgehog(Ihh)及其受体Smoothened (Smo)和Patched1 (Ptch1)在渐进性咬合紊乱的大鼠髁突软骨-骨改建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 选用24只8周龄雌性SD大鼠,实验组施以渐进性咬合紊乱,分别于20和24周后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及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Ihh、Smo和Ptch1的表达情况.结果 髁突软骨后部20周实验组明显增厚(F=4.39,P=0.003),但24周组有所缓解.免疫组化检测24周实验组Ihh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F=3.78,P=0.02),而20周实验组Smo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F=5.16,P=0.04).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20周实验组Ihh (F=7.80,P=0.012)和Smo(F=15.67,P=0.003)的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4周实验组Ihh的mRNA水平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F=13.34,P=0.013),Ptch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4,P=2.13).结论 渐进性咬合紊乱促进了大鼠髁突软骨中Ihh及其受体Smo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钛表面沉积聚L-赖氨酸(PLL)和海藻酸钠(ALG)聚电解质多层膜,以评价其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用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在钛表面沉积PLL和ALG,形成Ti-(PLL-ALG)10-PLL涂层,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涂层进行表征。以纯钛作为对照组,Ti-(PLL-ALG)10-PLL作为实验组,分别在其表面进行MC3T3细胞培养,1d、3d、5d和7d后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率,用ALP检测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 FTIR和SEM显示PLL和ALG已沉积到钛表面。MC3T3细胞在Ti-(PLL-ALG)10-PLL表面的增殖率在第1天和3天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4和0.028;第5天和7天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7天和14天Ti-(PLL-ALG)10-PLL组碱性磷酸酶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8和0.02。结论通过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在钛种植体表面沉积Ti-(PLL-ALG)10-PLL聚电解质多层膜能促进MC3T3细胞在其表面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样蛋白1(FGFRL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究其在OSCC细胞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Western blot检测FGFRL1蛋白在OSCC组织、癌旁正常组织、OSCC细胞株及正常上皮细胞中的表达;通过FGFRL1小干扰RNA(siRNA)干扰HN4细胞,影响FGFRL1蛋白的表达,利用CCK-8及Ki67实验检测FGFRL1对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FGFRL1对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对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指标蛋白的影响。结果 FGFRL1蛋白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癌旁正常组织(t=2.820,P=0.047 8);FGFRL1蛋白在OSCC细胞系中的表达量高于在HOK细胞中的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结果显示,FGFRL1 RNA在HOK细胞中的表达量低于在OSCC细胞系中的表达量。将FGFRL1 siRNA转染的HN4细胞作为实验组,NC siRNA处理的HN4细胞作为对照组。Ki67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48 h(P=0.478 1)及72 h(P=0.334 2)细胞增殖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在12 h(P=0.022 8)、24 h(P=0.005 1)及36 h(P=0.009 5)实验组细胞划痕面积百分比均比对照组小。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16 h(P=0.008 7)及24 h(P=0.008 6)细胞迁移数较对照组少。FGFRL1 siRNA干扰使得HN4细胞神经性钙黏附素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达量下降,上皮钙黏附素蛋白的表达量上升。结论 FGFRL1蛋白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在OSCC细胞株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上皮细胞。FGFRL1基因沉默对肿瘤细胞增殖无影响,但对肿瘤细胞EMT和细胞迁移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聚乳酸乙醇酸(poly lactic acid-co-glycolic acid,PLGA)(nHA/PLGA)支架上SD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muscle satellite cells,MSCs)黏附、增殖和成骨活性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的鼠MSCs与同一供体来源的PRP混合,滴加到nHA/PLGA支架上,形成MSCs/PRP/nHA/PLGA复合物(实验组),继续在体外培养,以MSCs/nHA/PLGA复合物作为对照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MSCs在支架上黏附、生长和增殖情况;水溶性四氮唑法(WST-1)法测定MSCs增殖情况;碘化丙啶(PI)与钙黄绿素-AM(Calcein-AM)检测MSCs的荧光活性;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培养液中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含量;RT-PCR检测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mRNA的表达。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实验组大量MSCs黏附在支架表面及其洞壁上,并大量增殖和分泌骨基质,而对照组复合材料表面细胞附着较少;WST-1测定实验组吸光度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PI荧光染色二组的死细胞数量均较少;实验组ALP活性和OC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明显(P<0.05);RT-PCR结果显示OPN在实验组中表达明显增强。结论:PRP促进了nHA/PLGA支架上鼠MSCs黏附、增殖和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在受到牵张力作用下的成骨分化能力及其内质网线粒体偶联的变化。方法    从牙周膜分离原代PDLSCs并进行传代培养,使用第3代细胞以施加或不施加牵张力处理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在加力后收取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培养,采用茜素红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PDLSCs成骨分化水平和成骨相关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水平。用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内质网的空间接触变化,采用qRT-PCR检测线粒体融合蛋白-1(mitofusion 1,Mfn1)和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on 2,Mfn2)的基因表达水平,采用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检测PDLSCs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    茜素红染色和qRT-PCR检测结果显示,施加牵张力后PDLSCs的成骨分化能力显著增强(P < 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DLSCs内质网线粒体偶联长度与线粒体周长之比显著降低(P < 0.05)。实验组细胞Mfn2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 0.05),但两组Mfn1基因表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与对照组相比则显著升高(P < 0.05)。结论    施加牵张力可促进PDLSCs的成骨分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DLSCs内质网线粒体的偶联、升高线粒体膜电位趋势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兔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结构紊乱(internal derangement,ID)模型滑膜组织的显微及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建立兔关节ID模型,术后1~4周进行内镜评价时,采集滑膜组织,制备光镜和电镜标本,观察其滑膜细胞的显微及超微结构变化;CD34计数小血管数目,比较实验侧和对照侧滑膜组织中的血管数目,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各组之间滑膜组织中小血管数目有无差异.结果:建模术后1周,实验侧小血管数目平均为9.77±1.59,对照侧小血管数目平均为3.46±0.52,2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0).建模术后2周,实验侧小血管数目平均为15.15±2.88,对照侧小血管数目平均为3.38±0.65,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术后1周与术后2周的对照侧之间无显著差异(P=0.721).术后1周与术后2周的实验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0).电镜发现,滑膜组织中含丰富的A型和B型滑膜细胞,随着时间的延长,A型滑膜细胞萎缩退变.结论:本研究对理解TMJ囊内黏连(intra-articular adhesion,IA)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