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学者发现,多形性腺瘤基因1的激活和表达与多形性腺瘤及其他唾液腺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多形性腺瘤基因1具有转录因子活性,通过对下游靶基因的表达调控而发挥生物学功能。对多形性腺瘤基因1及其相关基因的功能以及其在多形性腺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在口腔颌面肿瘤领域具普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涎腺多形性腺瘤恶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上皮性肿瘤,多次复发或病程长者可恶变为恶性多形性腺瘤.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恶变是多因素、多基因变异的综合病变过程.研究发现,细胞遗传学改变、癌基因、抑癌基因、黏附分子及细胞外基质蛋白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恶变过程中均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就多形性腺瘤恶变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初步研究CD44v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复发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初次手术后复发,又再次入院行复发灶切除术的多形性腺瘤病例10 例2 次术后石蜡标本及10 例正常腮腺组织石蜡标本进行CD44v6检测,分析其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关系.结果表明CD44v6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腮腺组织,在复发多形性腺瘤中呈现低表达.CD44v6的表达变异可能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MMP-9和VEGF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32对多形性腺瘤及其瘤旁组织中MMP-9和VEGF的表达。结果 32例多形性腺瘤中26例为良性,6例为恶性。MMP-9和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在多形性腺瘤组织中高于瘤旁组织(P<0.05);在恶性多形性腺瘤组织中高于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P<0.05)。结论 MMP-9和VEGF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高表达,并且可能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恶变相关;腮腺多形性腺瘤肿瘤外1 cm为安全切除界限。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yclin D1,cyclin E,c-myc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与临床生物学特性和细胞增殖的关系以及对于涎腺多形性腺瘤病理学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良性多形性腺瘤,30例细胞丰富型多形性腺瘤和30例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yclin D1、cyclin E、c-myc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与30例癌旁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对比。结果:cyclin D1、cyclin E和c-myc在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和细胞丰富型多形性腺瘤(P〈0.05),而三者在良性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与在细胞丰富型多形性腺瘤的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cyclin E、cyclin D1和c-myc蛋白的异常表达与患者性别、是否复发、发生部位、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在恶性肿瘤中,cyclin D1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相关(P〈0.05),cyclin E蛋白的表达于肿瘤的浸润性相关(P〈0.05)。c-myc的过表达与cyclin D1和cyclin E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yclin D1、cyclinE、c-myc共同参与调控细胞周期,可作为预测多形性腺瘤恶变和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是多形性腺瘤病理学分类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53、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的表达及与唾液腺多形性腺瘤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8例唾液腺多形性腺瘤、20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p53及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的表达, 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53在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率(9%)显著低于癌在多形性腺瘤中(14%)(P<0.001);Beclin1在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率(91%)则显著高于癌在多形性腺瘤中(11%)(P<0.001), 但2种基因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生长时间、肿瘤大小、位置和复发等(P>0.05)无显著相关性。p53与Beclin1 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 (r=-0.330, P<0.05)。结论: p53与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与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肿瘤发生过程中, 细胞自噬作用降低和抗凋亡作用增强同时并存, 提高自噬能力将成为肿瘤治疗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PTEN基因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中基因水平上的作用。方法:将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多形性腺瘤瘤旁1cm腺体组织和舌下腺组织(舌下腺结石摘除的腺体)标本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各组之间PTEN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PTEN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的阳性率低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瘤旁1 cm腺体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的阳性率低于舌下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多形性腺瘤瘤旁1 cm腺体组织与舌下腺组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基因的阳性表达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伴有脂肪化生的多形性腺瘤是一种罕见的多形性腺瘤.本文报道1例伴有脂肪化生的多形性腺瘤,该患者为28岁女性,发现左耳前肿物2年余,伴有疼痛.CT及B超检查提示为多形性腺瘤可能.手术治疗后病理结果为伴有脂肪化生的多形性腺瘤,脂肪成分占肿瘤的60%.结合文献,本文讨论了该类疾病的命名,总结了其影像学表现、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  相似文献   

9.
Gli2基因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Gli2基因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和20例相对应的瘤旁正常腮腺组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Gli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变化,并探讨Gli2基因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与正常腮腺组织相比,多形性腺瘤组织中Gli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结论:多形性腺瘤中Gli2 mRNA的高表达可诱导肿瘤细胞持续增殖,提示Gli2基因可能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多形上皮粘蛋白1(mucin 1)和E-钙粘蛋白(E-cd)与涎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的关系,探讨可预测 涎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的指标。方法 以52例涎腺多形性腺瘤石蜡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初发33例,复发12例,恶 性7例。采用显微镜观察肿瘤周围包膜的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初发、复发、恶性多形性腺瘤细胞的mucin 1和 E-cd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初发和复发多形性腺瘤的包膜状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初发多形性腺瘤细胞的 mucin 1蛋白表达阳性率(64%)与复发者(67%)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者的差别表现为mucin 1阳性表达 部位分布不同,初发者主要为细胞顶膜染色(19/21),复发者主要为整个细胞膜染色(6/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 0·05);恶性多形性腺瘤染色部位与复发者相同,且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3种肿瘤的E-cd表达阳性率差异无显著 性(P>0·05)。结论 多形性腺瘤的包膜状况在预测其复发潜能上实际应用性不强,多形性腺瘤细胞E-cd的表达 改变与其复发潜能无显著关系。Mucin 1在多形性腺瘤细胞膜上的异常分布,使其倾向于向周围分散生长,这种异 常分布可作为预测多形性腺瘤复发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朱丽娟  严明  田臻  邱嘉旋  徐骎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2):1254-1256,1261
目的:检测Cyclin D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瘤旁涎腺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探讨其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yclin D1在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与瘤旁涎腺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另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yclin D1在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以及瘤旁涎腺组织石蜡组织标本中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yclinD1在组织标本中mRNA和蛋白水平不仅在于肿瘤组织中有较强的表达,而且瘤旁涎腺组织中Cyclin D1也有一定量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Cyclin D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而在瘤旁涎腺组织中未见明显表达。结论:Cyclin D1可能参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有助于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Ki-67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瘤旁组织(肿瘤外1.0cm)中的差异表达,探讨其作为界定多形性腺瘤安全切除边界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Real-time PCR、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Ki-67在原发多形性腺瘤与瘤旁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石蜡组织标本中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RT-PCR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Ki-67在瘤旁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Ki-67在瘤旁组织中未见明显表达。结论:多形性腺瘤瘤旁组织中Ki-67的表达明显低于肿瘤组织,提示肿瘤外1.0cm为安全切除边界。  相似文献   

13.
p1 6基因是细胞周期的调控者 ,与许多肿瘤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我们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 ,对p1 6基因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蛋白表达相对定量 ,探讨其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 .标本及诊断标准 :选用资料完整的腮腺多形性腺瘤石蜡标本 41例。良、恶性混合瘤的病理诊断均按WHO方法和标准进行。多形性腺瘤生长活跃型诊断标准 :镜下局部细胞丰富 ,常密集呈巢状排列 ,基质比例无一定规律性 ,高倍视野中有 1~ 3个核分裂象 ,细胞异型性较明显 ,核仁清楚 ,核质比例增大 ,部分瘤组织侵犯包膜。2 .处理方法及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glutathione peroxidase-3,GPX-3)基因及蛋白在腮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以明确GPX-3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临床预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及恶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瘤旁2 cm腺体组织,以及10例恶性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GPX-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对其相对表达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PX-3 mRNA和蛋白在腮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瘤旁腺体组织,且在腮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PX-3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GPX-3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及恶性成分比例有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X-3在腮腺良性多形性腺瘤中低表达,且在腮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最低,提示GPX-3的低表达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及恶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中抑癌基因p16、癌基因rasp21的表达,探讨基因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中p16、p21的表达。结果:(1)p16表达:正常组阳性表达率为100%,良性组为95%,恶性组为82.5%。正常组与恶性组、良性组与恶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与良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2)p21表达:正常组阳性表达率为0%,良性组为65%,恶性组为72.5%。正常组与良性组或恶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良性组与恶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结论: 1.p16基因变异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2.ras基因产物p21过表达可能对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的早期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及其复发的临床特点及原因。方法:对8例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的临床特点和24例颌下腺手术野术中脱落细胞学进行分析及检测。结果:本院颌下腺多形性腺瘤术后有3例复发(3/366例,0.8%),另5例复发性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均为外院转入我院。8例病例复发时间均在1年以上,其中1例第2次复发时间为第1次复发术后5个月。1例复发性颌下腺多形性腺瘤术中见瘤体深叶处存留少许腺细胞,7例无腺细胞残留。术中脱落细胞显示8例原发性肿瘤手术野冲洗前有3例检测到腺泡细,5例为血液细胞,冲洗后2例为腺泡细胞,6例为血液细胞,8例复发性肿瘤冲洗前后均为1例腺泡细胞,7例血液细胞。8例非瘤性病变冲洗前1例为腺泡细胞,7例血液细胞,冲洗后均为血液细胞,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罕见,可能与细胞学穿刺及瘤旁腺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腮腺多形性腺瘤和瘤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方法:分别从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和与其相对应的瘤旁组织中提取总RNA并纯化为mRNA,两种不同组织的mRNA分别逆转录合成有荧光分子标记的探针,然后与Agilent人全基因组芯片进行杂交,杂交信号用Agilent扫描仪扫描,结果用ImgGene 3.0软件分析。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和瘤旁组织有差异表达的基因447个,其中表达上调185个,下调262个。结论:运用基因表达谱芯片可以筛选出腮腺多形性腺瘤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8.
CD44v6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及其恶变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CD44v6在涎腺多形性腺瘤(PA)及其恶变(Cain-PA)中的表达,旨在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恶变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2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恶变CD44v6的表达。恶变后呈弱表达,细胞间粘附力减弱,从而利于浸润转移,CD44v6在Cain-PA的原发灶及转移灶中弱或不表达,显示瘤细胞粘附力弱,易于脱离肿瘤主体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腮腺多形性腺瘤中BMP-2基因的表达并探讨其病理意义。方法:分别抽提7例人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标本的总RNA,应用人BMP-2 mRNA特异性引物和RT-PCR方法检测7例腮腺多形性腺瘤中BMP-2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7例标本中有6例检测到人BMP-2 cDNA的特异性扩增条带。结论:BMP-2基因的表达可能参与腮腺多形性腺瘤中软骨样组织形成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人腮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人腮腺多形性腺瘤有限细胞系.方法:取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原发肿瘤进行原代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内特异性抗原标志物,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多形性腺瘤细胞体外培养时间约为80d,传代至16代,细胞呈短梭形、多边形,肿瘤性腺上皮细胞角蛋白弱阳性,肿瘤性肌上皮细胞肌动蛋白阳性、波形蛋白阳性.结论:多形性腺瘤细胞在体外培养连续传代,为永生化腮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