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献血员不完全抗体和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秉宇  李育  沈健  王梅 《检验医学》2007,22(4):502-504
目的检测和分析献血员血液的不完全抗体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的阳性率。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卡(抗IG+C3d)检测不完全抗体和试管法进行DAT。结果4 051名献血员血液样本不完全抗体测定的阳性率为0.20%(8/4051),DAT阳性率为0.37%(15/4051),其中3182例红细胞悬液样本,不完全抗体测定阳性率为0.19%(6/3 182),DAT阳性率为0.38%(12/3182),869例机采血小板样本,不完全抗体测定阳性率为0.23%(2/869),DAT阳性率为0.35%(3/869);对8例不完全抗体筛查阳性样本进行抗体鉴定,4例为抗E,1例为抗cE,1例为抗c,2例为抗M;对15例DAT阳性样本进行分型鉴定,其中14例为IgG致敏,1例为IG+C3d致敏。结论对献血员进行不完全抗体测定和DA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保证输血的安全性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永州地区住院输血前患者不规则抗体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的阳性率及抗体特异性。方法选择3454例住院输血前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法筛查不规则抗体及DAT,并对筛查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在3454例患者中共检测出不规则抗体6例,阳性率为0.17%,其中抗-E3例、抗-C1例、抗-c1例、抗-JKa1例,DAT阳性35例,阳性率为1.01%,其中IgG型抗体18例、C3型抗体7例、IgG+C3型抗体10例。结论输血前筛查不规则抗体及DAT,在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和分析承德地区献血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的发生频率.方法 应用微柱凝胶法(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抗IgG+C3)和试管法(抗IgG、抗C3d试剂)检测DAT阳性抗体,并对阳性结果进行抗体分型.结果 共检查承德地区献血者8 326例,DAT阳性检出率高达0.2%(17/8 326).分型鉴定:抗IgG为14例,抗C3d为3例;女∶男=1.4 .结论 为保证输血安全,有必要对献血员进行DAT检测,减少溶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对输血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临床上DAT阳性需输血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60例DAT阴性需输血患者为对照组,同时对60例DAT阳性标本作抗体及补体分型试验和抗体强度测定,并对两组患者以及DAT阳性抗体不同类型与强度的患者进行输血后显效率对比分析。结果DAT阴性患者输血后有效率为88.33%、其中显效率为63.34%;DAT阳性患者输血后有效率为75.00%、其中显效率为26.67%,有统计学意义(P<0.01);60例DAT阳性患者抗体类型以多种抗体组(含IgG+C3d及在IgG+C3d抗体基础上含有IgM、IgA型抗体和/或C3c补体)为主占61.67%、单纯IgG占20.00%、单纯C3d占18.33%;单纯C3d组输血后有效率高于单纯IgG组(P<0.05)、单纯IgG组输血后有效率高于多种抗体组(P<0.05);不同抗体强度之间比较发现,3+~4+组输血后显效率明显低于1+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AT阳性是影响患者输血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且治疗效果与抗体类型及抗体强度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DAT检测、抗体类型及抗体强度对贫血患者的输血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酶联免疫联合核酸检测对减少输血传播疾病风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三明市中心血站采集的献血者血液样本6834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血液样本均采用两种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以及梅毒抗体(抗-TP)平行检测。分析所有献血者血液样本其HBsAg、抗-HCV、抗-HIV以及抗-TP检测结果。此外,对于酶联免疫检测阴性以及0.7≤样本检测值/临界值(S/CO)≤3.0的血液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分析核酸检测结果。结果 68345例献血者血液样本中HBsAg、抗-HCV、抗-HIV以及抗-TP酶联免疫检测不合格人数占比为0.83%(570/68345),其中1.0≤S/CO≤3.0血液样本89例,S/CO3.0样本164例,0.7≤S/CO1.0样本319例,合格血液样本67775例。67775例酶联免疫检测合格献血者检出HBV-DNA、HCV-RNA与HIV-RNA阳性人数占比分别为0.07%(46/67775),检出HCV-RNA与HIV-RNA阳性人数占比均为、0.00%和0.00%。(0/67775)。酶联免疫检测HBsAg0.7≤S/CO1.0献血者核酸检测阳性率(5.36%)明显低于酶联免疫检测HBsAg1.0≤S/CO≤3.0献血者为5.36%(6/112),明显低于酶联免疫检测HBsAg1.0≤S/CO≤3.0献血者的阳性率(22.58%(7/3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酶联免疫联合核酸检测可显著降低输血传播疾病风险,从而达到提高血液质量以及输血安全的目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吕学琴  尹向丽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5):1948-1949,1952
目的探讨健康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3 029名健康献血者的血液标本,采用盐水介质法和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查阳性者做进一步鉴定,分析抗体特异性。结果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农三师图木舒克市中心血站3 029例健康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17例(0.56%),其中抗-D阳性9例,抗-E阳性4例,抗-e阳性1例,抗-M阳性2例,抗A1阳性1例。男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43%(6/1 397),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67%(11/1 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健康献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者(1.48%vs0.10%,P<0.05)。结论常规对健康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对保障临床用血安全、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柱凝集抗人球蛋白试验(AGT)在贫血患者输血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4例贫血患者输血前进行微柱凝集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者再利用标准抗体筛查细胞进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结果 234例标本中DAT阳性者10例,经抗体筛查,其中IAT阳性者3例。结论微柱凝集AGT是一种灵敏度较高的可靠方法,该方法可以检测贫血是否由抗体致敏红细胞所导致,对指导临床输血具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对微柱凝胶法(MGT)配血次侧凝集的分析及对临床输血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MGT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对配血次侧凝集,抗筛阴性、自身对照阳性的患者做DAT。结果 1 796次交叉配血中,次侧凝集203例,且DAT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DAT阳性率占11.25%。其中重症监护室(ICU)重症患者132例(65.0%),肿瘤/癌症29例(14.3%),消化系统19例(9.4%),血液系统10例(4.9%)、骨科手术9例(4.4%)、神经内科系统4例(2.0%)。结论 DAT阳性是影响患者贫血状态和导致MGT交叉配血次侧凝集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应注重去除造成DAT阳性的因素,结合病情、用药情况、有无输血史及输血不良反应史等,根据次侧凝集强度,选择适合的血液品种和数量输注,以保障临床输血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体放散试验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患者输血前实验室检查中的意义,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保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74例患者的DAT阳性强弱度、放散液和血清中抗体特异性比较、经稀释后的放散液中的抗体特异性,探讨放散试验在输血前检查中的应用。结果 74例DAT阳性反应强弱度为:W+(13.5%),1+(31.1%),2+(32.4%),3+(16.2%),4+(6.8%);放散后抗体鉴定32例为阴性,16例放散液检测到特异性同种抗体,和患者血清中的一致,并且所有患者均有输血史;26例放散液为全凝集,进行了稀释,其中4例检测到了同种抗体。结论抗体放散试验在输血前检查中并为常规试验,但对于DAT阳性的患者来说进行放散试验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本院住院患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特异性进行分析,为临床疑难输血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6年6月-2013年5月本院住院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及相关抗体鉴定资料,分析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及人群特征。结果本组患者血液标本共计362 87例,抗体筛选阳性571例,阳性率1.574%(571/36 287)。鉴定出特异性抗体312例,阳性率0.860%(312/36 287);自身抗体259例,阳性率0.714%(259/36 287);直接抗球蛋白阳性284例,阳性率0.78%。同种特异性抗体,230例Rh系统抗体所占构成比最高,为73.72%(230/312),阳性率为0.634%;其中抗-E阳性共191例,占61.22%(191/312),阳性率为0.526%;Lewis系统36例,占11.54%(36/312),阳性率为0.099%;MNSs系统34例,占10.89%(34/312),阳性率为0.094%。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P0.001),有妊娠输血史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无妊娠、输血史者(P0.05),血液病患者产生不规则抗体居首位。结论住院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可避免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尤其是对女性,及有妊娠史、输血史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定期输血患者RhC cEe血型抗原混合视野鉴定的可行性,跟踪评价其配型输注效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SSP方法对我院142例定期输血患者进行RhC cEe基因分型;根据基因分型结果,其中48例患者自愿持续进行RhC cEe同型输血,46例按临床输血规范进行RhC cEe随机输血,42例进行部分RhC cEe同型输血,6例患者流失了输血资料;在RhC cEe配型输注3-6个月后对所有患者采用RhC cEe微柱凝胶卡复查,并与他们配型输血前结果比较,跟踪评价近5年3类定期输血患者输血后同种抗体发生率、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率及红细胞无效输注率。结果:在48例持续RhC cEe同型输血患者中仅1例出现分层现象,其余47例凝胶卡结果清晰,此结果提示PCR-SSP基因分型的可行性;另外42例部分同型输血患者及46例随机输血患者凝胶卡检测仍然出现混合视野,结果较难确认。跟踪分析近5年输血效果显示,RhC cEe同型输血组发生同种抗体1例(抗-Jka)(1/48),DAT阳性1例(1/48),输注无效2例(2/48);随机输血组同种抗体7例(抗-E 3例、抗-E+抗-c 1例、抗-C 1例、抗M 1例、抗-Fya 1例)(7/46),DAT阳性6例(6/46),输注无效9例(9/46);部分RhC cEe配型输血组同种抗体6例(抗-E1例、抗-E合并自身抗体1例、抗-C 1例、抗-c 1例、抗-M 1例、其它1例)(6/42),DAT阳性7例(7/42),输注无效8例(8/42);统计学分析各组同种抗体阳性率与红细胞无效输注率显示,配型输血组与随机输血组、部分配型输注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 0. 05),而随机输血组与部分配型输血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PCR-SSP基因分型技术可应用于定期输血患者RhC cEe血型混合视野检测,持续RhC cEe配型输血可有效预防同种免疫产生,并提升定期输血患者临床输血效果与输血安全性,显示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新建综合医院患者血型表型及不规则抗体的结果并探讨其应用。方法回顾统计该院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患者ABO、RhD血型表型结果、红细胞悬液使用情况、不规则抗体筛查、部分抗体鉴定结果。结果 ABO血型表型总分布频率特征与红细胞悬液使用比例特征均为OABAB;RhD阴性频率为0.4%,以妇产科患者所占比例最高;ABO血型在不同性别及RhD阴性、阳性分布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 032例标本中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率为0.7%(29/4 032);女性阳性率(0.8%,22/2 590)虽高于男性阳性率(0.5%,7/1 4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妊娠史病例阳性率(0.9%,20/2 251)高于无妊娠史(0.5%,9/1 7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病例阳性率(3.6%,12/326)高于无输血史病例阳性率(0.5%,17/3 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有输血史也有妊娠史的病例阳性率(4.5%,5/112)高于其他患者(0.6%,24/3 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经鉴定为自身抗体2例,抗M抗体2例,抗Fya、抗Jka各1例。结论该新建医院可参考患者血型表型分布特征来制订、动态调整血液贮存计划,且需不断提升实验室筛查与鉴定不规则抗体能力来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测对临床安全用血的意义,推荐医院做Rh分型后配合输注。方法 应用卡式微柱凝胶法对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住院的10 165例备血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对筛查阳性的进行抗体特异性分析。结果10 165例中不规则抗体呈阳性36例,阳性率0.35%,男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0.12%)较女性(0.56%)低;有输血史和/或妊娠史的阳性率(0.47%)高于无输血史和/或妊娠史阳性率(0.14%)。特异性不规则抗体的分布如下:抗-D抗体10例,占27.78%;抗-E抗体11例,占30.56%;抗-Ec抗体5例,占13.89%;抗-M抗体3例,占8.33%;抗-Jkb抗体1例,占2.78%;其他6例,占16.67%。结论 通过对备血标本的不规则抗体的鉴定与研究,为临床输血提供依据,在输血工作中可选择对应受血者抗原阴性的血液以避免产生抗体,避开受血者抗体阳性的血液,避免不规则抗体造成的输血反应,可提高输血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意外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抗体分布特点,并评估其输血疗效。方法 选择2022年1月1日—2023年3月31日,本院申请输血的住院患者共12 235名,筛选出抗体筛查阳性患者,收集其临床数据,包括性别、年龄、诊断、血型、输血史、妊娠史,分析其抗体分布情况;同时从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中筛选出治疗用血患者,根据DAT结果以及输注红细胞成分进行分组,比较各组输血前后Hb值。结果 患者抗体筛查阳性率为0.96%(118/12 235)。其中,Rh血型系统的抗体最为常见(27.43%,48/175),其次为MNS系统(8.57%,15/175)和Lewis系统(6.29%,11/175);主要为抗-E(18.29%,32/175)、抗-M(8.00%,14/175)和抗-Lea(5.71%,10/175)。将62名治疗用血患者根据DAT阳性输注悬浮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分为A组和B组、DAT阴性为C组,3组红细胞输注后的Hb值均高于输注前,A组输血前后Hb值(g/L):(59.19±15.67)vs.(77.52±15.09),B组输血前后Hb值(g/L):(56.3...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和掌握青岛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情况,比较分析3种检测方法的结果,为加强血液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将本中心2013年6月14日-2014年6月14日采集的血液样本100 885人份进行血清学检测,其中99 637例ALT正常,TP抗体阴性的献血者样本进行了NAT,抗-HIV初筛阳性样本送往市疾病控制中心做确证实验,对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HIV反应性59例(阳性率为0.06%),其中抗-HIV和核酸同时反应性16例(阳性率为0.016%),43例抗-HIV单项反应性,未检出HIV核酸单项反应性样本,59例经确证阳性18例(感染率为17.84/10万),1例不确定,其中16例抗-HIV和核酸同时反应性样本经确证全部HIV阳性,43例抗-HIV单项反应性确证阳性2例,1例不确定。在16例血清学反应性(S/CO值大于15)、NAT阳性样本中,核酸检测的阳性预测值为100%。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8例确证阳性献血者全部为男性,未婚11例(61.11%),已婚6例(33.33%),1例不祥;首次献血者8例(44.44%),重复献血者10例(55.56%)。结论 NAT的假阳性率远远低于血清学检测方法,针对HIV感染检测准确度高。为了保证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除了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HIV检测水平,我们应积极普及无偿献血知识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未婚男性青年的艾滋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输血者与妊娠者阳性率差异性,以及不规则抗体的分布情况,为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患者取静脉血3 ml离心,分别进行不规则抗体阳性筛查和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鉴定,并记录输血患者与妊娠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8 432例患者病例中不规则抗体呈阳性者30例,阳性率0.36%。其中5 288例输血者阳性16例,阳性率0.30%,3 144例妊娠者阳性14例,阳性率0.45%,两组阳性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规则抗体阳性者筛查中非特异性抗体2例,占6.67%,特异性抗体28例,占93.33%。特异性不规则抗体的分布情况为:抗-M比率最高,占28.57%,其次是抗-D、抗-E、抗-C不规则抗体。结论不规则抗体的筛查与研究可为临床输血提供大量的事实依据,从而为临床寻找新的相合血液争取时间,能够有力地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可因自身抗体、同种免疫性抗体、药物特异性抗体和高γ球蛋白血症引起。为确定致敏红细胞上抗体的性质,常规检查红细胞洗脱液,常可见DAT阳性而洗脱液阴性的结果。过去认为,这种情况主要由药物致敏红细胞引起。近年来,已有两篇报告指出,高γ球蛋白血症可引起DAT阳性,而洗脱液检查呈阴性结果。本文回顾性调查了74例DAT阳性的病人,其中20例洗脱液阴性,占27.1%,并测定了其中15例的IgG水平,全部高于正常值(12g/L)分别在14.50-77.30g/L之间。作者又对44例IgG水平高于正常值的病人进行调查,其中3例DAT阳性,另有两例在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300例,男165例,女135例,年龄20~75(47.3±11.3)岁。所有患者输血前采用不规则抗体检验,记录300例患者中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并观察阳性患者不规则抗体的类型。结果男患者中不规则抗体阳性者1例,阳性率为0.61%(1/165);女患者中不规则抗体阳性者4例,阳性率为2.96%(4/135),男患者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较女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抗体阳性的患者中,抗E患者2例,抗D患者2例,抗DC患者1例。结论在输血前,给予需要输血的患者不规则抗体的检验能够增加输血的安全性,临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孕妇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在预防新生儿溶血病(HD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69例夫妇ABO及Rh血型不合孕妇血清进行抗-A(B) IgG、抗-D IgM及其效价检测.结果 869例孕妇中,抗-A(B) IgG效价大于或等于1∶64者占51.7%(449/869),小于1∶64者占48.3%(420/869);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率为6.2%(54/869);12例Rh(D)阴性孕妇中抗-D IgM阳性率为66.7%(8/12);54例不规则抗体阳性孕妇中,26例分娩的新生儿罹患ABO-HDN;血清不规则抗体效价小于1∶64、1∶64、1∶128、大于或等于1∶256的孕妇,ABO-HDN发病率分别为11.1%(2/18)、45.0%(9/20)、87.5%(7/8)和100.0%(8/8).结论 产前检测孕妇血清中的不规则抗体及其效价有助于发现不规则抗体阳性者,对降低母婴血型不合所致HDN的发病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微柱凝胶法检测头孢唑啉钠和头孢西丁钠诱导形成药物性抗体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检测经头孢唑啉钠和头孢西丁钠治疗168例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并检测对应药物性抗体。结果 IAT结果显示,168例血浆标本中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均未出现阳性;DAT结果显示,168例血浆标本中DAT结果阳性32例(19.05%),其中采用头孢唑啉钠治疗的患者阳性20例,采用头孢西丁钠治疗的患者阳性12例;头孢唑啉钠药物性抗体阳性率高于头孢西丁钠(P0.05);头孢唑啉钠DAT结果阳性标本与头孢西丁钠DAT结果阳性标本中药物性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孢唑啉钠DAT结果阴性标本中药物性抗体阳性率高于头孢西丁钠DAT结果阴性标本(P0.05)。头孢唑啉钠、头孢西丁钠DAT结果阳性标本中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药物性抗体均为阳性。结论微柱凝胶法检测头孢唑啉钠和头孢西丁钠诱导形成药物性抗体时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可行性强,可用于临床检验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